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已报道的造成玉米粗缩病的病原有3种,分别是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 RDV),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和甘肃发现该病,上世纪60年代曾在中东部夏玉米区流行,至70年代以来各玉米产区已陆续发生[2],近年来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特别是套播或晚春播、早夏播玉米田发生危害严重。  相似文献   

3.
<正>0 引言河南省是我国玉米小麦的种植大省,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 800千公顷和5 670千公顷以上。玉米黄花叶病毒(maize yellow mosaic virus, MaYMV)是2016年在我国云南省玉米上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能够引起玉米植株叶片黄化、花叶、红叶等症状[6],之后该病毒在亚洲[1-2]、非洲[3-4]、南美洲[5]等地区禾本科作物上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4.
<正>葡萄黑根病(Black foot disease)是重要的葡萄枝干病害之一,全球葡萄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1],近两年我国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1-2]。田间,黑根病主要危害8年树龄以下的幼树,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芽异常,枝条节间缩短,叶片失绿黄化,根部出现褐色至黑色坏死等[3-5]。引起葡萄黑根病的病原菌复杂多样,已报道8个属34种病原菌[1]。2021年,北京市林果所育苗棚发现一批葡萄幼苗的根部及根茎部变褐或变黑,根系发育不良,毛细根稀少,  相似文献   

5.
<正>0引言国内由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弯孢属(Curvularia)真菌引起的玉米叶斑病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海南等地都有报道[1-8];在青海发生的玉米叶斑病多由Alternaria引起[9];而在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发生的玉米叶斑病多由Curvularia引起[6,10-12]。根据多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的种有A. burnsii[3];据rDNA ITS[4,9]或多基因[3]鉴定的种有A. alternata、A. tenuissima和Alternaria sp.;  相似文献   

6.
引起花生果腐病的新孢镰刀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0引言花生果腐病(俗称花生烂果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导致花生荚果腐烂。近年来花生果腐病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造成15%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1]。国内外已报道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Sclerotium minor[2]、Neocosmospora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ythium myriotylum[7]和Rhizoctonia solani[8]。其中,我国不同地域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N.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 myriotylum[7]和R. solani[8]。  相似文献   

7.
<正>0引言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可作为药用或食用材料[1],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和江西等省份都有种植。山药生产中以块茎无性繁殖方式为主,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2]。侵染山药的病毒主要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3]、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4]、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5]以及蚕豆病毒属(Fabavirus)[6]的一些病毒。  相似文献   

8.
<正>0 引言植物RNA病毒在进化中具有快速变异的能力,有利于病毒扩大寄主范围甚至进化为新病毒[1]。突变和重组是植物RNA病毒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共同进化因素,是群体基因变异的最初来源[2]。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能引发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9.
<正>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为姜科植物,原产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具有去除血瘀、消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1]。目前,已被报道的温郁金病害包括叶枯病[2]、白绢病[3]、病毒病[4]等。2017年6月在海南省东山镇种植基地发生温郁金叶鞘腐烂病。主要危害分蘖期的茎基部和叶鞘,从茎基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茎基部产生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向上延伸至叶鞘;后期形成水渍状、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别发现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后来都分别发生了2次大流行,同时都以病害防治为目标分别开展了研究,探明了当地病害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防病效果.8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报道仅限于华东地区局部地市,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涉及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和华中地区13个省市.根据各地对两病病原形态、寄主及症状、介体昆虫及传病特性等方面相似性的报道,提出了我国玉米粗缩病与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异同性问题.经近10年来对两病用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比较鉴定,证明我国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同属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同时基本探明了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浙江杂交稻区和华北玉米区的再次流行成灾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有效地控制了病害的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11.
以牛筋草地上组织为材料,采用正交优化和单因子试验两种方法对影响牛筋草ISSR-PCR体系的Mg2+浓度、dNTP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引物浓度和DNA模板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建立适合牛筋草ISSR-PCR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牛筋草ISSR-PCR反应体系的最佳条件为:Mg2+1.75 mmol/L,dNTP 0.4 mmol/L,Taq DNA聚合酶1 U/25 μL,引物0.3μmol/L,模板DNA 80 ng/25μL,10×PCR Buffer 2.5 μL/25 μL.利用优化体系进行牛筋草的ISSR-PCR反应,可获得稳定性高、重复性好、背景清晰的电泳结果.  相似文献   

12.
 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是引起我国玉米矮化叶病的主要病毒。根据其基因组序列,SCMV可以分为4个组,其中第IV组分离物属于新出现的强毒株系。为了快速检测SCMV尤其是IV组分离物的发生情况,我们针对SCMV I-IV组及IV组分离物设计了6对引物,从中筛选出特异性最强的2对引物(I-IV-2F/I-IV-2R和IV-1F/IV-1R),进行PCR体系的优化。优化后的PCR体系为:退火温度51℃,dNTP终浓度为0.1 mM,引物终浓度为0.20 μM,TaqDNA聚合酶终浓度为0.015 U·μL-1。利用该体系, 引物对I-IV-2F/I-IV-2R和IV-1F/IV-1R均能够从50 ng感病叶片或0.05 ng病毒RNA中检测出SCMV。通过优化两对引物浓度比例建立了能同时检测SCMV所有分离物及第四组分离物的双重PCR体系。利用该体系从山东、河南及云南均检测出SCMV第IV组分离物的发生。本研究为SCMV尤其是SCMV第IV组分离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PCR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the sequence of Ras-related protein gene (Ypt1) of P. capsici. According to the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Ypt1 has the sufficiently polymorphic intron reg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 capsici-specific primers (PcYpt1F/PcYpt1R). One primer pair was developed which can amplify one P. capsici-specific fragment of 156 bp. Using the primer pair, the P. capsici infected plants and soils were detected. Additionally, Ypt1 has an appropriate reg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tophthora genus-specific primers (Ypt1F/Ypt1R), which can amplify a fragment of about 540 bp from 14 different Phytophthora specices and a fragment of about 350 bp in Pythium species, with no amplification from fungal species. By PCR optimization using P. capsici genomic DNA,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ies of 10 pg and 10 fg DNA were achieved in standard PCR (PcYpt1F/PcYpt1R) and nested PCR (Ypt1F/Ypt1R and PcYpt1F/PcYpt1R),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ed primers were proved to be efficient in detection of Phytophthora pathogens from diseased plant tissues and residues in soils.  相似文献   

14.
以18S rRNA为内参照的多重RT-PCR检测3种百合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多重PCR体系各成分和循环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建立了以18SrRNA为内参照的同时检测3种百合病毒的多重RT-PCR体系,所检测的3种病毒是黄瓜花叶病毒(CMV)、百合斑驳病毒(LMoV)和百合无症病毒(LSV)。它们为侵染我国百合的主要病毒。在RT反应体系中加入3种病毒和18S rRNA的特异性反向引物的混合物,使反应体系中各反向引物终浓度均为0.5μmol/L,反转录酶(AMV)反转录合成各病毒和18SrRNA的互补第一链cDNAs。多重RT-PCR条件实验显示:将标准RT-PCR体系中的Taq HS DNA聚合酶量改为0.100U/μL,Mg2+浓度改为4.0mmol/L,各引物浓度选择0.2μmol/L,那么25个循环反应以上就能在一个反应管中以18SrRNA为内参照同时检测百合中的3种常见病毒。用该体系检测了10个百合样品,同时与32P同位素标记膜杂交检测作对照,结果显示,该检测体系检测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美国白蛾基因组DNA提取及RAPD反应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进的SDS法从无水乙醇浸泡美国白蛾幼虫标本中提取到高分子量的可用于RAPD扩增的基因组DNA。用正交试验对影响RAPD扩增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反应体系:20 μL反应体系中,模板浓度1.25 ng/μL、引物浓度1.2 ng/μL、dNTP浓度 0.2 mmol/L、Mg2+浓度 3.0 m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2.5 U。确定最佳退火温度为38 ℃。PCR反应条件:94 ℃ 30 s、38 ℃ 60 s、72 ℃ 60 s 35个循环后,72 ℃延伸5 min。为在分子水平上讨论美国白蛾种群的遗传分化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猕猴桃溃疡病是猕猴桃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建立该病的快速诊断技术,本实验通过RAPD分析获得一条1 300 bp左右的致病菌的特异片段,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在测序的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引物F7/R7,优化特异引物扩增条件,并验证引物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利用该特异引物对包括猕猴桃溃疡病菌在内的14个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表明,只有猕猴桃溃疡病菌能扩增出1条约为950 bp的特异条带,其他菌株及对照均未扩增出特异条带。对采自果园的染病枝干组织和接种致病菌的枝干组织的检测表明,该特异引物能特异性地检测到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存在,其在组织中的检测灵敏度为100 fg/μL。因此,利用设计合成的特异引物F7/R7,参考优化的体系和程序,结合简单的试剂盒法提取猕猴桃溃疡病菌或植物组织DNA,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该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伏马毒素合成基因对玉米种子寄藏镰刀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玉米种子普遍受到拟轮生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侵染,该菌产生的伏马毒素对国家种质库中玉米种质的安全保存有着潜在的影响。fum1基因是F.verticillioides等镰刀菌中伏马毒素生物合成的必需基因。选用3对已知引物Fum5F/Fum5R、P1/P2和P3/P4分别对从玉米种子中分离出的9株镰刀菌和1株阴性对照菌链格孢菌进行PCR扩增检测,在F001和F003菌株中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表达片段。测序表明,这些片段的长度分别为846bp、888bp和703bp,与已知fum1基因(AF155773)的同源性达99%以上。3对引物的检测灵敏度达到88pg/mL。结果表明,这3对引物都能够有效地检测产生伏马毒素的镰刀菌菌株,但引物Fum5F/Fum5R所扩增片段完全来自fum1基因内部,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在此定性检测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定量检测方法并进一步研究伏马毒素对农作物种质保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冬生疫霉(Phytophthora hibernalis)的快速分子检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冬生疫霉(Phytophthora hibernalis)引起的疫病是一类植物检疫性病害。为建立该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技术,本文比较分析了冬生疫霉和其它疫霉的ITS序列,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对检测冬生疫霉的特异性引物751F/752R,该对引物从冬生疫霉中扩增得到一条616bp的条带,而其它19种疫霉和其它真菌菌株均无扩增条带,表明该对引物对冬生疫霉具有特异性。在25μL PCR反应体系中,引物751F/752R检测灵敏度为10龟基因组DNA;而以卵菌ITS区通用引物ITS1/ITS4和751F/752R进行套式PCR扩增,能够检测到10ag的基因组DNA,使检测灵敏度提高了1000倍。该检测体系对灭菌水中游动孢子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5个游动孢子。结合快速碱裂解法提取发病组织的DNA,采用该PCR检测技术,在1个工作日内即可从人工接种发病的植物组织中特异性的检测到该病原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用于冬生疫霉的快速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9.
苹果茎痘病毒双重RT-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病毒病是危害苹果(Malus domestica)的一类重要病害。已报道的苹果病毒种类很多,在我国发生普遍的主要有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苹果花叶病毒(Apple mosaic virus,ApM V)以及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d viroid,ASSVd)~([1~3])。病毒或类病毒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