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在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危害盛期,即7月下旬到8月上旬,施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浓度1 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2 000倍液喷雾防治1-2次,对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8%和82%,对玉米安全性好,生产上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对女贞球象杀虫效果较好的杀虫剂,采用喷雾法进行了不同药剂对女贞球象幼、成虫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5 d,5.7%氟氯氰菊酯EW 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ME 1 000倍液、氯氰·毒死蜱EC 1 000倍液、77.5%敌敌畏EC 1 000倍液、0.3%印楝素EC 2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EC2 500倍液、40%噻虫啉SC 5 000倍液等对幼虫都具有较好防效,死亡率均达90.0%以上。药后5 d,1.8%阿维菌素ME 1 000倍液对成虫的死亡率为100.0%,防治效果显著。幼虫室外药效试验表明,药后5 d,1.8%阿维菌素ME 1 000倍液、25%灭幼脲SC 2 000倍液、5.7%氟氯氰菊酯EW 1 500倍液、氯氰·毒死蜱EC 1 000倍液、77.5%敌敌畏EC 1 000倍液、40%噻虫啉SC 5 000倍液等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60%,具有一定田间防效。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了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形态特征,后通过系统调查该虫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程度,提出防治指标、防治时间和防治方法,为减轻新乡县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为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动态,2021年和2022年在哈尔滨地区利用马氏网和田间扫网法调查监测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的始见期是在7月7日至7月14日之间,高峰期是在8月4日至8月11日之间,2021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始发期和高峰期比2022年提前7 d,结合2年监测发现盛发期为7月21日至8月25日,长达35 d。综合以上结果,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始发期为7月初开始在大豆田出现,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8月初到中旬达到高峰期。因此,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最佳防治时期为7月下旬(始盛期)。建议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淡剑夜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剑夜蛾[Sidemia depravata(Butler)]在苏州地区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和蛹在草坪草根基部附近浅土层中越冬,世代重叠,整个世代历期为34~35 d,各虫态平均历期为:卵期3~4 d,幼虫整个历期为19 d,1-6龄分别为:4 d,3 d、3 d、2 d,2 d、5 d,预蛹期1d,蛹期6 d,成虫期5 d;成虫灯下始见于4月下旬,7月中旬开始数量突增,发蛾盛期持续到9月下旬.室内药效测定表明,1.5%世扬EC 3 000倍、4 000倍,25%喹硫磷EC1 000倍、15%阿维·毒EC1 500倍,4.5%高效氯氰菊酯EC1 500倍,10%除尽EC1 000、2 000倍,均有很高的活性,速效性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25%喹硫磷EC、4.5%高效氯氰菊酯EC、1.5%世扬EC、15%阿维·毒EC均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试验选用3种杀虫剂,采用针对玉米雌穗定向喷药方法,进行了防治二代玉米螟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 800倍液防效最佳,达89.4%;45%毒死蜱EC 600倍防效为67.1%;4.5%高效氯氰菊酯EC 1 000倍防效为65.9%。并通过对粒被害率与百穗虫量相关分析,提出了粒被害率(y)与百穗虫量(x)线性相关模型,即y=0.009x+0.0164,R2=0.89,为玉米螟为害损失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桃树梨小食心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梨小食心虫的高效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4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1 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在90%左右,可在梨小食心虫偏重发生时选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在82%左右,可在桃园多种害虫、害螨混发时选用。6种药剂试验剂量均对桃树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苦参碱水剂、20%呋虫胺悬浮剂、0.8%·160亿孢子/mL阿维·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70%吡虫啉WG对甘草萤叶甲的药效和使用浓度及甘草的安全性,结果表明,1%苦参碱水剂2 000、1 500、1 000倍液,20%呋虫胺悬浮剂2 000、1 500、1 000倍液,0.8%·160亿孢子/mL阿维·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750、600、500倍液,70%吡虫啉WG 10 000、7 500、5 000倍液,药后10 d对甘草萤叶甲虫害的防效都在97.44%以上,都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和较高的防效。尤其20%呋虫胺悬浮剂2 000倍液和1 500倍液、0.8%·160亿孢子/mL阿维·球孢白僵菌油悬浮剂500倍液、70%吡虫啉WG 10 000倍液防效达到100.00%,生产中可在萤叶甲始盛期的5月下旬选择无风的早晨进行施药防治,上述4种药剂可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吉林省水稻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发生动态及温度对其盛发期的影响,2010—2012年对吉林省长春地区、松原地区、梅河口地区的水稻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分析了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期内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于7月上旬在水稻田始见,8月上中旬进入盛发期,9月上旬数量减少。当日平均温度21℃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稻田初见,日平均温度25℃时,成虫种群数量达到盛发期,日平均温度20℃时,虫量逐渐减少。5月份温度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盛发期影响较大,5月份温度低盛发期延迟。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GC-MS)检测双斑长跗萤叶甲危害前后棉花叶片的挥发物.以期明晰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危害对棉花挥发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健康的棉花叶片中总计检测到挥发物40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萜类和酮类等;双斑长跗萤叶甲取食后6、18、24、36、48 h分别检测到18、23、19、20、...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双斑长跗萤叶甲对13 种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反应,为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有活性的信息化合物。【方法】采用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3种棉花、玉米和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粪便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虫均对庚烯,橙花叔醇,水芹烯,β-蒎烯,反-2-己烯醛,反-2-己烯-1-醇,己二酸二辛酯,叶醇的EAG反应值相对较大,对壬酸、十九烷、十七烷反应不明显。雌虫对叶醇反应之最大,为2.306 mV;雄虫对β-蒎烯反应之最大,为2.309 mV。雌虫对十六烷,葎草烯的反应较雄虫更为敏感。【结论】在13种挥发物中,双斑长跗萤叶甲雌虫对叶醇反应最敏感,雄虫对β-蒎烯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12.
林翠 《农村科技》2015,(1):38-39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玛纳斯县2010年首次在平原林场的一块玉米田里发现。随着近几年我县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冬季气候变暖,以及耕作方式的改变,该虫在我县发生危害面积逐渐扩大。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杂食性害虫,不但危害玉米,而且开始转移至棉花、大豆、向日葵、马铃薯等多种作物上危害,来势凶猛,发展快,给玉米生长带来极大的危害,需注意预测预报,及早防治,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3.
金银花尺蠖的药剂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银花尺蠖的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第3天,2.5%菜喜1 500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倍液防效均达到100%,4.5%高效氯氰菊酯3 000倍液防效也达到88%以上。防治时可选用2.5%菜喜1 500倍液和4.5%高效氯氰菊酯1 500~3 000倍液。菜喜为生物农药,应作为金银花尺蠖防治的首选用药,以满足金银花规范化种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概述分析了近年新疆区内双斑长跗萤叶甲在棉花、玉米上的发生变化情况,阐述了双斑萤叶甲生物学特性、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做好大田防控措施及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30%乙酰甲胺磷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分月扇舟蛾进行的室内药效试验测定。结果表明:药后1d,30%乙酰甲胺磷EC1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为78.3%和85%,药后3d,30%乙酰甲胺磷EC1000倍液校正防效为96.7%,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以及3000倍液校正防效均为1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通过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对棉花和玉米挥发物进行鉴定及定量分析,采用触角电位技术 (EAG)测定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对10种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α-长叶蒎烯、α-红没药醇、α-蒎烯、月桂烯、3-蒈烯、1,3丁二烯、棕榈酸反应较为明显;雌虫对10种挥发物部分浓度均有明显反应。【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雄虫对3-蒈烯反应最敏感,雌虫对α-红没药醇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17.
悬铃木方翅网蝽室内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8种杀虫剂单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进行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40%辛硫磷BC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EC2 000倍液EC、20%速灭杀丁FEC2 000倍液、3%啶虫脒ME3 0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为81.36%、85.09%、83.99%、84.18%,而48%乐斯本EC2 000倍液、5%锐劲特SE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防效较差;药后3d,各个处理药效明显提高;药后5d,3%啶虫脒ME3 000倍液,40%辛硫麟BC 1500倍液、2.5%功夫菊酯2000倍液、20%速灭杀TEC2 000倍液、70%艾美乐WG15 0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在90%以上,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最低,校正防效为84.19%.本文还提出了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双斑长跗萤叶甲在黑龙江省的发生动态,2012年和2013年采用田间网捕和定点方法调查了黑龙江省哈尔滨、佳木斯和牡丹江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田间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3年3个地区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趋势一致,表现为6月底、7月初成虫开始为害,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危害株率达80%~100%,百株虫量达625头,9月中上旬开始消退。其中哈尔滨地区发生最为严重,但扩散现象并不明显,高粱田危害相对较重。  相似文献   

19.
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生活习性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近年在忻州地区发生面积广,几乎70%的高粱、玉米、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上均可见到其活动,为害日趋严重。从80年代后期起笔者对其进行了调查、观察,在基本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同时,进行了防治试验、示范,取得了预期效果。1 发生规律双斑长跗萤叶甲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期较长,5月上旬开始孵化,中旬为孵化盛期。孵化后的幼虫生活在土中,以杂草为食,尤喜食禾本科植物的根。幼虫期30~40天,老熟后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成虫7月初开始出现,一直延续  相似文献   

20.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是危害夏玉米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陕西省关中有范围扩大之势。作者介绍了其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分析了其发生危害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关中玉米生产特点,提出防治策略与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