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施氮量和土壤含水量对黑麦草还田红壤氮素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标 氮素矿化是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生态过程,养分添加和水分在调节土壤的氮转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探讨施氮和土壤水分对黑麦草还田过程中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红壤旱地作物生产的水肥管理。 【方法】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施氮量 (0、60、120 mg/kg) 和土壤含水量 (15%、30%、45%) 对红壤旱地黑麦草还田过程中土壤净硝化量、氨化量和氮矿化量的影响。 【结果】 土壤含水量15%时,施氮有利于提高黑麦草还田初期土壤净硝化量,施氮量120 mg/kg抑制了黑麦草还田后期土壤硝化作用。在30%土壤含水量时,施氮量120 mg/kg明显抑制了黑麦草还田后期土壤硝化作用。土壤含水量45%抑制了黑麦草还田初期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净硝化量,但增加了黑麦草还田91 d时土壤净硝化量,且施氮量60 mg/kg下的净硝化量显著高于120 mg/kg水平下的。土壤净氨化量在整个黑麦草还田过程中均为正值,且呈现多次升高-降低的往复动态变化。土壤净氨化量在三种土壤含水量下均表现为施氮条件下的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施氮量120 mg/kg下黑麦草还田初期土壤的氨化作用,但降低了黑麦草还田后期土壤净氨化量。相比不施氮,三个含水量条件下的施氮处理在黑麦草还田过程中的大部分阶段都显著增加了土壤净氮矿化量,土壤含水量30%条件下土壤净氮矿化量的变化最大。相比土壤含水量15%,30%含水量促进了黑麦草还田中期 (13~57 d) 土壤净氮矿化量的增加,45%含水量抑制了黑麦草还田后期 (73~91 d) 土壤净氮矿化量。 【结论】 红壤区旱地黑麦草还田时应合理施入化学氮肥 (60 mg/kg),在黑麦草还田初期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 (45%) 能够抑制土壤的氮矿化作用,还田中后期适当降低土壤含水量 (30%)有利于增加土壤氮素的矿化。   相似文献   

2.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包膜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土壤氮素积累及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尿素比较,小麦-玉米周年施用包膜控释尿素,在肥料用量减少20%和40%情况下,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是100%普通尿素处理的97.4%和97.7%;控释尿素施氮量为6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11.57%和54.14%。控释尿素施氮量为80%处理的肥料农艺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40%和22.09%。施用控释尿素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和0~40c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60-100 cm土层中,控释氮肥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不施氮肥处理差异不显著,普通尿素处理小麦收获后60~80 cm土层、玉米收获后60~100 cm土壤硝态氮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肥料氮素下移明显。试验结果显示,施用控释尿素增加了耕层(0~20 cm)土壤的氮素积累,减少了氮素向土壤深层移动的数量,有利于减少施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打盐碱化稻田土壤氮素矿化和硝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明土壤盐碱化对氮素转化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盐碱化条件下氮素的矿化和硝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土壤盐分、养分含量的关系,为盐碱化土壤养分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方法】  随机采集了30个不同盐碱化程度的稻田土壤 (0—20 cm)样品,根据盐碱化程度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划分为轻度(含盐量0.1%~0.3%,碱化度5%~15%)、中度(含盐量0.3%~0.5%,碱化度15%~30%)和重度(含盐量0.5%~0.7%,碱化度30%~45%)盐碱土3类,每个类别中依据最小归类样品数选取盐碱化程度接近的3个土样作为3次重复,进行氮素矿化和硝化室内培养试验(25℃,24 h光照)。于培养的第0、3、6、9、15、21天取样测定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土壤各指标与氮素矿化、硝化过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氮素矿化和硝化过程的主要因子。  【结果】  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加剧,氮素矿化和硝化作用显著下降(P<0.05)。与轻度盐碱土相比,中度和重度盐碱土的氮素最大净矿化速率分别低12.7%和29.8%,累积矿化氮量分别低15.7%和25.2%,最大净硝化速率分别低15.4%和23.1%,累积硝化氮量分别低15.4%和23.1%,最大脲酶活性分别低16.0%和34.8%,最大碱性蛋白酶活性分别低6.0%和15.6%。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电导率(EC)、pH、CO32–、Na+、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主要因子,EC、pH、CO32–、Na+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氮素硝化作用的主要因子。  【结论】  随着土壤盐碱化程度的增加,土壤氮素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累积矿化氮量、累积硝化氮量、脲酶和碱性蛋白酶活性不断下降,土壤盐碱化显著抑制了氮素的矿化和硝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河套地区盐渍化土壤施用聚丙烯酰胺(PAM)后葵花全生育期内土壤氮素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利用率,采用正交试验对葵花生育期内0—10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氮肥利用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施用PAM处理的盐渍化土壤在PAM施用层能够保持一定的碱解氮且不易使碱解氮下移,未施PAM的4个灌水处理在不同程度上均下移至40 cm左右,表明施用PAM明显抑制了氮素深层移动效应。通过正交试验处理及SPSS主效应分析选取三因素最优的适用量为:水量1 800 m3/hm2,氮素168 kg/hm2,PAM量为18.75 kg/hm2,并且PAM施用对中度盐渍化土壤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合理施氮量及施用PAM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菌根化育苗基质对不同盐渍化土壤盐分及养分的影响,以加工番茄"屯河550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轻度、中度和重度盐渍化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加工番茄苗期、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收获期时,菌根化育苗基质对不同盐渍化土壤盐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根化育苗处理的盐分含量均低于非菌根化育苗处理,且花期到坐果期时,在轻度和中度盐渍化土壤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降低了7.2%、9.9%和11.3%、22.5%,pH值随着生育期的递增逐渐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重度盐渍化土壤中度盐渍化土壤轻度盐渍化土壤,重度盐渍化土壤较轻度盐渍化土壤中各指标含量最高分别增加了14.4%、102.2%、40.4%和43.1%,且非菌根化育苗处理高于菌根化育苗处理,并随着生育期的递增呈下降趋势。番茄产量随着盐渍化程度的加深逐渐减少,但在轻、中、重3种盐渍化土壤中,菌根化育苗处理的产量均高于非菌根化育苗处理,分别增加了11.8%、14.5%和13.2%。菌根化育苗基质可减少不同程度盐渍化土壤中盐分的积累,促进土壤矿质养分的转化,减轻盐胁迫对作物的危害,通过菌根促进盐胁迫中植株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植株生长,增强植株对盐胁迫的耐性,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海藻酸增效剂对尿素在土壤中转化及损失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海藻酸增效剂对尿素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特征及其氨挥发损失的试验,研究了海藻酸增效剂对氮肥增效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藻酸资源、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山东潮土和安徽黄褐土为供试土壤,以海藻酸增效尿素为供试肥料,采用室内培养方法,设置不施肥(CK)、普通尿素(U)和海藻酸增效尿素(AU)3个处理,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酰胺态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及氨挥发量。结果表明,1)海藻酸增效剂能有效延缓土壤中尿素的水解。2)与普通尿素处理(U)相比,AU处理氨挥发总量降低3.74%~16.10%,在潮土和黄褐土上氨挥发速率分别降低 11.54%~ 21.57%和 18.18%~81.81%。3)AU处理铵态氮的峰值在潮土和黄褐土上分别出现在第 5和 7 d,其峰值提高了 4.86%~ 12.02%。4)海藻酸增效剂抑制了第5~ 7 d内土壤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综上所述,海藻酸增效剂可以减缓尿素的水解,降低氨挥发速率和损失量,抑制培养前期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并且在不同的土壤中对氮素转化的影响效果不同,对黄褐土中氮素转化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尿素配施肥料添加剂NAM(由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等成分组成)对三江平原白浆土氮素转化、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肥料添加剂NAM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等氮量配施NAM处理使土壤NH4+-N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水平,并显著提高了作物后期的土壤总有效氮供应水平,从而使作物吸氮量增加了6.8%,增产3.1%;减氮20%配施NAM处理维持了土壤NH4+-N总体供应水平和作物后期的土壤总有效氮供应,从而使作物吸氮量及产量与常规施氮处理保持相当;减氮40%配施NAM处理由于过多降低了施氮水平,致使在作物生长前期土壤供氮量明显不足,进而降低了作物吸氮量及产量。尿素配施NAM较单施尿素提高氮肥利用率4.9~8.0个百分点。在等氮和适当减氮条件下,肥料添加剂NAM适用于三江平原白浆土-玉米体系,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抑制剂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周旋  吴良欢  戴锋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20):106-115
为比较生化抑制剂组合对土壤氮素转化的抑制效果,揭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互作对尿素水解抑制效应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土壤含水量(60%和80%田间最大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和土壤温度(15、25和35℃)互作对生化抑制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n-but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n-propyl)thiophosphoric triamide,NPPT)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2-chloro-6(trichloromethyl)pyridine,CP)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氮素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对生化抑制组合在黄泥田土壤中抑制尿素水解效应显著,以土壤温度影响更大。随着土壤温度增加,尿素水解转化增强,有效作用时间降低,硝化作用增强,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减弱;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尿素水解转化缓慢,有效作用时间延长,硝化作用减弱,脲酶和硝化抑制效应增强。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下,NBPT/NPPT或配施CP处理有效抑制黄泥田土壤脲酶活性,延缓尿素水解;CP或配施NBPT/NPPT处理有效抑制NH4+-N向NO_3~--N转化,保持土壤中较高NH_4~+-N含量长时间存在。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土壤尿素水解抑制效果与NBPT相似。黄泥田土壤中生化抑制组合应用最佳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分别为25℃和60%WHC。总之,针对不同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条件,在黄泥田土壤中应采用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相结合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盐旱胁迫对土壤中氮素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通过测坑试验研究滴灌区不同盐分、干旱条件下土壤全氮、硝氮、氨氮的分布和棉花生长情况。试验设置3种盐分梯度的土壤(电导率,EC):3,6,9 dS/m,分别用T1、T2、T3表示;3个灌水量:2 700,3 600,4 500 m3/hm2,分别用W1、W2、W3表示(4 500 m3/hm2为当地推荐灌水量)。结果表明:当土壤盐分梯度> 3 dS/m时土壤全氮累积量显著高于低盐土壤(P<0.05),且土壤盐分对棉花花期生长影响较大。土壤的氨氮挥发量和土壤盐分梯度成正比。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与灌水量呈正比,与正常灌水量的硝态氮淋失相比,水分胁迫对棉花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P<0.01)。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碱解氮以每20 cm土层8%的速度减少。各处理土壤15N残留率为11%~40%,随土壤盐度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正比,与棉花产量呈反比。综上所述,T1W3处理更有利于棉花对氮肥的利用和产量的提高,推荐滴灌区棉花土壤盐度<3 dS/m,灌水量4 500 m3/hm2,可在花期适当提高施肥量以稳定产量。  相似文献   

10.
垄膜沟灌对旱区农田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引黄水量的执行性削减加剧了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采取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对缓解河套灌区农业用水紧张、改良盐渍化土壤、营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垄膜沟灌对河套灌区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果,通过4次田间沟灌试验,对比研究了高水、中水、低水及高肥、低肥6个组合处理条件下土壤盐分以及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高于施肥量,中水处理土壤全盐量始终维持在一个适宜且稳定的水平。灌水量和施肥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低水处理后期硝态氮的淋溶显著低于高水处理。垄膜沟灌种植模式下中水低肥处理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抑制了土壤反盐,减少了垄上硝态氮的淋溶,在节水节肥的基础上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利于生物量的累积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配额减少与漫灌洗盐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当地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唐冲  杨劲松  姚荣江  王胜  王相平  谢文萍 《土壤》2021,53(2):291-298
为研究生物质炭及硝化/脲酶抑制剂对滨海盐渍土土壤盐碱、氮素有效性、作物氮素吸收利用以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共设9个处理:不施氮肥、常规化肥、生物质炭+常规化肥、常规化肥+硝化抑制剂DCD、常规化肥+脲酶抑制剂NBPT、常规化肥+DCD+NBPT、生物质炭+常规化肥+DCD、生物质炭+常规化肥+NBPT、生物质炭+常规化肥+DCD+NBPT,以典型耐盐作物大麦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各施氮肥处理均增加了盐分的淋洗,各生物质炭处理显著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土壤电导率高的土壤p H较低,生物质炭处理对土壤p H略有降低的作用。(2)NBPT和DCD添加增加了大麦籽粒产量,配合生物质炭的施用增产更多,但是却降低了秸秆的产量。NBPT和DCD添加均增加了大麦植株的吸氮量,其中NBPT添加增加了大麦秸秆和籽粒的全氮含量,但是配合生物质炭施用又有降低作用,其余抑制剂处理均降低了大麦籽粒和秸秆的全氮含量。(3)DCD和NBPT添加均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配合生物质炭施用对各指标的增加更明显。(4)对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无机氮含量,添加DCD处理相比常规化肥处理有所降低,添加NBPT处理相比常规化肥处理有所增加。添加DCD和NBPT处理均降低了氮的表观损失。因此,在滨海盐渍土中,通过在尿素中添加DCD和NBPT,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其中同时添加生物质炭、DCD和NBPT处理在产量提升、氮素高效利用及减少氮损失等方面表现更好。  相似文献   

12.
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salinity levels [1 (control), 9 (medium), 17 (high), and 27 dS m–1(strong)] on nitrogen (N)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fertilized with urea and ammonium sulfate. Generally, soil salinization affected the normal pathway of N transform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alinity (medium to high) inhibited the second step of nitrification, causing nitrite (NO2 ?) accumulation in soil. The inhibition was more severe in cases of high level of salinity. The greatest salinity level caused inhibition of even the first step of nitrification, leaving more ammonium (NH4)-N accumulation in soil. Severity in nitrification inhibition was observed with increase in salinity and rate of N application, which declined with time. Ammonium accumulation with increased salinity caused N losses in the form of ammonia (NH3) volatilization. After 14 days, the NH3 losses were 1.4-, 2-, and 5-fold greater at 9, 17, and 27 dS m–1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1 dS m–1). After 42 days, the losses reached up to 6-fold more than the control at the greatest salinity level. Initially (up to 14 days), NH3 losses were more from urea than from ammonium sulfate, whereas at the later stages (42 days), the losses were almost equal from both the fertilizers. The overall results revealed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f salinity on N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氨氧化微生物是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氨氧化过程作为硝化作用的限速步骤对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含氯化肥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连续34年施用高氯和低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方法】该长期试验在等量氮、磷、钾条件下,设置高氯和低氯处理,共8个处理:T1(不施肥);T2(单施尿素);T3(尿素+氯化钾);T4(尿素+过磷酸钙);T5(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T6(尿素+磷酸一铵+氯化钾);T7(尿素+氯磷铵+氯化钾);T8(硝酸磷肥+过磷酸钙+氯化钾),T7为高氯处理。采集0—20cm土壤样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丰度,并结合土壤硝化潜势和基本化学性质,分析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棕壤硝化作用及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及影响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长期施肥降低了土壤pH值,高氯处理降低得最多,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高氯处理的土壤硝化潜势也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且除高氯处理外,配施磷肥的处理土壤硝化潜势显著高于不施磷处理。各处理土壤中AOA丰度均显著高于AOB,高氯处理土壤中AOA、AOB丰度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土壤硝化潜势与AOA和AOB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连续施用高氯化肥34年显著降低了棕壤AOA和AOB丰度,抑制了硝化潜势。该结果可为通过含氯化肥的合理施用来调节土壤AOA和AOB,进而调控土壤氮素循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三种氮肥对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化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安徽郎溪耕地红壤耕层土壤为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方法,研究了CO(NH2)2、(NH4)2SO4及NH4HCO3 3种氮肥在不同施用量条件下对土壤硝化作用及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为(NO2-+NO3-)-N 25.7 mol /(kg?d);3种化学氮肥添加到土壤后均显著促进了土壤的硝化作用,CO(NH2)2、NH4HCO3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分别为(NO2-+NO3-)-N 51.3~189.6、50.7~149.9 mol /(kg?d),且净硝化速率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NH4)2SO4处理土壤的净硝化速率为(NO2-+NO3-)-N 60.5~107.9 mol /(kg?d),以施用量N 150 mg /kg时最大。研究同时发现, 3种化学氮肥均导致土壤pH下降,CO(NH2)2、 NH4HCO3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0.11~0.43、0.02~0.36 pH单位,氮肥施用越多,pH下降越大;(NH4)2SO4处理土壤pH较对照处理下降0.08~0.26 pH单位,以施用量N 150 mg /kg时下降最大, N 300 mg /kg时下降最小。统计分析表明,土壤pH与土壤中(NO2-+NO3-)-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酸化速率与净硝化速率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说明氮肥通过硝化作用影响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15.
锌腐酸肥料对冬小麦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田微喷灌节水灌溉方式研究锌腐酸肥料对冬小麦群体、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磷肥种类为锌腐酸磷酸二铵和普通磷酸二铵;氮肥种类为锌腐酸尿素和普通尿素;不施肥为对照。结果表明: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处理的拔节期总茎数和单株茎数均较高;底施普通尿素和磷酸二铵,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产量最高,达6 730.5 kg/hm~2。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处理的籽粒产量均高于追施普通尿素,增产主要与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有关;底施锌腐酸尿素和锌腐酸磷酸二铵,追施锌腐酸尿素的小麦籽粒品质指标最高,拔节期追施锌腐酸尿素的提质效果优于普通尿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添加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DMPP)对砂姜黑土氮素转化的影响,为田间速效与缓释氮的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试验方法,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尿素(N)、单施缓释尿素(S)、60%尿素+40%缓释尿素(NS)、尿素+DMPP(ND)、缓释尿素+DMPP(SD)、60%尿素+40%缓释尿素+DMPP(NSD)共七个处理,通过测定不同处理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探究添加DMPP在单施尿素、单施缓释尿素及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上对土壤氮素转化的不同影响。ND处理在培养第1~35 d内铵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N处理(P<0.05),并有效延缓了铵态氮向硝态氮转化的时间。SD处理较之S处理在显著提高土壤中铵态氮含量的同时(P<0.05),也能有效抑制硝化作用,其硝化抑制有效作用时间在49 d左右,并且在此期间内能降低表观硝化率,提高硝化抑制率。与NS处理相比,NSD处理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P<0.05),使铵态氮半衰期延长至18.6 d,硝化抑制率显著提高(P<0.05),表观硝化作用有效抑制时间延长了32 d左右。综合分析表明,尿素与缓释尿素配施添加DMPP在抑制氨氧化作用中效果明显,显著提高硝化抑制率(P<0.05),降低表观硝化率,有效延长了铵态氮在土壤中停留的时间,该措施为有效阻控农田氮素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发在黑土及黄土上种植水稻专用的新一代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添加生物刺激素海带多糖与不同种生化抑制剂的的施用效果。试验以不施氮肥(CK)及单独施用尿素肥料(N)为对照,将海带多糖(L)、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及海带多糖与2种生化抑制剂的组合,分别添加至尿素肥料中制成5种新型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作为试验处理,研究不同配方的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在黑土和黄土中的氮素转化特征、水稻生长指标、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海带多糖的添加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硝化作用,使黑土及黄土的水稻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3.88%,1.21%,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2.18%,25.83%,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海带多糖与NBPT抑制土壤硝化作用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相比NBPT单一施用,黑土及黄土的水稻生物产量分别降低6.87%,1.30%,籽粒产量分别降低8.15%,4.11%,氮肥利用效率也均有所降低。相比DMPP单独施用,海带多糖的添加具有促进水稻生长的效果,在黄土中二者配合施用,水稻生物与籽粒产量分别提高0.63%,2.64%,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在黑土中二者配合施用,水稻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降[JP]低10.52%,1.50%,植株吸氮量及氮肥利用效率也有所降低,黑土中二者配合施用存在负效应。建议在黄土地区种植水稻将DMPP与海带多糖结合制成高效稳定性尿素肥料施用,有利于水稻增产及氮肥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氮肥在不同水分管理下的氨挥发损失情况。在冬小麦播种施肥后的一个月时期内,对尿素一次基施、尿素50%基施、缓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氨挥发状况进行研究,实验表明,在较低水平土壤含水量条件下(20%左右),以上各处理的氨挥发分别占总施氮量的0.84%、1.08%、0.44%、1.07%;在较高水平土壤含水量条件下(>25%),以上各处理的氨挥发分别占总施氮量的0.77%、0.73%、0.70%、1.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氮素释放及其在土壤中的转化、残留特征不同于普通尿素,本研究评价了长期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对土壤相关性质的影响。【方法】不同包膜和稳定性尿素肥料的定位试验始于2007年。将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氢醌(H)]和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双氰胺(D)]按常用添加量添加到大颗粒尿素中制备6种稳定性尿素,供试包膜尿素肥料包括树脂包膜尿素(PCU)和硫包衣尿素(SCU)。试验共9个处理,具体为普通大颗粒尿素(U)、H+U、N+U、D+U、DM+U、H+D+U、N+DM+U、SCU和PCU。于2021年收获期采集0—20 cm耕层土样,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指标及与氮转化相关的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与试验前(2007年)土壤相比,施用包膜和稳定性尿素增加了棕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增幅达34%~48%,以SCU和U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为1.26 g/kg,增幅为88%。稳定性尿素处理的土壤pH较常规尿素处理有所提高,其中DM+U处理的土壤pH最高(5.83),较U处理升高了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