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5-20
为了解春季不同气象条件下北京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文章以朝阳区5处绿地的4种植物群落为样本,采用水平同步监测法对样点和对照点进行3种大气颗粒物(TSP、PM_(2.5)、PM_(10))浓度测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K均值聚类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晴朗微风条件下,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能力最高。2)阴天雾霾条件下,单层草本型群落对PM_(2.5)和PM_(10)阻滞作用最强,复层群落最弱;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最强。3)大风扬尘条件下,没有草本植物的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极低,有时甚至表现为负值;对PM_(2.5)和PM_(10)阻滞能力却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不同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求重庆市常见乔木树种滞纳空气颗粒物功能,利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了11种乔木树种单位面积叶片对TSP、PM10和PM2.5的滞纳量。结果表明:11种乔木树种叶片滞纳TSP和PM10的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二球悬铃木、红叶李对TSP和PM10的滞纳能力排在一二名,11种乔木对PM2.5滞纳水平较低,滞纳能力大小不明显;同一树种滞纳TSP量和PM10量在不同地区的大小排序都与环境空气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PM2.5无此规律;叶片细颗粒物附着量占比很低。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7种常见经济林树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单位叶面积上对空气中PM2.5等颗粒物的滞留量,为揭示湖南省主要经济林树种降低空气中PM2.5等颗粒污染物能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的量各不相同,主要受其叶表微结构、枝叶密集度、叶质地、叶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PM2.5量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板栗(0.144μg/cm~2)、柑橘(0.038μg/cm~2)、油茶(0.034μg/cm~2)、花椒(0.03μg/cm~2)、枣(0.029μg/cm~2)、杜仲(0.023μg/cm~2)、光皮树(0.019μg/cm~2)。各树种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大小排序规律基本相同。板栗单位叶面积吸附TSP、PM1、PM10量最大,分别达到1.088、0.04、0.47μg/cm~2,光皮树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量最小,分别为0.119、0.006、0.048μg/cm~2。就叶习性而言,单位叶面积吸附的TSP、PM1、PM10、PM2.5量表现为常绿树种大于落叶树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 ]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季节对深圳坝光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湿地园内不同地点的空气颗粒物浓度 (TSP、PM10、PM2.5 及 PM1.0)进行了 8:00、10:00、12:00、14:00 及 16:00 时共 5 个时间点的观测。结果表 明,空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监测区域、季节和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深圳坝光银叶树湿地园 TSP、PM10 和 PM2.5 年均值低于II 级标准浓度限值,TSP 和 PM10 日均值低于II 级标准浓度限值,PM2.5 日均值低于I 级标准浓度限值。在空间上表现为古银叶树群落区域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最高,海边区域最 低;在季节上,较高浓度的TSP、PM10、PM2.5 出现在夏秋季,较高浓度的PM1.0 则出现在秋冬季;在时 间上表现为正午的空气颗粒物浓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7.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得不到控制等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通过绿化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粒径较大的TSP和PM_(10)的吸附效应上,对PM_(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PM_(2.5)沉降机制,从植物个体层面讨论了植物叶表面特征和植物结构特征对PM_(2.5)的吸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吸附效应的影响结果以及探讨了植物吸附PM_(2.5)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吸附PM_(2.5)影响因素的阐述,提出了绿化植物吸附PM_(2.5) 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和趋势,为深化植物吸附PM_(2.5)的研究机制和筛选对颗粒物较高吸附能力的植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应用地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城市道路林最佳植物配置模式。本试验以6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道路林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不同时间条件下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结果表明4种颗粒物浓度日动态变化规律明显,8:00-12: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下降,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14:00-16: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略有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道路林滞尘能力优于结构简单的道路林。因此,在进行道路林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选择复杂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而非选择较为单一的配置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  相似文献   

9.
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近年来成都秋冬季受气象条件制约,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本文通过对成都2016年秋冬季大气颗粒物日均浓度动态变化及典型污染天气城市森林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有显著相关关系,有利的气象条件可以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扩散,能有效的改善空气质量;(2)城市森林中的PM10和TSP日均浓度皆低于森林外,城市森林内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基本呈现"早晚高、白天低"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各个树种分别选择3株样树(除部分树种在某个采样点无分布外),定期在4个样点同步采集叶样。采用基于风蚀原理的气溶胶再悬浮方法,测定单位叶面积的颗粒物吸滞量(M)。采集叶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叶面显微结构影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分析叶面气孔、表皮毛、叶面粗糙程度、蜡质覆盖程度等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叶面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对叶面颗粒物吸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所测乔木和灌木2种生活型间的吸滞量无明显差异;树种间的叶面悬浮总颗粒物(TSP)吸滞量(MTSP)差异显著,各树种M_(TSP)为1.56~11.14μg·cm~(-2),红花檵木最高,雪松较高,桂花、杜鹃、琴丝竹、女贞和白玉兰居中,香樟、红叶石楠、迎春花、樱花、杨梅、栾树和银杏较弱;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粗糙度、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对叶面TSP吸滞量的影响大于其他叶面微形态因子,具有较多和较长表皮毛且相对粗糙的叶面具有较大吸滞量;叶面吸滞的大颗粒(PM_(10~100))和粗颗粒(PM_(2.5~10))质量百分比(97.36%)高于背景空气(80.29%),这说明叶面趋向吸滞较大粒径颗粒物(PM_(10~100)和PM_(2.5~10)),而对细颗粒(PM_(1.0~2.5))和超细颗粒(PM1)吸滞能力较弱;多数树种冬、春季M值大于夏、秋季;同一树种M值表现为市区采样点高于郊区采样点;同在市区时,树木聚集生长的城市公园采样点高于树木散生的城市广场采样点,呈现出"集聚效应"。【结论】树种间的叶面TSP吸滞量差异显著;影响叶面TSP吸滞量的最主要形态结构因子是叶面粗糙度和表皮毛密度;叶面对大颗粒和粗颗粒的吸滞量高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高污染地点的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大于低污染地点。以树木叶面形态结构因子为评价指标,可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14种参试树种中红花檵木、雪松和桂花的叶面颗粒物吸滞量远大于其余树种,可用于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心理特征及休闲游憩需求,结合山东省聊城市陈口家园回迁居住区案例,提出服务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策略,即建议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结合环境心理学,在设施设置、景观空间营造、植物设计与配置等方面采取相应的设计对策,以期为国内以社会性弱势群体为主要使用者的居住区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立木结构特征是森林资源调查、评估及经营管理的基础。本研究通过对150株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和175株银杏(Ginkgo biloba)立木结构特征因子的实测,基于立木地径(D_0)、胸径(D1.3)、冠幅(CW)、树高(H)等特征因子的实测和相关关系分析,构建了水杉和银杏立木结构特征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杉、银杏的不同部位直径之间的相关性最强。水杉的D_0-D1.3、D0.1-D1.3之间的关系用Logistic式拟合优度较高,而银杏D_0-D1.3、D0.1-D1.3、D_0–D0.1之间的关系用直线式拟合优度较高。水杉和银杏D1.3-H之间的关系均可用Gompertz式拟合。水杉和银杏的胸径D1.3、H与冠幅CW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但模型的拟合优度不高。本研究可为区域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坚持用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力做好水体防治工作。以微山湖为例,分析了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对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园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景观设计原则出发,以功能性、生态性、美观性、文化性为4个准则层因子,并进一步细化出17个评价层因子,建立景观评价模型;并经过实地调查,抽取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问卷调查统计,最后对校园总体景观进行舒适度得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等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大学(烟台)校区总体景观舒适度评价等级为Ⅲ级,景观舒适度一般;生态性所占权重为0.2963,在景观设计因素中最为重要;其次是功能性和文化性,权重依次为0.2649和0.2309;最低的是美观性,权重为0.2078。研究结果为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博爱县的竹林拥有2 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品种最多的规模产业化竹林。近年来,北方地区如山东肥城和聊城、河南洛宁等地把培育竹资源、发展竹产业作为当地一项重要的生态建设任务。总结博爱县南竹北竹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动北方地区竹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河南博爱县南竹北移的历史和应用情况,提出笋用、景观、材用是北方竹产业发展的3大方向。  相似文献   

16.
竹子四季常青,可以很好地丰富北方冬季园林景观。文章以山东省聊城市竹子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聊城市公园、广场、社区等地的竹林景观展开实地调查,就竹子在北方园林景观绿化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研究,并提出科学运用对策,以期为提高竹子在北方园林景观应用价值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花绒寄甲防治锈色粒肩天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室内在器皿内和半自然条件下,利用花绒寄甲对锈色粒肩天牛进行寄生性试验,最佳效果分别达80%和86.67%。林间在山东泰安、聊城等地选取5处被锈色粒肩天牛危害的国槐行道树作为试验地,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块对锈色粒肩天牛幼虫进行生物防治试验。以天敌释放前后被害株虫口数为依据,对花绒寄甲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价。林间各处理最佳防治效果为:单纯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卵块后,株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2.23%和71.67%,同时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及卵块时,其株虫口减退率为82.64%。但3者间差异不显著。林间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块,对锈色粒肩天牛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对山东省聊城市3处城市竹林景观进行鸟类群落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种,优势种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棕头鸦雀(Paradoxornis webbianus)、树麻雀(Passer montanus)、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caudatus)等小型鸟类。研究表明,适度发展混交林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生态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紫藤扦插繁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藤为试材,设置梯度浓度为0、500、1000、1500、2000mg/L萘乙酸(NAA)处理液,探究不同浓度速蘸处理对紫藤嫩枝扦插生根率的影响。结果显示:NAA处理液浓度为1000mg/L时紫藤插穗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高达90%。将生根的扦插苗再移植到大田进行炼苗,可大幅度提高苗木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44份楸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鲁豫地区的44份楸树优良种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的8对PstI/MseI引物组合从44份楸树种质中共扩增出1087条清晰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NPB)1043条,多态性比率(PPB)达到95.60%。平均每对引物可扩增出135.88条带和130.38条多态性带。每个位点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Nei’s平均基因多样性(H)、Shannon平均信息指数(Ⅰ)分别为1.3210、0.2003和0.3204,且8对引物组合共产生261条特异性条带,表明楸树资源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计算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和进行UPGMA聚类分析得出,各种质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在0.5022~0.7919间,平均为0.6527。以遗传相似性系数0.65为界44份楸树种质可划分为5组,其中第1组包括15个山东种质和2个河南种质;第2组包括18个山东种质和3个河南种质;第3组包括3河南种质;第4组包括1个河南种质;第5组包括2个河南种质。这表明不同地理生态条件造就了各种质材料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以及亲缘关系与其地理分布并不完全一致。综上,AFLP标记技术能较好的揭示楸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可为楸树优良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别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