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本实验室在紫眼野生型黑腹果蝇中发现的卷翅突变体遗传规律和分子基础,通过观察紫眼卷翅与野生型、紫眼卷翅与红眼卷翅后代各性状的表现规律,设计14对引物检测了syt基因与Alp23B基因间DNA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紫眼卷翅与野生型杂交的F1中,卷翅与野生型的比例为1∶1;2)紫眼卷翅与野生型杂交F1代卷翅个体自交的F2中,紫眼与红眼、卷翅与野生型正常翅2对性状符合孟德尔自由分离与组合定律;3)紫眼卷翅与红眼卷翅杂交的F1中,卷翅与野生型的比例为2∶1;4)2种卷翅品系中在syt与Alp23B之间的基因组区域存在1个多态位点;2种卷翅个体均为AB型,而野生型个体为无缺失的AA型;紫眼卷翅与红眼卷翅杂交F1中卷翅个体全为AB型。紫眼卷翅突变体为显性杂合子,平衡致死系;紫眼基因与卷翅基因不连锁;2个卷翅基因为等位基因,相互间不能互补,杂合状态下致死。  相似文献   

2.
谷透翅蛾亚科Tinthiinae Le Cerf.1917,世界已知14属67种;我国记载7属16种。本文增记2个新记录:树莓透翅蛾Pennisetia hylaeiformis(Laspeyres)赤胫透翅蛾P.fixseni (Leech);4个新种:红胸透翅蛾Zenodoxus rubripectus、梅岭透翅蛾Z.meilinensis、拟褐珍透翅蛾Z.simifuscus、天平透翅蛾Z.tianpingensis。文中附有这些种的外生殖器解剖图。  相似文献   

3.
四翅滨藜耐盐生理指标的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盐分胁迫下四翅滨藜耐盐生理指标,探明四翅滨藜的耐盐生理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测定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四翅滨藜叶片五项生理指标.[结果]四翅滨藜的致死盐胁迫浓度为2.3;~2.7;.随着NaCl盐溶液胁迫浓度升高,四翅滨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逐步增加,但在NaCl盐溶液浓度为2.7;时,可溶性糖含量保持平稳;四翅滨藜在较大浓度盐分胁迫下,四翅滨藜叶片游离脯氨酸保持较高的含量,整体趋势缓慢下降;四翅滨藜叶片过氧化氢酶含量不断增加,尤其在起始受到胁迫时含量明显增加,直至极限2.3;胁迫浓度时下降;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较小;水势在逐步减小,且低于盐溶液渗透势.[结论]四翅滨藜耐盐生理机制研究表明,四翅滨藜是一种耐高盐的植物.  相似文献   

4.
记述了宁夏地区透翅蛾6个已知种和1新种,并附有每种外生殖器图。6个已知种分别为榆学肢透翅蛾、白杨准透翅蛾、杨干透翅蛾、榆兴透翅蛾、凯叠透翅蛾、踏郎透翅蛾;新种为苦豆纹透翅蛾Bembecia sophoracola Xu et Jin,n.sp.。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水稻重要害虫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个体和短翅型个体在形态测量学方面的具体差异。[方法]利用Nikon体视显微镜操作系统(nikon digital sight DS-QilMC)对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前翅和后翅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结果]短翅型雌虫的后翅与前翅的比率为0.29±0.03,与长翅型雌、雄成虫相应的比值(分别为0.83±0.01、0.84±0.02)差异显著;长翅型雌虫前翅与短翅型雌虫前翅的比率为2.11±0.04,后翅的比率为6.21±0.05,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此外,还发现短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前翅中的横脉至翅尾长度与前翅长度的比值只有0.231+0.024,明显小于白背飞虱长翅型雄成虫和长翅型雌成虫的比值(0.387+0.012、0.388+0.012),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短翅型雌成虫的前、后翅并未按同等比例缩小,且短翅型雌成虫前翅中的横脉更靠近翅尾。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稻飞虱翅二型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2005年7~9月在四川省二郎山区域选择不同的海拔区域(1400~2300 m2、300~2600 m、2600~3100 m和3100~3400 m)和微生境(草堆、森林铺垫物、粪便、真菌、腐肉和腐木)进行隐翅虫资源调查,共设置样地72块,收集各海拔区域和各微生境内隐翅虫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数据。结果表明:共获隐翅虫标本2389号,分属12个亚科,75个属,206个种。从个体数量上来看,前角隐翅虫亚科个体数最多,占48.35%,隐翅虫亚科次之,占14.48%;在物种数量上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前角隐翅虫亚科物种数最多,占28.64%;隐翅虫次之,占16.99%,它们为该地区隐翅虫的优势类群;在个体数量上,胸片隐翅虫亚科、毒隐翅虫亚科、异形隐翅虫亚科、尖腹隐翅虫亚科、大眼隐翅虫亚科、筒隐翅虫亚科、和四眼隐翅虫亚科所占比例均在1%以上,它们为该地区的常见类群。总体上,隐翅虫个体数和物种数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微生境选择上,草堆和森林铺垫物内隐翅虫个体数和物种数均明显多于其他几种微生境。  相似文献   

7.
<正>一、桃小食心虫形态特征1.成虫雌蛾体长7~8毫米,翅展15~18毫米;雄蛾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体灰白至淡褐色,复眼红色。前翅前缘近中央处有一个近似三角形蓝褐色有光泽的大斑纹,翅基部和中部有7簇黑色斜立的鳞片,后翅灰色。2.卵近椭圆形,长0.45毫米,一般1~3  相似文献   

8.
利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武夷山中华蜜蜂群体进行多态性检测,同时测定个体的前翅长、前翅宽、前翅面积、肘脉指数、吻长和第3、4背板总长等形态特征,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微卫星DNA标记与形态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位点A088对前翅宽、前翅面积有显著影响;位点Ag005 a对第3、4背板总长有显著影响;AP043、AT101对前翅长有显著影响;AP297对吻长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榕透翅毒蛾对不同榕属植物的寄主偏好性和选择性,为榕透翅毒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州市4种榕透翅毒蛾寄主植物(黄金榕、高山榕、垂叶榕、小叶榕)为对象,分析榕透翅毒蛾取食不同榕树叶片后的生长发育和摄食量等指标。【结果】不同榕树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龄期存在差异,黄金榕5~7龄,高山榕、小叶榕和垂叶榕6~8龄;垂叶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而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历期最短;在榕透翅毒蛾幼虫发育的每一龄级,以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体长、体质量和排泄物鲜质量最大;黄金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2~7龄头壳宽最宽(1龄头壳高山榕最宽);黄金榕和高山榕饲养的榕透翅毒蛾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垂叶榕和小叶榕;幼虫取食黄金榕的榕透翅毒蛾雌成虫寿命最长,而取食高山榕的雄成虫寿命最长,雌成虫预卵期最短,单雌产卵量最多;1~4龄幼虫取食黄金榕的5龄幼虫更偏爱取食高山榕,而取食其他3种榕树的5龄幼虫寄主偏好性不明显。【结论】榕透翅毒蛾对4种榕树的偏好性和选择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黄金榕和高山榕比垂叶榕和小叶榕更适合榕透翅毒蛾幼虫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有翅蚜对于蚜虫扩散为害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研究不同浓度农药及空间大小对桃蚜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78.5 cm~3空间条件下,0.0001 mg/kg、0.001 mg/kg吡蚜酮能显著抑制无翅桃蚜向有翅桃蚜的转化。随吡蚜酮浓度上升,无翅桃蚜向有翅桃蚜转化率上升;同一空间条件下,百菌清处理对蚜虫翅型转化率无显著影响。吡蚜酮处理后,78.5 cm~3与164.9 cm~3空间大小对桃蚜翅型转化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百菌清处理后,78.5 cm~3空间条件下,无翅蚜转化为有翅蚜的比率显著高于164.9 cm~3空间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新军 《农村科技》2010,(10):22-22
<正>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状纹及肾形纹,肾纹前方前缘脉上有二褐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相似文献   

12.
为了较大幅度提高甜荞的单产水平,利用其近缘种质资源至关重要。由此,对翅荞变种的遗传特征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翅荞籽粒大,千粒重43.8 g、结实率15%,而甜荞千粒重33 g、结实率10.3%;翅荞籽粒带有形态标记、而且是隐性遗传,便于利用;翅荞与甜荞能够相互授粉结实,不存在生殖障碍,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翅荞具有十分重要的农艺性状,作为育种材料利用,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严重危害我国城市行道树悬铃木,甚至可导致树木死亡。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贵阳市调查越冬期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树干不同高度、方位和不同地点的分布规律,为其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在寄主树干2.01~3.00 m虫口数最大,占48.19%,树干高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越冬末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偏好寄主树干北面休眠,占28.97%;树干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不同地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调查结果表明:花溪公园平均越冬虫量最多,为69.80头,迎宾路平均越冬虫量最少,为27.70头,各路段越冬后期的虫口数量明显下降,迎宾路虫口下降率为76.51%,贵州大学南校区为58.79%,花溪公园为47.75%;因此,悬铃木树干高度﹑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有偏好性影响,可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合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果蝇小翅与残翅基因间的作用关系。[方法]利用果蝇2种不同翅型的突变体进行杂交,找出小翅、残翅基因同时存在个体,观察其翅的表型,同时对翅的分离比进行推测,研究果蝇小翅与残翅基因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正反交果蝇的表现型不相同。果蝇的小翅品系和残翅品系的正交组合的杂交后代F1雌、雄全部为长翅,而反交组合的雌蝇为长翅,雄蝇为小翅。F2的翅型有长翅、小翅、残翅3种,小翅、残翅基因同时存在的个体表型为残翅,并且翅型分离比均为长翅:小翅:残翅=3:3:2。[结论]残翅基因对小翅基因具有遮盖作用。  相似文献   

15.
郭彦  杨洪双  于威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5):2012-2013
[目的]探究果蝇小翅与残翅基因间的作用关系。[方法]利用果蝇2种不同翅型的突变体进行杂交,找出小翅、残翅基因同时存在个体,观察其翅的表型,同时对翅的分离比进行推测,研究果蝇小翅与残翅基因间的作用关系。[结果]正反交果蝇的表现型不相同。果蝇的小翅品系和残翅品系的正交组合的杂交后代F1雌、雄全部为长翅,而反交组合的雌蝇为长翅,雄蝇为小翅。F2的翅型有长翅、小翅、残翅3种,小翅、残翅基因同时存在的个体表型为残翅,并且翅型分离比均为长翅:小翅:残翅=3:3:2。[结论]残翅基因对小翅基因具有遮盖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0-2011年连续2年在江西南昌地区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在晚稻田内的消长动态、翅型和性别分化规律。2010年稻飞虱发生重,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白背飞虱高,2011年发生轻,褐飞虱的优势度指数较低。两种飞虱于水稻刚刚栽培时就开始出现,褐飞虱于9月上中旬出现明显的密度高峰;白背飞虱分别于7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出现两个密度高峰,且以第2个峰值为主。褐飞虱长翅型较短翅型在田间出现的时间早。2010年,短翅型出现后,密度增加较快,并于8月下旬超过长翅型成虫密度;2011年长、短翅型密度无明显变化。白背飞虱在水稻各生育期间均以长翅型为主,短翅型密度低。在性别分化方面,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田间种群的雌雄性比通常大于或等于1,褐飞虱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性比扩大;白背飞虱的性比相对稳定,维持在1~4。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析表明,褐飞虱田间种群密度的升高可导致短翅率和性比升高;而白背飞虱种群密度与短翅率和性比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乔木化栓翅卫矛苗木嫁接繁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桃叶卫矛做砧木,采用嫁接方法繁育栓翅卫矛苗木,不仅保持了栓翅卫矛的优良品种特性,而且实现了栓翅卫矛乔木化;将砧木分为四个等级,扩大了嫁接苗木的使用范围;突破了春天一季嫁接难关,实现了春夏两季嫁接,延长了嫁接时间,加快了栓翅卫矛苗木的繁育速度;嫁接后戴塑料袋可防止接穗失水和防治金龟子危害,提高了嫁接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崔冰冰  刘广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97-298,301
[目的]研究蚤蝇翅的形态及其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形态观察及文献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蚤蝇翅在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形态变化特点。[结果]不同的生活环境能够改变蚤蝇翅的外部形态。同性别异型翅的产生通常与蚤蝇所处的环境有关,在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蚤蝇可以产生2种不同类型的翅。蚤蝇翅的性二型现象的产生是蚤蝇为更好的适应环境的结果。[结论]同性别翅的变化与取食、生存环境有关;雌雄异型翅不但是其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同时还是一种独特的进化方式。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7~8月都是葡萄透翅蛾危害最严重的时期,透翅蛾以幼虫蛀食葡萄的嫩梢、枝蔓及穗轴为主,对葡萄的生长、结果影响极大。近几年,在一些葡萄主产地发现葡萄透翅蛾危害程度较重,但当地果农反映,透翅蛾防不胜防,一旦发现嫩梢受害,往往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对其防治危害难度较大。那么,葡萄透翅蛾该怎么防治呢,什么时间防治最佳?葡萄透翅蛾,也称钻心虫,是各地葡萄的主要害虫,以幼虫蛀食葡萄的嫩梢、枝蔓及穗轴,对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盐分胁迫下四翅滨藜耐盐营养生理,旨在探明盐碱地四翅滨藜的生物脱盐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NaCl盐溶液作为渗透剂对四翅滨藜进行盐胁迫,测定四翅滨藜叶片的相关营养生理指标.[结果]四翅滨藜在盐胁迫下呈现出的抗盐营养生理机制主要有:随着盐浓度的升高,Na+/K+ 升高,膜透性增加,Na+ 的吸收促进K+ 离子的吸收;随着盐浓度的升高,四翅滨藜叶片全氮含量在缓慢地下降,继续维持盐胁迫下氮的代谢;四翅滨藜植株开始受到盐胁迫时,其叶片钙含量略有下降,但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其叶片钙含量有所回升并维持一定水平,下降幅度十分小,直至2.7;的盐胁迫下全氮和全钙含量迅速下降.[结论]四翅滨藜是一种耐盐程度较高的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