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夏季秀珍菇闷棚催蕾期间,不同闷棚处理对出菇环境及秀珍菇子实体性状的影响,试验以有孔薄膜替代全封膜同时改进闷棚操作方法,设计3组不同盖膜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全封膜闷棚方法相比,利用有孔薄膜闷棚可使菌包发病率减少3.43%,生物学效率提高4.73%。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行链孢霉、青霉等竞争性杂菌的有效防控,提高菌包成品率,开展了增抗剂拌料栽培秀珍菇的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增抗剂添加比例达0.3%以上时对直接接入的链孢霉有很好的直接抑制防治作用;感染链孢霉或青霉的菌包废料与1/2新原料制作菌包时加入0.4%增抗剂,菌包污染率可降低到1.84%;增抗剂拌新料栽培秀珍菇,添加比例在0.5%以内,秀珍菇出菇整齐及出菇均无影响,添加比例为0.2%~0.6%时菌包的污染率能够控制在0.3%以内,且在0.2%时生物转化率最高;第一潮秀珍菇样品农残检测,没有代森锰锌残留,多菌灵残留范围在0.012~0.029 mg/kg之间,低于绿色食用菌产品标准规定的最大农残限量MRL≤1 mg/kg。  相似文献   

3.
麒麟菇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麒麟菇由香菇和阿魏蘑杂交而来,子实体形态与杏鲍菇相似(菌盖略大于杏鲍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开伞后有浓郁的海鲜味道,口感不亚于阿魏蘑。为引进食用菌新品种和栽培技术,推进闽清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本中心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引进麒麟菇母种45支和栽培种5包进行试验推广。现将试验过程和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品种的驯化培育和试验出菇1.1室内试验品种引进后进行母种扩大培育和栽培种扩大繁殖,首批先在室内进行菌种驯化培育和栽培试验,使其适应闽清的气候环境。部分菌袋进行出菇试验,室内子实体形成与生长适温是15~25℃。将菌袋放在四层楼顶楼,不用空调降温,约在28~40℃进行耐温试验。经过一个夏天,到了秋末子实体仍可在菌袋上长出,得出该品种与其他菌种相比菌丝较耐高温。1.2出菇试验充分了解菌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及抗病虫害能力。以室内试验得出的初步数据,在海拔900m的后佳和海拔800m的下祝高山地区进行试验栽培。菌袋制作时间,下祝乡在4月间,后佳在3月间。下祝乡菇农有栽培白木耳和杏鲍菇的管理技术,对麒麟菇管理技术易于掌握,试验按照菇农习惯用长菌袋(长40cm,宽12cm)制作菌筒(打三个接种孔)。由于这种菌袋容量...  相似文献   

4.
李汝芳  陈勇光 《食药用菌》2020,28(5):353-355
为充分利用本地葡萄产业大量产生的废弃葡萄枝条资源,试验研究成功利用葡萄枝栽培猪肚菇技术,可采收猪肚菇3~4潮,生物学转化率达85%左右,详细介绍从资源收集处理与季节安排、菌包制作、大棚搭建、开袋覆土出菇、采收及转潮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的成套栽培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5.
蔡俊冲  卢慧苏 《食药用菌》2020,28(4):286-288
根据秀珍菇第一潮出菇的特点和难点,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其出菇管理技术:确保菌包培养充分成熟,适时割口;搞好环境卫生、培养健壮菌包,错棚出菇、错时割口,及时清理发病菇蕾等措施预防黄枯病发生;低温刺激,诱导原基发生;割口出菇,科学管理;适时采收,冷藏保鲜;做好采后管理等。  相似文献   

6.
不同木薯秆添加量栽培秀珍菇配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木薯秆屑栽培秀珍菇试验,添加比例有0%、30%、50%、70%、75%、83%,试验得出随着木薯秆屑添加量的增加,棉子壳的减少,对秀珍菇菌丝紧密度、菌包失水程度、出菇后劲、子实体经济性状等均有一定的影响;木薯秆屑添加量为50%以下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黄磊 《食用菌》2013,35(1):37-39
采用新式“移动制冷”机组对秀珍姑菌包冷刺激出菇,有效地解决秀珍菇夏季栽培旧式出菇方法“投资大、费用高、菌包破损多,产量不高”的问题,探索出适应宜州市桑枝秀珍菇夏季出菇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摸清定向出菇新技术对香菇(Lentinula edode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为对照,开展了定向出菇新技术的出菇试验。试验选用2个香菇品种L808和兴农1号,统计香菇产量,测量子实体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在产量上的表现因品种而异,对于品种L808,采用2种栽培方式,其产量持平;而对于品种兴农1号,采用定向出菇技术栽培的产量显著高于传统免割保水膜袋法;新技术在单菇重、菌盖直径等子实体形态特征指标方面优于传统的免割保水膜袋法。研究表明定向出菇新技术可用于香菇栽培。  相似文献   

9.
陈颖 《食用菌》2023,(2):45-46
为探索平菇菌种的快速制种技术,试验以纯棉籽壳为培养基,高压聚丙烯折角袋装料,家用高压锅灭菌后,接入平菇组织培养出首代母种,然后扩繁出生产种(菌种1)、菌种2、菌种3;之后再将三类扩繁种接种出菇包进行出菇试验。试验结果,母种培养基灭菌30 min后接入平菇组织,萌发后菌丝生长浓白,达到灭菌要求;接种菌种1的出菇包发菌最快,产量及生物转化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杨球普  徐明  魏珊  张健 《北方园艺》2024,(1):121-129
以工厂化栽培海鲜菇菌包为试材,采用韦恩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等方法,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不同培养时期海鲜菇菌包的代谢产物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不同培养时期海鲜菇菌包的代谢产物,以期为阐明海鲜菇代谢调控机制和优化海鲜菇菌包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期海鲜菇菌包共鉴定出3 205种代谢产物,其中不同培养时期海鲜菇菌包中均共有代谢产物1 844种(87.4%),主要包含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有机氧化合物、异戊醇脂质等物质。代谢途径富集分析表明,氨基酸类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等途径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与对照(未接种菌包)相比,筛选出121种差异代谢物,隶属于15条代谢途径,其中赖氨酸生物合成,辅因子的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硫胺素代谢等6条代谢途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它们主要属于氨基酸类和B族维生素类代谢产物,而且这些代谢途径对海鲜菇子实体、营养物质和鲜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培养时期海鲜菇菌包代谢产物表现出明显差异,表现出培养早期(Hm2)和出...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开化县栽培金针菇通常采收2~3潮,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50%左右。头潮菇消耗了大量营养,失水严重,如不加处理直接进行二潮菇管理,则第二潮出菇不整齐,菇质差,产量低。笔者试验发现,二潮菇采用搔菌法,能明显提高产量和质量。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试验采用浙江省菇老爷食品有限  相似文献   

12.
对香菇"暴发式"出菇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杉木屑栽培香菇937两潮菇产量达744g,子实体菌盖直径3cm以下、3~5cm和5cm以上分别占16.36%、67.14%和16.5%。且出菇整齐一致,菇形都较圆正,菌肉较厚,每个菌筒出菇朵数都较均衡。  相似文献   

13.
秀珍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志生 《食用菌》2007,29(1):64-65
5秀珍菇周年栽培工艺 福州地区秀珍菇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自然温栽培;另一种是利用制冷设施进行周年栽培。两者的区别在于利用自然温栽培的,在夏季基本不出菇,转潮不明显,每包原基数、菌包出菇率均有较大变数;而利用制冷设施进行低温处理栽培的,能做到周年出菇,潮次明显,出菇整齐率高,能进行集约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木耳菌糠袋栽滑菇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不同比例的木耳菌糠替代部分木屑袋栽滑菇,以培养料(木屑89%、麦麸10%、石膏1%)为对照,探讨木耳菌糠栽培滑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木耳菌糠添加量25%~45%时,可缩短发菌天数,其中菌糠添加量为45%时,满袋天数仅需52 d,并且长势较好;但菌糠添加量为55%~65%时,则延长了发菌天数,而且菌丝稀疏,长势也弱。对照(CK)与木耳菌糠添加量是25%~45%时,子实体生长良好,并且出菇整齐;菌糠添加量为55%~65%,则出菇不整齐。CK的生物学效率最高,但配方4(菌糠45%、木屑34%、麦麸10%、石膏1%)的生物学效率与CK差异不大,从成本和生态效益考虑,配方4栽培滑菇具有可行性,并已在广灵县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张敏  李红  刘娜  张季军  肖千明 《北方园艺》2015,(11):155-157
以滑菇PN06和滑菇PN08为亲本,应用单孢杂交方法,经过同工酶检测、生物学特性分析、出菇性鉴定、袋栽筛选试验,优选出杂交新菌株"辽滑菇1号"(编号H03)。该菌株菌盖半球形,高产优质性状稳定,抗杂、抗逆性强,尤其适合于辽宁省广泛采用的半熟料栽培模式,污染率平均降低8%,提高产量7%以上。2013年获得辽宁省的新品种认定,是优良的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16.
秀珍菇出菇过程中异常问题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珍菇作为一个新兴菇品,深受市场欢迎,但是由于人们对它生长习性和栽培管理技术认识的不尽透彻,在出菇过程中经常出现菌袋霉烂、出黄水、不出菇、出菇不齐以及萎缩死菇等异常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和质量,降低了菇农的收入。笔者通过多年的试验观察,并总结了菇农的生产经验,将秀珍菇出菇过程中出现的三个重大问题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用金福菇菌糠作为鸡腿菇的主要栽培基质,以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生物转化率为指标,设计5种不同培养基配方进行试验。筛选出供试鸡腿菇菌株的最优培养基配方为:68%金福菇菌糠、20%棉籽皮、10%麸皮、2%石灰;另外,以金福菇菌糠作为鸡腿菇栽培的主要基质,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郁正中  李振国 《食用菌》2003,25(5):40-40
秀珍菇作为一种新开发的食用菌品种 ,目前还没有一套严格完善标准的生产工艺 ,众多的生产商只能借鉴其它类似品种的种植方法来进行操作 ,由于管理失当 ,使秀珍菇菌包在出菇过程中的霉变问题相当突出造成惨重的损失。今春上海市周边地区大的菇场 ,遭致青霉、菇蝇等病虫为害烂袋的霉包甚多 ,现将其原因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 :1 造成烂袋霉包的主要原因 ①培养料的pH值偏低 ,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 ,pH下降快 ,易使料变酸 ,适宜青霉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②培养料含水量偏高 ,造成菌包内缺氧 ,延长了培养时间。③出菇后 ,死菇和断残菇脚清理不…  相似文献   

19.
窗机冷库冷房栽培秀珍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珍菇反季节生产普遍采用菌包冷房打冷处理出菇,这种方式虽然投入较低,但是子实体在伸长期受高温影响不能正常生长,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益.特别是层码摆放的中、上层影响更为严重,质量差,产量也低,而高温时段往往也是菇价最高、赢利最好的阶段.2012年浙江临海一栽培户(郑志祥)根据笔者建议利用窗机冷库进行冷房式栽培秀珍菇的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该项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菇友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方法与目的:应用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白玉菇,测量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的pH、含水量、观察物理性状变化,确定变化规律,为栽培瓶培养质量检测提供快捷、简单的检测方法;通过培养周期试验、搔菌时不同pH试验、环境条件试验三个方面,研究原基形成与子实体生长的内在和外在条件,解决应用液体菌种块出菇难的问题。结果:白玉菇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pH、含水量、培养料颜色、松软程度以及栽培瓶外壁、培养料表面的菌丝体变化等状况,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出菇的条件为,培养60~70d,培养料pH值5.2~5.6,含水量72%~74%,颜色淡黄、质地松软,搔菌后6~8d给予12h的间隙式光照刺激,促进扭结和原基形成。结论:根据菌丝体生长阶段培养料理化性质变化规律,能够快速地判断白玉菇的培养质量;培养时间与环境条件,决定能否扭结、形成原基;培养料的腐熟程度,决定子实体能否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