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进行水稻新品系生态适应性筛选和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比较筛选试验,筛选出了在新栽培条件下的高产组合红莲优6号,并进一步探讨了红莲优6号在该地区的高产栽培条件;密度试验显示,红莲优6号在该地的适宜移栽密度为20 cm×30~40 cm。  相似文献   

2.
与栽培密度相关的水稻形态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有别于传统手插秧的新型栽培模式下,高密度栽培更加便于农业的高效生产。本文简述了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栽培密度相关的理想株型、分蘖角度控制、分蘖数控制、直立叶、卷叶及窄叶等形态基因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热量指标鉴定及适宜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各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和生育期下限温度等热量指标;利用1971—2000年全省81站逐日气象资料,在50km×50km网格上内插得到水稻生育期活动积温和可能生育期日数的空间分布,与各主栽品种全生育期活动积温、生育期Et数的实测值对比,结合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的分布特征,将黑龙江省水稻适宜栽培区初步划分为五类,得到各水稻主栽品种的适宜分布区域,结果可为充分利用当地气候资源、指导水稻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徐中华  吴小江  李山 《南方农业》2015,(3):57-58,60
通过水稻再生稻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的促芽肥和发苗肥施用时间的栽培试验,探索最佳的种植密度、促芽肥施用时间以及发苗肥施用时间搭配模式。同时,综合分析产量,得出结论:密度为1.2万~1.8万窝,促芽肥在水稻中稻齐穗后15~20 d施用,发苗肥在收获后3~5 d施用较为适宜,能够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栽培密度对开县夹沙田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在重庆市开县南门镇进行了夹沙田水稻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水稻有效穗影响较大,对其他性状影响不大,对水稻的产量影响非常大,各密度区间水稻增产效果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水稻作为广东省肇庆市主要粮食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良品种也越来越多,且水稻产量关系到肇庆市粮食生产问题。合理的水稻栽培方式对其产量有非常大的影响~([1]),为探究水稻种植中不同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于肇庆地区水稻产区进行栽培试验,从水稻产量、性状、生长等方面进行调研。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两段育秧有利于适时早播,节省用种,培育壮苗,保证密度,解决前后茬口矛盾,提高复种指数,是水稻栽培的重要环节,是水稻高产的基础。俗话说:"秧好半年谷"。由于,近几年杂交水稻种子价格逐年上涨,导致农民负担加重,所以,该项技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N 0、90、180、270、360 kg/hm2 5个水平 (N0、N90、N180、N270、N360);副处理设置高栽培密度 32.5×104 hill/hm2 (HD) 和低密度 25.5×104 hill/hm2 (LD) 两个水平。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主处理设置N 5、40、80 mg/kg 3个水平,副处理设置每箱12、24 株两个移栽密度。连续记录水稻分蘖期定植植株分蘖数,测定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相应指标,分析氮水平、栽培密度对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向叶片茎鞘的分配特征、茎鞘碳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根系形态特征等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了两者的交互作用。 【结果】 相同氮水平时,与LD相比,HD条件下水稻提早达到单位面积最大有效分蘖数,且HD条件下N180时,单位面积的有效分蘖数达到最大,约290个/m2。在分蘖中期,各处理水稻的分蘖特征已表现出显著差异,本阶段植株的生长特性将持续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分蘖能力,最终导致群体的差异。因而本文着重以水稻分蘖中期的生长特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速率或分蘖数与叶、鞘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向叶片的分配比例,鞘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不定根数目、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鞘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鞘碳浓度、根系总长、根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结论】 氮水平及栽培密度通过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分配比例、植株养分浓度、地上部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及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的分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氮水平时,LD (25.5×104 hill/hm2) 的水稻个体生长优于HD (32.5×104 hill/hm2) 的;但对于群体而言,高栽培密度更利于高产水稻群体的建立,其对应需氮水平约为180 kg/hm2,低于低栽培密度条件下的需氮水平。   相似文献   

9.
通过无人化建设推动水稻高质量和高效率生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在劳动力供给萎缩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必须加快水稻生产无人化建设进程。其中,无人飞播技术因具有不受地形地势限制、作业成本低和作业效率高的优势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但国内众多稻区实行的复种策略不仅压缩了水稻生育期,还造成秸秆大量还田,容易形成飞播种子出苗和生长逆境,进而影响产量。为保障飞播水稻在此类地区的稳产丰产,本团队在前期选用当地适宜品种,在江苏稻麦两熟地区进行系列试验,比较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无人飞播和无人机插两种方式在水稻生产特征方面的差异,初步明确该条件下飞播水稻基本生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通过设置150、195和240 万株/hm2三种基本苗处理,系统比较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差异,探明兼顾丰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有利于无人飞播常规粳稻稳产丰产的栽培调控方式。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前期研究结果,对无人飞播水稻基本生态特征、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丰产栽培途径与技术进行介绍,同时就飞播技术未来应用提出展望,以期为无人飞播水稻大规模推广应用与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确定最适栽培季节的8条基本原则,即:茬口适宜、产量最高、受灾最小,应用水稻发育期模型“水稻钟”,最适叶面积和光合生产模型,确定了4个水稻品种类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最适栽培季节及相应的光合产量。  相似文献   

11.
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增加作物产量, 但转基因作物是否对农田生态产生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田间定位试验, 应用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转CryIAb基因抗虫水稻"Mfb"连续2年在传统栽培和半野生条件下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 转CryIAb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种类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与栽培方式有关, 半野生稻田杂草的频度和密度显著高于传统稻田, 但相同栽培条件下, 转基因稻"Mfb"与非转基因稻"明恢86"田间杂草频度和密度在整个生长期内均无显著差异。半野生稻田物种丰富度(Sr)指数明显大于传统稻田; 相同栽培条件下, 相同生长时期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对稻田杂草群落丰富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稻田杂草群落优势度(D)、均匀度(J)以及多样性(H)各处理、各生长时期内转基因稻与非转基因稻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异。稻田杂草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同栽培方式相同生长期的抗虫转基因水稻"Mfb"与其非转基因对照"明恢86"的Shannon-wiener指数差异不显著。综合上述分析, 转CryIAb基因抗虫稻对稻田杂草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水稻栽培管理水平,从栽培地点、品种选择、种植密度的合理把控等诸多角度出发,针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展开详细分析;同时,针对现有的各种病虫害,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尽可能避免病虫害对水稻质量、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以此保证水稻质量和产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针对水稻生产中氮肥用量过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及移栽密度越来越低的现状,设置氮肥、密度互作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水稻节氮、省工合理栽培及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密度均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互作效应显著。施氮(N82.5、N165.0、N247.5)后平均分别增产30.6%、47.8%、44.6%;密度为21万蔸/hm2时,籽粒产量最高。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提高密度后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出现降低。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随密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及生产成本上涨的形势下,低氮水平时应适当增加密度,提高移栽密度时则应控制氮肥用量。在本试验条件中,移栽密度为22.1万蔸/hm2的基础上施氮194.9 kg/hm2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节氮、省工栽培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4.
水稻精量节肥防治面源污染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水稻栽培精量节肥技术 ,建立了水稻栽培密度、施N量和施P量数字模型 ,该模型寻优结果表明水稻种植密度为 2 0 96 2 8万丛/hm2 、施N素折尿素 379 0 5kg/hm2 、施P素折过磷酸钙4 76 85kg/hm2 时 ,其稻谷理论最高产量可达 92 11 5kg/hm2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减氮栽培模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为水稻减氮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杂交籼稻品种'成优981'和'宜香优2115'为试验材料,以常规高产栽培为对照(湿润灌溉、种植密度20.0×104/hm2、施氮量187.5 kg/hm2,T0),设3种减氮栽培处理:单一减氮(湿润灌溉、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水稻种植大国,且水稻的产量、质量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必须综合分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总结适宜的栽培措施与病虫害防治方法,保证秧苗正常生长。基于此,对水稻的品种选择、育苗播种、灌溉和施肥方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水稻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为水稻种植户提供有效的种植建议,促进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纬度低、海拔低、≥10℃积温高的西盟,在自然条件下栽培水稻却不能成熟;而纬度高、海拔高、≥10℃积温低的丽江,在自然条件下栽培水稻,不仅可以成熟,一般年景还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暖年曾获得高产。在低纬高原地区,栽培水稻能否成熟,不取决于≥10℃积温的多寡,而取决于夏季高温的多寡。用逐日最高气温的累计来衡量其水稻的光温生态则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8.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多年的试验和调查分析表明,水稻分蘖晚、分蘖期雨水过多、种植密度大、氮肥过多均有利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水稻的品种、栽培制度和田间长势对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同时,本文还筛选出了抗病品种、防治药剂及其防治浓度和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源充裕和适宜稻作的非洲国家,水稻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在东非坦桑尼亚,水稻是第二大粮食作物,Txd306是当地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推品种,农业推广机构试验产量通常为5~6 t·hm~(-2)。为了验证中国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在坦桑尼亚的应用表现,专家组于2016年2—7月进行试验示范,在栽培上采用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科学用水和病虫防治等无公害水稻栽培集成技术,理论产量达到9.079 t·hm~(-2),实收产量9.825 t,试验结果表明,在非洲推广水稻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具有较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克苏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全年无霜期172—214d,大于等于10℃有效活动积温在3700-4100℃之间.年间温度有所变化。4月到9月光照温度适宜晚稻、中稻、早稻的旱直播高产栽培、早稻复播旱直播栽培和中稻的育秧复播栽培。本文总结了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的选择、优良品种的选择、培育壮秧、种子处理、秧田准备及播种、秧田管理、整地插秧、田间管理、灌水、除草、防治病虫害和收获等优质高产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