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农村》2017,(5)
<正>1.技术概况(1)概念将肥料溶解在灌溉水中,通过管道灌溉系统输送至作物根部或叶片表面,同时进行灌溉与施肥,适时、适量地满足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的节水节肥农业技术。(2)流程针对不同作物制定水分、养分和肥料等灌溉施肥制度,通过各种设施设备,进入田间不同的输配水管网,适时定量地供给作物水肥(详见水肥一体化技术示意图)。  相似文献   

2.
甜瓜是一种需水又怕水的作物,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植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及生长情况,进行适时、适量和正确的灌溉.  相似文献   

3.
甜瓜是一种需水又怕水的作物,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檀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及生长情况,进行适时、适量和正确的灌溉。  相似文献   

4.
小麦植株遮挡对微喷灌均匀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麦等密植作物不同生育期株高和冠层覆盖度对微喷带灌溉均匀度产生影响的问题,采用试验方法,根据小麦生长规律设计不同的株高和种植密度,研究植株遮挡对于微喷带灌溉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微喷带进行田间灌溉时,其灌溉均匀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微喷带水力性能影响和作物生长状况影响2部分;2)微喷带的水力性能是保证小麦微喷带灌溉均匀度的基础;3)作物生长状况对微喷带灌溉均匀度影响显著,在田间灌溉中可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的密度及覆盖度,调整微喷带的运行压力,提高灌溉均匀度。  相似文献   

5.
<正>冬小麦采用滴灌方式灌溉追肥,强化其肥水管理,充分运用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可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一、滴灌优点1.滴灌是一种可控制的局部灌溉,可适时适量灌水,在冬小麦生长期内,比地面灌溉省水40%~50%。2.肥料随滴灌水流直接送达作物根系部位,易被作物根系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生长期内平均可省肥20%左右。3.由埋入地下及地面移动的输水管道,代替大水  相似文献   

6.
作物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农业生产中智能灌溉和远程自动化的需求,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自动灌溉系统,该系统可对土壤墒情进行监测,对作物进行适时适量自动灌溉。并可利用GSM模块以手机短信等形式将需求信息发送给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可远程向单片机发送指令,实现灌溉。初步试验表明,系统稳定可靠,能准确采集土壤墒情信息,实现远程自动灌溉控制。  相似文献   

7.
康德奎 《甘肃农业》2014,(16):51-52
高效节水灌溉是通过了解作物生长机理,人为根据作物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的进行灌溉,保证作物的土壤小环境,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目前在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灌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发展合适的高效节水灌溉方法对景电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1、水肥一体化是一种新的灌溉和水施肥技术模式。在加压灌溉条件下,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按照科学配方,将化肥溶解在灌溉水中,根据作物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把水和养分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加压灌溉有多种方式,最适合与施肥结合的足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和小管灌4种形式。该模式使干百年来的浇地变成了浇作物,把向土地施肥变成了向作物施肥。  相似文献   

9.
汤波 《现代农业》2009,(5):48-49
滴灌自动化控制是一种高效节能节水增产的微灌灌溉技术,与人工控制方式相比,具有节省水、肥、能量、杀虫荆、人工等优点,并可基本消除在灌溉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操作的准确性,有利于灌溉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先进灌溉技术的推广.同时,通过灌溉控制器适时、适量地灌水,提高作物产量,并时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对向日葵进行不同水分亏缺处理,研究其产量、水分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变化。结果表明,向日葵高水分处理的产量高于低水分处理,切不可在作物临界期进行水分亏缺,不可对作物3个生育期连续亏缺;适宜调亏灌溉可以提高向日葵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和产量有极大的相关性,随着耗水量的增多产量增大;在水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充分灌溉经济效益固然高,但在不能满足充分灌溉时,适宜水分亏缺可提高作物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正>1膜下滴灌有利于节水由于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因此土壤不会板结形成径流,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传统灌溉方式的12%,是喷灌的50%,是一般滴灌的70%。2膜下灌溉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利用滴灌随水滴到作物根系土壤中,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可做到适时适量,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3膜下滴灌有利于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12.
滴灌系统在温室蔬菜栽培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滴灌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 ,在正确的系统设计和管理的田间作物水分灌溉条件下 ,滴灌系统能够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 ,在作物的根区创造出适宜的水、肥、气、热条件 ,从而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效果。滴灌系统在温室的合理应用将为温室栽培带来更大的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3.
灌溉是为地补充作物所需水分的技术措施,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获取高产稳产,必须供给作物以充足的水分。在自然条件下,往往因降水量不足或分布的不均匀,不能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因此,必须人为地进行灌溉,以补天然降雨之不足。灌溉,即用水浇地。灌溉原则是灌溉量、灌溉次数和时间要根据植物需水特性、生育阶段、气候、土壤条件而定,要适时、适量,合理灌溉。其种类主要有播种前灌水、催苗灌水、生长期灌水及冬季灌水等。本文介绍了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就地自流灌溉装置。  相似文献   

14.
水肥一体化 是一种新的灌溉和水施肥技术模式。在加压灌溉条件下.灌溉与施肥相结合.按照科学配方.将化肥溶解在灌溉水中.根据作物的需求和土壤状况.把水和养分适时、适量地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加压灌溉有多种方式.最适合与施肥结合的是微灌,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和小管灌4种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单片机技术在农田节水灌溉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田灌溉设计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节水灌溉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对土壤湿度进行实时监测,按照作物对土壤湿度的要求进行适时、适量灌水,对改善农业生产灌溉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灌溉技术包括表面灌溉技术、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它们能够根据作物的需求提供适量的水分,实现灵活的水分供应。节水措施主要是通过土壤改良技术和植物生理调控等方式降低水的使用量。介绍了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关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灌溉技术,探讨了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以期为农业水利工程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安徽淮北平原农田灌溉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淮北平原的自然条件、水资源及其分布特点 ,结合作物的需水规律 ,分析论证了该区农田灌溉的特点 ,并将其归纳为“补充性灌溉、小定额适时适量灌溉、以井灌为主体和节水灌溉是必由之路”4项基本特征 ,对于指导淮北平原和类似地区灌溉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改变土壤的湿润区域和程度,调控根系水肥吸收能力,提高作物水肥耦合效率。【方法】采用盆栽培养方法,研究分根交替灌溉(Partial root-zoon drying,PRD)和亏缺灌溉(Deficit irrigation,DI)2种灌溉方式与不同施磷量下,玉米植株各部分干物质量、磷积累量与分配率,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DI灌溉高磷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总量、地上部干重和根干重最高,PRD灌溉低磷处理的根干重最低,PRD和DI灌溉高磷处理的根干重比率最低;中磷处理下,在玉米植株全磷量、地上部含磷量和根吸磷量方面,PRD灌溉处理显著高于DI处理,而DI灌溉的低中磷处理的玉米植株全磷量、地上部含磷量,以及PRD灌溉的低磷处理的玉米植株全磷量均为最低;所有水磷处理对玉米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同一种灌溉方式下不同磷水平处理几乎都无显著差异,而DI灌溉的中磷处理显著高于PRD灌溉的中高磷处理;玉米植株SOD活性,除PRD灌溉低磷处理的最低外,其他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RD灌溉高磷处理和DI灌溉的低、高磷处理显著高于PRD灌溉低磷处理。【结论】亏缺灌溉灌溉的高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玉米生物量,其低磷磷处理则可显著提高根部磷素分配率,而分根交替灌溉灌溉配施适量的磷肥可有效改善植株的磷素养分状况,可更有效的应对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19.
作物的呼吸作用是其生长代谢的重要过程。氧气是作物呼吸作用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传统灌溉方式不能给作物提供良好的气体环境,从而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减产,进而促进了增氧灌溉的产生。通过对目前不同增氧方式灌溉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将不同增氧方式在农业灌溉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目前存在的缺乏对定量的评价方法、投入使用成本过大等问题,同时结合增氧灌溉发展的问题,对增氧灌溉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水稻节水高产栽培间歇灌溉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稻田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间歇灌溉的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水稻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最节水、灌水次数及田间排水量最少,且可明显减少病虫危害和增加水稻单产;由此提出了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稻田渗漏量及适当减少蒸发量的间歇灌溉水分管理模式,可适合我国南方大部分水稻作物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