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紫花苜蓿为原料,分别添加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1×10~6 CFU/g)青贮,探究不同乳酸菌对苜蓿青贮品质、营养成分和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贮第30d和60d,添加乳酸菌对青贮苜蓿的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明显影响;青贮60d,添加干酪乳杆菌青贮苜蓿中WSC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青贮30d,植物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显著增加了乳酸含量(P0.05)。青贮30d和60d,与对照相比植物乳杆菌显著降低了氨态氮/总氮和pH值(P0.05),干酪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组有相同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添加三种乳酸菌均显著增加了苜蓿中黄酮的含量(P0.05),添加植物乳杆菌组含量最高。综上所述,添加三种不同乳酸菌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增加青贮饲料中黄酮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研究玉米秸秆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菌剂,处理1组用1×10~4 cfu/g布氏乳杆菌处理,处理2组用1×10~5 cfu/g布氏乳杆菌处理,处理3组用1×10~4 cfu/g植物乳杆菌处理,处理4组用1×10~5 cfu/g植物乳杆菌处理,青贮时间为90 d。结果显示:各处理组p 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青贮玉米秸秆中酵母菌含量显著高于处理2组和处理4组(P0.05)。处理2组总乳酸、L-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3组D-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2组青贮玉米秸秆中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贮90 d后,玉米秸秆放置1 d后,处理3、4组干物质损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2、3组p 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放置3 d后,对照组和处理3组青贮玉米秸秆p 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通过布氏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处理青贮后降低了酵母菌、霉菌及氨基氮的含量,玉米秸秆接种布氏乳杆菌可以提高其青贮后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评价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对青贮高粱(海牛高粱)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设无添加(对照组)、添加1×10~7 CFU/kg布氏乳杆菌(布氏乳杆菌组)、添加1×10~7 CFU/kg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进行厌氧发酵处理,分别在青贮30、45、60 d后测定其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及其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添加乳酸菌均能提高青贮高粱的发酵品质(P0.05);植物乳杆菌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60 d)、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60 d)以及2个乳酸菌组pH(30 d)和布氏乳杆菌组pH(45 d)均低于对照组(P0.05),2个乳酸菌组乳酸含量(30 d)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粗蛋白质、丙酸和氨态氮(除30 d)、可溶性碳水化物(WSC)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乳酸菌组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均提高(P0.05),均可达到110 h以上,但是2种乳杆菌间差异不显著;植物乳杆菌组ADF和NDF含量(60 d)、pH(30、60 d)低于布氏乳杆菌组(P0.05),而乳酸含量(60 d)高于布氏乳杆菌组(P0.05)。可见,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均能改善高粱青贮的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以及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对桑枝叶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将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1.1(鲜重)混合青贮,并分别添加0%、2%、4%、6%和8%植物乳杆菌制剂(占青贮原料鲜重比例),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使用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室温贮藏60 d后开启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添加剂组干物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干物质回收率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随着植物乳杆菌制剂添加量的增加pH值不断下降,LAP 6%组和LAP 8%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15和4.01;各试验组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LAP 6%组的乳酸含量最高;乙酸和丁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LAP 2%组发酵品质良好(42分,1级),其他各组发酵品质优等(45~48分,1级)。综上所述,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1.1(鲜重)混贮,LAP 6%组发酵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何玮  张健  高立芳  黄德均 《中国饲料》2021,1(7):127-130
为评价甲酸、乙酸、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对“桂牧1号”杂交狼尾草高水分青贮发酵品质和青贮化学成分的影响,试验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甲酸添加组、乙酸添加组、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布氏乳杆菌添加组、植物乳杆菌组+布氏乳杆菌混合添加组。青贮60 d后开袋取样,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杂交狼尾草高水分青贮中添加有机酸和乳杆菌均不能提高其营养成分。杂交狼尾草青贮料pH、乳酸、乙酸含量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 < 0.01),丙酸(PA)及丁酸(BA)含量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 < 0.05)。有机酸添加组青贮料pH和丁酸含量均较高,青贮料品质降低,而添加乳杆菌能够有效改善青贮品质,其中,添加布氏乳杆菌能有效提高青贮料中乙酸和丙酸含量,防止青贮料霉变。 [关键词] 杂交狼尾草|添加剂|青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10组,A组为对照组,添加生理盐水;B、C、D组为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分别在新鲜甘蔗尾中添加10、20和30mL/kg植物乳杆菌液;E、F、G组为布氏乳杆菌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mL/kg布氏乳杆菌液;H、I、J组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联合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mL/kg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体积混合的菌液。每组3个重复。室温青贮40d,结束后采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降低了甘蔗尾青贮pH,显著增加乳酸含量(P0.05),且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与添加植物乳杆菌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随着布氏乳杆菌添加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提高48h。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损失较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组有所降低,且能够提高青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联合处理(添加量达到2×10~6 CFU/g鲜重,I组)青贮甘蔗尾能够有效提高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和不同切割长度对羊草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2×2两因子试验设计,乳酸菌添加剂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两个类型,切割长度分别为1.5 cm和3.0 cm两个长度,分为4个试验处理组,每组3个重复。自然发酵60 d后采集样品,比较各处理组青贮羊草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试验结果表明,羊草青贮过程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均显著改善了羊草的青贮质量,使其达到优良青贮的标准。其中,植物乳杆菌添加组青贮羊草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鼠李糖乳杆菌添加组(P0.05),pH和氨态氮含量均低于鼠李糖乳杆菌添加组(P0.05)。植物乳杆菌添加组青贮羊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鼠李糖乳杆菌添加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鼠李糖乳杆菌添加组(P0.05)。1.5 cm切割长度组青贮羊草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3.0 cm长度组(P0.05),pH和氨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3.0 cm长度组(P0.05)。1.5 cm切割长度组青贮羊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与3.0 cm长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因此,在羊草的青贮过程中,以添加植物乳杆菌,切割长度为1.5 cm时的青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王成  王益  周玮  骈瑞琪  张庆  陈晓阳 《草业学报》2019,28(6):109-118
试验旨在探讨含水量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品质、单宁含量的影响。采用双因素(水分×植物乳杆菌)完全随机设计,含水量分别为60%、70%和75%,植物乳杆菌设置添加组(1×10^6 cfu·g^-1鲜样)和对照组。分别于青贮的60和120 d,开袋取样测定发酵品质、蛋白组分和单宁含量。辣木叶干物质中粗蛋白(CP)含量为16.7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为10.72%。含水量对辣木叶青贮品质有显著影响,70%含水量组与60%水量组相比,氨态氮(NH3-N)、氨基酸类游离氮(FAA)、乙酸(AA)、丙酸(PA)和乳酸(L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70%含水量条件下,添加植物乳杆菌,有机酸(LA、AA、PA)含量显著升高(P<0.05),乳酸菌(LAB)和酵母菌(Yeast)数目显著降低(P<0.05);发酵60 d时,在60%和75%含水量条件下,添加植物乳杆菌,pH值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的大肠杆菌数量均小于2.0 log cfu·g^-1FM。不同含水量和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后单宁含量均有降低作用,但无显著差异(P>0.05)。辣木叶蛋白丰富,易于调制青贮饲料,70%含水量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对辣木叶青贮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降解单宁含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布氏乳杆菌与不同乳酸菌联用对玉米青贮发酵、干物质回收率、营养价值的影响。试验分为3个处理:a)对照组,不加任何菌剂;b)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添加量分别为4×10~5 CFU/g、1×10~5 CFU/g;c)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添加量分别为4×10~5 CFU/g、1×10~5 CFU/g。发酵第180天后取样检测。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青贮饲料筒仓表面有明显变质的青贮饲料,导致其干物质回收率明显低于菌剂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和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了、乳酸菌的数量、有氧稳定性、乙酸、1,2-丙二醇含量显著增加(P 0.05),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酵母数量、pH、乳酸含量、乙醇含量显著降低(P 0.05);与布氏乳杆菌+乳酸片球菌组相比,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组pH、乙酸含量、1,2-丙二醇含量显著增加(P 0.05),乙醇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P 0.05)。结果提示:布氏乳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或乳酸片球菌联用可提高干物质回收率、改善发酵品质、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提高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外源添加不同菌种对于全株构树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采用新鲜全株构树(70%)并搭配辅料(玉米粉5%、糖蜜10%、稻糠5%、麸皮10%)进行青贮试验。共设4个处理组:试验组Ⅰ(产朊假丝酵母CU-1+植物乳杆菌L-1混合青贮)、试验组Ⅱ(枯草芽孢杆菌BU-4+植物乳杆菌L-1混合青贮)、试验组Ⅲ(植物乳杆菌L-1单独青贮)、对照组(未加菌)。室温发酵30 d。结果表明:试验组Ⅰ、Ⅱ、Ⅲ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值与NH3-N/T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组Ⅱ、Ⅲ(P<0.05),酸溶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表明,产朊假丝酵母CU-1和植物乳杆菌L-1混合青贮对于提高全株构树青贮饲料质量和蛋白品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青贮时间、添加剂对黄金树叶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试验以黄金树叶为原料,设计添加乳酸菌剂、纤维素酶、糖蜜3个处理组,青贮1、3、5、7、15、30 d后取样,测定pH值及干物质含量,分析发酵品质。结果显示: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黄金树叶青贮pH值呈下降趋势,从5.74下降至4.83,差异显著(P0.05);黄金树叶青贮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干物质损失显著升高(P0.05)。发酵30 d,乳酸菌剂组、纤维素酶组、糖蜜组黄金树叶青贮pH值、干物质含量、干物质损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黄金树叶青贮发酵品质一般,添加乳酸菌剂和糖蜜可改善黄金树叶青贮品质,但青贮品质提升不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对低水分粳稻(Oryza saliva subsp keng)秸秆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本试验以稻秸(含水量50.47%)为青贮材料,设有4组,即对照组(CS),布氏乳杆菌H4001组(HS,5×10~6 cfu·g~(-1)FM),植物乳杆菌S2406组(SS,5×10~6 cfu·g~(-1) FM)及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混合组(MS,5×10~6 cfu·g~(-1)FM),发酵时间60d,取青贮粳稻秸秆样品测定其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同型发酵乳酸菌植物乳杆菌S2409可显著降低青贮的pH值和氨态氮含量(P0.05),提高青贮的乳酸、粗蛋白和干物质含量(P0.05),而异型发酵乳酸菌布氏乳杆菌H4001可显著提高青贮的乙酸、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同型发酵乳酸菌和异型发酵乳酸菌在青贮开窖后可分别延长青贮的有氧稳定性时间36h、65h。混合组发酵品质及有氧稳定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合不同情况单独或混合使用不同发酵类型乳酸菌可获得更加优质的青贮饲料。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布氏乳杆菌对杂交构树青贮品质以及杂交构树青贮替代不同比例花生藤对湖羊瘤胃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杂交构树青贮试验设置2组,对照组为新鲜的构树枝叶经机械粉碎后添加玉米粉10%、糖蜜2%~4%、尿素0.5%,含水量约为60%;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5×109 CFU/g布氏乳杆菌,每组3个重复,发酵10~15 d。体外发酵试验设置4组,杂交构树青贮替代花生藤比例分为0 (G0组)、30%(GS30组)、60%(GS60组)、100%(GS100组),每组设10个重复。结果显示,试验组杂交构树青贮具有较强的酸味和芳香味,呈黄绿色,质地松散,感官品质为良好。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杂交构树青贮的总能、pH值、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丁酸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体外发酵24 h,GS60组和GS100组产气量均显著高于G0组(P<0.05)。体外发酵24 h,GS60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高于G0组和GS30组(P<0.05);各试验组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  相似文献   

14.
侯建建  白春生  张庆  玉柱 《草业科学》2016,33(10):2119-2125
以第1茬现蕾期刈割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原料(干物质含量为42.56%),结合康奈尔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研究不同浓度的单一和复合乳酸菌对苜蓿青贮品质及蛋白组分的影响。发酵40d后取样分析其青贮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所有乳酸菌处理组都能显著降低苜蓿青贮饲料的氨态氮含量(P0.05),并且均未检测到丁酸;添加量为1×10~7 cfu·g~(-1)的单一乳酸菌处理组氨态氮含量最低,乳酸含量最高;除添加量为1×10~5cfu·g~(-1)的复合菌处理组外,其它乳酸菌处理组的pH均显著低于无添加剂处理组(P0.05);乳酸菌处理后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复合菌处理组的非蛋白氮含量显著低于无添加剂处理组(P0.05);单一和复合乳酸菌都能降低蛋白组分中的非蛋白氮(PA)含量,增加快速降解真蛋白质(PB1)和中速降解真蛋白质(PB2)含量,复合菌处理的真蛋白质(P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的(P0.05)。综上所述,高浓度的单一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处理的苜蓿青贮发酵品质最好,复合菌能保护更多的真蛋白不被降解。  相似文献   

15.
植物乳杆菌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P)和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LAB)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以新鲜甘蔗尾为原料于聚乙烯薄膜袋中真空青贮,共设3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取新鲜甘蔗尾500g,避光室温青贮发酵。试验组Ⅰ在甘蔗尾中添加20 mL LAP菌剂(6.00×1010 CFU/mL)及30mL生理盐水;试验组Ⅱ添加20mL LAB菌剂(8.80×109 CFU/mL)及30mL生理盐水;对照组只添加50mL的生理盐水。45d后测定各组青贮常规营养成分含量、pH、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有氧稳定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LAP的试验组Ⅰ或添加LAB的试验组Ⅱ甘蔗尾青贮pH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Ⅰ乳酸含量和试验组Ⅱ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丁酸含量较高,而在两个试验组中均未检测到丁酸(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CP)含量也有一定程度升高(P=0.071);两个试验组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Ⅰ、Ⅱ的有氧稳定性分别提高了34.29%和42.86%(P0.05)。综合以上结果,添加LAP或LAB均能有效提高甘蔗尾青贮的品质和有氧稳定性,其中LAP对提高甘蔗尾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10组,A组为对照组,添加生理盐水;B、C、D组为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分别在新鲜甘蔗尾中添加10、20和30 mL/kg植物乳杆菌液;E、F、G组为布氏乳杆菌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液;H、I、J组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联合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 mL/kg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体积混合的菌液。每组3个重复。室温青贮40 d,结束后采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降低了甘蔗尾青贮pH,显著增加乳酸含量(P<0.05),且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与添加植物乳杆菌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随着布氏乳杆菌添加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提高48 h。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损失较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组有所降低,且能够提高青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联合处理(添加量达到2×106 CFU/g鲜重,I组)青贮甘蔗尾能够有效提高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柠条为原料,设置对照组(无添加剂)和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测定厌氧发酵14 d、56 d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pH值以及发酵56 d青贮微生物种群,分析植物乳杆菌对柠条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14 d、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含量、乳酸/乙酸显著提高(P<0.0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降低,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青贮14 d,两组干物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青贮56 d,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干物质含量比对照组降低了4.58%(P<0.05)。青贮56 d,柠条青贮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厚壁菌门丰度比对照组增加了30.84%(P<0.05),而变形菌门丰度降低了93.92%(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处理组乳杆菌属丰度显著增加了140.74%(P<0.05),肠杆菌属、肠球菌属,片球菌属丰度显著下降(P<0.05),魏斯氏菌属丰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综上,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提高柠条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同时降低不良微生物肠杆菌属的丰度,增加有益菌乳...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菌酶对喀斯特地区全株青贮玉米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为新型青贮菌剂的应用提供参考。以真空袋法青贮全株玉米,设5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为添加等量纯化水(对照组)、植物乳杆菌(试验A组)、纤维素分解菌(试验B组)、纤维素酶(试验C组)、植物乳杆菌+纤维素分解菌(试验AB组)、植物乳杆菌+纤维素酶(试验AC组)。其中植物乳杆菌添加1×105CFU/g;纤维素分解菌为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2∶1,添加量为3.0×105、1.5×105 CFU/g,纤维素酶按0.3%添加。发酵60 d后同时采样并测定全株玉米的发酵特性、乳酸菌数量、营养成分、有氧稳定性指标。结果表明:试验组均有微弱香味,对照组则气味较平淡,综合评分均到达一级;试验组pH均低于4.2,达到优质青贮料标准,C、AC组pH显著低于A、B、AB组(P<0.05);A、B、C组乳酸(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乙酸(AA)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丙酸(PA)和丁酸(BA)均未检测出;A、B、...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有效合理地开发桑枝叶在饲料行业中的应用价值,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方法]试验以新鲜的桑枝叶为原料,对不同微生物组合青贮桑枝叶的发酵品质进行研究,试验分3个组,自然发酵组(对照组)、自备菌剂微贮组(试验组Ⅰ)、商品菌剂微贮组(试验组Ⅱ),每组设3个重复。30 d后测定各组青贮常规营养成分含量、pH、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Ⅰ、Ⅱ的CP含量差异显著(P0.05);NDF和ADF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pH相比,试验组Ⅰ、Ⅱ均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丙酸、丁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中氨态氮含量均有所降低,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最终得出,添加米曲霉(XMS01)、植物乳杆菌(XMS02)、植物乳杆菌(XMS03)、枯草芽孢杆菌等可提高桑枝叶青贮CP、乳酸和丁酸的含量,显著降低NDF和ADF含量,改善桑枝叶青贮的品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旨在评估干燥和微生物接种对黑麦草发酵模式和品种及其应用价值的影响。将新鲜采集的黑麦草分成4组,每组再分为等量的4份,T1组黑麦草不做任何处理,T2组黑麦草接种1×105 CFU/g植物乳杆菌,T3组黑麦草在65℃下干燥8 h,T4组黑麦草在65℃下干燥8 h,接种1×105 CFU/g植物乳杆菌,分别在青贮前、第1、28、56和70 d取样用于分析青贮品质。将体重接近的96头肉牛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肉牛分别饲喂含有8%上述处理的4种黑麦草,饲养试验为期8周。结果:青贮前后,T3和T4组黑麦草干物质含量均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同时青贮70 d后T3和T4组黑麦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T1和T2组(P<0.05)。青贮70 d后,T3组黑麦草总可消化养分含量表现最低(P<0.05),T2组乳酸浓度和pH值表现最高(P<0.05)。在同一青贮时间,T2组黑麦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组黑麦草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1组黑麦草丁酸浓度表现最高(P<0.05)。T4组肉牛的平均日增重表现最高(P<0.05),分别较T1和T3组提高了32.71%和33.86%(P<0.05)。T1和T3组肉牛料重比显著高于T2和T4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干燥处理对黑麦草青贮发酵品质无显著改善作用,而接种1×105 CFU/g植物乳杆菌改善了黑麦草的青贮发酵模式和品质。此外,全混合日粮中添加8%用干燥处理和接种植物乳杆菌结合方式青贮的黑麦草可以提高肉牛的日增重和饲料效率。 [关键词]干燥|微生物|黑麦草|发酵品质|饲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