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十堰农村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提出的依据 ,提出了十堰农村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点即坚持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培育以及十堰农村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牡丹作为菏泽的名片和特色,近年来在牡丹旅游热潮兴起的同时,菏泽牡丹资源开发进程加快,牡丹新产品不断推出,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深入,牡丹文化品牌的铸就日益凸显。从牡丹资源状况及其利用价值方面全面分析了牡丹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针对牡丹产业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彦 《现代农业科技》2012,(9):253-254,256
概述了牡丹及牡丹专类园,分析了牡丹专类园的布置形式,并总结了其在园林中的应用等,以期促进牡丹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牡丹文化及其园林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欣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7878-7880,7883
牡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先列举了古代牡丹专著及牡丹栽培和应用技术,说明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牡丹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技术前提和有效保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再通过具体分析文学艺术领域的牡丹文化,说明牡丹的审美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基础,牡丹的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应用的特殊之源,古代的牡丹习俗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提供了新的模式,牡丹的文学、绘画艺术可作为现代园林景观应用的丰富素材,牡丹的精神文化是贯穿于园林景观应用的精髓。通过对牡丹的解析以期为牡丹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紫斑牡丹为多年生木本植物,是仅次于中原牡丹的第二大牡丹品种群,是进行遗传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而且紫斑牡丹的观赏、药用价值很高,其衍生产品如牡丹籽油、牡丹酒等市场也非常广阔,紫斑牡丹产业已经成为甘肃省的特色产业。本文根据甘肃省的栽培情况,总结了紫斑牡丹的繁殖栽培育苗技术,以期促进紫斑牡丹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牡丹是我国的特产花卉,人工栽培已有1500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原牡丹品种群、西北牡丹品种群、江南牡丹品种群和其他牡丹品种群.  相似文献   

9.
以超声辅助的水酶法/水代法提取工艺为基础,利用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蛋白的乳化作用和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性,初步分离牡丹籽油和牡丹籽粗多糖.采用冷冻解冻破乳法得到了牡丹籽油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牡丹籽粗多糖的水溶液利用D101大孔树脂层析和DEAE-52纤维素柱层析联用,脱色纯化分离,得到偏中性和酸性的牡丹籽多糖.实现了牡丹籽油、牡丹籽粗多糖和少量牡丹籽粗蛋白的提取分离,并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苯酚硫酸法、凯氏定氮法测定了其含量.结果表明:综合提取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得到的牡丹籽油亚麻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分别为199~216、178~182 g/kg;牡丹籽粗多糖得率为100.1~123.4 g/kg,牡丹籽粗蛋白得率为65.8~66.2 g/kg.  相似文献   

10.
李德智  姚强  刘华  汪建敏  张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650-4650
在鄂西北十堰山区中草药产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鄂西北十堰山区中草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理顺管理体制、科技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牡丹已有逾1 600a的栽培历史,牡丹文化源远流长,享誉全球.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牡丹生产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调整牡丹品种结构,促进牡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可供我国牡丹生产经营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原牡丹种质资源的收集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了中原牡丹种群818个类型,经过观察、鉴别确定为576个牡丹品种,解决了"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的现象。通过对576个牡丹品种的分类比较,明确了中原牡丹种群各类型的数量,为牡丹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矮牡丹是我国特有种,为国家3级濒危保护植物,仅分布于山西南部(稷山和永济)和陕西中北部(华山、铜川和延安)。矮牡丹可能是牡丹的近缘祖先,具有重要的遗传学价值,同时,又是与牡丹、芍药进行杂交育种的宝贵材料。矮牡丹的丹皮也是中医药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之一,由于大量挖掘矮牡丹获取丹皮,致使矮牡丹种群数目不断下降,自然分布范围日趋萎缩。概述了矮牡丹生物学研究进展,提出了对矮牡丹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对南极牡丹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南极牡丹产业发展的优势,并提出了推进南极牡丹产业发展的建议,以促进南极牡丹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状一、龙头企业逐步成为牡丹产业化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洛阳市政府命名了以牡丹为主的龙头企业4家,有力地推动了牡丹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先农、华以公司从2000年开始把牡丹产业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争取国家资金,建立高科技智能温室,主攻牡丹盆栽;正林公司筹建了集牡丹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临夏牡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科学认识临夏发展牡丹产业的优势,对最终发展壮大牡丹产业,打造西部牡丹城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临夏牡丹产业发展缺乏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干部及群众观念仍然跟不上牡丹产业发展的需要;牡丹新品种选育(尤其是专用牡丹品种选育)相对滞后,配套栽培管理技术还很粗糙[1];牡丹生产方式相对单一,油用牡丹、切花牡丹、盆栽牡丹、催化牡丹、药用牡丹等牡丹多元化生产滞后,起步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阐述,提出了推动临夏牡丹产业化可持续发展建议: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牡丹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摸清底子、准确定位、理清牡丹产业发展的思路;认清优势、发挥特长、实现牡丹文化的大融合;明确目标、综合推进、促进牡丹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唱响牡丹文化,发展牡丹产业,打造西部牡丹生态城。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紫斑牡丹种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斑牡丹是一种新的食用木本油料资源。在对甘肃紫斑牡丹种业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甘肃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优势,提出了甘肃省紫斑牡丹种业的发展对策:加强紫斑牡丹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强化紫斑牡丹优质种苗繁育技术及系列产品研发;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利用造林补助加强油用牡丹种植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曹州牡丹园内牡丹应用现状的调查,阐述了植物配置原则、牡丹的基本种植方式、牡丹品种间的配置方式及与其它植物的配置方式,并探讨了曹州牡丹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山东荷泽牡丹在湖南长沙地区种植时病害进行了病原物分离鉴定,确定其主要病害有牡丹灰霉病、牡丹褐斑病、牡丹红斑病、牡丹枝枯病和牡丹根腐病。并对主要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调查,发现病害的发病高峰期为6—8月,随降雨量的增加,田间相对湿度变大,病情加重。通过室内药剂筛选试验,表明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5种病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25%咪鲜胺乳油对牡丹灰霉病菌、牡丹褐斑病菌、牡丹红斑病菌和牡丹根腐病菌有较好抑制作用,对牡丹枝枯病菌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构建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用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是国家为保障粮油安全和优质食用油有效供给而大力发展的新兴木本油料植物之一。为有效规范油用牡丹生产、市场流通和服务,保障牡丹子、牡丹子油等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深入分析了中国油用牡丹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油用牡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总结分析了中国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构建油用牡丹标准化体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需加快关键环节与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作用,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油用牡丹标准化示范区,加快推进油用牡丹标准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