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形高和每平方呎断面积的材积是同样的量,但浏览16年(1950—1966年)来的林业文献,每一篇都认为两者有不同的涵义,没有共同点。两项来源于单株木材积或林分材积,公式v=fgh (1)V=FGH (2)式中:v(V)=单株木(林分)材积,f(F):单株木(林分)形数,g(G)=单株木(林分)断面积,h(H)=单株木(林分)高。  相似文献   

2.
探索林分形高模型的构建与评价方法,可为湖南省青冈栎林分蓄积量的精准测定提供理论依据。以芦头林场和青羊湖林场的青冈栎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基于35个样地的1 055株单木实测数据,建立青冈栎次生林一元、二元林分形高模型。由孔兹干曲线推导出青冈栎树高曲线以计算林分条件平均高,基于林分形高与林分平均胸径、林分条件平均高的一元、二元相关关系,选取6个一元模型和8个二元模型,以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解释方差(EA)、平均绝对误差(MAE)和模型预估精度(P1)作为评价指标。经过评估和比较,选定一元林分形高模型为f(D)=2.870 7×D0.261 8、f(H)=2.022 4+0.339 5×H和二元林分形高模型为f(D,H)=0.590 6×exp(-0.008 3×D)×H、f(D,H)=(0.710 2-0.070 1×logD)H和f(D,H)=2.479 9×(D2×H)0.109 2。通过留一交叉验证和配对T检验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一元、二元林分形高模型...  相似文献   

3.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物生产力是判断生态系统大气中C02源和汇的重要标志,研究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变化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不同间伐强度对贵州台江县12a生马尾松人工林生产力和生物量影响进行研究。沿等高线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4种间伐强度,即T00(未间伐(0%),2 016株/hm~2),T11(轻度(11%),1 800株/hm~2),T22((中度(22%),1 566株/hm~2)和T33(强度(33%),1 350株/hm~2),利用4年连续监测数据对间伐林分的树高、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蓄积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下,T33,T22和T11样地的平均胸胸径、树高和单株立木材积净生长量均大于对照T00样地,间伐4年平均净生产力T11((7 144.26kg/(hm~2·a))T22(6 803.35kg/(hm~2·a))T00(6 743.16kg/(hm~2·a))T33(5 816.09kg/(hm~2·a)),但是其生长率均大于T00样地。T22间伐强度下林分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对照T00达显著水平,且年平均净生产力大于对照T00,马尾松人工林中林龄阶段以T22间伐强度(1 566株/hm~2)经营最为合适,提高林分生产力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根据胸高形数的四个基本性质,建立了胸高形数的非线性数学模型 f_(1.3)=a(1+β/(D_(1.3))~r(H/(H-1.3))~δ,用425株刺槐解析木对其进行了拟合回归。结果表明,新模型相关系数高(r=0.9449),剩余平方和小(Sr=0.2114),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探讨和应用。由此导出的二元材积式在生物规律和通用性方面都优于其它材积式。  相似文献   

5.
以净月潭实验林场为实例,利用赫利米林分蓄积量动态模型,探讨了立地生产力予测方程式中,G=-B V(t_m)=V(t_0)[1-a_(?)b_0B~(-1)D~b1(t_0)]。在此基础上,叙述了用线性规划编制适地适树规划方案的方法。制订出木材总产量予计提高18.9%的一个林场的适地适树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6.
1991年至1992年收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飞播样地资料226块,根据林分密度、林分高、林分平均胸径等测树因子的变化特征,编制了贵州独山马尾松飞播林密度控制图.等树高线采用M_(-1)=a_1e~(b1H) a_2H~(b2)N~(-1);等直径线用M=a_1D~(b1)N~(b2);最大密度线M_m=AN_m~(1 B);自然稀疏线用M=K_2(1-K_3)((K_3)/(K_3-1))~(k_3)(1-N/N_0)N_0~(K_3);密度管理线用M=PM_m,等模式计算相应参数.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精度分为92.7%和92.5%.用34块未参加编图的样地资料进行F检验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法适用于树木大枝具有轮生特性的针叶树种,可提高工效五倍以上。进行树干解析时仅取胸高和根颈两处横断面,用以确定逐年胸径和根径以及树木年龄。逐年树高是通过轮枝(包括可见枝痕)确定的,在长白林区一般针叶树种均可观察到100年以上。逐年树干村积是根据树木的现实树干形数(f_x=V/((π/4)D_x~2H))用式V=π/4D_x~2Hf_x求出的。式中X=H/(20)时,为正形数(fn);x=o时,为绝对形数(fo);x=1.3,且树高加3时为实验形数(f_(?))。由于这三种形数均不受树高影响,实践中可任选其一求算逐年材积。胸高与根颈间的距离较短,一般仅1米左右,其间的干形曲线可视为线性的,则求算J_X所需之D_(Xa)可用式D_(Xa)=D_(1.3a)+(1.3-X)(D_(ma)-1_(1.3a))/(1.3-m)表示。然后将其代入相应的求积公式,可得逐年的树干材积。  相似文献   

8.
以金花茶为对象,分别选用黄心土、泥碳土、珍珠岩、V(泥碳土)︰V(珍珠岩)=7︰3、V(泥碳土)︰V(珍珠岩)=1︰1、细河沙等6种基质进行扦插试验,研究基质对金花茶扦插成活率、抽梢表现和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V(泥碳土)︰V(珍珠岩)=7︰3基质的扦插成效最好,其成活率、抽梢表现和根系生长均最好;其次是V(泥碳土)︰V(珍珠岩)=1︰1基质;黄心土的扦插成效要好于泥碳土和珍珠岩。  相似文献   

9.
研究加热回流方法提取苍耳子油的提取动力学.在二阶提取模型基础上研究提取温度与提取速率常数,初始提取速率和最大提取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苍耳子油提取过程提取速率常数是温度的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提取率与提取温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为:Ct=t/(1.99×10-5exp(3 065/T)+t/(0.003T - 0.748)).利用此关系式能预测任意时间和温度下的提取率,可用于指导苍耳子油的工艺改进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新栽培区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和相对生长法对田林县不同年龄尾叶桉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林分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0.4年生林分生物量为6.18 t/hm2,2.4年生林分为32.09 t/hm2,4.4年生林分为80.59 t/hm2;不同年龄林分的净生产量分别是14.82 t/(hm2.a)(0.4年)、13.02 t/(hm2.a)(2.4年)和19.90 t/(hm2.a)(4.4年);不同林分尾叶桉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存在较大差异,在林分生长初期,以枝条和叶所占比例较高,干材比例较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干材和根的比例明显增大,叶的比例有所下降;不同年龄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分配的大小顺序为:0.4年生林分为枝(37.54%)>叶(31.38%)>干材(14.77%)>根系(11.69%)>皮(4.62%),2.4年生林分为干材(50.83%)>根(18.43%)>枝(12.32%)>皮(10.22%)>叶(8.20%),4.4年生林分为干材(47.29%)>枝(18.42%)>根(14.73%)>叶(10.80%)>皮(8.75%);造林后第2年林分的平均枯梢率为84.62%,第3年为63.46%,枯长率分别为21.64%和27.15%.田林县尾叶桉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但林木干材比例偏低、枝和叶比例偏高以及枯梢严重等影响着林分的生长量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林分优势木平均树冠断面积(A_k)与林分材积(V)的回归模型,即:V=a+bA_k,当在航空象片上量测出(A_k)时,该模型可以预测林分材积(V).经24个小班试验,结果表明此法易于掌握,操作方便,可提高工效10-15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青海海东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区30个标准地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各主要调查因子间相关关系,研究落叶松直径分布结构并建立落叶松直径结构模型、树干材积生长模型及林分蓄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青海海东地区华北落叶松直径分布运用β分布函数的拟合效果最好;青海互助北山林场华北落叶松整体处于中龄林且直径分布较为稳定集中;树干材积生长模型运用理查德模型(Richards)方程拟合效果最好,方程为:V=7485.5×(1-e~(-0.001T))~(2.99);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得出:林分平均直径、林分平均高度、林分平均年龄3个因子与林分蓄积生长相关性最为显著,拟合得蓄积量生长模型为:V=18.752×LnD+5.647×T+15.836×H-28.349。研究结果可为青海高寒地区华北落叶松科学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间伐对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以3种不同间伐强度林分设置实验样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间伐强度个体随角尺度变化趋势相同,处于随机分布的个体较多,弱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分角尺度呈显著差异,弱度间伐林分整体呈随机分布,强度间伐和中度间伐林分呈聚集分布;随着混交度的升高,华北落叶松个体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强度间伐个体数下降速率明显高于中度间伐;弱度间伐和强度间伐林分混交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弱度间伐(M_(i均)=0.48)混交程度接近中度混交,强度间伐(M_(i均)=0.35)林分处于弱度以下混交,中度间伐(M_(i均)=0.23)处于中度以下混交;弱度间伐林分参照树个体数随大小比数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余间伐强度林分无显著变化趋势,弱度间伐林木分化程度高,目标参照树受竞争压力偏大。  相似文献   

14.
用陕南、陕北林区16个油松标准地材料,计算各相对高处(0.0,0.02,0.04.0.06,0.08,0.1,0.15,0.2,0.25,0.3,0.4,0.5,0.6,0.7,0.8,0.9)的林分正形数系列样本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初步得出正形数系列在林分内和林分间的变化规律。林分间带皮正形数系列中稳定的是f_(0.25H),去皮正形数系列中则是 f_(0.30H),林分因子对它们均无显著影响。为便于(?)_(0.5H)和(?)_(0.3H)在实际中应用,给出了两个相对高处直径与胸径之间的回归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对南岭栲进行不同营养基质配比及不同间隔期追肥营养袋育苗试验,分别对当年成苗率、一年生苗高、一级侧根数、一级侧枝数进行观测调查,结果表明:以V(腐殖质土)∶V(黄心土)∶V(火烧土)=20∶50∶30为基质每间隔10 d追肥一次的营养袋,成苗率、平均苗高和一级侧枝数最高,成苗率92. 6%,平均苗高48 cm,平均每株一级侧枝数4. 8枝;一级侧根数最高的为V(腐殖质土)∶V(黄心土)∶V(火烧土)=20∶50∶30为基质每间隔20 d追肥一次的营养袋,平均每株一级侧根数6. 2条。综合表明,南岭栲优质营养袋苗的培育以A3B1组合为最佳,即V(腐殖质土)∶V(黄心土)∶V(火烧土)=20∶50∶30为基质在5-8月每间隔10 d追肥一次。  相似文献   

16.
The title compounds 4,4'-oxobis(propham) ((?)n) (C20H24N2O5, Mr.=372.41) was synthesized by the addition reaction of corresponding 4,4'-oxobisphenyl diisocyanate with isopropanol. The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The crystal is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8.5107(17), b=9. 1164(18), c=14.5701(3)A, α=80.44(3),β=85.25(3), γ =62.88(3)°, V=992.2(3)A3, Z=2 , Dc=1.247g/cm3, F (000)=396, R =0.0520 , wR2=0.1434 for 4336 observed reflections with [I>2 σ(I)]. X-ray analysis reveals that interatomic distances for O(2)-C(7) is 1.2142(19), O(4)-C(17) is 1.2136(18)A, obviously show they form C=O double bonds.  相似文献   

17.
西南桦造林密度与林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桦不同密度6a的试验结果显示:西南桦属速生树种,人工林初期生长很快,树高生长(1 5年生)达1 22 1 90m,胸径生长(3 6年生)达1 12 2 91cm。密度对树高生长有影响但不显著,而与胸径生长呈显著负相关。最大和最小密度林分间平均胸径相差2 88cm,3m×3m林分比1 5m×2m林分林木生长量高32 3%,比2m×2m林分高28 4%,比2m×3m林分高11 6%;单株材积生长与密度亦呈负相关关系,其关系式可用V=ax-b来表示。而林分蓄积则与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即密度大林分蓄积量高,反之则小。随林龄增长,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差异逐渐缩小。要培育中大径材的西南桦人工林,造林密度不宜大,可考虑采用2m×3m及3m×3m的株行距。  相似文献   

18.
采用6种基质配比和4种穴盘规格进行黄山花楸的差异栽培,对幼苗生长、生物量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旨在寻求黄山花楸幼苗生长适宜的基质和穴盘类型.结果如下:基质对幼苗生长影响显著,V(泥炭土):V(蛭石)=2:1的M4基质幼苗质量指标显著高于其他,为最优组合;穴盘规格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因苗龄而异,苗龄60天,穴盘空间未对幼苗根系及地上部分生长产生限制,可选用根域体积最小的T1穴盘进行栽培;90天,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均随穴盘高度增加而递增,宜选用各项指标均为最高的T4穴盘,为节约资源亦可选用与T4多项质量指标差异不显著的T2穴盘.  相似文献   

19.
1.这项分析研究工作是基于包括六个省份258个杉木树干解析的材料以及在黔桂林区的一个杉木林分生长过程表。2.在杉木生长区域内基本上都有一段树木停止生长的时期,因此在按月作材积生长曲线时,在曲线上每年都有一段“平”的距离。3.引用久林娜教授的林分连年生长量与林龄的公式形式演算出三个地位级杉木林分的连年生长量与林龄的关系式,并根据这三个公式可算出各地位级杉木林分的数量成熟龄,分别由28年到44年。4.引用久林娜教授公式演算一个按各个树种及各个地位级而不同的公式如下:P_v=600(a+bA-cA~2)/A(6a+3bA-2cA~2),式中 P_v 代表林分材积生长率,A 代表林龄,a,b,c 等常数按树种及地位级而有变化。5.分析现有的各个生长率公式,找出其共同的基础——比例式第一项,在这基础上就可以进行比较的各个公式计算其平均差异,发现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包义尔(Baur)氏公式,达到-53%,单利式及普莱士勒氏公式均在20%以上,最小的是赖发柯菲克公式(Levakovic),约在6%左右。6.从调整差异的方法着手,演绎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个新公式,并用同样的方法找出其差异均在15%以下。其次并推断另有五个形式的新公式的差异要此单利式的差异小。7.分析在计算许多单株树木的平均生长率的作法中,用(1)先求各树木平均总生长量,再求其平均生长率,与(2)先求单株生长率再进行平均,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相等,单利式是在 m=m′或 m/m′=M/M′时两种求法才相等;普莱士勒氏公式是在 M+m=M′+m′或 m/m′=M/M′时两种求法才相等。以普莱士勒氏公式为例,两者之间的差异不超过1%。8.综合各地单株材积生长率的材料,在半对数图纸上作图,略呈三段直线状态,分别求出三个关系式,前两段相关性很高,后一段相关性较差。以同样材料在对数图纸上作图,呈一条直线状态,求得其公式为 P=808.67A~(-1.3206),相关系数为0.9995。9.将各个部分单株材积生长率与年龄的关系以及黔桂林区杉木林分生长过程表中林分材积生长率与年龄的关系都拿到对数图纸作图,比较其直线的坡度,找出林分方面的五个关系及单株方面的三个关系在坡度上很相近似,因而分别求出八个关系式。10.将综合单株材积生长率年龄关系式与综合林分材积生长率年龄关系式进行比较,因为二者之间坡度非常接近,因而接近一个常数关系,那就是林分材积生长率为单株材积生长率的0.477倍。11.由上述此例值找出以林分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为基础的林分生长过程表中,各林龄单位面积株数減少的規律(x)。用普莱士勒氏公式计算其关系为x=m(1.477m+0.523m)/M(0.523M+1.477m);用单利式计算其关系为 x=0.447M+0.523m/M。12.将已有的七个材积表公式及新求出的十一个材积表公式,汇总起来与材积生长率公式在对数图上进行比较,虽然公式的形式相同,但直线的趋势完全不同。 13.以 I_a 地位级的杉木林分为例,求出材积年龄及材积直径关系式,并由这两个关系式导出年龄与直径的关系式为 A=1.1327 D~(1.54)。14.对捷福克央兹氏(Gevokiantz)公式及土耳斯基-施耐得尔(Schneider)公式进行初步比较及说明。15.龙泉尺码的数字规律是在1.9滩尺以上码价眉围的关系相当于由1.7分起按复利率14.78%向上增长的曲线;在2.0滩尺以下码价眉围的关系相当于由0.25分起按复利率26.81%向上增长的曲线。这个结果有十二个公式可以说明。而材积生长率曲线不合乎这一规律,而且两种趋势完全不相同,可以断言龙泉尺码数字的来源与杉木材积或杉木材积率等均无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连栽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定位观测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连栽代数的桉树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年生不同连栽代数的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第1、2、3代林分乔木生物量分别为47.44、44.13、66.59t/hm2,生产力分别为13.18、12.26、18.50t/(hm2·a)。在立地条件、栽培措施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连栽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生产力存在显著差异,但没有出现随着连栽代数的增加产量下降的现象,而是呈现出第3代林分产量明显高于第1、2代的趋势,分别比第1、2代林分高40.37%和50.90%,第1代比第2代林分高7.50%。连栽对林下植被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