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田甜  史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3-11655,11659
从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强调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精神特征是其形式表达的必然性所在,它与中国的哲学文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心态层面的特征,认为其在精神表达与诉求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礼和天”的礼制文化以及归隐、求安的隐逸观。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对精神文化的具体表达,指出其在自然观的形式表达方面崇尚自然、万物有道,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摹写自然、仿造山水;在分析对隐逸观的形式表达方面,着重于园林题名匾额对隐逸文化的表达、园林中含蓄的形体表达方式对“隐”的体现;从宅园的布局与宅的营造上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礼制与秩序。在此基础上细致并深入地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模式是古典园林造型的源泉,山水、植物、建筑及其组合形态所表达的正是人的精神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中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季相景观及其美学特征,并以拙政园、杭州西湖景区、圆明园和静宜园等为例进行分析,认为植物的季相是南北古典园林欣赏的主要内容之一;气候因素是限制两地园林植物选材的主要因素,而文化因素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应用形式。南方的古典园林中,一年四季均有美景可观,并更多的欣赏夏秋季节。北方的古典园林以春景欣赏为主,但并不忽略冬季。这对我国现代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老庄哲学、禅宗以及儒家哲学是构建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的三大哲学思想基础。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在园林各构成要素中的具体体现:植物之自然天成,建筑之相融相生,山水之寸景生情等。并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生态观中的“道法自然”,追求天成之美,表现自然景观之意趣,追求物我相融的意境美等生态设计理念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几千年,具有丰富内蕴和魅力,成为世界园林的奇葩。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主,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创设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三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并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指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法,对室外环境景观进行艺术创作和设计,它的主要对象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I观。本文结合小区建筑风格,吸收部分东方古典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要素的现代园林景观。本文将主要分析现代小区园林景观规划及设计。  相似文献   

6.
呼海艳  弓弼  何红芸  周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28-1029,1045
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发展历史悠久,涵盖内容广泛,理论基础雄厚。通过"天人合一说"、"藏风得水说"、"形势说"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与布局、水口园林、园林建筑等方面的影响,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水观,达到指导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为代表的自然山水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屹立于世界园林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发展。继承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对创新现代园林设计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中国传统园林理水造景艺术的成果.通过对以杭州为主的大量现代公园静水景域的考察与分析,从园林静水景的类型及静水景域规划与设计的艺术手法两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初步总结出现代公园静水景域处理的艺术规律和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活动的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茶文化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的丰富和重新诠释,更是从茶和茶文化这一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生活的精神内核。通过分析茶文化与茶类植物、园林泉水、园林建筑、园林活动等的密切关系,结合种茶、采茶、制茶、泉水、煮茶、品茶、茶诗、茶画、茶联、茶类景题等文人园林活动,发掘茶文化对古典园林、文人气质、文人生活的影响,来延续园林精神和茶文化传统,彰显园林文化和茶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性,创造出富有禅意的园林茶景观。进而提升园林意境,提炼文人气质,扩大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达到名茶与名泉、名园互相影响、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独具特色,对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特点,对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并给出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以期营造出更具特色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临清市龙围山墓园的地理位置、风水地貌、遗存植物,提出陵园公园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理念,结合墓园现有地形条件,充分结合风水学说,形成甬道肃穆、区划清晰、动静结合、轴线明确、水系曲折、环路通幽的总体布局。墓园共分为入口甬道区、山水景观区、墓区、办公接待区、花卉栽培区、园区停车场区6个功能区,能够充分满足纪念、教育、游览、服务等主要功能。同时统一了墓园建筑的风格并构建了绿化系统、水系统和道路系统,形成协调统一的墓园格局。分析临清市龙围山墓园的规划实例,对现代城市墓园园林化、景观化的实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浅论园林设计中的仿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园林设计中的仿生设计现象,探讨其本原,提出园林设计应源于自然。  相似文献   

13.
曹宁  刘怡  胡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14-714,734
小品在园林环境中是点睛之笔,不同类型小品在园林环境中的运用有不同的方式;小品材质不同在园林环境中需要与设计和环境相协调,环境与小品从属关系处理得好坏关系到环境设计的成败.  相似文献   

14.
苍岩山庄庭院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苍岩山庄庭院景观设计为游人提供一个自然的娱乐休闲环境,达到完善苍岩山风景名胜区景点的目的,促进苍岩山旅游产业发展.运用对景、借景等造园手法,从功能分区、景观景点、植物绿化等方面,对苍岩山庄庭院进行了设计,提出一种营造回归自然的庭院景观的思路,建成观赏与实用功能兼备的新型综合庭院,符合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屋顶绿化、屋顶花园虽然发展较早,但人们对它的要求日益迫切,通过对全国一些地方特别是 湖南长沙市的屋顶绿化和屋顶花园建植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各项相关的科研、政策、法律法规发展 相对较慢,从而引发了诸多矛盾和不良后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分析得出,为了使屋顶 绿化和屋顶花园健康持续地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应采取以下几个策 略:(1)加大施工队伍的设计、施工等技术培训,(2)加大政府监管,(3)加大政策和法律指导,(4)加强科 学实验。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加快,人们对现代园林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观赏转变为实用与美观并重。目前,人类已经意识到了维持原有的发展模式将不能持续,必须将人类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人类在重新审视自然的同时也应当重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就要求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生存空间,能突出时代的脉搏、包容性的发展及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使得未来的居住空间不仅仅富有居住属性也能将社会人文生活与文化内涵相融合,这离不开城市中的园林绿化。在现代园林中已经从单纯的追求艺术美感转变为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美感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以承德西山百果庄园的规划设计为例,从规模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分区等方面对"果园采摘+旅游+特色产业"的农业观光园形式进行了探索。通过对园区的地理概况、规划区现状、旅游资源等多方面分析确定其总体发展定位、立地功能和景观结构。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合理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桂花品种组合延长最佳观赏期的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使桂花专类园中花期景观保持相对平衡,开花期保持最佳观赏状态的植株数量比较匀称,对安徽省现有品种进行2年物候观察,根据花期选择出早、中、晚花以及间花品种,初步拟定比例为3.5∶3∶3∶0.5,适当增加早花品种、晚花品种,少量使用间花品种,以弥补各秋桂品种间隔无花时的观赏效果.  相似文献   

19.
屋顶花园植物选择与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屋顶花园植物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原则的基础上,探讨了屋顶花园植物配置的原理和形式,指出屋顶花园植物配置要综合考虑艺术法则和生态规律,根据不同情况主要可分别采用开敞型、疏朗型和密闭型三种植物景观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精致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一味地追求华丽、高贵的品质包装,却忽视了使用者的真实需要。针对这种现状该文对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的方法、要素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今后私家别墅花园的景观设计应遵循精致化设计原则,并对精致化设计的内涵作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私家别墅花园景观设计摸索出一条合乎时代特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