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玉米赤霉烯酮是植物体内源产生的一类小分子生理活性物质,已证明它与冬性植物的春化作用密切相关。本研究应用亲和层析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春化的冬小麦幼苗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合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供试材料为冬小冬品种燕大1817,种子萌发后在4℃一春化4周,提取幼苗的水溶性总蛋白进行亲和层析。层析基质为琼脂糖凝胶Sepharose4B,配体为玉米赤霉烯酮多聚赖氨酸复合物。总蛋白溶液先经过Sepharose4B结合后,再与连有配体的亲和胶进行反应,然后洗去非结合蛋白;改变洗脱条件,进一步洗涤得到的为玉米赤霉烯酮结合蛋白(ZBP)溶液。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化的冬小麦幼苗中存在两种玉米赤霉烯酮结合蛋白,它们的分子量分别为25.4kD和22.9kD。  相似文献   

2.
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了冬小麦和棉花开花期间雄、雌蕊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发现随雄、雌蕊的发育进程,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逐渐增多,开花当时达高峰;冬小麦的种胚形成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比开花后稍有增长,籽粒在成熟时大量积累淀粉,此时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下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3.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24h)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中,玉米赤霉烯酮浸种使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值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蛋白含量较稳定。0.1mg/L浸种所产生的抗逆效果均优于0.01mg/L。  相似文献   

4.
正1玉米赤霉烯酮危害: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非常敏感,且不同生理阶段公、母猪的中毒症状有别。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反刍家畜排卵减少,发情周期延长或长期不发情,受胎率下降,流产。还可引发牛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减少、繁殖性能下降和处女母牛乳腺增大等症状。防控措施:对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或原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主要还是依靠防霉来控制其危害。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和生物转化法两类。物理吸附法:用各种吸附剂吸附玉米赤霉烯酮,以达  相似文献   

5.
玉米赤霉烯酮浇根处理可促进棉花早现蕾。内源激素检测表明,外施玉米霉烯酮能够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玉米赤霉烯酮能够促进棉花提早现蕾可能与其提高花芽分化期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改变了棉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6.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首次测定了冬小麦自然越冬期间不同部位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发现越冬冬小麦的分蘖节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双峰曲线,10月底和1月初分别出现最高值。根尖中的含量与分蘖节中的含量变化基本同步,但前期无明显峰值。在1月初根尖和分蘖节同时出现峰值时,根尖中的含量约为分蘖节中含量的10倍。02-10以后,各部位含量的均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与春化过程密切相关。鉴于根尖和分蘖节含量远高出其他部位,推测分生组织是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的活跃部位。  相似文献   

7.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24 h)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中,玉米赤霉烯酮浸种使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值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蛋白含量较稳定。0.1 mg/L 浸种所产生的抗逆效果均优于0.01 mg/L。  相似文献   

8.
自京郊分离的玉米赤霉菌(Fusarium roseum graminearum)BAU-z 8菌系的培养物(大米培养基)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动物雌性激素作用的物质。根据其熔点、紫外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被鉴定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一公斤大米制备的培养基经接种发酵后,可提出1.4克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晶。本文报导了玉米赤霉菌的选育和培养,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纯化的方法,以及有关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试验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显著刺激小白鼠子宫增重和促进北京鸭生长。幼令小白鼠经用玉米赤霉烯酮油剂皮下注射,三天后剖检,其子宫鲜重可达对照者4—5倍,甚至7倍。北京鸭于填鸭开始时,每日口服含0.7mg 玉米赤霉烯酮胶囊,10天内其平均体重比对照者增约16.5%(P<0.01)未发现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已渡过春化的冬小麦生长锥中也存在类似玉米赤霉烯酮的物质,其生长锥的乙酸乙酯抽提液经薄板层析后,在硅胶薄板层析谱上有和玉米赤霉烯酮相同 R_f 值的兰萤光斑点,并可被 FeCl_3显紫红色。可是经含100ppm 玉米赤霉烯酮的 NaHCO_3水溶液浸种处理的冬小麦,于常温、长光照下分别播种于温室...  相似文献   

9.
自然越冬过程中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首次测定了冬小麦自然赵冬期间不同部位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发现越冬冬小麦的分蘖节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呈双峰曲线,10月底和1月初分别出现最高值。根尖中含量与分蘖节中的含量变化基本同步,但前期无明显峰值。在1月初根尖和分蘖节同时出现峰值时,根尖中的含量约为分蘖节中含量的10倍。02-10以后,各部位含量的均降至较低水平。说明冬小麦体内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变化与春化过程密切相关。鉴于根尖和分蘖  相似文献   

10.
用硅胶薄层层析法(TLC)从春化的油莱茎尖中分离出玉米赤霉烯酮类似物,其在254nm 紫外灯下与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具有相同的 Rf 值及亮兰色荧光斑点。该物质的动态变化与春化深度密切相关。未经春化的油莱茎尖中未见有此类物质存在。用玉米赤霉烯酮标准品溶液浸种处理油菜,有促进花芽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麦高产品种幼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关中,黄淮麦区大面积种的几个高产小麦品种和具有高产性状几个品系的穗分化发育特性的研究表明,在幼穗分化过程中,提高单棱分化速率,增加单棱分化数目,延长二棱分化时期,是形成大穗(多小穗)的发育基础,促进分蘖穗与主茎穗在小花原基分化期达到同步分化,是形成穗匀发育基础,也可做为育种实践的相关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10-2012年西吉县不同海拔区域、不同引进谷子新品种的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研究进展及成效的分析,提出了谷子全膜双垄沟覆盖栽培在西吉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覆膜对冬小麦穗分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6个品种穗分化进程连续2a的研究表明,覆膜能显著加快冬小麦穗分化发育进程,其主茎伸长期和单棱期穗分化开始日期比露地小麦平均提前6.5d和9.5d,持续天数则相应缩短2.0d和6.1d,二棱期分化开始日期比露地小麦提前12.0d,持续天数延长9.5d。二棱期分化天数增加是地膜小麦形成大穗的主要原因,覆膜能缩短分薛穗与主茎穗之间(开始)穗分化的差异天数,地膜小麦分薛穗单棱期分化开始日期与主茎开始日期差异天数比露地小麦缩短,I薛平均缩短2.3d,Ⅱ薛平均缩短4.7d,Ⅲ薛平均缩短16.2d;地膜小麦分薛穗的二棱期与露地小麦分薛穗的二棱期相比,I薛比露地小麦缩短2.9d,Ⅱ薛缩短4.5d,Ⅲ薛缩短10.0d,覆膜缩小了分薛穗与主茎穗之间的差异,有利于成穗率的提高和形成穗匀的发育态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四年观察研究 ,中英冬小麦在我国晋中晚熟冬麦区主要差异是 ,英国冬小麦春季起身拔节明显晚于中国冬小麦。表现为内部穗分化开始晚 ,单棱至二棱期延续时间长 ,主茎叶数增加 ,春季分蘖期延长 ,导致抽穗推迟达 1 0~ 1 5d。结果三段生长失调 ,后期灌浆处于高温迫熟状态 ,最终因粒重明显降低而减产。初步分析发育推迟的原因之一是英国品种春化发育期远较中国品种为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热带山地稻种类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81-1983年通过我国热带山地稻种与我国普通籼、粳杂交共186个组合的杂交F#-1结实率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杂交F#-1的结实率研究稻种的亲缘关系是可取的。从试验结果,得以分析低纬山地稻种的类型分化和在进化上的地位。其中有些品种与普通籼、粳杂交,即可以获得较高结实率的后代,在育种上可加以利用,以扩大遗传背景,並提出超高产育种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棉花苗期抗冷性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实验以分属特早熟,中熟和晚熟三类不同抗冷级别的6个棉花品种为材料,将其幼苗经4℃低温处理12小时,测定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并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所试6个品种的幼苗,经低温锻炼后,其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的幅度虽因品种不同而异,但同一抗冷级别的不同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率与其抗冷性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所以,我们建议:可以将低温处理后的可溶性蛋白质的提高率作为划分棉花苗期抗冷级别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穗分化进程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麦各生育阶段的到达日期比较稳定,与穗分化阶段密切相关,不因大麦生态类型、播种期而发生较大的偏移,可作为判断穗分化阶段的指标。穗分化的伸长、单棱、二棱、三联小穗原基、内外稃原基、雌雄蕊原基、药隔、柱头乳突发生、花粉粒发育九个分化阶段,分别与二叶、断乳、分蘖初、盛、末、返青、拔节、孕穗、抽旗叶九个阶段相对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氨基酸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及与遗传密码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正季收获的59个早籼品种(组合)糙米的17种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糙米中8种必需氨基酸与9种非必需氨基酸的绝对含量与相对含量,品种(组合)间存在明显差异;各品种氨基酸的绝对含量都与其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各氨基酸绝对含量的品种间变幅与变异系数均大于其相对含量的变幅与变异系数;糙米蛋白质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品种间差异,赖氨酸是水稻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少数水稻品种缺乏苏氨酸、胱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等氨基酸;水稻蛋白质中各种氨基酸相对含量和平均值与其对应的遗传密码数达到显著水平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灌浆期同化产物的运转分配及高矮秆品种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放射性核素~(14)C及~(32)P研究了小麦不同秆高品种,在生育后期同化物质的运转与分配的差异,对矮秆品种灌浆不良、易青枯早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从灌浆初期至成熟,籽粒中放射性产物分配率迅速增加,11个品种平均,由32.5%增至77.8%,茎鞘各层则大幅度降低。此时的功能器官旗叶与倒二叶,存在着输送方向上的分工,旗叶同化产物70—80%运往穗部,其余运往植株上部茎鞘叶,而倒二叶却有50%同化产物供应植株上部及中部茎鞘叶,其余供应下部茎鞘叶及穗,约各占25%左右。生育后期茎鞘中贮存性干物质,亦呈现着向穗部的再输出,约占籽粒干重增长量的30—50%,不同品种间输出率有较大差异,变幅20—80%。矮秆品种功能器官的作用并不逊于高秆品种,其倒二叶同化物质对穗的贡献较高秆品种为高,但同时向茎鞘的分配率降低了30%,因而不利于维持生育后期植株中下部营养器官的代谢与功能,表现了矮秆品种易青枯早衰、茎鞘干物质向穗部的输出率仅为高秆品种的一半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