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吉林省西部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4,(3):83-87
利用吉林省西部1961~2013年11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对西部地区作物生长季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呈西重东轻的特点;在作物生长季内,4~5月和9月干旱发生频率较高,7月发生频率最低;21世纪以来为西部地区干旱的高发期,干旱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白城地区大部为干旱的高风险区,松原地区西部为次高风险区,其他地区大部为较高风险区。由于西部地区大部分地方干旱风险都较高,应采取重点防御、大力推广抗旱农业生产技术、加大人工增雨投入力度等措施,从而科学防旱减灾。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灾害风险研究的基础上,以滇东北地区为案例,通过分析农业低温冷害自然致灾风险值和承灾体易损度指数,构建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评价模型.对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进行分级,并利用GIS技术绘制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区划图;最后,借用交通网络结构的测量参数对自然致灾风险区、易损度等级区及综合风险区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且对低温冷害系统内部一些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地区缺失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的较高风险区,存在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4个风险等级区;综合风险度呈现自中部分别向北部、南部逐渐减弱的空间态势;从各级风险区空间结构分析,分散指数越小,表明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区之间的破碎性越小、连通度越高,同一等级区的连片分布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农技服务》2016,(6):137-138
结合历史灾情数据,通过构建水稻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建立富阳区水稻干旱综合风险模型,并利用Arc 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得到水稻干旱综合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永昌镇、春建乡零星边缘为高风险区,洞桥镇和春建乡为次高风险区,其它乡镇水稻干旱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利用滑动平均法以及GIS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了冬小麦气象灾害的评价指标,从而构建了基于冬小麦种植区域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河南省为例,选取其14个站点作为样本数据,对冬小麦的气象灾害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河南省的干旱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开封、安阳等地;干热风高风险区则主要集中在河南省的北部以及中部;而晚霜冻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丘陵地区。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长沙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与长沙地区地形高程资料(DEM),对影响长沙的六种气象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区划分析,以期为长沙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长沙市大部分地区为高温热害高风险区,干旱灾害、倒春寒灾害中等风险区,洪涝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低风险区。(2)大围山、连云山、伪山为洪涝灾害、倒春寒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次高或高风险区,干旱灾害、高温热害低风险区。(3)连云山与大围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长沙市区南部湘江河谷地带为倒春寒灾害高风险区。(4)通过K-means聚类分析,长沙市农业气象灾害气候风险可划分为高温热害、干旱,较高的倒春寒的气候风险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旱灾风险暴露度进行评估,为广西防旱减灾决策提供依据.利用2015年广西各类干旱灾情统计资料,结合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人口密度、社会经济等资料,构建干旱灾害风险暴露度评估指标体系.借助综合加权指数模型对广西干旱灾害风险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与农业暴露度进行分析与评估.最后给出了基于人口暴露度、经济暴露度与农业暴露度3个条件的干旱灾害风险暴露度区划.结果表明,2015年干旱灾害风险暴露度较高的有南宁市、桂林市、钦州市,整体趋势是桂中、桂东北高,沿海地区普遍偏低.  相似文献   

7.
依据湖南省1987~2007年历史气象资料和农业干旱灾情资料,采用灾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方法,得出近21年基于GIS的湖南省旱灾的干旱受灾率、变异系数、不同发生面积的发生概率、脆弱度等风险因素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采用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对我省的旱灾进行农业风险分析,得出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指数分区。结果表明:就时间分布而言,1987~1992年、2003~2007年湖南省旱灾综合风险相对较高,而1993~2002年旱灾综合风险较低;就空间分布而言,洞庭湖区、湘江下游的平原、低丘陵地区旱灾风险低,而湘南、湘西北的山地、湘中等少雨区旱灾风险高。  相似文献   

8.
为防御或减轻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文利用青海省50个气象台站1961年以来到2007年12月的日照、气温、气压、蒸发、地面温度等气象资料。西宁、格尔木、玉树3个太阳辐射观测站总辐射观测资料。构建民和县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模式,进而对当地冬小麦平均减产率以及干旱风险指数等展开分析。在进行冬小麦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的评价时,选取本区冬小麦种植区划、光温生产潜力分布、平均减产率、气候生产潜力以及干旱风险指数等指标来进行,并在评估干旱风险上用到GIS统计分布与空间叠置分析功能,通过对民和县气候资源的区划,将民和地区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为非种植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五个区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北京明长城沿线周边地区的生态风险状况,以北京市长城普查数据和近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数据源,通过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以2km×2km的网格进行系统采样,借助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探讨北京明长城两侧3km范围内的景观生态风险状况。结果表明:各景观类型中,灌木林地所占面积比例最高,达26.58%,但其生态风险程度也最高,无立木林地破碎度和分离度最高,所受干扰程度和自然损失度也最大,农地斑块形状最复杂。研究区生态风险分布存在明显的尺度效应,存在一定数量的高风险和低风险聚集区,聚集现象显著,具有较高的空间相关性,其中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八达岭、黄花城、慕田峪、金山岭以及司马台等著名长城段;同时,生态风险在空间上表现出以怀柔东南部与密云接壤处为中心,向研究区东西两侧风险逐渐递减的圈层结构特征。研究区整体风险以中等偏下等级为主,但较高和最高等级风险所占的面积比重达到21.09%,不容忽视。本文较为详细地分析和介绍了北京明长城周边地区的生态风险状况,为日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旱灾害对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的影响,构建了云南小粒咖啡干旱风险评估模型,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等,对云南小粒咖啡干旱风险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1)云南中部及以北大部地区小粒咖啡干旱危险性等级较高,西南大部较低,开花期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2)滇东南大部小粒咖啡可种植区脆弱性等级较高,其余地区总体偏低,河网密度是主要影响因素;(3)滇中及以北大部地区小粒咖啡气候适宜性等级较低,干旱暴露度较低,而滇西南地区则相反;(4)云南哀牢山以东以北小粒咖啡干旱风险等级较高,各大流域河谷地区以高风险等级为主,滇西南大部小粒咖啡主产区以中低风险等级为主,开花期降水量偏少是主要原因,云南部分优质产区为中高风险区,需要加强灌溉管理。  相似文献   

11.
支询  林中冠  沙莉  李施  苏航 《农学学报》2020,10(8):78-82
旨在研究川南地区近30年农业干旱危险性特征。基于川南地区(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1989—2019年夏季(6—8月)降水数据,组成了降水距平百分率和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之间的模糊隶属函数,通过引入区间平均隶属度,将信息扩散理论与之结合,研究了川南经济区的农业干旱危险性特征。结果显示:轻、中度农业干旱危险性水平最大的都是泸州市,危险性水平分别达21.47%、15.32%;重度农业干旱危险性水平最大的是自贡市,其危险性水平达7.58%;严重农业干旱危险性水平最大的是宜宾市,其危险性水平达7.47%。  相似文献   

12.
为合理评估农业旱灾风险,文章从危险性、暴露性、灾损敏感性、抗旱能力四个方面分析安徽省各地区农业旱灾风险等级,建立正态云评估模型。结果表明,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农业旱灾风险为中险;淮南、合肥淮河流域、滁州淮河流域、六安淮河流域为轻险。评估模型可实现评语与评估指标值间不确定映射,体现旱灾评估随机性,为安徽省淮河流域农业旱灾防控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study,we first zoned the drought degree in the years from 1971 to 2000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by using precipitation anomaly equation as an indicator,and analyzed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arid disaster in different periods.Using the method of human being habitat risk assessment,we further studied and zoned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index(DDRI)of maize cultivated in 74 station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via GIS softwa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moderate and heavy drough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1970s>1990s>1980s,and(2)the high risk area of drought disaster for maize production mainly assembled in Qiqihar and Daqing regions in west Heilongjiang Province,where agricultural drought should be highly concerned,while low risk and slight risk areas mainly distribute in middle areas and east plain area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Our study provided basis for the defense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disaster.  相似文献   

14.
从农业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2个方面考虑,对1995-2014年中国省际种植业运用GML(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或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贡献。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差异和区域差异明显。河北、辽宁、黑龙江和湖南4省的农业相对属于低碳农业。从地区差异来看,增速较快的地区是华中、华北和华东地区,西北和东北居中,华南和西南增速相对较慢。整体上来看各省之间存在技术扩散,呈现σ收敛但收敛趋势并不稳定;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而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对于全国及7个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即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冬小麦干旱指数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干旱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准确评估干旱造成的危害程度。笔者利用河南省气候资料、冬小麦产量资料,商丘灌溉资料分析冬小麦完成各发育期的气象条件,利用Z指数等方法,讨论冬小麦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河南省冬小麦干旱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河南省冬小麦丰年和歉年降水条件东西部差异较大,当东部(西部)全生育期降水>263 mm (284 mm)时,降水条件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2)在时间分布上,1965—2014年河南省Z指数呈下降趋势,趋于干旱;空间上呈自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3)河南省干旱风险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朝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83-11285,11390
应用1953~2009年历史资料,对玉门年最多风向变化进行分析,并对近57年玉门4次年最多风向异常的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7年中,玉门年最多风向有51年为东风,有4年为西风,有2年为西风和东风出现频率一样多;年最多风向异常的4年是1961、1979、1987、1998年。年最多风向异常时,气象灾害严重。1961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为近60年来历史最少,1961年前后严重的旱灾使甘肃近半数农业人口严重缺粮,人口死亡剧增,到1961年末甘肃人口比1958年减少近百万。1979年是近57年中玉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年。1987年6月11日的日降水量是近57年中玉门6月份日降水量最多的一年。1998年是近57年中玉门年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北方地区春玉米各生育阶段干旱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方法】基于研究区域1961—2010年291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资料以及春玉米生育期资料,利用农业干旱指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明确了研究区域春玉米干旱的年代际演变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西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年际间波动平稳,华北和东北地区在20世纪80和90年代波动较为剧烈;华北地区春玉米水分亏缺指数在抽雄—成熟阶段明显低于其余两个阶段,东北、西北地区各生育阶段变化不明显;华北中部地区干旱等级的年代间波动明显。北方地区春玉米干旱等级和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均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形势,西北地区最高、华北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各旱级干旱频率的空间分布以特旱和轻旱最为明显,其中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新疆大部、甘肃北部、内蒙古西北部等地区,发生频率在3年2遇以上,而轻旱主要集中在东北大部、华北大部以及西北东南部地区,发生频率在5年1遇以上。中旱和特旱主要集中发生在华北地区以及西北东部地区,频率均在5年1遇以上,并且随生育阶段更替有减轻的趋势。【结论】北方地区春玉米农业干旱指标CWDI年代间波动以华北、东北地区较为剧烈,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动有上升的趋势。干旱的等级和频率空间分布均呈现明显的东西向分布。各旱级中特旱频率呈西高东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上呈扩大趋势,轻旱频率呈东高西低分布,生育后期有加重趋势,中旱和重旱频率呈中高东西低分布,生育后期在区域和程度上均呈下降趋势;生育阶段间旱级变化敏感的区域主要是新疆北部和华北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构建各发育期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江西东南部危险度很低,冷害和热害都很少发生,是优良的双季早稻种植区。湖南、江西腹地危险度在0.3左右,是由于灌浆期热害较强导致危险度略高。湖北地区危险度东高西低,种植条件略差,其中阳新和蕲春分别受分蘖期冷害和孕穗期冷害的严重影响,危险度较高。浙江除分蘖期危险度低之外,其他各发育期的危险度都比其他省高,特别是灌浆期高温热害严重影响早稻产量,是双季早稻种植的高危险度区。以产量变异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北种植区脆弱度较低,湖南宁乡、茶陵等地脆弱度较高,江西北部脆弱度最高,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年份当地产量波动较大。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中东部和江西地区暴露度最高,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最高达85%,而浙江和湖北双季早稻种植区暴露度较低。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化肥施用量作为指标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全省防灾减灾能力最高,湖南中部、湖北西部地区和江西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其他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都偏低。以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要素作为风险评价因子共同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基本为高风险区,湖南南部、江西东南部和浙江东部大致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等风险区。【结论】长江中下游4省分别需采取不同措施降低双季早稻种植风险:浙江中西部调整播期,江西加大资金投入,湖南调整产业结构,湖北改善种植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玉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冷害、干旱、涝害是造成该地区玉米产量不稳定的主要气象灾害,本文旨在准确、定量评估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为区域农业生产规划、气象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理,利用构建的东北玉米发育阶段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对播种-七叶、七叶-抽雄、抽雄-乳熟、乳熟-成熟4个发育阶段冷害、干旱、涝害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人类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分别进行评价,对发育阶段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区划。【结果】发育阶段冷害危险性大致由西向东递增,基本呈带状分布,生育早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东南部;生育后期,冷害危险性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地、黑龙江研究区东南及北部地区。4个发育阶段干旱危险性均大致由东向西或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呈带状分布。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辽宁东南部为涝害易发区,播种-七叶,整个研究区涝害危险性较低,发生涝害的可能性较小;后3个发育阶段,涝害危险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东南部。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中低值区分布在东北地区中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和东部。七叶-抽雄,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递增,中低值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中部和东北部,中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吉林东南部、辽宁东部和南部,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基本由东向西递增,中高值区主要位于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大部分地区。播种-七叶,主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分布在青冈、东宁、白城、乾安、长白,大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七叶-抽雄,高风险区分布在辽宁东南部的宽甸、岫岩、庄河;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零星分布或者区域面积较小。抽雄-乳熟、乳熟-成熟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结论】东北玉米不同发育阶段和生育期冷害、干旱、涝害主要气象灾害风险呈不同的分布形式。前两个发育阶段高风险区域较小;后两个阶段及生育期,高风险区域面积增大,呈片状分布在黑龙江研究区西部、吉林西部及辽宁东部的宽甸、岫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