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耕地地力是构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条件。以辽宁省耕地(二调国土数据)为基数,以耕地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形成的图斑为评价单元,从立地条件、耕层理化性状、土壤管理、障碍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状等方面综合评价耕地地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省耕地地力等级进行了划分,提出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国家对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十分重视,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提出要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针对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占优补劣、重用轻养、质量不断下降的实际,提出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努力培肥地力作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养分结构,逐步提高耕地质量,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基础性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3.
铜川市耀州区是全市的农业大区,年粮食总产占全市近50%,提升耕地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近年,通过对部分镇村不同作物、不同地貌类型的耕地地力水平状况调查分析,耕地土壤存在着耕层浅犁底层上移、有机质低易板结等问题。本文旨在针对耀州区耕地土壤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积极推进农村耕地深耕备耕、配方施肥、旱作技术、秸秆还田等4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由于掠夺式的过度耕作经营,以及单一大量使用化肥,追求短期效益,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下降、土层板结。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耕地与地力提升势在必行,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主要措施之一是秸秆还田。秸秆通过还田,使土壤有机质稳步提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增加土壤保肥供肥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以达到保护耕地与提升地力的目的。1秸秆还田的作用1.1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作物秸秆中含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山东省测土配方施肥相关数据资料,运用层次分析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棕壤耕地地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等级耕地的属性、利用方式、养分和限制因素等特征。结果表明:山东棕壤耕地高、中、低等级地面积分别为42.96万、52.53万hm2和32.66万hm2,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33.52%、41.00%和25.48%,其中高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山地区的西侧和东侧外缘以及东部丘陵区西南、东北侧,中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西部、中东部和鲁中南东部、东北部部分地区,低等级地主要分布于鲁东和鲁中南地区中部;各等级耕地土壤属性差异明显。从利用情况看,水浇地主要分布于一、二、三级高等级地,旱地地力等级分布较为宽泛,从三级到八级,灌溉水田则集中分布于五级地和四级地。棕壤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有效磷含量高于全省平均,pH值则显著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等级地耕地地力主要受土壤钾含量限制,中等级地除土壤速效钾偏低外,还受耕层质地偏砂影响,低等级地则存在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灌溉能力等诸多限制。该研究较好理清了山东棕壤耕地地力状况及特征,对棕壤耕地资源持续利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探索有机质提升的有效技术模式,评价有机质提升实施效果,引导农民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技术措施,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耕地地力评价是根据所在地区特定气候区域以及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揭示耕地潜在生产能力的高低。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大兴安岭地区岭南生态农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岭南)的耕地质量现状,为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多年土壤样品的农化数据发现,2012年土壤有机质、全N、有效磷、速效钾较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1994年数据均有所增加。同时对公道镇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的对策。以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有机质有关。有机质具有养分全面、肥效持久的功效,能提供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氮、磷、钾和各种中、微量元素等养分。它还可以改善和调节土壤的物理性状,因此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摸清清河区耕地肥力状况,按照统一的标准对全区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绘制了有机质分级图,下面是清河区2008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分析情况:  相似文献   

10.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玉米轮作是该区域主要种植制度。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区域,从农业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中甄别遴选了23 862个评价样点,采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组合叠置确定了17 945个评价单元,选取了降水量、积温、地貌类型、耕层厚度、耕地质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盐渍化程度、灌溉能力等11个指标,运用特尔斐法、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1~6级耕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1.29%、19.30%、28.06%、21.57%、11.99%和7.80%。在定量分级的基础上,将本次评价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对比,结果发现:该区域耕地地力总体水平上升,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明显上升。评价结果将为华北地区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科学布局作物生产、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等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耕地质量监测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建立耕地地力监测点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生产能力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作物产量与土壤养分消长规律,判断施肥是否合量,为科学施肥、保护耕地质量、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周口市的地力监测工作,按照《全国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和全国耕地土壤监测技术规程》及《河南省耕地土壤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在周口市四大类土壤(潮土、褐土、黄褐  相似文献   

12.
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综合技术和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依靠综合技术和政策措施来迭到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的目的,有机质地力提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以陕西省旬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化验数据为依据,综合分析研究耕地地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培肥地力的主要对策,从而,达到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庄浪县耕地地力等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在GIS支持下,利用行政区划图、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叠置的方法确定评价单元,选取土壤理化性状、剖面性状以及立地条件等11个因子,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指数等方法将庄浪县71 079.3 hm<'2>耕地分为5级,并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  相似文献   

15.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小麦/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总体上,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8.9%和53.4%(中位值)。东北地区玉米季(60.8%)和西北地区小麦季(57.0%)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而西南地区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最低(分别为35.8%和21.3%)。近30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s比1980s增长了约15个百分点。在全国尺度上,土壤类型、土壤pH是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区域小麦而言,有机质是影响华北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第一要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则为有效磷;而在玉米季,影响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是有机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则分别为速效钾和pH。【结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区域间差异明显。就全国尺度,土壤类型和土壤pH是小麦与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类型、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区域尺度上耕地基础地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利用GIS技术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信息系统,选取立地条件、理化性状、养分状况、土壤管理和剖面性状等5大地力要素,12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模型。以始兴县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分析、层次分析、模糊数学和综合指数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取了耕地地力等级面积及其分布信息,经实地调查分析符合当地实际,表明该评价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该文针对耕地地力存在隐性下降问题,指出主要表现在土壤耕层变浅、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性破坏、养分供应不平衡、农田生态系统脆弱等方面。并提出以深耕代替旋耕,加深耕层;以有机部分替代无机,提高土壤有机质;针对土壤结构破坏成因,采取应对技术破除"土壤板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解决"土壤养分失调"问题;轮作倒茬,以防"连作障碍"等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河池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和《广西耕地类型及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对河池市耕地地力等级及中低产田(地)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池市耕地地力分为10个等级,以2.9等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5.05%;1、2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8.50%,是河池市粮食、蔬菜高产稳产区;3-8等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8.76%,是河池市粮食、经济作物、水果的主要产区,也是中低产田(地)主要分布区。针对河池市中低产田(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重视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合理轮作,挖掘土壤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等改良对策,以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是评价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质不仅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同时还对植物的生长起着主要的作用。笔者结合平山县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采用室内分析、统计和地力信息系统(CIS)等方法,对平山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县域耕地土壤有机质的管理和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地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进  李志洪  王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77-4180
在对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土壤野外调查、社会统计和土壤室内分析、各类相关图件数字化的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和综合指数分析等方法,对长春市二道区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二道区的耕地为21 099.58 hm2,可划分为6等地。其中,3等耕地主要受质地影响,4等耕地受地貌影响程度大,5等耕地受腐殖质层厚度和土壤养分影响,6等耕地受地貌和侵蚀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