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闫立英  娄丽娜  娄群峰  陈劲枫 《园艺学报》2008,35(10):1441-1446
 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黄瓜强单性结实雌性系‘6401’ 与非单性结实自交系‘6429’、‘6426’杂交组合多世代群体的单性结实性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全雌黄瓜单性结实性在不同遗传背景下遗传表现基本一致,单性结实性遗传均表现为不完全隐性基因遗传,符合E-1-1模型,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两组合第1主基因显性效应、主基因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及多基因效应较大。‘6401×6429’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1.36%、72.31%和76.78%;‘6401×6426’组合的B1、B2、F2群体(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50%、75.39%和74.58%。强单性结实全雌黄瓜品种选育以双亲均为强单性结实为宜。  相似文献   

2.
茄子果色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以3个果色不同的茄子栽培种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用色差仪和目测相结合的方法将果色分级,通过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茄子果色性状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3个杂交组合的F2果色分离世代群体呈双峰或单峰偏态分布,显示茄子果色遗传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茄子果色性状遗传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为35.4%~98.43%,遗传力较高;多基因遗传力较低,为0%~57.7%。  相似文献   

3.
甜瓜糖酸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新疆厚皮甜瓜‘76-2’的60Co- γ射线诱变酸味突变自交系和‘黄皮脆’形成的P1、P2、F1与F2 为试验材料,通过4个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实中糖含量、酸含量和糖酸比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 酸味突变自交系ב黄皮脆’组合的糖含量性状遗传受两对等加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E-4) 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8.8%,多基因遗传率为6.94%;酸含量性状遗传受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 (D-0)模型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26.68%,多基因遗传率为72.77%;糖酸比性状遗传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和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1)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82.86%,多基因遗传率为16.02%。  相似文献   

4.
辣椒始花节位遗传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特早熟辣椒‘B9431 ’与‘吉林长椒’杂交组合多个世代群体始花节位进行了联合分析, 结果表明: ‘B9431 ’始花节位受1对隐性等位主基因控制, B9431 ×吉林长椒始花节位遗传符合1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该杂交组合的B1、B2 和F2 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72%、76.56%和86.63% , 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96%、18.58%和7.94%。  相似文献   

5.
茄子耐热性遗传表现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易金鑫  侯喜林 《园艺学报》2002,29(6):529-532
 采用4 份耐热性不同的茄子亲本半轮配法配制4 ×4 双列杂交, 对P1 、P2 、F1 、F2 、BC1 等5 个世代四叶期幼苗在温室内进行高温(平均昼/ 夜温度38. 8/ 24. 2 ℃) 处理, 同期田间栽培(平均昼/ 夜温度34. 4/ 22. 6 ℃) 。采用Hayman’s 法分析苗期耐热指数和成株期坐果率的调查数据, 表明, 茄子耐热性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 符合加性—显性模型, 其中加性效应占更主要成分。据此提出了耐热性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6.
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73~2003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 进行种内杂交, 并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34个组合杂种苗, 成活5 639株。观察5种杂交模式, 34个组合5 639株杂种( F1 , F2 ) 苗的果实成熟期的遗传规律。5 种杂交模式果实成熟期(早→晚) 排列顺序是: 山葡萄×山葡萄≥ (山- 欧) F1 ×山葡萄≥山葡萄×欧亚种≥ (山- 欧) F1 ×(山- 欧) F1 ≥ (山- 欧) F1 ×欧亚种。遗传规律是: 山葡萄种内和种间杂交后代( F1 , F2 ) 果实成熟期分离, 表现为连续分布, 倾向于早熟亲本, 杂交组合中早熟亲本越多, 分离出的早熟单株越多, 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早熟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  相似文献   

7.
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 个嫩果皮颜色不同的黄瓜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目测分类、色彩色差仪测定果皮色L 值和C 值,并利用P1、P2、F1、B1、B2 和F2 等6 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研究了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规 律。结果表明:黄瓜嫩果皮颜色性状符合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 因模型(E-0 模型);L 值和C 值F2 代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3.61%和80.86%,遗传力较高;多基因遗传 力和环境效应都较低,在育种时对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选择应在早期分离世代进行。  相似文献   

8.
苦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胡开林  付群梅 《园艺学报》2001,28(4):323-325
 用苦瓜3 个差异显著的自交系为材料, 通过自交、杂交和回交, 获得两个杂交组合(ZH967281 ×G968031 和ZH961123 ×G968031) 的亲本、F1 、F2 、B1 和B2 各世代, 按照数量遗传学理论对其6 个世代群体的第1 雌花节位、单株坐果数、单果质量、果长、果径、果肉厚的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6 个经济性状的遗传均符合加性- 显性效应模型, 且均以加性效应为主。第1 雌花节位、单株坐果数、单果质量、果长、果径在遗传中表现部分性, 有倾大值亲本的现象。果肉厚表现倾小值亲本的负向超显性。第1 雌花节位、单株坐果数、单果质量、果长、果径、果肉厚的狭义遗传力依次为69. 23 %、61. 94 %、61. 46 %、76. 18 %、28. 98 %和35. 09 %。  相似文献   

9.
房桂萍  成玉富  徐强 《蔬菜》2023,5(5):11-16
为探究2个茄子组合品种的果形指数遗传规律,选用3种果形指数差异显著的高代自交系茄子(长筒、高圆和短筒果形)为材料,构建了2个杂交组合(组合Ⅰ:长筒×高圆,组合Ⅱ:高圆×短筒),采用六世代联合分析法研究果形指数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果形指数遗传属于数量性状,2个组合果形指数遗传模型均适于E-3模型,即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组合Ⅰ表现出一负一正的主基因加性效应,组合Ⅱ表现出2个负向的主基因加性效应,2个组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均大于显性效应,说明以加性效应遗传为主。组合Ⅰ中B1、B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F2世代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B2世代环境效率较高,为48.49%;组合Ⅱ中B1、B2分离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F2的多基因遗传率大于主基因遗传率,以多基因遗传为主,B1和B2世代遗传受环境因素影...  相似文献   

10.
黄瓜白粉病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 通过3个抗感杂交组合研究了黄瓜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3个组合的最适遗传模型皆是两对加性- 显性- 上位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 上位性多基因模型(E2120模型) 。组合Ⅰ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4.26% ~95.47% , 两对主基因感病相对抗病为部分显性,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及第二主基因的显性效应较大, 两主基因的加性×显性互作效应也较大。组合Ⅱ和组合Ⅲ两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95.35%和96.04% , 两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显性度较为相近。  相似文献   

11.
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选用6个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茄子自交材料,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36个组合(包含亲本自交)。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各组合抗性并计算病情指数,采用Grifmg方法I及Hayman方法对抗性配合力方差进行分析,估计相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茄子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符合“加性一显性”效应模型。遗传效应中同时存在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反交效应,但以加性效应为主。茄子对青枯病的抗病性表现隐性,感病性表现部分显性。茄子对青枯病的抗性遗传较为复杂,由多个微效基因、较少的主效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2.
草莓组培生根微环境对幼苗移栽后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草莓组培苗生根阶段微环境对其移栽驯化过程中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未生根的草莓苗在3%蔗糖或无糖培养基中诱导生根,同时分别给予(印±10)和(150±10)tanol·m ·s 两种光照及(350±20)和(700±20)t,L·I 两种c0,浓度,培养20 d后移至温室驯化。结果表明,3%蔗糖有利于植株生物量的形成,提高光照和c0,浓度,进一步促进其生长。较高光照降低了叶绿素含量,而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有所提高。蔗糖的提供在未增加c02的条件下对移栽植株的光合有轻微负影响。各处理移栽苗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光抑制,WSII呈上升趋势。移栽后各处理间的差异随驯化时间延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o3对‘五月蔓’ 白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农田开顶式气室进行不同03浓度处理对白菜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3浓度增加导致白菜黄叶率上升,总生物量增长速率下降,并可改变光合产物分配模式;延长高浓度03熏气时间,对白菜叶片数、叶面积、产量和外轮叶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对心叶和中部叶片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小;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白菜进行相同天数高浓度03处理,经济产量和总生物量的响应,前期处理大于后期,叶面积则相反,对叶片数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茄子果形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乔军  刘富中  陈钰辉  连勇 《园艺学报》2011,38(11):2121-2130
 以果形差异显著的3个茄子高代自交系106(扁圆)、114(短筒)和111(长筒)为试验材料,用人工和计算机图像测定相结合获得果形指数和三角果形指数,通过P1、P2、F1、B1、B2和F2世代联合分析,研究茄子果形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组合Ⅰ(106 × 114)和组合Ⅱ(114 × 111)果形分离群体的果形指数以及组合Ⅰ分离群体的三角果形指数均呈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茄子果形属于数量性状,存在主基因效应;茄子果形性状符合D-2遗传模型,即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 + 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力以F2代最高,多基因遗传力以B2代最高。茄子果形性状遗传总体表现出多基因遗传特征,果形选择效率在F2代中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以茎/叶性状不同的3个茎瘤芥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了2个杂交组合,对其P1、P2、F1、F2 群体茎/叶性状的遗传体系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个杂交组合的茎/叶性状遗传体系均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D-0)构成;F2 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60.17%~68.74%,多基因遗传率为6.83%~10.23%;主基因以加性效应为主,且均有不同程度的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
苹果铁高效相关性状与黄化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组织培养方法,对缺铁胁迫下苹果属中铁高效植物小金海棠和铁低效植物山定子及其有性 杂交后代F1 的部分生理和形态指标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化指数与叶绿素含量变化(叶绿素含量占对照的比率)及发根数变化(发根数占对照的比率)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18和-0.8775;与培养基pH值变化(pH值占对照的比率)的相关系数为-0.2924,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缺铁处理后黄化指数越高的株系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越大,发根数上升的幅度越小。  相似文献   

17.
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两种苹果属植物光合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水分胁迫使苹果属植物叶绿素一蛋白质(Chl-Pro)结合度松弛,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浓度先降后升,SOD、CAT活性先升后降,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含量大幅度降低,02-.产生速率、H202含量增高;这些参数下降和上升的幅度均为:平邑甜茶>新疆野苹果。水分胁迫下平邑甜茶和新疆野苹果幼苗叶片的PIl与其Chl-Pro、02-.、H2O2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水分胁迫对苹果属植物光合速率的影响除受气孔因素限制之外,在胁迫后期由活性氧代谢失调所诱导的非气孔因素成为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高浓度CO2对不同水分条件下枇杷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放  陈丹  张士良  吴荣兰 《园艺学报》2003,30(6):647-652
 在近似大气的低CO2浓度(400 μmol·mol-1 )和高CO2浓度(700 μmol·mol-1)的两个自制的开顶式生长室内,研究分析了水分胁迫对2年生‘大红袍’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叶片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高CO2浓度对不同水分状态下的枇杷叶片光合速率(Pn)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使枇杷叶片荧光参数Fv/Fm和Fv/Fo值及PSII明显提高;而在水分胁迫时,高CO2浓度使枇杷叶片荧光参数Fv/Fm和Fv/Fo值及 II下降幅度明显减少;高CO2浓度也使SOD、POD及CAT酶活性显著提高,但在水分胁迫时,高CO2浓度下的SOD、POD及CA T酶活性上升幅度明显较小,膜脂过氧化水平的上升幅度也较小,可见CO2浓度升高对于水分胁迫所造成的氧化损伤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