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针对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存在问题,寻求适宜的系统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5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尚不清晰。从定义及发展、准则、实施方法和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5种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可知,5种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干预等手段,使退化或者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它们在人为干预程度、适用范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农业应用等方面有差异。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同理论与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治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方法,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解决目前国内沙漠固沙机器智能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治理周期长等问题。【方法】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用于沙漠治理的智能固沙机器人,综合分析了设备的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包括横、纵向送草机构、轧草机构等,并基于Boustrophedon算法和双向搜索算法,为设备搭载了GPS定位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固沙机器人的种插路径进行规划,优化草方格的种植面积。【结果】该机器具备人工操作和智能操作两种模式,能够高效快捷地种插草方格,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实现沙漠治理、防风固沙。【结论】本设计对治理荒漠化以及绿色植被的恢复工作具有较为重大的意义,可为沙漠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方重金属超标水灌溉已成为农田生态系统重金属输入最主要来源。【目的】从源头治理农田灌溉水的重金属Cd污染。【方法】选取梭鱼草、狐尾藻、轮叶黑藻共3种湿地植物作为材料,构建了沉砂池+生态塘+表面流湿地+吸附池系统,探究了系统底泥含Cd量及有机质量的变化与3种湿地植物体内的Cd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富集转运系数。【结果】①该湿地系统底泥中含Cd量随水流方向呈现递减趋势,各个采样点Cd质量浓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底泥中含Cd量变化范围为1.15~38.58 mg/kg。②底泥有机质量随水流沿程呈缓慢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高为13.9 g/kg。3种湿地植物中,梭鱼草地下部含Cd量较高,最高达125.88 mg/kg,地上部最高达9.16 mg/kg,狐尾藻、轮叶黑藻体内质量浓度最高分别达到32.55、6.94 mg/kg。③梭鱼草的富集与转运系数范围分别为8.24~34.96、0.036~0.176,说明梭鱼草中大部分Cd固定于根部,向上转运较少。【结论】3种植物中梭鱼草具有较高的农田灌溉水中Cd净化潜力。  相似文献   

4.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举措。而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是生态保护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时空布局等系列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保障,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至关重要。本文以河南省某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研究区域,开展融合时序遥感分析的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识别研究和实践,首先,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采用Mann-Kendall方法对研究区2011—2020年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开展趋势分析,形成时序分析结果;其次,基于气象、地形、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数据,开展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分析评估,选择生态源地;最后,基于时序分析结果和生态源地选择结果,采用叠置分析,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计算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时序遥感趋势分析”的研究框架不仅顾及了研究区域内“静态”的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属性,同时衡量了“动态”的生态系统变化趋势,可以有效识别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研究成果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本底调查、问题识别、规划和工程布局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林下经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贵州省林下生态养鸡是林下经济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一种举足轻重的业态模式,有利于促进增产增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法】项目组立足于贵州省林下生态养鸡产业现状,瞄准生态养鸡未来智能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基于鸡只健康成长的全过程,结合贵州省山地特色、自然气候等因素以及规模结构、生态轮牧、鸡群栖息、养殖防疫、资源良性循环等对鸡舍的要求,针对鸡舍在生产空间和养殖环节存在的一系列共性问题,以《贵州省生态鸡林下养殖技术手册》为依据,从鸡舍机械结构和自动控制系统两个部分科学合理设计了一款可拆卸式鸡舍。【结果】项目组设计的林下生态养鸡圈舍功能多样、智能便捷,具有较强普适性和泛化能力,契合了贵州省林下养鸡规模化发展阶段对鸡舍的诉求。【结论】圈舍的科学设计是生态家禽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之一,能够赋能林下生态养鸡产业,助力产业振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对助推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溪近自然治理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融合的社会现象,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溪近自然治理得内涵,然后以位于北京山区的怀柔区怀九河为例,通过对其生态系统特点的分析,从生态调节和工程改造角度,设计了6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以期逐渐恢复该河溪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我国其它城市河溪的近自然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河溪近自然治理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融合的社会现象,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内涵作了阐述,然后以位于北京山区的怀柔区怀九河为例,通过对其生态系统特点的分析,从生态调节和工程改造角度,设计了6种适合当地情况的河溪近自然治理措施,以期逐渐恢复该河溪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同时也对我国其他城市河溪的近自然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河源头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源头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特征突出,常规生态补偿方法在江河源头区适用性存在问题。【目的】提出江河源头区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方法】通过皮尔曲线和土地利用占比分别赋予主体功能价值和次要功能价值不同的权重,确定了主体功能法的2种补偿标准测算方法。以雅砻江支流安宁河源头区作为典型进行实例计算,并与常规生态补偿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核算金额大小关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法(23.15亿)主体功能法1(皮尔曲线5.89亿)主体功能法2(土地利用5.68亿)机会成本法(4.93亿)条件价值法(1.92亿)。按照主体功能法实施生态补偿后,源头区上下游人均财政收入差距从原来的2.5倍缩小到1.1倍左右。【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主体功能法充分考虑了源头区的生态特征、社会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补偿主体的可承受能力,能够有效调整源头区上下游损益关系,并且2种主体功能法中的主要与次要功能价值权重确定客观,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9.
张小梅 《南方农机》2023,(10):124-126+133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满足农民多层次的生活需要,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方法】笔者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入手,探讨了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主体生态意识淡薄、乡村治理投入不足、生态治理法制体系不健全等多种困境,并提出了切实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建设路径。【结果】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国家加强政策引领,农民发挥主体作用,社会企业提供支持,从而优化我国生活环境,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促使乡村焕发新生机、新活力,建设成为生态宜居的乡村。【结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目的】铺设草方格是防沙固沙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现有重型草方格铺设设备无法铺设沙漠腹地及沙丘坡面的问题有待解决。【方法】课题组设计了一种能够远程遥控的多功能草方格铺设履带车,首先,利用SolidWorks软件完成了履带车整体结构的三维建模。其次,在履带车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INFINEON/英飞凌SAK-TC264D-40F200W为主控芯片,采用DRV8701电机驱动板为履带车行走机构和液压系统的驱动单元。最后,完成了草方格铺设履带车的主控电路设计和驱动电路设计,并利用PWM控制技术设计了履带车的行走电机和蒲草压刀执行单元的控制算法。【结果】该设备以履带作为行走装置,采用远程遥控行进的方式铺设草方格,一次行进可以完成铺草、播种和撒种等工作,能够较好地降低工人工作强度,有效规避工人在陡峭位置铺设草方格时的风险。【结论】本设计能较好地弥补当前草方格铺设设备工作中的不足,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绿色生态空间网络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耦合景观格局、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的重要桥梁,对于提高景观连接性、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研究脉络,从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概念与特征、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构建、分析与优化中的常见方法与主要特点,以及绿色空间网络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列举了绿色生态空间网络的主要应用领域,如城市、水文、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并对绿色生态网络的基本改变、研究方法、尺度研究以及和其他空间网络结合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景观生态学的“驱动因子-景观变化-生态影响”模型分析小水电开发带来的景观生态影响。在景观生态规划中,提出合理配置景观要素来优化小流域景观生态格局、结构和功能,修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水电环境影响定量评价,并制定环境与生态恢复预案,预留足够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本底,保障河道环境与生态用水,重塑河流自然水文水力状态,挖掘其自我恢复能力。同时柔化处理自然基质、重新连接断裂河流廊道、恢复重建生物生境。  相似文献   

13.
农用地为人类提供的多元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用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农业生态景观进行科学合理设计是提升农用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占据一定面积的附属农用地在现有的农用地生态景观设计中常被忽略。为了有效发挥附属农用地的生态景观效应,增加农用地物种丰富度和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以生态系统服务作为切入点,对田坎、田间道路、沟渠和护坡等附属农用地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研究,重点研究附属农用地生态景观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提出了5大类10种景观设计模块,并对其生态和景观效应、适用场地和组合应用进行了分析。该设计方法可以在满足农业生产辅助功能的基础上,构建能够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改善农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又能体现地域性特色的农业土地景观。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格网尺度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划分的基础上,基于格网尺度估算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根据价值分布状况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基于GIS和FRAGSTAS软件,分析了不同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状况。结果表明:海淀区格网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处于-234.56~207.97万元之间,并呈现明显的从南部到西北部增加的趋势;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差距较大,高值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市绿地,中值区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大的为耕地和城市绿地,低值区建设用地的面积较大;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区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较大,从高值区到低值区,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断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加大。研究结果可以为精细化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参考,并能服务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利用及生态景观建设。  相似文献   

15.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传统水工设计中岸堤(岸坡)构建的弊端、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在河流的生态整治方面的思想与观点。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岸堤(岸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征、生态岸堤的多种功能和景观生态学内涵;提出了在生态岸堤设计中的坚持生态优先,同时重视景观性和稳定性;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对岸堤进行分类,对生态岸堤的植物群落的构建进行分析。本文可为从而为生态岸堤的构建、河流、洪泛区的治理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彭枫  丁玉娟 《农业工程》2019,9(11):67-70
绿色生态是新时代赋予土地整治的新内涵,实施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弥补土地整治的“生态短板”。针对贵州丘陵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从空间维度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阐述了土地整治田间道路的空间架构,分析了工程建设对田间道路沿线生态干预的4个区域,即基础的断面及延展面区、刚性材料的结构面区、交叉建(构)筑物的衔接区和施工土体损毁区,并提出了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策略在于定位其功能、优选其建材和重构其环境。结果表明,田间道路工程生态化建设可以实现景观、生态和实用等方面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需求评价的北京市生态区位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需求角度从发,选择生态经济协调度、生态稀缺程度、人文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在对分指标进行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指标条件判定法进行北京市生态需求程度评价,并据此划分了3个生态分区。结果显示,北京人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差距较大,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生态资源愈来愈稀缺;生态经济协调度中,轻度协调的区域大多位于北京北部的生态涵养区,而首都核心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经济协调程度多属于轻度冲突;人文发展水平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逐渐降低;生态需求程度从中心城区到远郊区逐步降低。根据生态分区的生态需求不同,针对不同区位的特点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研究可以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布局与调整、生态用地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变化对小开河引黄灌区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区通过农田水利体系把灌区范围沟通成为一个整体, 在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相互交叉融合作用下,使灌区生态系统有了良好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小开河引黄灌区建设前后水资源条件的变化分析,探讨了水资源对灌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化及系统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建设和水资源条件的改善与控制,会增加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结构的层次性和复杂性,使生态经济系统日趋稳定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陆地系统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类活动的影响等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也引起了一系列的水问题。生态需水量是反映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个阈值,因此确定不同生态类型的生态需水量,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对陆地生态需水量进行研究,根据Hargreaves算法计算植被蒸腾,进而计算总的陆地蒸散量,对陆地生态需水进行了计算;利用水循环的观点对陆地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通过一个实例,利用Hargreaves算法以及所提出的方法对某一流域的陆地系统进行生态需水的研究,并对二者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方法差别不大,在2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张岗 《农业工程》2018,8(8):75-77
园林景观设计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原有自然生态,需要合理的设计施工,否则会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降低生活适宜度。介绍了生态修复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原理的应用,阐述了生态修复相关技术,分析了生态修复和园林景观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为园林生态的合理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