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江苏淮北地区13个主导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近10年来江苏省淮北地区主要推广的13个小麦品种,针对影响小麦产量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3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产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连麦6号、淮麦20、济麦22,较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33、徐麦30;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淮麦22、连麦6号、淮麦20、烟农1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33;穗粒数较高的小麦品种为矮抗58、淮麦33、连麦6号、济麦22、烟农19、烟农5158,最低的小麦品种为徐麦99;千粒质量较高的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矮抗58、淮麦20、徐麦99,较低的小麦品种为淮麦33、保麦1号、烟农51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小麦产量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产量3要素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为0.510。通径分析结果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吻合,产量3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质量。  相似文献   

2.
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产量、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最高茎蘖、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由回归分析得出,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大小为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株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安农1206、TQ1203、山农10-2、中泛7039、国新麦5号、圣麦2号、涡麦06011、益科麦3号、嘉宝1号、皖麦52、安农1106、潘农6号、丰絮5号、皖宿0603、乐麦W102070、濉1216、安农大wh2012-6、徽研77;第Ⅱ类群为园田5号、sv-8、天润3167、太麦002、潘农5号、丰麦20、泛麦5063、阜06329、谷神麦8号、中涡14、皖科102644、安1227;第Ⅲ类群为龙科1211;第Ⅳ类群为西农2000、淮师1108、未来0501、紫09122、远丰558-4。本研究结果为高产小麦的选育和杂交组配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酿酒用小麦的产量,促进桐梓县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以贵农麦31和贵农29为材料,比较不同播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农麦31播期为10月17日时,成熟期为5月16日;产量最高,为460.04 kg/667m2;株高较高,为77.40 cm;穗长最长,为10.38 cm;有效穗数为17.26万穗/667m2,穗实粒数为45.3粒/穗;千粒重为62.6 g。贵农29播期为10月24日时,成熟期为5月22日;产量最高,为486.83 kg/667m2;基本苗数、最高苗数、主茎叶片数均最多,分别为7.37万株/667m2、23.77万株/667m2、4.68片/株;株高为84.84 cm;穗长最长,为10.38 cm;有效穗数为18.56万穗/667m2,穗实粒数为46.8粒/穗;千粒重57.8 g。因此,在桐梓县种植贵农麦31的推荐播期为10月17日,种植贵农29的推荐播期为10月24日。  相似文献   

4.
为淮北麦区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2021年进行稻茬小麦超高产试验。结果表明:在有益气象因素、药剂拌种、浅播镇压、化控化调抗逆高产稳产优质栽培技术条件下实现超高产,淮麦50与徐麦185的产量分别为755.3 kg/667m2、746.29 kg/667m2。从淮北地区稻茬小麦的超高产理念及产量结构、高标准整地、药剂拌种、提高播种质量及适墒机械精播、科学选用品种、科学施肥及高效追肥、高标准建设沟系、因苗化调、科学化除、绿色防控、适期收获方面对淮北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
不同品种小麦种子萌发对镉胁迫的耐性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合徐州地区的Cd耐性小麦品种,通过室内培养法对徐州市主栽的14种小麦种子在40mg·L~(-1)(Cd)胁迫下小麦发芽势、发芽率、胚根长、胚芽长、胚根鲜重及胚芽鲜重等生理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对镉胁迫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对Cd胁迫的耐性不同,总体小麦发芽势的影响大于发芽率,小麦胚根长度对镉的耐性最弱。聚类分析可将14个小麦品种划分为镉胁迫抑制型(百农AK58和新麦208)、中间型(迁麦1号、新麦288、豫农35及金禾9123)和耐受型(徐麦30、徐麦33、保麦5号、保麦2号、烟农19、百农207、淮麦20和淮麦35)。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筋型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探究迟播条件下施氮量和基本苗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江苏淮南迟播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量和基本苗组合。结果表明,基本苗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迟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随基本苗数量的增加,宁麦13、农麦88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施氮量的增加,宁麦13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农麦88则呈递增趋势。基本苗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而影响迟播小麦产量,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宁麦13、农麦88这2个品种2年平均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分别为M3N3(基本苗375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M2N4(基本苗300万株/hm2,施氮量315 kg/hm2),产量分别达7 905、8 088 kg/hm2。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品种烟农999为试验材料,分别在苏北黏土地稻茬和西瓜茬上开展不同播种方式对晚播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相比,宽幅播种667 m2基本苗降低3.2万~9.2万,高峰苗降低23.8万~36.0万,成穗率提高2.6~4.7百分点,群体质量明显提高;667 m2产量提高22.7~37.0 kg,以晚播稻茬小麦播幅10 cm+行间距10 cm、晚播西瓜茬小麦播幅10 cm+行间距15 cm的增产幅度最大,667 m2分别增产36.4、37.0 kg。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小麦新品种在阳谷县种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等指标进行验证,特于2021—2022年在当地选择了15个高产小麦品种作为高产组、10个优质小麦品种作为优质组进行了小麦新品种的展示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高产组中产量超过9 750 kg/hm2、综合表现优良的小麦新品种有9个,分别为农大761、烟农1212、泰科麦34、山农30、烟农173、山农40、农信麦207、鑫瑞麦29和中麦4072;优质组中产量超过9 000 kg/hm2、综合表现优良的品种有5个,分别为农大753、徐麦36、圣麦918、泰田麦118和中麦578。建议在阳谷地区小麦实际生产中适当做好品种的搭配,进一步扩大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适合在盱眙县推广的小麦品种,特选择了14个品种进行示范展示、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各示范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为200~205d,最大差异为5d;基本苗在337.5万~397.5万/hm2、高峰苗在966.9万~1278.0万/hm2、成穗率在47.5%~64.7%;产量超过8200㎏/hm2的品种有农麦88、农麦165、淮麦20、烟农999、淮麦40等5个,赤霉病、白粉病和锈病的田间发病程度均表现为轻。因此,建议盱眙地区推广种植上述5个高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新型植物免疫激活蛋白维大利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淮麦33为供试材料,设置拌种、分蘖期喷施、拔节期喷施、拌种+分蘖期喷施、拌种+拔节期喷施、拌种+分蘖期喷施+拔节期喷施7个处理,以不施维大利为对照(CK),观察不同时期维大利处理的小麦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期应用维大利,可增加产量,提高苗情素质,增加小麦的抗逆性。有效穗数,拌种效果显著,有效穗数为31.6万穗/667m2,较CK增加1.1万穗/667m2;千粒重,拔节期喷施效果较好,千粒重为45.6 g,较CK增加3.2 g;穗实粒数,拌种+分蘖期喷施效果较好,穗实粒数为45.6粒,较CK增加4.9粒;经济效益,拌种+拔节期喷施效益最高,较CK增收191.7元/667m2。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淮麦33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种植中适合的播期和基本苗密度,于2021—2022年在当地开展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条件下小麦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与基本苗密度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0月5日-11月3日,随着播期的延迟,淮麦33的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小麦基本苗150万~300万株/hm2范围内,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淮麦33的生育进程没有变化,全生育期一致,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根据试验结果判断,在宿州市泗县地区淮麦33在播期为10月19—26日、基本苗密度为210万~270万/hm2条件下,全生育期适中、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产量高,该播种期和种植密度适宜在淮麦33种植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小麦新品种“内麦866”系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川麦104”为母本、以“川08品32”为父本,2011年进行配组杂交,采用系谱法,在内江和马尔康两地历时6年9代选育而成。2018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84.95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8.31%。2019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95.62kg/667m2,比对照品种绵麦367增产6.74%。2020年参加了四川省小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417.19kg/667m2,比对照绵麦367增产0.46%。该品种穗层整齐、穗长方型,分蘖力中等,熟相好,长芒、白壳、红粒、半角质,穗数21.70万穗/667m2,千粒重47.63g左右。2022年1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选育过程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展示小麦新品种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我站在赣榆县海头镇垒堆村进行了小麦新品种展示,现小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展示品种 展示山农15、山农18、良星99、泰山008、淮麦21、淮麦19、济麦22、明麦1号、汶麦14、周麦26、鲁原502、徐麦31、徐麦30、徐麦32、烟农19等15个品种。  相似文献   

14.
于2017—2018年度在蒙城县开展小麦新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淮麦33、烟农999、瑞华520、淮麦29、紫麦19、安农0711、华成3366、涡麦9号、百旱207、百农207、济科33、皖垦0901等综合性状较好,单产水平较高,根据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综合抗逆性等因素,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淮北麦区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不同播期条件下适宜的播种量,以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为材料,设置适期播种(10月10日)和晚播(10月25日)2个播期,每个播期下设常规播量(D1,适期播种为120 kg/hm2,晚播为180 kg/hm2)、1.25倍常规播量(D2)和1.5倍常规播量(D3)3个播量,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粒质量叶比和收获指数;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冬前茎蘖数、最大茎蘖数、穗数、叶面积指数和总结实粒数有补偿作用,但单株茎蘖数、单株穗数、成穗率、粒质量叶比、穗粒数、千粒质量和收获指数降低。与徐麦41相比,多穗型品种徐麦40具有较强的茎蘖成穗能力,较高的成穗率和总结实粒数,但穗粒数、千粒质量、收获指数较低。与适期播种相比,晚播条件下增加播量,多穗型品种徐麦40产量仍可维持在适期播种水平,而大穗型品种徐麦41则减产较多。适期播种条件下,多穗型品种徐麦40和大穗型品种徐麦41适宜播量分别为120 ...  相似文献   

16.
白皮小麦是一种大穗型且出粉率高的小麦品种,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受到农民的青睐,为了筛选出适宜江苏省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白麦品种,通过选用常见的17种白麦,以淮麦33为对照品种,对田间表现、抗性及产量等进行了综合调查比较,以期筛选出综合表现良好及产量高的白麦品种。结果显示,白麦的全生育期在215~219 d,对照淮麦33的全生育期偏长,大部分品种的全生育期都低于对照;在田间表现方面(株型、落粒性、穗层整齐度及熟相等),淮麦系列(淮麦45、淮麦47、淮麦49、淮麦52)、宁麦系列(宁中麦1号、宁麦16164)、瑞华麦549和徐麦2023表现良好;从抗性方面来看,所有白麦品种的冻害程度在冬季都高于春季,大部分品种均未发生倒伏,所有品种在温度适宜及病虫害防治及时后均未发生病害;从产量方面来看,淮麦33产量排名为12处于中等偏下,淮麦系列(淮麦45、淮麦47、淮麦49、淮麦52)、宁麦(宁麦16164和宁中麦1号)、瑞华麦549和徐麦2023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这主要与其有效穗和千粒重偏高有关。综上所述,综合考虑到田间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筛选出宁麦16164、淮麦45、淮麦47、徐麦2023、淮...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盱眙县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2019年在江苏省现代农业(稻麦)产业技术体系(盱眙)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开展了8个优质小麦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各参试品种生育期适中,病害发生轻,产量水平较高,淮麦46、苏麦188、农麦88、农麦165、农麦161、农麦156、淮麦1196等小麦品种适宜盱眙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速小麦品种更新换代,于2015—2016年在濉溪县进行了小麦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柳麦618在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最高,2016年获准进入安徽省生产试验,宜扩大示范,为大面积推广储备种源;淮麦33、徐麦33、安科157、乐麦L598平均产量较对照烟农19增产3.19%~4.95%,宜加速推广;淮麦21和良星99虽平均产量较对照烟农19略有减产(-2.91%~-0.82%),但3点增产,且在濉溪地区种植多年,表现较好,宜稳步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19.
<正>让农民买到致富的种子!徐农029徐农029小麦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高抗黄花叶病,中抗赤霉病、纹枯病,且抗赤霉病扩展能力强,中抗穗发芽,抗倒抗寒,适播期长,耐迟播,后期熟相好,实现了抗赤霉病白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适宜在安徽省沿淮麦区及淮北麦区中晚茬口种植。  相似文献   

20.
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类型晚播稻茬小麦产量形成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半冬性小麦品种淮麦28和淮麦20在较晚的水稻茬口种植时,干物质积累量低,在基本苗270万/hm2时穗数不足,且每穗粒数比适期播种显著减少,产量较低;在基本苗360万/hm2时穗数较多,产量三因素较协调,产量显著提高。而偏春性小麦品种淮麦30和郑麦9023在同样晚播条件下,冬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与淮麦28和淮麦20差异不显著,但在27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在360万/hm2基本苗时抽穗~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淮麦30显著高于淮麦28和淮麦20,郑麦9023与淮麦2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