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背景技术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主要放养区,占一化性蚕区放养量90%以上。柞蚕稚蚕在自然灾害(霜冻、大风、雨雪)和天敌危害条件下,减蚕率通常40%以上,有些年份,在稚蚕期全部遭损。我国目前柞蚕稚蚕保护育应用较多的是纸袋育,纸袋育在二化蚕区春季有一定推广应用,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饲育中蚕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叶沙不能分离,柞叶易被污染,稚蚕期易于感染病原,蚕儿饲育费工,只能饲育到2龄起蚕,柞叶浪  相似文献   

2.
说说柞蚕大棚土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鲁山县是全省著名一化性柞蚕放养区,全县柞蚕一直沿袭传统野外放养,因受外界不良条件的影响,致使全县稚蚕保苗率仅有40%左右,直接影响全县柞蚕的产量和效益,同时严重制约着全县柞蚕生产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稚蚕期保苗率?采取怎样的保护措施?一直是广大蚕业科技工作者冥思苦想的话题。从2002年起在县蚕业工作站有关科技人员具体指导下,瓦屋乡庙庄组村民张生娃率先在菜园地里搭建柞蚕大棚土坑育。  相似文献   

3.
为害柞蚕的蜘蛛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蜘蛛类是很多害虫的天敌,应该受到保护。但是,其中有些种也为害柞蚕的稚蚕(1-3龄),成为造成柞蚕稚蚕减蚕率因素之一。因此,柞蚕场内(主要是稚蚕场)要防除蜘蛛。本文重点介绍其主要种类、生活习性、为害情况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柞蚕生产现代化问题,各地都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下面仅就柞蚕稚蚕保护育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蚕稚蚕保护育:是柞蚕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柞蚕生产,幼虫还是在野外放养,基本上处于半驯化状态。因蚕儿小,把握力弱,特别是稚蚕期,抵御不了急风暴雨,低温寒害和鸟、兽、虫敌害的侵袭。所以,仅稚蚕期,就会损失30—40%以上,这是造成柞蚕生产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各地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与敌害,改革养蚕法,研究提出了稚蚕保护育的措施。所谓稚蚕保护育,简单地说,就是对1—3龄小蚕,采  相似文献   

5.
<正> 柞蚕幼虫放养在野外,易受各种自然灾害与敌害的袭击而遭到损失。辽宁春蚕稚蚕期的遗失率达50—70%,结茧率一般仅15—20%,这是柞茧产量低而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高保苗率、结茧率,缩短春蚕龄期和抗御春、秋蚕期的低温冷害,1980年以来,我们在室内茧床育和茧床防干纸盒育的基础上,进行了室内塑料袋养春稚蚕试验。此法具有保苗好、结茧率高、省工、经济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辽东半岛黄海北岸的庄河市,有柞蚕场6.5万hm2,占全市经济林面积的93.4%,占林地总面积的43.2%.所辖23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228个村、1481个自然屯近2万个农户养柞蚕.有6个乡(镇)柞蚕业收入占农业的45%以上.2000年全市产柞蚕茧5000t,产值约5000万元,纯收入4000万元,是庄河市300年柞蚕业历史上蚕民收入最高的一年.柞蚕业的丰收主要应用了稚蚕保护饲育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是危害柞蚕的主要病原。以柞蚕部分现行品种、杂交种及引进品种为材料,研究柞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部分生命力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稚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普通孵化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1,而与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及自然发病率无显著相关关系;5龄壮蚕对ApNPV感染的抵抗性与5龄壮蚕感染ApNPV后的虫蛹统一生命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研究结果表明,柞蚕品种的抗ApNPV病毒性能应依据稚蚕期和5龄壮蚕期2个发育阶段对病毒感染的抵抗性进行综合鉴定。  相似文献   

8.
《北方蚕业》2020,(2):43-45
春柞蚕稚蚕塑料筒套把保护育具有操作便捷、蚕儿生长发育整齐、保苗率高、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可以有效减少强风、低温、霜冻和虫鸟兽的危害,提高生产效益。本文介绍了春柞蚕稚蚕把场的选择、塑料筒套把、收蚁等关键技术,总结了该项技术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春柞蚕稚蚕合成袋室内饲育技术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合成袋室内养蚕技术在蚕种场已应用15年以上,但对农村蚕民的应用还是刚刚起步,室内养蚕是针对春柞蚕在野外放养,常常遭受低温霜冻,大风和虫鸟敌害的威胁,稚蚕期遗失率高,而导致柞蚕茧产量低的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措施。根据柞蚕小蚕的生理特点,把一面牛皮纸和一面塑料薄膜制成的合成袋,利用塑料保鲜牛皮纸排温透气的功能,把合成袋平放或悬挂室内,人为地创造适合稚蚕生长发育的环境,使之达到高产、稳产。目前我县农村各乡镇蚕民大部分都已采用了合成袋室内养春柞蚕一龄小蚕。平均产量提高30%,龄期经过缩短了4~5d。 1 合成袋室内养蚕准备 首先选用无色透明、无毒的聚乙烯塑料薄膜和牛皮纸缝合成养蚕袋,塑料薄膜选择厚度为0.04mm,裁成49cm×38cm的规格,牛皮纸选用80g/m~2的纸型,裁成50cm×40cm的纸块,将塑料薄膜放在纸块上,三面分别向里折叠1cm,用缝纫机缝合即成。在缝制合成袋时要  相似文献   

10.
对春柞蚕稚蚕期低温灾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提出了在柞园附近实施大棚土坑保护育或建设专业稚蚕保苗场等技术措施,以防范极端异常天气对春柞蚕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柞蚕稚蚕期的减蚕率问题,是威胁柞蚕产量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截至目前为止,在这方面还缺乏专门性的试验资料。本文原载“自扬农志”第二卷第十二号,距今虽然已有十多年了,但对改进柞蚕饲养技术——特别是稚蚕室内饲养技术,可能仍有参考价值。为此,摘要译出,供柞蚕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利用半蛾区测定方法,将同蛾区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稚蚕期对柞蚕NPV的感染抵抗性进行了相关性的比较试验.初步结果表明:(1)同蛾区稚蚕期对NPV感染抵抗性强的.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也高,呈正相关关系,(2)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高的峨区,次代稚蚕期抗毒力(NPV)也强,呈正相关;(3)柞蚕五龄幼虫经大肠杆菌诱导后也能产生抗菌物质,且其诱导抗菌物质活性与溶菌酶活性趋于正相关.同时,供试的三个柞蚕品种,蚕期和蛹期诱导抗菌物质活性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3.
<正> 《柞蚕学》一书记载的柞蚕主要敌害种类有17类67种,其中蜘蛛十余种,各蚕区均有分布。为害春、秋、二化一柞蚕,为害春蚕稚蚕最严重,是保苗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摸清为害柞蚕蜘蛛的种类、形态、生态特征特性,于1979—1982年,在吉林永吉、通化等地采到蜘蛛标本近五千头。其中近三千头是属于为害春、秋、二化一稚蚕。在所采到的18科63种标本中,数量最多,为害最重的有4科18种,现描述于后。 蜘蛛在动物分类学中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蜘  相似文献   

14.
柞蚕稚蚕室内(蚕床)育技术的试验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柞蚕稚蚕室内(蚕床)育是指把1~2龄稚蚕放到室内蚕床中,进行室内塑料膜覆盖饲养的稚蚕保护育技术。稚蚕室内育可以使小蚕在能够控制温度、湿度、光线的室内环境进行放养,能有效的减免过低温、大风天、鸟虫害等自然灾害对稚蚕的伤害,同时把小蚕投放到经彻底消毒的环境中放养,可以有效的杜绝小蚕期感染传染性病害,因此,稚蚕室内育是集防病.保苗为一体的促进柞蚕高产高效的积极措施。从2002年开始,我局按照科技型、高效型蚕业的发展思路,从推广稚蚕保护育新技术入手,积极探索高效蚕业发展路子,在局属熊背柞蚕原种场进行稚蚕室内(蚕床)育试验与探索,基本掌握了该项技术的要点,取得了比对照区保苗率提高60%,单产提高20%~30%的增产效果,其技术操作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5.
柞蚕业生产过程中,小蚕期(1~3龄期)是柞蚕失苗率的高峰期,蚕苗损失率高达75%以上.因此,蚕期保护育新技术开发,提高保苗率十分重要.两年来我们应用塑料纱网罩把小蚕保护育技术开发获得成功,并获辽宁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此成果应用到柞蚕生产上,对于蚕期中防风灾、雹灾、通小风、避大风、防低温、防虫害、防鸟害和减少工时等起到十分有利的作用,同时还具缓冲和调节蚕场内小气候,创造适合小蚕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等优越性,对于实现柞蚕生产高产优质高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蒿柳建设柞蚕保苗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柞蚕以山毛榉科的各种柞树叶子为主要食源。此外,还吃杨柳科的蒿柳叶、桦木科的白桦叶,枫树科的枫叶,蔷薇科的苹果树叶、海棠树叶等。在稚蚕期,蚕体弱,缺乏抵抗力,容易遭受损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稚蚕保苗场。建设稚蚕保苗场时可以选择直接在柞蚕场内建设,也可以利用蚕喜食蒿柳建立苗圃式保苗场。由于前者对树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是一化性柞蚕主产区,放养方法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在春柞蚕放养过程中,除稚蚕期利用很少老梢柞叶外,四、五龄壮蚕期历来采用火芽饲养.而蚕坡的轮伐直接影响柞树的生长,且存在着柞树有效产叶量低,养蚕劳动强度大,生态效益差等缺点,是柞蚕生产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依照柞树、柞蚕的生长发育协调一致满足蚕儿生理需要的原则,就河南柞蚕全龄老梢育技术,在此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柞蚕稚蚕保护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鲁山县柞蚕实际,重点提出了大棚建造、饲养管理、消毒防病三方面的实用技术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夏华×平8稚蚕期用高温、雄蚕饲育标准和常规二回育饲育标准饲养,4龄起蚕开始同时进行32℃、90%高温多湿冲击至5龄第4天,调查其发育情况、眠蚕体重、产茧量、结茧率和死笼率等,结果稚蚕高温适叶和雄蚕标准的适叶区表现最好,为雄蚕饲育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睿 《中国蚕业》2004,25(2):34-35
人工饲养天蚕影响产茧量的主要因素是春季的敌害、冻害、风害、气候等,上述因素可直接造成稚蚕的损失或稚蚕受到生理上的影响而导致发病率上升,从而影响饲养成绩.因此,研究人工饲养天蚕生产技术,达到实用化程度,对提高产茧量尤为重要.该研究仅从稚蚕保护育的有效方法为重点进行饲养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保护育对提高收蚁结茧率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从中筛选出人工饲养的最佳方法并在生产上应用,收蚁结茧率达到40%以上,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