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沙拐枣属植物(Calligonum L.)作为我国荒漠地区的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从种类分布、繁殖技术、化学成分、抗逆分子生物学及生态特性等方面对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沙拐枣的荒漠治理、抗逆机理、基因资源挖掘等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沙拐枣属植物为灌木或半灌木,多分枝,是荒漠地区优良固沙和饲料植物。文章论述了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对于规范全国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信息与实物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沙拐枣属植物是蓼科多年生灌木 ,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 ,是干旱、荒漠地带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 ,具有固沙、薪柴、蜜源和饲用价值。本属植物共有 1 0 0余种 ,主要分布在中亚、欧洲南部、北非、蒙古、中东和中国。我国有 1 8种 2变种 ,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以新疆分布最多。沙拐枣由于植物本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使其在我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区和荒漠地带防风固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的理想物种 ,重视对沙拐枣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对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网状、心形和红皮沙拐枣在干旱胁迫和复水过程中的生理生态响应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沙拐枣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红皮沙拐枣的相对含水量、水势和叶绿素含量均较高,但在复水后,恢复较慢。在干旱和中等灌溉处理下红皮沙拐枣的MDA含量最低,质膜损伤程度最轻,复水后恢复却较慢;在最高灌溉处理下,红皮沙拐枣的MDA含量却最高,复水后恢复也最快。干旱处理后3个沙拐枣种均有大量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累积,在最低灌溉量下为心形> 红皮> 网状沙拐枣,中等和最高灌溉处理下则为网状>心形>红皮沙拐枣,复水后降低幅度则为心形>红皮>网状沙拐枣。不同处理下心形沙拐枣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种,网状沙拐枣相对较低。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红皮>网状>心形沙拐枣。可见,各项测定指标的种间差异和综合评价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总体来看红皮沙拐枣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最强,可优先推荐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沙拐枣为蓼科灌木。我国西北各省(区)荒漠地带均有分布,种类较多,加上引进的和变种约有20余种。沙拐枣具有耐干旱,抗风蚀沙埋,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它是固沙造林的先锋树种,是沙质荒漠重要的建群种之一,也是优良的饲料树种。用途广泛,还可以做薪材、药材、盆景和作为蜜源植物。因此,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沙拐枣的嫩枝、幼果以及头年的干枯细枝都可作为饲料,特别是骆驼和羊爱吃。据报道,2年生头状沙拐枣高为230厘米,冠幅为195厘米,可产新鲜嫩枝6千克,如果每亩种植300株,可获得1500千克鲜饲料,  相似文献   

6.
潘航  冯缨  王喜勇  李岩 《草业学报》2017,26(6):68-75
目前,土地荒漠化形势严峻,严重威胁生态系统安全。而植物对防治土地荒漠化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筛选合适的物种进行荒漠恢复重建则显得极为重要。沙拐枣因其抗逆性强而成为新疆荒漠区主要的优势物种,其生理生态响应被广泛研究,但是系统、定量的比较不同种沙拐枣抗逆性的研究较为缺乏。为此本文以吐鲁番沙漠植物园中栽培的10种沙拐枣为试验材料,测定同一生境下不同种沙拐枣的7个抗逆生理指标,利用方差分析其种间差异,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种沙拐枣的抗逆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沙拐枣在同一生境下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头状沙拐枣、乔木状沙拐枣、小沙拐枣的SOD、POD含量均表现较低水平,抗逆性较差;泡果沙拐枣以高脯氨酸含量表现良好抗逆性;小沙拐枣H2O2含量最高,不利于细胞正常代谢;综合分析抗逆性由强到弱为泡果沙拐枣>艾比湖沙拐枣>密刺沙拐枣>淡枝沙拐枣>奇台沙拐枣>心形沙拐枣>红果沙拐枣>乔木沙拐枣>头状沙拐枣>小沙拐枣,该结果与沙拐枣在新疆的生态分布极为吻合。试验数据可为荒漠植物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和抗逆性筛选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啃食强度对沙拐枣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飞播区根据牧畜对沙拐枣啃食程度的不同,采用人工模拟放牧方法对牲畜啃食的绿色部分设置了10%、30%、50%、70%、90%、对照6种不同啃食强度处理,以探讨啃食强度对沙拐枣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0%啃食强度的生物量化90%的高121.37%,比对照高34.85%。沙拐枣的啃食强度在30%-50%时生物量最高,完全不利用或过度利用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一、黑麦草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营养成分 黑麦草属禾本科黑麦属,原产地于南欧地区以及北非和亚洲的西南部为主,1677年英国首先利用人工栽培,在新西兰、美国、日本等地都有大面积种植栽培。我国10多年前在四川、江西等省均有引进种植,1992年冬广东省揭西县由中山大学杨中艺教授首次引进种植,经过10多年来的种植观察,  相似文献   

9.
杜仲(学名)被称为活化石落叶乔木,属杜仲科杜仲属的种子植物,主要产于我国四川、陕西、湖南、贵州一带,目前全国种植面积约26万hm^2。  相似文献   

10.
多年种植黑麦草养畜养禽效益高四川黄洋春钟楚兰多花黑麦草属禾本科牧草,有一年生、多年生品种,是一种须根发达、根系较浅、主要分布于15厘米以上土层中的越年生草本植物,适宜我国南北种植(在长江流域以及以南地区种植表现良好),具有生长快、再生力强、易种植,产...  相似文献   

11.
民勤荒漠草场植物群落自然更新和退化演替初探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甘肃民勤沙区荒漠植被正在严重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不能自然更新,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Artemisia arenari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等可进行自然更新.自然更新能力强弱排序为沙拐枣、白刺、沙蒿、麻黄、泡泡刺N.sphaerocarpa,沙拐枣和沙蒿自然更新的速度最快,麻黄最为缓慢.当地植物主要围绕种源(母株)进行更新,更新幼苗的数量与土壤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除白刺外,幼苗普遍出现在当地主风向西北向的下风向.除梭梭人工林群落外,生态位宽度大的植物种其繁殖更新能力亦较强.幼苗成活低的限制因子主要是降水量及其分布.尤其是沙蒿、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的自然更新对降水最为敏感.当地梭梭人工林大面积衰退,梭梭人工林内沙拐枣植株明显增多,存在梭梭人工林向沙拐枣群落演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对甘肃省景泰县北部沙生植被主要植物种在不同恢复方式下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计测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沙地灌木层中,沙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BL值为0.966,其次是驴驴蒿,BL值为0.935。人工+自然恢复沙地灌木层中,仍是沙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BL值为0.962,其次是花棒和沙拐枣,BL值分别为0.900和0.897;在自然恢复沙地草被层中,禾草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五星蒿,BL值分别是0.989、0.959。人工+自然恢复沙地草本中,五星蒿的生态位宽度最大,其次是刺蓬,BL值分别是0.952、0.942;自然恢复沙地灌木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荒漠锦鸡儿与白沙蒿,NO值为1。人工+自然恢复沙地灌木种群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的是柠条与沙拐枣,NO值为0.980;具有较宽生态位的五星蒿、刺蓬、禾草、沙米等草本间均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之间不是直接的线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沿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分布的4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洲荒漠过渡带植被在防止荒漠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对其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健康状况评价尤为重要。本试验研究了过渡带不同分布区(从绿洲到荒漠方向依次为:绿洲边缘区、过渡带2区、过渡带3区和荒漠边缘区)4种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沿荒漠方向梯度下,4种植物叶片(同化枝)含水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从而减轻过渡带植物的氧化胁迫,说明4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4种植物的光合能力随着绿洲向沙漠的延伸逐渐降低,但下降幅度不一致,白刺下降最小,梭梭和芦苇下降较大,沙拐枣在绿洲边缘和过渡带3区较高,而在过渡带2区和荒漠边缘较低;它们的气孔导度与光合能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植物叶片(同化枝)水分利用效率和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不同。芦苇和白刺在过渡带2区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沙拐枣在过渡带3区最高,梭梭则为逐渐降低。4种植物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F0变化趋势表明梭梭在过渡带梯度下,发生了伴随着光系统破坏的长期光抑制,从而降低其光合活性,而白刺叶片光系统却没有明显受到环境因子的胁迫;芦苇和沙拐枣只有在荒漠边缘才受到严重的胁迫,这些结果表明白刺比芦苇和沙拐枣更适应于过渡带旱化生境,梭梭的适应能力最差。总之,上述研究结果为认识荒漠绿洲过渡带优势植被退化的生理生态学机制和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PEG胁迫对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邱真静  李毅  种培芳 《草业学报》2011,20(3):108-114
以甘肃省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为试材,采用PEG-6000模拟胁迫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PEG胁迫处理对沙拐枣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幼苗的脯氨酸(Pro)含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随时间的延长出现了“M”型的变化趋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是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个地理种源幼苗在不同强度PEG胁迫处理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各胁迫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酒泉>张掖。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为酒泉>张掖>武威。MDA含量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SOD活性增加幅度为武威>张掖>酒泉,而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是酒泉>武威>张掖。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的耐旱机制存在差异,而保护酶系统的调节是其对生态环境适应的重要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蒙古冰草种群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点格局分析中的O-ring函数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数量特征、分布类型及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生境条件下,蒙古冰草+牛枝子群落中蒙古冰草种群的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短花针茅+蒙古冰草群落和蒙古冰草+牛心朴子群落(P<0.05),3个群落之间蒙古冰草种群的高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群落生境蒙古冰草种群在<4 m尺度范围内主要表现为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大,聚集强度减弱,逐渐过渡到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蒙古冰草种群与短花针茅种群、蒙古冰草种群与牛枝子种群在小于4 m尺度上呈显著负关联,随尺度的增大趋于无关联;蒙古冰草种群与牛心朴子种群在整个研究尺度上无关联。  相似文献   

16.
文章比较了已经测得的沙葱常规营养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含量,总结了已经完成并鉴定分析的沙葱挥发油、黄酮、多糖的构成,概述了沙葱的饲用价值和沙葱生物活性物质对机体抗氧化及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沙葱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宁夏17个典型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群落,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TWINSPAN)对沙芦草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沙芦草的保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沙芦草群系可分为7个群丛,分别为沙芦草+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群丛,沙芦草+兴安胡枝子+刺沙蓬(Salsola tragus)群丛,沙芦草+猪毛蒿+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丛,沙芦草+砂蓝刺头(Echinops gmelini)群丛,沙芦草+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群丛,沙芦草+猪毛蒿+短花针茅群丛,沙芦草+猪毛蒿+宿根亚麻(Linum perenne)群丛。RDA分析显示扰动、坡度、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全磷含量是影响沙芦草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因素(P<0.05),而生长季降水量和坡向是影响沙芦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素(P<...  相似文献   

18.
多种提取方法比较野生与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野生与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方法: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通过超声波法、乙醇回流法、甲醇回流法提取,分别测定野生蒲公英和栽培四倍体蒲公英的绿原酸含量。结果:超声波提取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41%,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25%;乙醇回流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33%,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23%;甲醇回流法:栽培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31%,野生蒲公英绿原酸含量0.19%。结论:栽培蒲公英中绿原酸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