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3个籼稻、4个粳稻组成的中国鉴别品种将黑龙江省110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4群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的12个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将上述菌株划分为77个生理小种。对+、ti-a、Pi-k、Pi-z基因致病频率高(70.4%~89%)的生理小种遍布全省各稻区;对Pi-t、Pi-b、Pi-zt基因致病频率低(0~19.3%)的生理小种分布窄,这3个基因可用于抗病育种。试验表明应用日本清泽的12个粳稻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更适宜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2.
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以24个抗瘟单基因系品种为寄主,来源于2017—2018年黑龙江省水直播稻田的242株稻瘟病菌菌株为接种体,采用离体划伤方法接种,记录病斑反应型,计算有效致病菌株率和抗性频率,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直播条件下,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单基因系品种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8.33%~95.83%和20.83%~95.83%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75次和622次;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鉴别体系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29.17%~95.83%和20.83%~91.67%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36次和571次。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1.00和0.14~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6个类群;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0.93和0.26~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4个类群。2017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1.29%~88.71%和10.77%~86.15%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2018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0.34%~82.67%和15.79%~85.96%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表明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剧烈,稻瘟病菌整体致病力较强,但仍有部分水稻种质抗性较好且相对稳定,基因聚合后抗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贵州省20个县(市)200余份稻瘟病标样上的146个单孢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地区,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96%、9.59%和7.53%。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贵州省26个县(市)不同年份稻瘟病标样17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几个地区,其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86%、10.29%和8.00%。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国山东省、黑龙江省、辽宁省等多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已对稻瘟灵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江苏省是我国水稻生产大省,为明确江苏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本研究分离了2019年采自江苏省6个地区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01株,监测到13株稻瘟病菌为稻瘟灵的抗药性菌株,全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为12.9%。除仪征市未监测到抗药性菌株外,其他5个地区徐州市、淮安市、连云港市、东台市以及宜兴市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40.0%、33.3%、11.5%、5.0%和5.9%。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了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13株抗药性菌株的EC50值为15.0~20.6 mg·L-1,其抗性水平在3.6~5.0之间,均表现为低抗水平。进一步对筛选到的稻瘟灵抗性菌株适合度分析发现,只有2株抗性菌株2019-33和2019-45适合度降低,其余抗性菌株均无明显变化。这13株抗性菌株与嘧菌酯、咪鲜胺以及稻瘟酰胺均不存在交互抗性,且抗性相关基因MoIRR未发生任何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地区抗瘟基因抗性分析及水稻品种抗性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24个抗瘟基因的抗性和20个水稻品种含有抗瘟基因型的情况,选取200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和22个已知无毒基因的鉴别菌株作为鉴定系统,通过喷雾法和离体划伤法接种,应用PCR技术对部分试验结果进行了重复性检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性布局分析。结果表明:24个抗瘟基因抗性差异较大,抗谱在11.00%~93.00%之间,平均抗谱38.29%;抗谱超过80.00%的基因有3个,由高到低为Pi-9、Pi-ta2和Pi-z5;抗谱低于20.00%的基因有9个,分别为Pi-a、Pi-ks、Pi-i、Pi-t、Pi-kp、Pi-ta、Pi-3、Pi-km和Pi-sh,Pi-a抗性最差。20个水稻品种中检测到抗瘟基因13个,共出现40次,其中Pi-a和Pi-19各出现6次,频率最高;龙稻5含抗瘟基因最多,4个,分别为Pi-ks、Pi-1、Pi-19和Pi-sh。在哈尔滨晚熟稻区建议布局绥粳8、中龙香粳1或者绥粳8+中龙香粳1搭配;在早熟稻区建议布局龙粳18、哈香07-321或者龙粳18+哈香07-321搭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辽宁省水稻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对稻瘟灵的抗性水平及变化动态,本研究于2017—2019年自辽宁省6个市的6个稻区采集并分离获得187株稻瘟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这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及抗性,并采用茎叶喷雾法测定稻瘟灵对水稻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以及该药剂与其它药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供试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EC50范围为0.94~34.96 μg/mL,左侧正态分布峰内EC50平均值为5.05 μg/mL,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分布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表明菌群中已经出现对稻瘟灵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187株稻瘟病菌菌株对稻瘟灵的平均抗性倍数为3.70,抗性菌株出现频率为55.61%,平均抗性指数为0.40,抗性水平呈逐年增加趋势。2017—2019年稻瘟灵对水稻叶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97%、78.86%和81.36%,对水稻穗颈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81%、77.68%和80.20%,说明在现有防控手段下未产生高水平抗性群体。稻瘟灵与肟菌酯、戊唑醇之间无交互抗性。与不同药剂轮换使用的前提下,稻瘟灵仍可作为主要药剂防治稻瘟病。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性和抗瘟基因型,选用了一套已明确其无毒基因组成的稻瘟病菌标准菌株对吉林省68个主栽水稻品种进行喷雾和离体划伤接种试验。结果表明,68个品种的抗瘟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中抗以上抗病品种达到44个,占供试品种的64.7%;抗瘟基因推导结果结合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表明,Pita、Pia、Pish、Pita2、PibPi9等6个基因为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中主要的抗瘟基因,并且品种中含有的抗瘟基因数量与抗瘟能力呈正相关;根据结果推测,测试的所有品种中可能不含有Pi2、Pikh、Pikm、Pi11和Pi12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吉林省近年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瘟能力和抗瘟基因组成,明确了吉林稻区主效抗瘟基因和基因聚合对稻瘟病的抗性贡献,为进一步培育广谱持久抗瘟品种和合理布局抗病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川东南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生理小种组成除ZA群外,还包含ZB、ZC、ZD、ZE、ZF、ZG共6群,ZB群略占优势,其致病力有逐年增强的趋势。各小种群体间的变化因主推品种的变化而变复杂。稻瘟病菌群体对所有已知抗病基因均能致病,对Pi-k、Pi-k基因致病力强。通过对杂交稻亲本致病性监测结果表明,杂交稻亲本恢复系密阳46、8480抗瘟性较好,明恢63抗性有增强趋势,多系1号和不育系K17A抗瘟性基本丧失。大面积推广示范显示,汕优多系1号、K优5号等抗性丧失快,岗优22有较强的耐瘟性。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监测田间稻瘟病菌菌群致病型的组成是有效推行利用抗病品种抗瘟策略的必须环节。本研究采集2015年湖北省10个稻作区的穗颈瘟标本,以单基因鉴别品系对分离得到的菌群进行致病型的测定,并分区进行品种的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菌群致病型的组成存在差异,品种对不同稻作区菌群的抗性明显不同,单基因品系中9个抗性基因在湖北稻区受侵染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稻瘟病主效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是控制稻瘟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为了明确当前广东省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利用Pi1、Pi2、Pi9、Pib、Pita等5个已克隆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结合叶瘟和穗颈瘟自然抗性鉴定,对70份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含有Pi2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有10份(占14.3%),抗性贡献率显著;PibPita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2份(60%)和37份(52.9%),但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的抗性较弱;未检测到上述已知主效抗稻瘟病基因的有13份(18.6%),表现为感稻瘟病;全部供试材料均未检测到含有Pi1Pi9抗性基因。本研究揭示了广东省主栽水稻品种和骨干亲本抗稻瘟病基因的组成及其对稻瘟病抗性的贡献,为华南稻区抗病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及其无毒基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41个已知抗性基因水稻品种测定2003—2006年从福建省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和闽中5个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87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福建省稻瘟病菌群体含有与所有测试抗病基因相应的无毒基因,其中66.67%的稻瘟病菌株表现较强致病力。病菌群体对水稻抗病基因Pi-d2、Pi-k(1)、Pi-km、Pi-kh、Pi-1(1)、Pi-z5(1)、Pi-z5(2)和Pi-1(2)的毒力频率均低于10%,提示这些抗病基因在福建省可作抗源使用。2003—2006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群体中分别出现了40、37、36和38个无毒基因,其中有34个无毒基因在各年份均有分布,有30个无毒基因在5个主要稻区均有分布,Avr-a(2)、Avr-3(2)、Avr-ks、Avr-4b、Avr-b、Avr-kp(C)、Avr-km(C)、Avr-ta(C)、Avr-11(C)、Avr-19(t)、Avr-t和Avr-a(1)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均低于30%,提示与之相对应的抗病基因在福建省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育种中应慎用。含有17、14、23、18和16个无毒基因组合的病菌较多,其组合频率分别为13.79%、10.34%、9.20%、8.05%和8.05%。  相似文献   

14.
Rice blast disease, caused by the filamentous fungus Pyricularia oryzae, i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diseases in rice worldwide. Breeding of resistant rice cultivars remains a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means for controlling blast disease, but the resistance tends to break down over time because of the pathogen's rapid adaptation. In this study, AVRPiz-t gene sequences of 46 rice blast isolate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Southern blot analysis. The AVRPiz-t gene was present in 24 of 46 (52.2%) rice blast isolates. The pathogenicity assay showed that all blast isolates were avirulent against Japanese rice cv. Toride 1, which carries several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s including Piz-t, Pii, Pi37, and Pi-ta. Screening for the Piz-t gene in Thai rice germplasm revealed that less than 20% of rice varieties harbour the Piz-t gene. Therefore, the Toride 1 rice variety could serve as an effective donor of rice blast resistance to be used in rice breeding programmes in Thailand. This study provides evidence for co-evolution between the rice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z-t and the rice blast fungal avirulence gene AVRPiz-t. Understanding this relationship will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reeding for rice blast resistanc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1986-1990年,本研究在利用日本9个鉴别菌系和国内7个菌系对近300个品种进行抗性分类,并在鉴定出71个单基因品种的基础上,选出19个分属8种基因型的云南粳稻品种,进一步以日本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作对照,用云南35个菌株测定,筛选出丽江新团黑谷(Pi-ks)、云玉一号(Pi-a)、高梁程(Pi-i)、关东51(P1-k)、楚粳1号(Pi-km)滇榆1号×福锦(Pi-z)、大理782(Pi-ta)、单83-3(Pi-ta2)、城堡1号(Pi-zt)等9个为一套的单基因鉴别品种。日本和我们新筛选的两套鉴别品种,以云南35个菌系进行接种测定,可划分出相同的17个小种,这说明新筛选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具有日本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同等鉴别能力。新筛选出的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和我国7个鉴别品种用这35个菌株接种,前者可划分出17个小种,后者只划分出9个小种。结果表明,新筛选出的单基因鉴别品种在鉴别能力方面明显优于我国7个鉴别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群体的分子变异和水稻品种的抗性情况,测定了2004年和2005年从我国6省9个地区采集的34个RSV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序列,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强致病性江苏分离物(RSV-JS)对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的25个推广品种进行了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RSV分离物间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在93.9%~100%和96.3%~100.0%之间。根据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一致性,所有分离物可以分为2组。云南4个分离物为一组,其余为一组。在第2组中各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与地域无必然联系。且在2年之内,RSVCP基因变异不大。抗病性鉴定表明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表现高抗(HR)的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4%;60%以上的品种表现为感病,且不同水稻品种上表现不同症状。因此,我国北方稻区RSV的CP基因非常保守,但同一分离物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可能表现不同症状,不同水稻品种对RSV抗性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为我国北方稻区水稻条纹叶枯病防治和抗病毒基因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特232抗瘟性基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49、ZB_1和日本鉴别菌系P—2b分析了城特232及其抗源亲本的抗性基因,并测定其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城特289的抗性基因来自抗病亲本城堡1号(Toride 1)。它对3个小种(菌系)的抗性均受Pi-z′基因控制,而特特勃(Tetep)的抗性基因未导入到城特232中。本文还对抗病品种与抗源亲本之间抗性基因关系的推断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分析及基因聚合抗性改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解水稻品种抗瘟性及基因聚合改良的情况,通过喷雾和离体划伤接种法对黑龙江省20个水稻品种和16个外源抗瘟基因的抗性频率及6个主要水稻品种含有的抗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个水稻品种抗性频率介于10.89%~68.32%之间,垦稻12抗性最低,龙粳40抗性最高;16个抗瘟基因抗性频率介于0~50.50%之间,Pi-sh、Pi-19和Pi-k~m基因抗性最低,Pi-z~t抗性最高;在联合抗病性方式下,龙粳40龙粳31和龙粳40龙稻14组合抗性改良效果略好;20个水稻品种的抗性相似系数介于0.24~0.75之间,在0.40水平上将其划分为5个类群;6个水稻品种共检测到抗瘟基因11个,Pi-1基因出现频率最高;在基因聚合方式下,龙粳39聚合后抗性最高,龙稻13聚合后抗性升幅最大。综合分析,供试水稻品种及单基因系品种抗性表现较差,基因聚合方式对水稻品种的抗性改良效果明显优于联合抗病性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日本 9个水稻单基因鉴别品种和BL1、K59两个参考品种鉴定了云南省 4个稻作区21个县 (市 )采集、分离的 155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 ,结果出现 78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其中优势小种为136.4(出现频率为65%)、317.4(出现频率52% )、007(出现频率 5.2% )小种。通过研究各稻作区生理小种对日本鉴别品种的侵染率 ,分析了各垂直抗性基因在不同稻作区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