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王华丽  丁厚强  谭新旺 《食药用菌》2021,(2):131-132,143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羊肚菌富硒后生物活性增强。深度开发富硒羊肚菌功能食品、药品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富硒羊肚菌的培养、生物作用、产品开发三个方面综述目前开展富硒羊肚菌研究的进展情况,并由此提出富硒羊肚菌的应用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羊肚菌发酵制品保健机理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贾建会  徐宝梁 《食用菌》1996,18(4):40-42
羊肚菌菌株在麦芽、大豆等制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发酵产物经过过滤、浓缩后,制成羊肚菌发酵制品。据文献资料,我国已发现60多种食用菌具有提高免疫能力的作用,且其主要活性物质是菌多糖。本研究中,我们对羊肚菌发酵液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活性物质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正>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隶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近几年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逐渐成熟,但是在实际栽培中,由于土壤、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和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羊肚菌栽培产量差异大,经济效益不稳定。笔者通过对羊肚菌无基料栽培管理,认为羊肚菌栽培实现高产和稳产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羊肚菌属子囊菌亚门(Ascomycota)盘菌纲(Pezizomycet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是羊肚菌属(Morchella)多种菌类子实体的统称[1]。由于其菌盖是一个布满凹陷和棱脊的网状体,形状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护肝等功效[2-3]。国内外对羊肚菌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应量,价格居高不下,具有很好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5.
2006年~2010年,对徐州地区野生羊肚菌资源进行了连续系统性调查,对本地区羊肚菌种类、分布范围、发生地环境条件、发生季节和发生规律等进行了详细调查研究。调查发现,本地区野生羊肚菌有粗腿羊肚菌、羊肚菌、普通羊肚菌、小羊肚菌、小球羊肚菌、肋脉羊肚菌、淡褐色羊肚菌、薄楞羊肚菌和尖顶羊肚菌,共9种。此研究对全面了解我国野生羊肚菌自然分布情况,对徐州地区乃至全国羊肚菌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羊肚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且风味独特而鲜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其视为人体进补的佳品。此外,羊肚菌因还有多糖等成分,药用价值极高,具有抗肿瘤、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等功效。近年来,针对羊肚菌出现了很多研究报道,大多集中在资源分布、药性分析、菌种分离和菌丝培养方面,较少关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因此,针对羊肚菌对运动员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影响问题进行研究,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富含多糖、氨基酸、三萜等多种活性成分。通过对羊肚菌的人工栽培、液体菌种发酵、主要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功能成分的开发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羊肚菌产业的发展现状,为其开发利用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首次对泰山周围400km2内羊肚菌(Morchella spp.)的发生种类、分布范围、生境条件进行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室内种类鉴定,得出该地区野生羊肚菌的种类有10种:粗腿羊肚菌、羊肚菌、普通羊肚菌、小羊肚菌、褐赭色羊肚菌、小球羊肚菌、肋脉羊肚菌、淡褐色羊肚菌、薄楞羊肚菌及尖顶羊肚菌,其中有6种在山东未曾报道过.这对我国羊肚菌这一珍稀食用菌种类的研究及该资源开发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据悉,河南省西峡县羊肚菌研究所依靠自身力量成功培育出多个羊肚菌新品种,并独创成我国北方地区低温出菇的新模式。河南省西峡县羊肚菌研究所在河南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和河南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经过10余年研究,成功驯化出多个羊肚菌新品种,包括圆顶和尖顶、黄色和黑色等多个品系。同时,西峡科研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红枫苗木林下的行间空地,结合多花黄精(简称黄精)和羊肚菌的生理特性,合理规划、科学栽种黄精,再在黄精间隙间套种羊肚菌,实现多层套种的立体高效栽培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单位土地高效益。对红枫、黄精和羊肚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相关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羊肚菌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十堰市区域性特色食用菌主导产业之一,同时十堰市也是国内重要的羊肚菌产区之一。通过对十堰市羊肚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十堰市羊肚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选育优良品种、优化栽培模式、合理规划、发展精深加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们从1983年开始,对贵州省铜仁地区的羊肚菌资源及培养研究进行了考察试验,初报于下:羊肚菌的生态环境经在铜仁、松桃、石阡等县的初步考察,发现羊肚菌多产生于阔叶林(如油桐、梧桐、乌柏等)或混交林中,在菜地、庭园中也时有发生。土壤 pH 值6.5左右。特别有趣的是,通常羊肚菌单生的较多,而在铜仁县坝黄乡,我们发现堆积过腐烂油桐壳的  相似文献   

13.
山东羊肚菌的分布及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1993年对山东省进行食、药用真菌资源的调查中,首次发现山东也有羊肚菌。为了加速羊肚菌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将种类、分布及生态特性简报如下: (一)种类和分布 羊肚菌在山东省分布范围较广,种类有美味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粗腿羊、肚菌(Morchella crassipes)和小羊肚菌(Morchelladeliciosa),其中以羊肚菌和粗腿羊肚菌数量比较多。主要分布在沂蒙和鲁中的山区,又以沂源、沂水、临朐、安丘、五莲、莒县、沂南、蒙阴、平邑、费县、莱芜等地数量较多,其周围的县、市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4.
平慧芳 《食用菌》2019,(1):56-58
羊肚菌是一类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世界性名贵食药用菌,分类学上属于子囊菌亚门,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富含19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羊肚菌原本是一种野生菌,目前虽然有多地报道人工驯化栽培成功,但是栽培难度大,产量不稳定。羊肚菌属于低温型菌类,不同地区的栽培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安排。山西太行山地区,栽培季节通常在每年的11月上旬至11月底之间,环境温度低于20℃即可栽培。笔者通过羊肚菌的组织分离、栽培试验、查阅资料总结了如下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15.
南泥湾羊肚菌资源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羊肚菌属Morchella又俗称羊肚菜、羊肚蘑。因其子实体形态酷似羊肚而得名。据分析,羊肚菌含有19种氨基酸、丰富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羊肚菌含有C-3-氨基-L-脯氨酸、α-氨基异丁酸和2,4-二氨基异丁酸等稀有氨基酸而赋予其独特的风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珍贵食药用菌之一。它的人工驯化栽培也一直是菌物学家和菌学业余爱好者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现知世界上有20多种羊肚菌。我国目前已报道有12种羊肚菌,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人对陕北南泥湾的羊肚菌资源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秦岭山区羊肚菌进行了调查,发现有6种羊肚菌,2种为陕西省首次报道,证明了秦岭地区羊肚菌种类多,是我国羊肚菌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现简报如下: 在秦岭地区,该菌类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000米左右的阔叶林及混交林地,钟菌属主要在落叶上生长,而羊肚菌属则主要在土壤上生长。前者常成片生长,而后者常分散生长,多单生,极少两个丛生。两属均要求潮湿阴蔽。 1、小顶羊肚菌(黑脉羊肚菌)Mor-  相似文献   

17.
<正>羊肚菌(Mrchella esculenta L.)又名美味羊肚菌,俗称羊雀菌、包谷菌等,系子囊菌亚门、盘菌纲、盘菌目、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羊肚菌是世界上最名贵的食用菌之一,其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嫩脆可口,营养极为丰富,堪称山珍极品。现代营养学和医学研究表明,羊肚菌具有补肾、壮阳、补脑、提神的功效,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开发价值。野生羊肚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用于母种组织分离较佳羊肚菌。方法:分离培养晾晒后羊肚菌子实体(含水量60%~70%)和鲜子实体(含水量90%),观察组织培养菌丝与菌核。结果:晾晒后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在产核量、菌丝生长等方面均略优于新鲜子实体分离培养的母种。结果对提高羊肚菌菌种质量,实现羊肚菌的稳产、高产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羊肚菌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野生羊肚菌较为难得,数量稀少,培育人工羊肚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人工羊肚菌一般无法达到理想的产量以及质量。因此,大力研究羊肚菌人工培植技术是发展羊肚菌的重中之重,本次研究对羊肚菌人工培植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汪敏  王明钦  李西时 《蔬菜》2023,(2):38-42
为了缓解连作障碍对羊肚菌栽培的影响,保障我国羊肚菌的品质与产量,分析了羊肚菌连作障碍症状及成因,总结了解决羊肚菌连作障碍的措施与方法,包括撒施草木灰、轮作、套作、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等,但目前应用的措施主要停留在撒施草木灰、轮作与套作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分析与展望,未来施用生物有机肥、土壤改良将成为缓解土壤连作障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