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安农S-1等灿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二九青等不同生态型常规灿稻品种为材料,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考察分离群体单株的套袋自交结实率,应用极大似然法系统研究了灿型光温敏核雄性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a)安农S-1,测64S,衡农S-1和W6154S等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受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而W7415S的不育性受至少2对隐性主基因控制;b)光温敏不育主基因的表达受微效多的修饰,不同不育系的微基因效应有明显差异;C)不同生态由稻品种中均具有主 恢复基因,同时也存在相应的影响不育性表达效果的遗传背景(其实质就是微效多基因群),而且品种间有较大差异,对光温敏不育率不育起点温度“漂移”机制以及在育种实践中如何选育不育起点温度、缓漂移”的实用光温敏新不育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1,自引:7,他引:31  
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遗传由两种不同类型基因控制的假说,对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漂变”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在遗传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世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起点温度遗传纯化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选育技术路线和方法,以解决现有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特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分成光敏型与温敏型两个基本类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普遍存在育性表达不稳定的现象。不育基因背景来源不同,其光温敏起点指标有差异。不育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经多代繁殖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发生"漂变",表现不育性不稳定性,不育系在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则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严格采用原种生产程序,可保持不育系群体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稳定性及其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人工控制气候条件下,通过对大量光温敏不育材料的试验观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现象、本质、控制途径和鉴定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结果认为:(1)就现有资源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不存在纯光敏类型;(2)不同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3)实用不育系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就是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要相对地低,具体的安全不育起点温度指标的界定应根据选育地区历年的气候资料进行分析;(4)在常规繁殖条件下,光温敏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存在难以避免的世代间漂移现象,但在已经发生漂移的后代群体中,通过增加低温选择压力,可以遴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仍保持稳定的典型单株。还对华中稻区适合的不育起点温度参数以及“漂移”控制途径(核心种子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设想及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更深入了解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的遗传机理,综述了我国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机理新设想,即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中不存在光敏不育基因和温敏不育基因,其育性转换是主效不育基因与发育感光基因或(和)发育感温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水稻品种中存在的不育基因位点(微效不育基因)可影响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微效不育基因聚合越多,则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越低;微效不育基因完全纯合,则不育起点温度不会漂变。基于不育机理新设想,提出了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策略,即不同生态区、不同生态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的光温指标不一样,增压选择是选育低不育起点温度核不育系的技术核心,全面提高综合性状水平和配合力是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技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温敏核不育系90336S、中温敏核不育系90341S和安农S-1,高温敏核不育系90341S作材料,在自然变温条件下,观察F2代、回交一代的育性表现,发现90336S和90332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由相互独立的两个显性基因(L1,L2)控制,L1,L2 有降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安农S-1和90341S的不育起点温度差异是由单个不完全显性基因H造成的,H有提高不育起点温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光温敏不育水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与原因综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是近年来两系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寻求克服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界定了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含义,综述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表达的种种复杂表现、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现象及其克服办法,着重论述了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及原因。认为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是光温敏不育系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遗传机制,不育起点温度上的遗传基础不纯或遗传杂合性是导致不育性表达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在育种上应充分考虑不育性表达的数量性状特征,采取花培育种途径或在杂交育种中采用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以达到选育不育性表达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向阳  李必湖 《作物研究》2004,18(2):63-67
以光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和安农S-1两个不同的基因源及其衍生的温敏核不育系W6154S,培矮64S,810S,香125S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分别与农垦58和湘早籼13号杂交,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对各F2进行单株花粉镜检,比较各不育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育性变化规律,利用不同的育性划分标准对各不育系育性进行遗传分析,研究遗传背景等因素对F2育性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杂交F2育性分离是很复杂的,其中遗传背景是影响核不育基因表达的重要因素,核不育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多个不同调控位点的影响,从而各不育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表达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光温敏核不育系转育起点温度的高低是决定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能否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选育起点温度较低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可以显著提高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纯度。本课题组利用系谱选育法,将播始历期较短、不育起点温度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的两系不育系中间材料7HS006与播始历期较长、育性转换温度较低的绿102S进行杂交,选育出籼型两系不育系H153S,该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较低,育性稳定,可繁性、农艺性状较好。H153S将在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和推广中起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低温处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筛选核心单株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6,(1):18-20
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810S、P88S、C815S生产用种作为试验材料,连续2 a用相对稳定低温处理处于幼穗分化雌雄蕊形成期的不育系群体,分析低温处理后群体的育性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根据光温敏核不育系鉴定时育性起点温度设定处理温度,不同不育系的群体育性分布频率不同;用接近鉴定时的育性起点温度的低温处理时,群体育性分布表现为偏向于完全不育和半不育的左截尾正态分布;用显著低于鉴定时的育性起点温度的低温处理时,群体育性分布表现为偏向于育性恢复的右截尾正态分布;第2年,用相对稳定低温处理核心株群体,3个不育系群体育性分布趋于一致,完全不育株占大多数,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半不育株和育性恢复50%以上的单株。因此,用低温处理生产用种来筛选核心单株时,需要用相对稳定的接近不育系鉴定起点温度的适宜低温连续筛选多年,才能得到比较理想的核心种子或者原原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保真繁殖对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有提纯繁殖技术多以防止起点温度漂移为目的,而忽视了生物学性状的提纯保真。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结合光温敏不育系Y58S的多年大规模原种生产实践,建立了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六圃法"提纯保真原种繁殖体系。【方法】该技术体系基本步骤如下:首先,直接从生产上大规模制种使用的不育系种子中取样,种植"典型单株筛选圃",进行典型单株初选;其次,通过"起点温度鉴定圃"筛选不育起点温度基本一致的核心单株,进行起点温度纯化;然后,通过"群体观察圃"、"配合力鉴定圃"和"制种试验圃"来确保光温敏不育系的遗传背景基本纯合和表型整齐一致,从而决选保真核心株系,进而获得保真核心种子;最后,建立连续稳定的品种"专一性原种繁殖圃"来实现原原种和原种的高纯度生产。【结论】实践证明,该技术体系可确保获得育性稳定、表型整齐,且遗传背景来源基本一致的光温敏不育系原种,大幅度提高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繁殖的安全可靠性和生产效率。2008年以来,应用该技术体系生产了249万kg Y58S生产用种,基本消灭了同形可育株,纯度全部达到99.5%以上。目前这些Y58S生产用种已经全部销售给各种业公司进行杂交制种,生产的杂交种子推广1474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13.
以光温敏核不育系GHS、安湘S、培矮64S及GHS的突变可育株GHF和15个普通品种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GHS不育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GHS的不育基因与安湘S、培矮64S的不育基因不等位,GHS是一个新的光温敏核不育材料;GHS的不育性遗传属孢子体不育类型,其不育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与细胞质无关.  相似文献   

14.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株系育性鉴定保纯法原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光温敏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的问题,结合多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经验和光温敏核不育系C815S原种生产实践,提出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株系育性鉴定保纯法原种生产技术,阐述了单株选择、田块选择和季节安排、大田栽培管理、育性鉴定、冷水串灌、再生繁殖、收种等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光身糯稻不育系双光糯S与优质、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的SE21S杂交,经过多年系谱选择,育成光身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光153S。光153S长光条件下不育起点温度24℃左右,中抗稻瘟病,稻米品质较优,于2005年10月通过了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6.
水稻光温敏不育基因的遗传及等位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光敏核不育系M901S,F151S,HS-1,HS-2和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5460S1、5460S2材料杂交配组。通过对这些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杂交组合的育性观察,研究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光敏核不育系与温敏核不育系之间及各温敏核不育系之间的不育基因不等位。HS-1与培矮64S,HS-2与5460S1,M901S与5460S1,分别存在着1对、2对、3对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广占63S为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供体,与优质抗病保持系天丰B杂交,F3代选优良核不育单株与天丰B回交,经多年系谱选择和测交筛选,育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广越S。该不育系具有不育起点温度较低、柱头外露率高、开花习性较好、异交结实率较高、耐寒性强、稻米品质优、中早熟、配合力强、适应性广和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等特性,2014年6月通过广东省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18.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部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相关可育材料中的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和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进行了检测。通过PCR-RFLP方法,在农垦58S、培矮64S和双8S中检测到光温敏核不育基因p/tms12-1,其SNP位点为G;而安农S-1、Y58S、株1S、农垦58、安农N携带p/tms12-1正常可育基因,其SNP位点为C;农垦58S×农垦58 F1代种子中同时存在C和G 2个SNP位点,测序分析表明,安农S-1、双8S、Y58S和株1S携带有温敏核不育基因tms5,培矮64S、安农N、农垦58和农垦58S不含tms5基因。说明双8S同时携带p/tms12-1和tms5不育基因。  相似文献   

19.
选育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技术策略   总被引:91,自引:16,他引:91  
选育实用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首先要考虑的是育性对温度的反应而不是光长。导致雄性不育的起点温度要低是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在这个前提下再追求具有光敏不育特性的材料,同时,温敏不育也是可资实用的好材料。文章对其具体的选育技术和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1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光敏不育基因能够在温敏不育基因系中充分表达,解决了光敏不育系选育中,光敏核不育株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它是获得优良光敏不育系、早熟光敏不育和各类型灿型不敏不育系十分有效的方法。光敏不育系之间存在着导致完全不育临界日长的差异。一般临界日长较短的光敏不育系比临界日长长的具胡更低的导致完全不育的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