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 (Fabricius)] 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  相似文献   

2.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  相似文献   

3.
据《天敌昆虫图册》(科学出版社)记载,螟甲腹茧蜂Cheionus munakatae Munakata寄生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蜂产卵于螟卵内,蜂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幼虫体内取食。从螟虫幼虫体内钻出结茧化蛹,该蜂属卵~幼虫期寄生蜂。据我们在1970~1981年间,从田间采集枯鞘、枯心于室内剥查获得的1712头二化螟幼虫进行饲养,并采用幼虫分龄饲养观察寄生  相似文献   

4.
田间释放经滞育冷藏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涤节  陈巧贤 《昆虫天敌》1992,14(3):130-132
甘蔗螟虫是为害甘蔗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珠江三角洲常见的有黄螟 Eucosmaschistaceana、条螟 Diatraea venosata、二点螟 Chilo infuscatellus、白螟 Scirpophaganivella 和大螟 Sesamia inferens。五十年代初,蒲蛰龙等成功地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并选择了蓖麻蚕 Philosamia Cynthia ricina 卵作为大量繁殖的寄主,在广东率先建立赤眼蜂站,大量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冷藏积累蜂种,是大量繁殖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过去冷藏蜂种,有效期较短,最长在2~3个月,时间长了,蜂不能羽化或羽化的蜂生活力弱,影响防治效果。为此,我们通过改进繁育技术,人为诱导赤眼蜂滞育,延长其有效贮存时间,并在甘蔗  相似文献   

5.
粟灰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发生的轻重,除与虫源基数、气候条件、作物生长有关外,天敌也是一个因素。从1975年至1983年对粟灰螟的主要天敌——螟甲腹茧蜂(Chelonus munakatae Munakata)的寄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6.
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是我国甘蔗螟虫中主要的一种。在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和浙江等蔗区均有发生。一、黄螟再猖獗现象的发生作者在1956年开始应用杀虫剂防治甘蔗螟虫的试验时,就发现了以黄螟为优势种的蔗区施用六六六后会出现黄螟的再猖獗现象。如1956~1958年在广东佛山围田蔗区的试验证明,六六六无论以喷粉、点蔸或喷雾方式施用后,黄螟枯心苗的数量可能会在短期  相似文献   

7.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量的田间诱捕试验,比较3种甘蔗螟虫二点螟、大螟和条螟的性信息素配比和浓度剂量在田间的诱蛾效果,筛选出最佳的浓度配比和剂量,以及诱捕方法,为下一步广西甘蔗螟虫测报和防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甘蔗螟虫、蓟马、绵蚜虫是我县甘蔗的主要害虫,同时几种螟虫(二点螟、条螟、黄螟)的发生期也不同,且其成虫期也拖得较长(约40天左右),蓟马、绵蚜虫世代重叠.对此我们选用呋喃丹作为同时防治甘蔗上述几种害虫的药剂.为了摸索呋喃丹深施对甘蔗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适宜的用药期、用药量及其对甘蔗的作用,1982年至1984年我们作了不同用药量和不同用药时间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以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50%杀螟丹WP为对照药剂,进行140g/L氯虫·高氯氟CS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40g/L氯虫.高氯氟CS对甘蔗螟虫有良好的防效,其中3000倍液防效最高、速效性最好、持效期最长,药后7~35d防效达82.58%以上,明显高于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50%杀螟丹WP;其次是4500倍液,药后7~35d,防效为79.46%以上,且对甘蔗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兰溪市甘蔗二点螟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是兰溪市的传统经济作物,2006年全市种植面积534hm2,其中80%以上为果蔗。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是本市春栽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造成甘蔗枯心,影响甘蔗的品质和外观,严重的造成减产。2005年二点螟为害造成的枯心率为6.4%,螟害节率7.7%,每667m2损失产量约0.35t,2006年枯心率7.1%,螟害节率8.6%,防治差的田块螟害节率高达11%,每667m2损失产量约0.4t。  相似文献   

12.
甘蔗条螟性诱测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蔗条螟与甘蔗二点螟一样,是我区甘蔗产区的主要螟害之一。经研究证明,甘蔗螟虫性诱剂应用于蔗螟测报,是成功可行的。我区进行此项工作,也已有几年历史。 笔者对我区较为有代表性的博白、邕宁、贵港、柳城4县(市)1986~1988年的甘蔗条螟逐日性诱蛾量的原始数据,按县按年度  相似文献   

13.
甘蔗螟虫(为害甘蔗的二点螟、条螟、白螟、黄螟和大螟的统称,下同)是来宾市甘蔗生产最重要的害虫,也是我国华南、西南等地蔗区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世代重叠、发生时间长、危害范围广、生产损失大等特点,是甘蔗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对象。甘蔗螟虫在来宾市一年发生4~5代。苗期为害  相似文献   

14.
3.6%广谱型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用新型低毒药剂3.6%广谱型杀虫双GR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在甘蔗苗期和在甘蔗生长后期用药1次对螟虫的防治都表现出较好的防效,防效达到54.3%以上,较当地蔗农防治甘蔗螟虫惯用药剂3%呋喃丹GR防治效果好,可作为高效低毒新型药剂在蔗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甘蔗螟虫是甘蔗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为掌握目前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虫的主要种类和发生情况, 本研究于2019年4月-5月, 对广西主要蔗区苗期螟害种类及其为害率进行了田间实地调查, 并分析了螟害种类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宿根蔗地, 甘蔗苗期黄螟为害最严重, 造成的枯心苗率为5.59%; 其次为条螟, 造成花叶苗率为5.29%; 黄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枯心苗率以桂西南和桂南两大蔗区相对较高, 其平均值分别为7.34%和6.76%; 条螟为害造成的宿根蔗花叶苗率以桂西南蔗区最高, 平均值达7.82%, 桂中和桂南蔗区其次, 其平均值分别为4.59%和4.46%?同一蔗区, 黄螟和条螟在宿根蔗地发生均比新植蔗地严重, 在宿根蔗地平均枯心苗率分别为7.13%和7.99%, 而在新植蔗地分别为2.31%和3.43%?以黄螟枯心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2.06%, 条螟花叶苗率为防治指标的达标防治蔗地样点数占比为56.16%?广西蔗区甘蔗苗期的主要螟虫为黄螟和条螟, 尤其是黄螟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表明广西蔗区的优势螟虫种类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广西南部和西南蔗区的苗期螟害重于北部蔗区; 宿根甘蔗地的螟害重于新植蔗地, 宿根蔗地是螟害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10年对中江县水稻螟虫种群变化特点的总结分析表明,水稻螟虫总体发生呈上升趋势.但是.自2005年开始其种群组成比率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二化螟占优势变为二化螟、三化螟并重.引起种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短于153 d的水稻品种大面积种植,使其始穗期与三化螟卵孵化盛期吻合,适宜蚁螟钻蛀为害.其次是由于防治不力,导致防效差、大量杀死天敌,使天敌失去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20%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20%呋虫胺SG用于大田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开展了该药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时每公顷施用20%呋虫胺SG 180~240g,对苗期甘蔗螟虫的防效最高可达100%,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均达95%以上,且持效期长,与25%噻虫嗪WG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是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高效低毒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8.
应用新型低毒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分别在甘蔗播种和小培土时各用药1次对甘蔗螟虫的防治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防效达到84%以上,与对照药剂相比药效达到差异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地膜覆盖对几种杀虫剂防治田间宿根甘蔗螟虫效果的影响,发现地膜覆盖的杀虫剂防效均较无膜覆盖的高,药后75 d,5%杀单·毒死蜱颗粒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300 g/L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种杀虫剂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8.35%、87.77%和87.08%,显著高于无膜覆盖的74.62%、60.26%和72.87%,也高于有地膜覆盖的其他两种药剂的防效。建议在蔗区推广这3种杀虫剂并结合地膜覆盖方式防治宿根甘蔗螟虫。  相似文献   

20.
对0.1%噻虫胺·氯虫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显示:0.1%噻虫胺·氯虫药肥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效果,对螟虫的防效与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对蓟马的防效不同剂量的差异不显著。0.1%噻虫胺·氯虫药肥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推荐用量为450 ga.i/ha,在甘蔗播种时直接撒施于植沟中,排蔗种后覆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