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生产中由于对各种蔬菜生长温度掌握不好,会使大棚效益下降。现将几种常栽蔬菜的生育适温提供给大家,供参考。 辣椒 喜高温,发芽的温度是30℃~35℃,生育适温为25℃,白天26℃~30℃,夜间18℃~22℃。15℃以下的温度,种子不能发芽,开花不能受精。地温应保持在20℃~25℃,低于16℃,生育不良。 番茄 喜欢高温,发芽在25℃~30℃时最理想,生育适宜温度为:夜间17℃,白天27℃,栽培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适合的降雨量范围:年降雨量250~800mm。 适合的温度范围:对于种植玉米等喜温作物,由于春季播种时保护性耕作的地温比翻耕无覆盖地低1℃~2℃,可能会对出苗产生较大影响,建议温度低于年均7℃的地方,推广要慎重。对春小麦等耐寒作物,则对温度没什么限制。 适合的土壤类型:没有什么特别限制,但对粘重排水性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温度不断变化条件下牲畜粪便与秸秆按不同干物质比例(质量比为1:1,2:1,3:1)混合发酵的产气速率、产气量情况.结果表明,其最佳配比分别为:猪粪:玉米秸秆为2:1、牛粪:玉米秸秆为1:1、猪粪:小麦秸秆为3:1、牛粪:小麦秸秆为1:1.温度较低时,适合用牛粪与秸秆混合作为发酵原料;温度较高时,适合用猪粪和秸秆作为发酵原料.温度变化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显著,特别是温度日均降幅达3~5℃以上时,往往对产气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于停止产气.  相似文献   

4.
以覆膜滴灌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同土壤水分控制下限,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玉米植株生长指标、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玉米全生育期需水规律为苗期小,拔节-灌浆期增大,成熟期减小,灌浆期为需水高峰期;各生育阶段模系数存在差异;玉米日耗水强度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规律,灌浆期日均耗水强度达到最高,达4.99mm/d;中水分处理GGDE3 WUE最高,达到2.95kg/m3,其对应的产量也较高。通过对产量和耗水规律的分析,得出适合当地覆膜滴灌玉米适宜土壤水分控制下限为苗期65%FC、拔节期70%FC、抽穗期70%FC、灌浆期70%FC、成熟期65%FC。  相似文献   

5.
三种秸秆在不同温度下发酵产气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菜秸秆,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采用批式发酵工艺,以10℃为梯度,分别在常温(15℃,25℃)、中温(35℃,45℃)和高温(55℃)下,进行厌氧发酵潜力及产气特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油菜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仅经简单粉碎预处理后,即可进行沼气发酵;油菜秸秆的发酵潜力低于其他两种秸秆,且油菜秸秆产气曲线出现明显次波峰.随着温度的升高,秸秆的产气速度和发酵潜力逐渐增加,玉米秸秆在45℃下发酵潜力达到最大(0.56 L·g-1 TS).经试验初步证明,45℃下高温菌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热化学预处理温度对玉米秸秆干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热化学处理方法对生物质干发酵制备沼气的影响,采用鼓泡流化床热解反应器在150℃、170℃、190℃和210℃下对玉米秸秆进行了热化学预处理,并与未处理的玉米秸秆原料分别进行了35℃中温发酵42d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一定温度范围的热化学预处理能够改变木质纤维的束状结构,能使半纤维素的质量分数有效降低5.98%~22.25%,木质素的质量分数降低1.75%~20.99%,从而加快启动,提高甲烷产量。其中190℃处理组30d内的累积甲烷产量比未处理组提高了16.30%,启动时间提前了2.10d。结果表明热化学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玉米秸秆干发酵甲烷产量,加快干发酵的启动速率,提高干发酵效率。  相似文献   

7.
王博 《农业工程》2012,2(6):72-74
试验选用玉米自交系四-4112、吉846及四-4112×吉846为试验材料,对其不同时期的灌浆速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灌浆速率自交系间有较大差异;吉846、四-4112和吉846×四-4112均在授粉后25 d时灌浆速率达到高峰,但杂交组合的灌浆速率最大,四-4112×吉846的灌浆关键时期是从授粉后25 d持续到50 d,此阶段为杂交种生长的关键时期,玉米杂交组合应加强田间管理以及养分和水分供给,以确保高产。   相似文献   

8.
<正>双孢菇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健脾益胃、降血压,已发展为蓬安县的农业产业。1栽培条件1.1温度双孢菇菌丝体生长温度4~32℃,最适温度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5~25℃,最适温度14~18℃。1.2湿度培养料含水率以60%为宜,覆土含水率16%~20%。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85%~95%。  相似文献   

9.
<正>春玉米一般泛指春季播种,一年只种一季的玉米.1994年在伊宁县、伊宁市、霍城县一批农户种植的春玉米单产超过1吨,最高的达到1.3吨.预测今后几年春玉米吨粮田将会大面积的出现.现介绍春玉米一季吨粮生产技术.1.春玉米高产的安全生育期伊犁地区春玉米种植区,一般4~9月活动积温2850~2950℃,日照1700~1750小时,降水量250~400毫米,主要利用高山雪水进行灌灌.土壤为灰钙土、粟钙土和黑钙土,平均无霜期150~160天.生产上多采用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为保证玉米高产,必须重视春玉米安全生育期.(1)安全播种期(4月20日~5月5日).春玉米从播种到出苗,要考虑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出苗后受害温度出现的机率.玉米种子发芽的下限温度为6~8C.适宜温度为8~10℃.4月20日~5月5日可稳定通过这一温度,但种子萌发不仅需要温度,还需要一定的水分.故在土壤湿度不足并有旱情时,抢墒播种可提前至4月15日前后,土壤湿度过大,必须推迟播种期,但播期下限不能晚于5月10日.(2)安全出苗期(5月10日~15日).在正常播种条件下,玉米从播种到出苗,需要150~200℃的活动积温,地面最低温度小于或等于0℃的终日,大致出  相似文献   

10.
赵微  汪鑫 《农业机械》2011,(26):73-76
分别采用NO3-+PO43-、Pd作为石墨炉原子化器测定玉米样品中铅的基体改进剂。结果表明,测定玉米样品中的铅时,以Pd作为基体改进剂改进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的灰化温度和原子化温度,在最佳用量25mg/kg的条件下,最佳灰化温度为500℃,最佳原子化温度为2200℃,回收率达80%,改进效果理想;而NO3-+PO43-不适宜基体改进剂。  相似文献   

11.
选用玉米杂交种吉单180及其亲本吉853和Mo17为试验材料,对玉米子粒的灌浆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吉单180及其亲本灌浆速率的极值均出现在授粉后的25d,且与其他时期的灌浆速率有显著的差异;亲本吉853和Mo17在灌浆期末期都有一个小峰值,这是杂交组合吉853×Mo17高产、稳产的重要原因;通过研究证明了塘四平头×Lancaster系统杂交的系统优势,为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方向;并提出了在吉单180高产栽培中,在灌浆期期间的田间管理措施及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12.
<正>1塔城地区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塔城地区属一年一作的粮食产区,气候适宜,无霜期达125~14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mm,年有效积温2750~3100℃,日照时数2800小时以上。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特别适宜玉米生育条件要求,有利于优质玉米生长和灌浆成熟。粮食主产区土质肥沃,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地块面积大,十分适于机械化作业。  相似文献   

13.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室内批式发酵实验,探讨料液浓度、pH值、发酵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并进行纯秸秆连续发酵实验.结果表明纯秸秆厌氧消化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初始pH值6.8 ~7.5,料液浓度15%~25%,发酵温度35℃~45C.1000 m3工程放大实验表明该工艺下的有效容积产气率达到1.34 m3·m-3d-1,CH4含量51% ~54%,H2S浓度约为0.026% ~0.02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未来气候变化对黑河绿洲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研究区广泛种植的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第5次国际耦合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公布的CCSM4气候预估资料,结合DSSAT-Maize模型模拟RCP4.5和RCP8.5情景下21世纪早期、中期、末期玉米产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性措施。【结果】(1)气温是玉米生育期内未来气象因子动态变化幅度最大的,预估到21世纪末,RCP4.5情景下平均增温2.5℃左右,RCP8.5情景下增温更加明显,平均增温7.3℃左右;(2)在无任何适应性措施下,2种情景下玉米潜在产量及生育期长度均呈下降趋势,预估到21世纪末期,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减产15%左右和29%左右;(3)模拟验证得知,气温是影响玉米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得出该区域玉米最佳年均气温为7℃,对应的生育期平均温度为10.5℃,当超过此温度时,玉米产量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4)面对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调整玉米种植日期,可降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带来的负效应,模拟得到年均温度从7~12℃每增加1℃对应调整后的最佳播种日期分别为每年的4月10日、4月8日、4月3日、3月30日、3月24日及3月17日左右。【结论】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该区域玉米减产,针对未来不同升温程度通过调整播种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减产量。  相似文献   

15.
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对农田水热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从农田土壤水、热循环角度揭示玉米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机理,于2011—2013年在东北半湿润区开展了玉米田间试验,对膜下滴灌、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玉米田进行了土壤温度、含水率、田间小气候、作物生长、养分积累及产量的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与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相比,膜下滴灌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苗期5~25 cm的日均土壤温度增加2.3℃,土壤积温增加87℃;整个生育期土壤积温增加115~150℃。覆膜减少了土壤蒸发,膜下滴灌玉米生育期的土壤蒸发量比不覆膜滴灌降低53%,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的土壤含水率。膜下滴灌提高了典型日的冠层空气温度并降低了冠层空气湿度,可能导致作物蒸腾量的增加。膜下滴灌明显增加了玉米生育前期的氮素吸收量,促进了玉米的营养生长,为生育后期的生殖生长积累了更多的营养物质,成熟期的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增加14%和23%,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16%和28%。膜下滴灌营造了有利于玉米生长的土壤水、热环境,平均产量分别比不覆膜滴灌和地面灌处理提高11%和2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和18%。  相似文献   

16.
水浸控温式水稻种子浸种催芽设备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寒地水稻浸种催芽过程中种子温度场进行仿真.通过分析可知,水稻浸种催芽过程中最高温度出现在水稻边缘与水接触处,温度为31℃,水稻中心温度最低.随着催芽时间的增加,热量不断向水稻中心处传递,当催芽23 h后中心温度达到了25℃,最高温度仍然保持为31℃,此时水稻整体温度达到了催芽的最适宜温度25 ~ 31℃.试验结果和仿真一致.  相似文献   

17.
<正> 温铆是指在铆接过程中,铆钉之类的变形工件温度始终控制在高于室温、低于金属热压力加工温度以下的一项铆接技术。对低碳钢来说,便是在给定的塑性变形条件下,始终控制在700~850℃间进行铆合,即铆钉加热终了温度不高于850℃,其终铆温度不得低于700℃。温铆兼有热铆和冷铆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为了量化不均匀下垫面的地面光温分布,在作物生长条件下研究交替隔沟灌溉和常规沟灌在不同近地面环境下的地面光温分布规律,根据地表结构与太阳入射光线的物理几何关系,建立了地面光温传输模型,模拟地面不同点位处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变化。结果表明,交替隔沟灌溉在非湿润点的地面太阳辐射量和地表温度高于湿润点,这种差异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而改变;在同一时间,交替隔沟灌溉的地面平均辐射量高于常规沟灌18.64~30.60W/m2,地表温度高于常规沟灌0.38~3.00℃。不同沟灌方式下地面不同点位处的太阳辐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间绝对偏差为0.23~24.89 W/m2,模拟偏差(MAE)为3.36~13.79, 标准差(RMSE)为4.90~13.51,拟合度di为0.93~0.99;地表温度模拟结果与实测值间绝对偏差为0.1~1.7℃,MAE为0.07~1.11、RMSE为0.16~0.93、拟合度di在0.94以上。所建光温传输模型较好地模拟了沟垄表面的太阳辐射和温度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中温α-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制备低DE值玉米淀粉基质的脂肪模拟物。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底物浓度、酶添加量、反应温度及酶解时间等对玉米淀粉水解程度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玉米淀粉脂肪模拟物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5U/g,底物浓度8%,酶解时间15min,反应温度70℃,此条件下制备的产品的DE值为3.18。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脂肪模拟物可以形成类似脂肪的弱凝胶,而且具有20%浓度的凝胶最佳的感官指标。本研究为玉米淀粉类脂肪模拟物在低脂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平作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玉米/针叶豌豆、马铃薯/针叶豌豆和油葵/针叶豌豆3种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5~25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提高0.87~0.95℃,随土层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先递增后递减。玉米/针叶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5 795.3kg/hm2和22.94kg/hm2.mm,比马铃薯/针叶豌豆和油葵/针叶豌豆提高9 273.3kg/hm2和8 717.7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5kg/(hm2.mm)和10.87kg/(hm2.mm)。垄作沟灌栽培产量比平作栽培增加1 649.4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1kg/(hm2.mm)。从增产节水角度来看,玉米/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最优、平作栽培模式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