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我所与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共同协作,在毛乌素沙地引种樟子松100亩。1977年11月调查,平均高0.78米,最高2.24米,平均地径3厘米,最大地径7.5厘米。经过几年试验,在流沙上栽植的樟子松,凡保存下来的幼树生长基本稳定,初步显示出了引种可望成功的可喜苗头。现将几年来的试验工作小结如下。一、引种试验地区的自燃概况霍洛林场位于毛乌素沙地的东北边缘,海拔高度1309.6米,属于鄂尔多斯干旱草原,频临半荒漠。该地区年平均温度6.1℃,绝对最高气温35.4℃,绝对最低气温-30℃。植物生长期14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88.7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樟子松在新疆引种栽培,特别是在乌鲁木齐市进行城市绿化栽植效果较佳,颇受群众欢迎。 樟子松大田育苗、病害多,保苗率低,苗期生长慢,为了提高育苗的速度和质量,8○年进行了樟子松无土育苗试验,初步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年苗高可达18—21厘米,地径0·2—0·3厘米,保苗率达90%以上,无病虫害。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樟子松造林由于干旱等原因,成活卒不高。我场为探讨樟子松的造林技术,从1956年开始,本着边生产边试验的精神,对不同造林时间、苗龄、整地、栽植、抚育等措施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调查:1956年营造的1公顷樟子松,现在平均树高253厘米,胸径2.3厘米,冠幅106×112厘米,保存率65%;1957年营造的100公顷,平均树高已达285厘米,胸径2.23厘米,冠幅146×158.5厘米,保存率89%;1958年营造的139公顷,平均树高243厘米,胸径3.1厘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我县的树种单一问题,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九年,全县引种樟子松一万三千亩。目前,最大的已达十八年生,最小的为三年生。都表现了耐瘠薄、耐干旱、抗风沙、生长快而稳定的特点。最近调查表明。1.高生长:东岭林场院内的十八年生的樟子松平均高7.2米,每年平均生长40厘米。最高的10.5米。东岭营林区九年生的平均高3.36米,年平均生长37.3厘米,最近三年高生长均超过45厘米,最高的达4.88米,2.直径生长:十八年生的樟子松平均胸径20.8厘米,年平均生长1.15厘米。九年生的地径生长6.6厘米,最粗7厘米。3.材积生长:十八年生的平均胸高20.8厘米,单株材积0.150立米。每公顷按六百株  相似文献   

5.
优良防风固沙树种樟子松在榆林地区引种成功。据调查,1964年在榆林红石峡8米深沙层的沙地上栽植的樟子松,目前平均高2.5米,地径8.5厘米,未发现病虫危害,也没有寒害和冻害现象,树势健旺,生长良好。榆林地区是1956年开始从东北引进樟子松的。开初,由于他们对这一树种的特性认识不足,违背了自然规律,育苗造林几乎全部失败。后来,他们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技  相似文献   

6.
1955年开始,全站革命职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为改变沙荒面貌,寻求适宜造林树种,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樟子松引种试验工作。试验结合示范,先后于人工固沙地和固定沙地营造樟子松林近万亩。成活率达75—85%,最高达90%以上。17年生幼林平均高6.0—7.0米,胸径8.0—10.0厘米,最高达9.25米,最粗24.0厘米。幼树生长稳定而茁壮,部分幼树开花结实,郁闭成林,对防风固沙已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1975年,由北京植物园提供火炬树种子、种根,开始在我区延安市河庄坪苗圃进行引种繁育试验。当年出苗良好,生长健壮,实生苗最高为1.92米,地径达3厘米。平均苗高1.29米,平均地径1.87厘米。1976年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引种育苗试验,育苗面积扩大到1亩。实生苗最高为1.63米,地径2.17厘米,平均高1.22米,平均地径1.33厘米。亩  相似文献   

8.
在齐齐哈尔地区与种源地气候条件比较基础上,进行了钻天松的引种,并针对其种子繁殖后代变异较大的特点,开展了用樟子松作砧木进行嫁接繁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齐齐哈尔地区引种钻天松是可行的。为了尽快培育大量的钻天松苗木,可以用樟子松3年生容器苗作砧木,采集1年生钻天松嫩枝进行嫁接,平均嫁接成活率为73.5%。  相似文献   

9.
从山西北部樟子松中龄林生长展望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北部1968年从内蒙古红花尔基引种栽培沙地樟子松,1975年规模造林,5年后步入正常发展时期。 目前,樟于松人工林面积已达1.03万公顷,且有 215公顷林龄在20年左右,调查表明:樟子松从幼龄林进入中龄林时,树高和直径生长很旺盛。其生长指标随立地类型、经营密度不同而有较大差异。22年樟子松林平均树高7.06 米,平均胞径9.28厘米,明显优于当年乡土树种油松,当年高生长保持在30-60厘米之间,且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前景。 1.调查区自然概况 樟子松在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地区的风积沙梁、火山垅岗区…  相似文献   

10.
樟子松在我国天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向南分布到黑龙江省呼伦贝尔盟一带,吉林省的伊尔施为其分布的南界。樟子松为阳性树种。耐寒性强,又能抗干旱,耐瘠薄。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较快,解放后在东北、内蒙、陕西、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都引进了樟子松。据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报道:在沙地上引种的樟子松,21年年平均树高8.6米,平均胸径14.8厘米。比同年营造的小叶杨、小青杨、油松生长都好。是干旱瘠薄沙地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的主要针叶树种。  相似文献   

11.
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热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地区,位于东北西部科尔沁沙地东南缘,年降水量约500毫米。这里在沙地上引种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 Litv.)较为稳定,生长较快。27年生树高达10米,胸径16.4厘米,生物量84105公斤/公顷,材积105.2米~3/公顷。樟子松引种已由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发展到北部及西部,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敖汗和奈曼地区樟子松生长也很好。但是在章古台地区樟子松栽培20年以后,林地土壤水分状况显著恶化,生长量下降。因此,研究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的水热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对改善现有林的经营管理和进一步开展樟子松造林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沙地育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樟子松原产我国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盟草原红花尔基一带(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有分布)。樟子松是耐寒、抗旱的优良针叶树种,建国以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及华北、西北部分地区引种樟子松,特别是引种红花尔基的樟子松效果良好。据初步了解,樟子松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的沙地和荒山都能适应,抗虫力较强。如在大连引种樟子松,能抗松干蚧的为害。樟子松的进一步扩大引种试验和推广,将有利于这些地区早日实现毛主席提出的“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对将来建设社会主义所需木材供应起很大作用。章古台试验站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遵照毛主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导,摸索出一套樟子松育苗的经验。本刊特予以介绍,供推广及引种樟子松地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郊区林业研究所承担并与当铺地苗圃协作的研究项目“胡杨引种育苗技术的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并于1986年9月通过了技术鉴定。胡杨是盐碱地的主要造林树种,赤峰市有盐碱地300多万亩,五十年代开始引种胡杨,但一直没有成功。赤峰市郊区林研所从1985年春开始搞胡杨引种试验,通过两年三次的播种试验,胡杨苗生长良好,发育健壮。其中,二年生胡杨苗540平方米,产苗23,000株,平均苗高86.6厘米,平均地径0.63厘米;最高苗达160厘米,地径1.2厘米,准备翌春出圃,进行造林试验。  相似文献   

14.
对太行山石灰岩区干旱阳坡引种了11a的樟子松的生长、开花结实及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水保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引种的樟子松比相同立地条件下同龄油松的树高平均提高了28.60%,地径平均提高了8.20%,林地持水量提高了23.9%。实践证明,樟子松是适宜在太行山阳坡生长的优良水土保持树种。  相似文献   

15.
前言樟子松材质好、用途广、适生范围广泛,是我国北方主要造林树种之一。自1955年以来,我所在章古台沙地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30年实践证明,樟子松是我省治沙造林的优良树种。近些年来栽培范围越来越广,引种地区和造林面积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了解樟子松适生范围和生长情况,我们于  相似文献   

16.
前言为了丰富当地的森林树种资源,自一九六四年起,赤峰市林研所和旺业甸林场共同主持开展了樟子松引种的试验研究,成功地营造了较大面积的樟子松人工林,目前这些人工林长势良好、发育正常,取得了预期的引种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梳理、归纳了樟子松的生物学特性,综合分析了试验区的环境因子,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在试验区性状表现良好。樟子松在流动沙丘造林,必须先固定流沙、引种驯化成功的关键措施是造林时间适当拖后、栽植时适当深植,苗木根系要剪根,铲除干沙层以及松树幼根要埋土越冬。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樟子松在我国特别是三北地区引种的必要性,又从樟子松的历史分布、生物学特性、土壤因素、气候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樟子松引种的可能性,最后得出环境因素中的诸气候因子是决定樟子松引种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9.
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樟子松引种造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992年开始 ,我们在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开始引种樟子松 ,并与本地常规造林树种油松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经过 7年的试验观测 ,结果表明 ,在小五台山干瘠立地的阳坡、半阳坡宜林荒山上樟子松造林后的前期生长比油松快 ,效果优于油松 ,在小五台攻艰造林阶段和特殊地段可以引种造林  相似文献   

20.
在贺兰山西麓山前洪积滩地引种樟子松,经8年试验研究已获成功。樟子松在该区表现出抗性强,无病虫害,生长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