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杉木幼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对主要火环境因子的响应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对主要火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于2003年和2004年的两个春季对福建省南平市原福建林学院后山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幼林进行了定点观测,以地表可燃物含水率为因变量(y),以风速(x1)、空气相对湿度(x2)、空气温度(x3)和地表温度(x4)为自变量,采用多项式逼近和多元回归建立了单因子多项式函数、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进行了t检验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风速不适于参与模型的建立,其余3个因子参与建立的三元线性模型y=42.345 0.736x2-1.011x3-0.981x4为最佳;模型y=33.406 0.541x2-1.538x3和y=19.049 0.630x2-1.147x4也获得了较高的精度。建议对空气相对湿度和空气温度构成的双因子响应模型进一步研究,以便获得高效快捷的估算地表可燃物含水率的指标。表3参16  相似文献   

2.
以厦门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14—2016年监测数据,分析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PM_(2. 5)、SO_2、NO_2、CO、O_3)浓度及气象因子(风速WS、大气温度T、露点温度DPT、最低云层高度CCH、海平面压强SLP、相对湿度RH)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厦门市年均大气能见度为8. 97 km,年度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日最高值出现在中午,最低值出现在凌晨;除O_3外大气能见度与大气污染物浓度均呈负相关,与T、WS和CCH呈正相关,而与RH,DPT及SLP呈负相关;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综合得出厦门市7组典型天气的大气能见度及相关气象指标与其它污染物浓度均值;利用消光系数(βext)与大气污染物浓度,构建了回归模型(β_(ext)=0. 007PM_(2.5)+0. 143,R~2=0. 500;β_(ext)=0. 005PM_(10)+0. 119,R~2=0. 393;β_(ext)=0. 011SO_2+0. 249,R~2=0. 168;β_(ext)=0. 007NO_2+0. 155,R~2=0. 313),能代表β_(ext)与各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发生规律及流行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真菌病害,研究旨在探索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规律,分析不同流行因子与灰霉病发生的相关性,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因子建立模型,揭示不同因子与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关系,为湖北省设施草莓灰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3—2015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草莓种植基地选取3个代表性草莓大棚,用5点取样法采集无症花、叶、果实,结合特异性PCR和保湿培养法检测组织上灰霉菌带菌率;选取其中两个大棚数据对草莓果实发病率与花朵发病率、叶片发病率、温度、相对湿度、果实带菌率、花朵带菌率、叶片带菌率7个流行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选择与果实发病率具有显著相关性的3个因子(果实带菌率x_5、叶片发病率x_2、温度x_3),以草莓果实发病率作因变量(y),因子x_2、x_3、x_5为自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分别建立两个大棚中变量x_2、x_3、x_5与草莓果实发病率(y)的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计算未参加建模的另一个大棚的草莓果实发病率预测值,并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2013—2015年研究结果表明,草莓花、叶、果实带菌率变化起伏较大,花和果实带菌率相对较高,带菌率分别为0—53.33%和0—86.00%;不同组织草莓灰霉病的发病时间不同,果实从12月上旬开始发病,花从12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叶片从1月上旬或2月上旬开始发病。草莓花和叶发病较轻,发生较为平稳,果实在3月之后发病逐渐加重,发病率可达80.07%。草莓叶片发病率、温度和果实带菌率均与果实发病率呈显著相关(P0.01)。草莓果实发病率与不同流行因子的回归模型分别为y=0.55x_5+5.76(R~2=0.645,P0.01)(模型一)、y=8.18x2+9.25(R~2=0.498,P0.01)(模型二)、y=2.49x_3-13.62(R~2=0.446,P0.01)(模型三);并将果实发病率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一中实际果实发病率与预测发病率拟合效果最好。【结论】在湖北省设施草莓大棚中,果实带菌率、叶片发病率、温度对草莓果实发病影响最为显著,在防治过程中应及时摘除发病组织,降低果实带菌率,预防灰霉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城市颗粒物如可吸入颗粒物(PM_(10))、细颗粒物(PM_(2.5))以及超细颗粒物(PM_(1.0))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燕儿窝生态林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PM_(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环境因子数据,对干旱区城市森林内大气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种颗粒物(PM_(10)、PM_(2.5)、PM_(1.0))的日变化较为相似,均呈现"早晚高,中午低"的浅"V"形变化趋势。(2)3种颗粒物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其中冬春2季林地内浓度小于林地外,而夏秋2季林地内浓度大于林地外。(3)环境因子与3种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相对湿度、风速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温度与颗粒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以浙江长兴县1962~1978年17a的银杏年产果量和各年度的33个气象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它们是4月中期花期的平均气温(x_4)和平均最大风速(x_6),5,6两月种实发育增长期的总雨量(x_(27)),7月上旬种实增长充实期的最低气温(x_(16)),和前1年6月花芽分化期的平均气温(x_(29))。仅用x_6,x_(18)和x_(27)建成产量预测方程:y=15.651+27.673x_6-7.320x_(18)+0.218x_(27),回归关系极显著,能可靠地预测当年产量,说明这3个气象因子对产量的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膜下滴灌棉花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水势变化及与棉花功能叶片水势之间的关系,实现土壤水分的实时监测。[方法]利用水势测定仪测定土壤水势,并建立基于土壤水势的棉花滴灌预警模型。[结果]土壤水势在20~40 cm土层变化幅度较大,土壤水势(x)与棉花功能叶的凌晨叶水势(y)之间的关系:0~2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7x~2-0.028 3x-1.394 3(R~2=0.964 3),20~40 cm土层的方程式为y=-0.000 8x~2-0.046 6x-1.8 093(R~2=0.948 2)。通过田间验证预测精度较高(R~2=0.945 7)。[结论]该研究为膜下滴灌棉花灌溉补水和水分实时监测预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播期(X_1)、密度(X_2)和起身期施氮量(X_3)对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定量效应,建立了黄熟期病指(y)回归模型: y=17.68800-4.50047x_1-0.68735x_2+0.62739x_3-0.28125x_1x_2-1.75000x_1x_3+3.90625x_2x_3-0.34622x_1~2-0.92066x_2~2-1.67185x_3~2并对模型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赤霉病穗腐病指的效应为播期>密度>氮肥;两因子交互效应为:密度与氮肥互作(x_2x_3)>播期与氮肥互作(x_1x_3)>播期与密度互作(x_1x_2)。其中,播期(x_1)密度与氮肥互作(x_2x_3)对病指的影响均达0.05显著水平。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仿真优化,提出控制赤霉病穗腐发生程度的优化栽培方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群落结构绿地内空气负离子浓度、PM_(2.5)、PM_(10)以及温湿度进行监测与分析,发现不同群落结构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明显,均值按大小排序为黄山栾树-紫薇+金钟花-狗牙根群落、日本晚樱+紫叶李-狗牙根群、垂柳-狗牙根群落、雪松群落、紫叶小檗+火棘-高羊茅群落、高羊茅群落、对照;各绿地内PM_(2.5)浓度与空气PM_(10)浓度日变化规律基本相似,空气负离子浓度与两者都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层次单一的植物群落显著性更明显,且与PM_(2.5)浓度的相关性略大于PM_(10)浓度。  相似文献   

9.
选择冬季校园外侧3种防护林(女贞林、龙柏林、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以校园外侧防护林与城市主干道交接处为参照,连续监测其距道路不同距离处的空气负离子浓度、PM10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光照强度,对比分析3种防护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10浓度及主要气象因子关系。结果表明:3种防护林内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明显;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女贞林(280个/cm3)龙柏林(255个/cm3)针阔叶混交林(172个/cm3),PM10浓度的排序为:针阔叶混交林(220μg/m3)龙柏林(210μg/m3)女贞林(209μg/m3);空气负离子浓度与PM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与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呈显著负相关,与风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位于哈尔滨市市区的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内,于2014年7、10月份选择晴朗的天气定位、同步测定距地面0.8 m处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风速、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寒、露点温度、湿球温度、PM_(2.5)、光照强度,分析不同月份负离子浓度和各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负离子浓度和相关性显著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和负离子有显著相关性的因子与负离子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和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7月份,负离子浓度和露点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和PM_(2.5)呈极显著负相关、和湿球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负离子浓度和风速、温度、风寒、相对湿度、压强、光照强度无明显相关关系。10月份,负离子浓度和相对湿度、露点温度、湿球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负离子浓度和压强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负离子浓度和温度、风寒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负离子浓度和风速、PM_(2.5)、光照强度无明显相关关系。7月份负离子浓度和PM_(2.5)相关性最强,10月份负离子浓度和压强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调查分析了花果山省级森林公园低效林资源现状,提出针对不同立地条件划分的林相改造方案。通过加强乡土树种应用营造近自然森林群落,以期为本地区景观生态林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反硝化过程是集约化农田土壤剖面硝态氮(NO3--N)去除的重要途径。但对土壤剖面反硝化氮气(N2)产生速率的准确定量很难,尤其不同深度的土壤氧气(O2)浓度状况如何影响土壤N2的产生仍不清楚。本研究依托集约化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6年),采集传统施肥处理0~2.5 m剖面的原状土柱,并基于在玉米生长季田间原位观测的不同深度土壤O2浓度和温度状况,设置不同O2浓度水平(15.0%、12.0%、2.5%和0)和培养温度(26℃和20℃),采用氦培养-直接测定N2法测定3个不同深度(0~0.2、0.5~0.7 m和2.0~2.2 m)土壤N2O和N2产生速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有氧还是无氧条件,土壤剖面N2和N2O的产生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有氧条件下(2.5%~15.0%O2)土壤...  相似文献   

13.
阿克苏棉区不同氮磷钾配比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阿克苏棉区开展了氮磷钾最佳配比和施用量(专用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在172.5-241.5kg/hm^2的前提下,氮磷钾各因素对棉花产量的影响顺序为P>K>N;最佳氮磷钾配比为N:P2O5:K2O=1:0.67:0.23。氮磷对棉花单株铃数影响较大,而钾对单铃重的影响较大。按最佳氮磷钾配比制作成棉花专用肥,其最高产量施肥量为743.2kg/hm^2。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结果表明,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小麦幼苗后,小麦体内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提高18.75%~43.75%,正相关系数r=0.9655;500mg/L赤霉素处理后,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变化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0.0796+0.00123x.300~1000mg/L的赤霉素处理使小麦蛋白质含量升高15.16%~37.74%,正相关系数r=0.9714;赤霉素对离体乙醇酸氧化酶活性无影响.用放线菌酮处理可抑制赤霉素对蛋白质合成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化肥氮对华北夏玉米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等施氮量条件下,比较有机肥与化肥田间施用后农田温室气体(CO2和N2O)的排放量及其增温潜势,正确认识有机肥与化肥在田间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中的贡献,为制定田间合理的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以8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2014年6—10月,持续监测了化肥和有机肥在不同施肥水平下潮土玉米季土壤N2O和CO2的排放特征,并估算玉米季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产生的综合温室效应。[结果]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农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变化基本一致,施肥后出现短暂的排放高峰,之后逐渐趋于平稳;等氮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日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有机肥处理,峰值过后的稳定期内有机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略高于化肥处理。化肥的施用对农田土壤CO2的排放规律影响不明显,有机肥施用后CO2会出现持续的排放高峰。施用有机肥与化肥均会增加N2O的排放总量,且随施氮增加N2O排放总量显著增加;等氮量条件下,化肥处理的N2O排放总量显著高于有机肥。有机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农田土壤CO2的排放量,而化肥对CO2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明显。施氮量为240kg·hm-2时,有机肥和化肥处理作物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GHGI)最低,分别为0.27、0.63 kg·hm-2,高于此施氮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GHGI均会明显增加。[结论]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都会产生过多的温室气体。由于有机肥的固碳效应,化肥处理GHGI高于有机肥处理,适量施用有机肥是实现农田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保护古树名木,调查了循化县境内古树名木树种、数量、分布地、生长势,受损情况,保护现状。结合循化县实际,对如何加强对现有古树名木的保护修复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顺义潮白河再生水受水区反硝化作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顺义潮白河段再生水受水区为研究对象,沿受水区再生水补给路径布设监测点,利用N_2∶Ar法和膜进样质谱仪(MIMS)直接测定反硝化产物溶解性N_2浓度,计算水-气界面N_2通量,探究N_2通量变化特征和硝酸盐氮沿流向变化的受控因素,概算硝氮转化过程中主要作用的贡献。结果显示:减河段N_2通量为8.92~15.20 mmol N2·m~(-2)·d~(-1),潮白河段N_2通量为17.07~33.01 mmol N_2·m~(-2)·d~(-1)。NO_3~--N含量在不同河段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反硝化作用和浮游植物的同化吸收,其中减河段反硝化作用除氮量和浮游植物同化吸收固氮量分别为0.041 mmol·L~(-1)和0.017 mmol·L~(-1),分别占NO_3~--N变化量的68.33%和28.33%;潮白河段为0.254 mmol·L~(-1)和0.125 mmol·L~(-1),分别占NO_3~--N变化量的63.50%和31.25%。  相似文献   

18.
进入水环境的纳米二氧化钛(n Ti O2)会影响水体中其他污染物的环境行为,进而影响其生态风险,这种影响机制受其在水环境中分散、团聚及沉降等稳定性的影响。为更好地认识和预测淡水环境中n Ti O2的生态风险,以超纯水和常见的培养基(绿藻培养基BG11、大型水蚤培养基SM7)作为分散介质,分析了亚砷酸盐[As(Ⅲ)]影响下n Ti O2在分散介质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n Ti O2稳定性与其初始浓度、分散介质离子强度显著负相关;As(Ⅲ)能够影响分散介质的pH值、Zeta电位,从而影响n Ti O2的稳定性,n Ti O2稳定性与As(Ⅲ)浓度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水环境中的As(Ⅲ)能增强n Ti O2的稳定性和迁移能力,使绿藻和大型蚤暴露于稳定的n Ti O2-As(Ⅲ)体系,增大两者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承诺大幅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农业正面临固碳减排的重任。西南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旱地面积占据优势比例,土壤碳循环认识亟待加强。以贵州省开阳县玉米-油菜轮作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闭箱-气相色谱法对整个轮作期土壤CO2释放通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轮作期旱地均表现为CO2的释放源。其中油菜生长季土壤CO2通量为(178.8±104.8) mg CO2·m-2·h-1,玉米生长季为(403.0±178.8) mg CO2·m-2·h-1,全年平均通量为(271.1±176.4) mg CO2·m-2·h-1, 高于纬度较高地区的农田以及同纬度的次生林和松林;(2)CO2通量日变化同温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季节变化与温度呈现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并受土壤湿度的影响,基于大气温度计算得出的Q10为2.02,高于同纬度松林以及低纬度的常绿阔叶林;(3)CO2通量与土壤pH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显示出土壤pH是研究区旱地土壤呼吸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评价淡水沉积物中人工纳米颗粒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的影响,以底栖动物铜锈环棱螺为受试生物,采用沉积物慢性生物测试研究了非毒性浓度的不同管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两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三氧化二铝纳米颗粒Al2O3-NPs和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存在条件下不同浓度2, 2', 4, 4'-四溴联苯醚(BDE-47)对铜锈环棱螺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管径大小的MWCNTs不影响低浓度(100 ng·g-1) BDE-47对铜锈环棱螺的毒性,但显著降低较高浓度(500、2000 ng·g-1)BDE-47对铜锈环棱螺的毒性,小管径MWCNTs对BDE-47毒性的影响稍大于大管径MWCNTs;Al2O3-NPs和TiO2-NPs对低浓度BDE-47的毒性没有影响,但显著增加较高浓度BDE-47对铜锈环棱螺的毒性,TiO2-NPs对BDE-47毒性的影响略大于非毒性浓度Al2O3-NPs.这表明,沉积物中不同种类和类型的纳米颗粒对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