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池塘饲养克氏原螯虾,对水体水质和池塘条件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水质无工业污染,水中有机质丰富,即可进行粗放饲养.但如果要充分利用水体,提高单位水体的产量,则要对池塘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辅以投喂饲料和日常管理,进行池塘精养.  相似文献   

2.
凌剑 《内陆水产》2000,25(9):22-23
池塘循环水养鱼技术是一种高效节能的高产养鱼新技术,一般要比传统的静水养鱼增产 1倍左右。其原理是将池塘的静水采用动力设备变成微流水,从而达到调节水质,改善整个池塘的生态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的目的。大面积实践证明,池塘循环水养鱼饲养密度大,成活率高,省饲料,易管理,十分有利于精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颇佳。现将这一新技术介绍如下。 1池塘布局 池塘布局一般可分为两种:双池循环与单池循环。进行循环水养鱼的池塘面积以 1 500~ 2 520为宜,水深在 1.8 m左右,池坡 1∶ 1.5。双池循环的 2口池塘要求彼…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河蟹池塘养殖技术,我们在1994年进行了池塘饲养河蟹的试验与推广。1 蟹池条件 南丰永联特种场,河蟹池塘面积为9538平方米,其中幼蟹培育池为1267平方米;南沙长山综合养殖场河蟹池塘面积为10672平方米,其中幼蟹培育池为2668平方米;以上两场位于长江边,沙质土壤,水质良好。西张水产场河蟹池塘面积为4329平方米,其中幼蟹培育池为1207平方米,位于本市南片内陆地带,粘土,水质较好,池底淤泥10~20厘米。  相似文献   

4.
柳富荣 《内陆水产》2004,29(10):36-36
鱼种经几个月的饲养.因池塘水质逐渐老化.溶氧降低,饵料生物减少,致病微生物及有害物质增多.容易患病,因而,秋后要改善鱼种生活环境。池塘充足的,可将鱼种转入新池培育:池塘周转困难的,可先将鱼种转出暂养.然后移入原池饲养。鱼池要求  相似文献   

5.
三、生态养殖技术三要素 1.水质清新,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池塘需要经常换清水,增加水体溶氧量。一般5月下旬就得间隔7天加水一次。6月根据天气变化、池塘水质、pH值、水体溶氧量进行不定时地灌入清水,加水是以白  相似文献   

6.
毛晓 《内陆水产》1989,(2):42-44
四、鱼鸭混养的饲养管理: (一)池塘的饲养管理鱼鸭混养中池塘的管理是比较重要的,要获得高的效益,必须对池塘进行科学的管理。 1、高密度的放养,适时塔配。一般每亩放养鱼种200公斤,主养鲢、鳙、草、鲤等,吃食性鱼可少放一点,作为鱼鸭混养,鲢鳙鱼为主养对象比较适宜,鸭粪便一方面可以培肥水质,另一方面又可作精养的补充。如果技术、池塘的设施好,主养草、鲤,适当塔配鲢鳙,这样更可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李泽相 《内陆水产》2001,26(11):14-14
1培育体质健壮的优良鱼种越冬前期就应加强对池塘鱼种的饲养管理工作。对吃食性鱼投喂高质量的饵料,如谷芽、麦芽、营养全面的商品饵料;而滤食性鱼种应通过培肥水质,使池塘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生长,以满足鱼种摄食的需要。其次是调节好池塘水质,使水体有充足的溶氧,以达到提高鱼种的规格和肥满度。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的水体条件,肥满度相同的鱼种,规格越大,成活率越高;相同条件下,鱼种规格相同时,肥满度大即鱼种体肥膘壮,越冬成活率也高。2为越冬鱼种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2.1鱼塘条件选择用作鱼种越冬的池塘,应具备水源充…  相似文献   

8.
池塘饲养泥鳅,日常管理主要集中在水质管理、温度控制、防害和防逃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的调节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鱼先养水。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能否有一个“肥、活、爽、嫩”和良好水质条件,是决定鱼摄食与生长的关键因素。在家鱼养殖中,可以通过水色、底泥颜色及水体理化指标等的变化来判断池塘水质的好坏,并且根据其变化情况合理进行调节,保持池塘水质良好。本文就家鱼养殖中池塘水质调节控制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规范规定了池塘饲养成鱼亩净产500公斤的饲养类型、产量指标、饲养时期、池塘条件、鱼种放养及饲养管理等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养殖池塘的水色是由于池塘水体中的有机物颗粒、无机物颗粒和浮游生物群落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来的颜色.是衡量养殖池塘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好的养殖池塘水色有以下特性:增加溶氧,稳定水质.具降毒作用;提高并稳定水温;抑制丝状藻、底层藻类和病菌的繁殖等。因此,保持好的养殖池塘水色对保持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池塘鱼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对养殖南美白对虾池塘中常见的几种水色和特点及调控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生物膜净水栅、复合微生物水质调节剂混合而成的复合调控的方法对鳜及饵料鱼池塘进行水质调控。通过测定池塘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透明度及p H值等水质指标和池塘中浮游生物量,评价复合技术对鳜及饵料鱼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水质调节方法能够提高水体透明度,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含量,其中,亚硝酸盐的最大降解率为68.6%。采用此方法后,试验池塘中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及生物密度发生变化,且蓝藻生物密度在下降,而对照池塘中蓝藻的生物密度明显增加。表明该调节方法对池塘的浮游生物组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池塘养蟹是一种新型的河蟹生产模式,由于市场对河蟹需要量的增加,池塘养蟹便更加受到重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养蟹实践探索在池塘条件、防逃设施、水质管理和饲养投喂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养蟹生产者参考。1养蟹池塘的建设1.1养蟹地点交通方便,环境安静;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无污染,排灌方便;池底平整。养蟹池的水位要稳定,水深高于1米。面积为10-20亩,再大一些更好。因为水面大,可供河蟹活动的范围大,减少相互格斗和感染疾病的机会;另外,能改善水体的溶氧条件增加溶氧。养蟹池塘的底质以壤土为好,底泥以10-15厘米为宜。  相似文献   

14.
池塘是一个封闭的养殖水体,其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养鱼、养虾先要养水。优化池塘的养殖环境,必须从培水期做起,对水质进行综合调控,定向培育天然饵料,活化水体底质,提高水体的载氧量,充分利用池塘的条件,使水体不间断流动运转,消除溶解氧、温度分层,均匀混合水体,为鱼虾苗早期生长营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学的方法对池塘水质污染进行监测,研究其富营养化程度。通过对浏阳市沙市镇肉食水产站池塘养鱼基地的生物学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的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渔业生产力的提高。采用生物的方法来控制水质污染,提高养殖水体的渔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汪锇铭 《内陆水产》2001,26(1):32-32
鱼种在进入冬季后,随着水温的下降,其新陈代谢作用逐渐减弱,食欲也相应减退,体质变得较虚弱,易遭敌害生物的攻击和致病菌的侵袭,严重影响了池塘鱼种的越冬成活率。因此,如何保证亲鱼顺利越冬,是池塘养鱼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提高池塘鱼种越冬成活率的成功经验。1培育体质健壮的优良鱼种越冬前期就应加强对池塘鱼种的饲养管理工作,对吃食性鱼投喂高质量的饵料,如谷芽、麦芽、营养全价的商品饵料,而滤食性鱼种应通过培肥水质,使池塘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生物,以满足鱼种摄食的需要;其次是调…  相似文献   

17.
水质改良机改善池塘水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肇君 《水产学报》1997,21(3):322-326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在利用水质改良机改良池塘水质时,应走机械与生物相结合的道路,中文提出翻喷池塘淤泥是改良池塘水质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既能充分利用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所释放的大量氧,又能有效偿还氧债,改良水质,从而达到提高鱼产量和节能的目的。本文强调偿还养殖水体的氧债,对改良池塘水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从池塘良好水质的一般特征、池塘良好水质的理化和生物指标、调节池塘水质的主要措施和改善池塘水环境的技术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池塘养殖水体改良与调控技术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成鱼池混养乌鳢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海平  王忠 《内陆水产》2001,26(2):31-31
1养殖池塘的条件  池底部有适当的淤泥,但不能太厚,一般以20~30厘米为宜,这样既满足乌鳢潜伏于淤泥中的习性,又便于冬季起捕,保证冬季干塘捕尽。池塘要加宽加高,池埂高于池水最高水位40~50厘米以上,防止乌鳢跳上池埂,进出水口安置好防逃设施,排灌要方便,便于更换水体,调节水质和排干起捕。2乌鳢鱼种的放养2.1苗种规格  乌鳢十分贪食,凶猛,可吞食相当自身1/2大小、甚至2/3大小的其它鱼类个体,所以套养到成鱼池中的乌鳢鱼种至少要比成鱼鱼种规格小一半,否则会造成鱼池中的乌鳢鱼种吞食成鱼鱼种现象,影响成鱼产量。一般…  相似文献   

20.
《内陆水产》1993,(5):23-23
精养池塘在施足基肥的情况下(即一般在放水前每亩施粪肥或混合肥250-1000kg,肥水塘或老塘可少施,瘦水塘或新开塘要多施),在饲养过程中还应据季节、水温、水质、鱼类放养情况进行追肥。据研究表明: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在30mg/1以下,有效氮在0.3mg/l以下,有效磷在0.04mg/1以下,就要施肥。池塘追肥一般根据以下因素的变化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