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莫晓凤  冯家望 《植物检疫》1997,11(6):346-347
香蕉条纹病毒莫晓凤冯家望(拱北动植物检疫局519020)香蕉条纹病毒(bananastreakvirusBSV)为杆菌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成员[1],1974年在美国沿海地区南莫罗科的产蕉区被发现,人们试图进行机械接种宣告失败后[2...  相似文献   

2.
甜瓜黄斑病毒三亚分离物S RNA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 MYSV)首次发生于日本,造成甜瓜和黄瓜的严重损失,Kato等系统地研究了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超微结构和基因组特征,认为MYSV应为番茄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的1个新种[1,2]。2006年以来,台湾的西瓜[3]和黄瓜[4]上相继发现MYSV。2009年春季,古勤生在海南三亚的保护地甜瓜上发现一种新发生的病毒病,发病率30%~100%,病株出现系统性黄化坏死斑点,为MYSV侵染的典型症状,结合分子检测结果判定病原为MYSV。  相似文献   

3.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为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烟草花叶病毒属新成员,是茄科作物上危害严重的主要病毒之一,近几年EPPO全球数据库报道多个国家从进境辣椒和番茄种子中截获该病毒。为防止番茄斑驳花叶病毒通过种子种苗进行传播扩散,本文根据该病毒GenBank中不同分离株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了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ToMMV的方法。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对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ToBRF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番茄环斑病毒(tomato ringspot virus,TomRSV)6种病毒均无交叉反...  相似文献   

4.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是引起果树病害的一种重要病毒。ACLSV寄主范围广、发生较普遍,可侵染苹果、梨等仁果类果树和桃、扁桃、李、樱桃、杏等核果类果树,据报道我国梨产区感染ACLSV达80%以上。ACLSV引起植物症状的类型与寄主种类、病毒株系有关。ACLSV为线形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纤毛病毒属(Trichovirus)的代表成员[1]。ACLSV的CP相对比较保守,研究表明不同的ACLSV分离物的CP基因具有序列多样性,存在分子变异[2~5],CP基因分子特性的研究可为ACLSV株系划分提供依据。来源于欧洲、亚洲和北美的桃、李等核果类果树,以及苹果寄主上的ACLSV分离物的分子变异报道较多[2,3,5],来源于梨寄主上的ACLSV分子变异研究较少[4,5]。  相似文献   

5.
昆虫杆状病毒增效蛋白(enhancin)也称病毒增效因子(viralenhancingfactor,VEF),是由某些杆状病毒基因编码具有促进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NPV)感染的一类金属蛋白酶[1],具酯酶活性[2]。增效因子在颗粒体病毒、昆虫痘病毒[3]及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ymantriadisparMNPV)[4]均有发现。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Trichoplusianigranulosisvirus,TnGV)VEF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rea…  相似文献   

6.
硬草种子萌发条件叶贵友(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223200)硬草(SelerochloaKengiana(ohwi)Tzvel)属禾本科硬草属,原是我国南方麦田的一种杂草。近几年来,硬草南种北移,危害面积不断扩大,东以上海的浦东[1]、江苏的盐城[2],...  相似文献   

7.
 由粉虱传双生病毒引起的番茄曲叶病[1]在我国最初仅分布在海南、云南、广东和广西,自2006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先后在番茄上发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以来,该病害蔓延迅速,在多个省份的番茄上暴发成灾[2]。引起番茄曲叶病害的病原较复杂,在我国其主要病原为TYLCV、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 PaLCuCNV)、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泰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 virus, TYLCTHV)和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 ToLCTWV)[2~5],而浙江省的主要病原为TYLCV和ToLCTWV。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番茄黄化曲叶病最有效的手段。了解番茄品种对不同双生病毒的抗性,对因地制宜布局抗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浙杂502、浙粉701、浙粉702是浙江省大规模种植的番茄品种,为了解这些品种对上述5种病毒的抗性,本研究利用5种病毒的侵染性克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综合评定分析这3个番茄品种的抗病指标。  相似文献   

8.
国外三叶草斑潜蝇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trifolii(Burgess)]属潜蝇科、斑潜蝇属。它是斑潜蝇属中11种杂食性昆虫中的一种。它可寄生在各种蔬菜、花卉、观赏植物、杂草和棉花上,并且寄主范围不断扩大。它已分布在世界上的42个国家和地区,并且还在继续蔓延。它不仅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导致落叶、落花,使植物发育延迟,产量降低,使观赏植物和花卉的美学价值降低,从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如商业菊花,三叶草斑潜蝇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达85%,另外三叶草斑潜蝇还会传播植物病毒。三叶草斑潜蝇与拉美斑潜蝇(LlllOOyzahuidobrensiJ和美洲斑潜蝇(…  相似文献   

9.
 孢囊线虫属(Heterodera)线虫目前大约有80种,该线虫分布广泛,是对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原线虫之一[1],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寄生大豆的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寄生小麦的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 H. filipjevi)[1,2]及湖南省水稻上新发现的日本孢囊线虫(H. elachista)[3]。为明确孢囊线虫在中国南方地区的种类及分布,2007~2011年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了孢囊线虫调查鉴定,在江西省发现朝鲜孢囊线虫(H. koreana)。该线虫为首次在中国发现。  相似文献   

10.
辣椒是云南省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病毒病尤其是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发病严重,影响了辣椒产量和品质。利用RT-PCR技术对从云南辣椒主产区采集的疑似感染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25份辣椒样品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2份样品检测出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检出率为48.0%,其中6份是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orthotospovirus (TSWV),检出率为24.0%;5份是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orthotospovirus (TZSV),检出率为20.0%;有1份是TSWV和TZSV复合侵染,检出率为4.0%,这是在云南辣椒生产上首次发现TSWV和TZSV的复合侵染。通过鉴定,初步了解正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在云南辣椒生产中的发生情况和种类,为制定云南地区该属病毒的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苏南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州中心。为明确该地蔬菜作物病毒病种类和发生趋势,采用分子生物学核酸检测的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采自江苏南京、无锡、镇江、苏州和常州主要蔬菜作物的232份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鉴定,共检出12种病毒。其中,南京检出7种病毒,无锡检出4种,镇江检出2种,苏州检出6种,常州检出7种。茄科蔬菜中检出11种病毒,葫芦科蔬菜中检出9种,豆科蔬菜中检出7种,以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 ToCV)、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 ToMV)、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和辣椒脉黄化病毒(pepper vein yellow virus, PeVYV)检出率最高。鉴定的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 STV)、烟草扭脉病毒(tobacco vein distorting virus, TVDV)、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 TMGMV)和PeVYV在江苏省属首次报道。检测发现,苏南五地(市)蔬菜作物中普遍存在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有的多达5种病毒复合侵染,PMMoV与其他病毒的复合侵染出现频率高且分布范围较广。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苏南五地(市)蔬菜作物主要病毒病的种类、分布和发生趋势,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疆石河子辣椒感染病毒的种类,对表现明显皱缩、褪绿和卷叶等症状的辣椒样本进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测序。根据LncRNA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甜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 BPEV)、辣椒隐症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 PCV2)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3种病毒。RT-PCR检测数据显示,新疆石河子的辣椒普遍感染BPEV和PMMoV。将BPEV的RdRp基因序列和PCV2-RNA1包含RdRp基因的序列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BPEV-XJ和PCV2-XJ与其它分离物的相似性分别为89.1%~97.3%和96.9%~99.7%。BPEV-XJ与BPEV-TW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PCV2-XJ与PCV2-DR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辣椒中检测到BPEV和PCV2为新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新疆石河子辣椒感染病毒的种类,对表现明显皱缩、褪绿和卷叶等症状的辣椒样本进行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测序。根据LncRNA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甜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 BPEV)、辣椒隐症病毒2(Pepper cryptic virus 2, PCV2)和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 PMMoV)3种病毒。RT-PCR检测数据显示,新疆石河子的辣椒普遍感染BPEV和PMMoV。将BPEV的RdRp基因序列和PCV2-RNA1包含RdRp基因的序列分别进行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BPEV-XJ和PCV2-XJ与其它分离物的相似性分别为89.1%~97.3%和96.9%~99.7%。BPEV-XJ与BPEV-TW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PCV2-XJ与PCV2-DR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辣椒中检测到BPEV和PCV2为新疆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电镜和酶联免疫法在云南省采集到的5份南瓜病样中检测到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ring spot virus,PRSV)。为了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确定云南省南瓜病毒病原种类,并为下一步转基因育种提供抗性基因,采用反转录PCR(RT-PCR)方法扩增了5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片段,并克隆到pGEM-T载体中。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番木瓜环斑病毒石屏分离物(PRSV-SP)和番木瓜环斑病毒蒙自分离物(PRSV-MZ)的CP基因长873nt,编码290个氨基酸,番木瓜环斑病毒峨山分离物(PRSV-ES)、番木瓜环斑病毒版纳分离物(PRSV-BN)和番木瓜环斑病毒宾川分离物(PRSV-BC),3个分离物CP基因长867nt,编码288个氨基酸。PRSV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4%以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96%以上。与国内外17个分离物相比,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9.6%~98.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5%~99.6%。其中PRSV-SP和来自于越南分离物PRSV-V47无论是核苷酸序列,还是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都达到了最高,而5个分离物与来自于巴西(PRSV-BR)、美国(PRSV-USA)、墨西哥(PRSV-Y)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90%。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北方四省小麦丛矮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丛矮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具有流行性和暴发性,可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小麦丛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冬前感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冬前未显症和早春及拔节后感病植株上部叶片显条纹,一般不能抽穗而提早枯死,有的能抽穗,但穗小籽粒秕瘦,对产量影响较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丛矮病的病原为北方禾谷花叶病毒(Northern cereal mosaic virus,NCMV)[1-3].小麦丛矮病在我国分布较广[4,5].为了进一步明确小麦丛矮病病原发生、分布及其变异,2010年4月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省多地采集标样,采用RTPCR方法对各地标样进行了鉴定与分析,以期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黄色花叶病毒(W YMV)不同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邓州分离物CP基因在其31~33nt处均缺失了3个核苷酸,其余分离物与潢川分离物及日本分离物长度一致,均为882nt。不同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98.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3%,外壳蛋白N末端的110个氨基酸和C末端的55个氨基酸在各个分离物间是高度保守的。潢川分离物有5个氨基酸与其它5个分离物明显不同。WYMV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WYMV与WSSMV为Bymovirus属的2种不同病毒。  相似文献   

18.
将从黑龙江‘龙粳17’、‘吉特639’和‘垦稻10’病田中分离的9、8、8个稻瘟病菌菌株喷雾接种到4套鉴别寄主上,结果表明,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将这3个来源的菌株分别划分成8、7和4个生理小种,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则将其分别划分成9、8和8个生理小种,以黑龙江本地水稻品种作为鉴别品种,则可将其分别划分成8、7和5个致病型,以2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为鉴别品种,则将上述菌株分别划分为9、7和8个致病型。  相似文献   

19.
 病毒病是影响云南省蚕豆生产的重要病害。对采集的蚕豆病毒病标样进行了组织印迹法检测,表明菜豆黄花叶病毒(BYMV)是最主要的病原。据此,以BYMV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用BYMV的5个中国云南蚕豆分离物和1个叙利亚蚕豆分离物侵染的蚕豆叶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获得了长度为907bp的目标片段。序列分析显示,此片段中包含822bp的外壳蛋白序列。6个分离物间的外壳蛋白核苷酸和推导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6.4%~100.0%和96.7%~100.0%。与GenBank登录的34个具有完整外壳蛋白序列的BYMV分离物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结果表明,6个分离物在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上与其它分离物的同源性分别为79.1%~97.9%和83.5%~98.5%,BYMV中国蚕豆分离物与日本蚕豆分离物同源性最高。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特征揭示,在BYMV中的蚜传相关基序为NAG。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