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彦芳  康海燕 《土壤》2008,40(2):207-211
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产生是征地制度改革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旨在解决征地过程中补偿费偏低、随意性大和同地不同价等突出问题.本文探讨了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在测算原则、测算方法、验证条件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意见和建议:①修改"同地同价"原则为"同片同价"原则;②征地区片综合地价应为最低补偿标准;③测算方法应以剩余法为主、多方法综合确定,市场比较法是发展趋势;④以不低于被征地农民的实际社会安置成本作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验证标准;⑤以征地为契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合理确定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该研究对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进而缓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农民征地意愿对土地征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影响显著,而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征地意愿具有重要作用。为使征地工作合法、有序推进,文章以陕西省长武县26个近郊行政村的412份有效问卷为样本数据,在开发农民土地意识量表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不同年代农民的土地意识存在的差异及特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农民土地意识对其征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依赖意识、土地致富意识、土地产权意识和土地包袱意识对征地意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38,-0.253,-0.141,0.606,说明持不同土地意识的农民征地意愿不同。从代际差异分析发现,40~60后农民的土地依赖意识和致富意识更强烈,对征地意愿的负向影响更显著;70~90后农民的土地产权意识和包袱意识更突出,分别对征地意愿的负向和正向作用更明显,表明农民土地意识存在代际差异且对征地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灰色关联度和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吉林省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目的在于为四平市政府管理集体建设用地提供对策建议,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健康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各因素的关联度集中在0.273 2~0.664 9,最大差值Δmax=3.235 2,从业人口数、非农产业产值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关联度比较大,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相关程度极弱。最终得出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保障水平、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利益推动。  相似文献   

4.
张小兰 《南方农业》2008,2(6):80-8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征地大量增加,被征地农民能否得到妥善安置,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来源,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生活风险加剧.虽说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时会得到一次性征地补偿金,但是一些农民拿到补偿金后往往不能合理使用,形成了"补偿一花光一再要补偿-再花光"的恶性循环,生活难以维持,这不仅增加了政府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略论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已成为事实,并且将成为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组成部分。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评估是其入市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关于农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价格评估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技术规程。因此,研究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评估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分析我国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及流转价格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改善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价格评估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被征用数量越来越大,被征地农民日益增多。“失地农民”问题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一方面征用农民土地补偿标准相对偏低,补偿安置费分配管理较为混乱,大多数失地农民对今后的生活有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非常有限,而土地又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劳动生产资料,它是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命根子”。如何保障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笔者以为,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7.
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估算了天津市农村居民点在自然限制性条件下的整理潜力。测算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的自然限制性修正系数为0.393~0.954;在自然限制性条件下,天津市各区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系数2010年为4.83%~51.69%、2020年为10.95%~53.28%。天津市可净增加总耕地面积分别为25996.17、27677.99 hm2;在时序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天津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整理潜力逐渐增大。在空间上,天津市北部、东南部整理增加耕地潜力较大,天津市东部、中西部整理增加耕地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8.
对失地农民的征地意愿的研究是一种从官方到民间视角的结合。国内对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实证分析表明,影响失地农民征地意愿的因素具有多样性,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应综合考虑农户的可持续生计、对补偿标准的要求,政府政策的长效性和综合性等。基于农民的视角来研究失地农民征地意愿,将会在农民失地问题的解决上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耕地生态修复对粮食产量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为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方法]以天津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耕地生态修复系统动力学模型(CLERSD),设置绿色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策略、生态修复3种策略下的6种情景,对天津市2016—2030年不同用地模式下的系统发展趋势进行仿真。[结果]从长期趋势看,绿色发展策略中,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虽然可以短期增产,但于长期无益,而且还会有较多的耕地由于受损而需要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策略中,增加投资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增加污水灌溉,虽然可在短期内更好地满足作物生长用水需求,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重金属镉的含量上升,使较多的耕地需要转为生态用地;生态修复策略中,种植具有较强金属富集能力的植物,可以使生态用地在较短时内完成对受损耕地的修复,使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耕地数量增多。[结论]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改变农药化肥投入、资金投入、降低污水灌溉和耕地生态修复等措施,维护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采煤塌陷地征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鹿士明 《土壤》2002,34(2):109-110
1 征地和征用土地概念上的区别 征用土地包含征地和用地两层含义.长期以来,煤矿开采塌陷的土地征归国有,往往都习惯称之为征用土地.笔者认为,这个概念不能随意混淆,特定的含义必然有其不同的实质内容.正确理解征用土地的含义,有助于正确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章关于建设用地所涉及的征用土地概念,是否涵盖采煤塌陷地征地?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对此,笔者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江西省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囿于现行土地制度的缺陷、土地流转方式创新不足、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江西省土地流转对农民财产性收益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应通过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权益、创新流转方式、完善征地补偿标准、探索土地有偿退出机制等途径,促进土地流转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  相似文献   

12.
基于供需均衡的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类型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建设用地双向需求,加快盘活和释放农村建设用地资源的潜在价值,对于缓解城乡发展用地供给不足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供需平衡理论为基础,测算山东省县域尺度下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与城乡发展用地需求,识别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类型,提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分配与释放路径。研究表明:1)山东省农村建设用地盘活潜力约24.9万hm~2,其中闲置建设用地规模占34.14%,其他闲散用地规模达16.4万hm~2。2)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高潜力区集中在鲁中及鲁西南地区,城乡发展用地高需求区则分布在经济水平较高且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胶东半岛、鲁北平原及省会、中心城区附近,空间上存在一定的供需不均衡性。3)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类型包括乡村发展-优先盘活类、乡村发展-适度盘活类等7种,呈现出高潜力情境下供过于求和低潜力情景下供不应求的分化特征。4)新时期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应优先用于乡村发展,适当支撑城镇建设,以就地盘活与异地调整相结合的区域联动和跨区统筹补给等方式作为农村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潜力释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科普工作一直是科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分析天津市农村科普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查农民对科普内容、科普渠道和形式、科普支付意愿、科普时间等方面的需求,在充分了解农民的科普需求基础上,提出农民科普工作今后的重点和方向:做好农村科普教育整体架构设计;搭建起"科研-教育-推广"农业科普体系;加大农村科普设施建设;加强科普专家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进行研究,为国家制定新的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林省四平市为例,从价值的哲学概念入手,构建农用地综合价值体系,运用收益还原法、当量因子法和影子价格法对四平市农地综合价值进行量化和评估。[结果](1)农地综合价值为1.33×106元/hm2。其中,经济价值为4.56×105元/hm2,生态价值为3.74×105元/hm2,社会价值为2.87×105元/hm2,农地发展权价值为2.18×105元/hm2;(2)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为4.50×105元/hm2;(3)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损益为8.84×105元/hm2,损益价值占农地综合价值的66.3%。[结论]2012年四平市的农地非农化实际补偿价值仅占农地综合价值的33.7%,证明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认为对农地价值认识的局限、征地补偿标准不合理、征地制度不完善、农地产权不清晰是造成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土地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与其生态用地的供求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生态用地研究能够为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及城市生态安全调控提供科学方法与决策依据。通过构建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定量评价了1999—2008年兰州市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利用碳氧平衡法分析了兰州市城市生态用地时间序列供求关系。基于定量研究结果,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城镇化水平与城市生态用地供求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与生态用地需求的灰色关联度最大,其次为人口城镇化;人口、经济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用地理论需求的趋势变化基本上同步。  相似文献   

16.
征地机构在征地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征地机构的存在不但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是制度改革的需要。但是,由于国家层面没有征地机构,导致征地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机构建设中存在不健全、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征地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合理性建议,以促进全国征地机构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综合考虑“水—土—能—碳”相互关系,研究产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贡献,为天津市减排决策制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对天津市产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将水土资源因素引入Kaya恒等式,运用LMDI模型计算产业碳排放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结果] 2004—2018年天津市各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上升趋势;整体来看,水资源经济产出、人口数量促进天津市各产业碳排放,且前者为主要促进因素,水土资源因素抑制各产业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促进农业碳排放,而抑制其他产业碳排放,人均用地面积抑制农业碳排放,而促进其他产业碳排放;水土资源因素对各产业碳排放影响的变化与水土资源匹配度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单位用地面积用水量越多,其对碳排放的促进作用越大。[结论] 为实现节能减排,应发展节水产业,优化城市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发挥水土资源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受市场经济驱动和退耕还林的影响,基本农田保护空间不断被压缩。为协调地方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该文在基本农田需求数量预算和生态基础设施构建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采用"反规划"理念和建设用地发展适宜思想,构建河北省卢龙县网络状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基本农田划定的约束框架。同时,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划分了县域栅格单元的空间建设开发适宜程度,并选取适宜度高的栅格单元用来作为预留建设用地。研究以卢龙县为例,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将中、高安全格局和建设用地适宜度低的地区叠加作为基本农田配置重点区域,将预测目标年36 800.27 hm2基本农田按照耕地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布局到各乡镇。其中,位于生态基础设施中安全格局范围内,建设用地发展适宜度不高的燕河营镇、卢龙镇、印庄乡和潘庄镇面积为15 570.45 hm2,占基本农田总量的42.31%。结果表明,基于生态导向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能够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为未来发展预留建设用地的前提下,保护基本农田。在新视角下构建基本农田数量、质量、生态及建设适宜度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从生态保护和空间战略上实现粮食安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的局面。该方法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能够为地区基本农田空间配置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做法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江县通过发展蓝莓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授予"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等称号。其主要做法是坚持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多措并举,推广规模化种植;强化宣传,打造产业品牌;发展深加工和衍生产业。针对存在的不足,就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了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合理选择蓝莓基地建设用地类型,加强项目区现有植被保护和建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科学规划项目区各类建设用地布局;大力发展林间经济;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济南市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呈迅速扩张的趋势。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受社会、经济、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济南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人口和GDP是影响建设用地面积的主要的驱动因素,通过建设用地驱动因子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出2010年和2020年济南市建设用地的面积需求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