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德宏州芒市9个不同傣族村寨基层党组织涣散与薄弱的现状,对村民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基层党建与宗教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1)75%的农村党组织活动开展甚少,且超过40%的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境;(2)农村党员活动室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超过80%的活动室仅被用作召开党员会议;(3)傣族村寨村民信仰宗教比例高达74%,而党员人数却不到6%。总而言之,发展当地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新型党员队伍,提高村民整体素质,巧用现代媒介传播党的声音是促进农村党建与宗教和谐发展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2.
信阳种茶历史悠久,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其独特的品质更是享誉中外。本文从地方志、史志等方面对信阳地区茶与当地儒学、宗教、风俗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以期能够为完善信阳地区茶文化提供历史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地方,书院曾是儒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十至十四世纪吉州地方文化与道学教育相互作用。吉州的历史开始于七至八世纪。那时,吉州大姓开始搬迁到这一区域。搬迁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受佛教或道教的影响。当时民间宗教是相当现实的。效忠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意识。功利精神或某种现实态度渗透到了当地的世界观和生活哲学。当地人对法律程序的熟悉程度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之快是出了名的。这也许能部分解释那一时期的相对和平。朱熹去世时,儒学已开始渗透到宗教。那时已有十三家书院,书院的高效率使用在传播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良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15-1216
商洛地处深山,农民宗教信仰问题一直十分突出。近年来,当地宗教活动日趋频繁,部分农民信教不当,影响了农业生产与社会和谐发展。重建农民精神文化体系,引导农民信仰科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共同富裕,是商洛新农村建设中正确处理农民宗教信仰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景晓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806-6807,6810
分析了东乡族女性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表明:其主要来源于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而基于职业、教育过程和社会交往方面的网络比较缺乏。这种特征的社会支持网络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特有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限制以及传统的社会角色分工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提炼傣族文化以及密切相连的小乘佛教文化内涵,融入当地热带雨林风光、湿地环境景致,创造具有植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模式滨水生态景观,融汇了傣族生产、娱乐、歌舞、音乐、美术、宗教、工艺、婚庆等活动内容的文化精髓,向人们阐释了景观多元化如何与地方特征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疆环塔里木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多宗教并存,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下,必须尊重多元宗教并存的长期事实,努力促进宗教内部和谐、宗教与宗教之间和谐以及多元宗教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更好地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8.
乡风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对建设和谐边疆有着重要意义。采用叙事研究法对文明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进行调研,对民族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村寨文化、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中传统道德教育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民族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教育是乡风文明建设的根基。勤劳的传统与现代教育结合才能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传统和现实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才能保证乡风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在云南边疆,面对外来文化和宗教渗透、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等严重问题,重视乡风文明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各宗教无论是基督教、民间宗教还是其他宗教,在信众和教义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为此,要引导农村宗教健康发展,需要积极发扬传统宗教的优势,促进各宗教和谐共处,同时做好科学普及工作,使宗教更好的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准确把握我国传统宗教实用性和宗法性的历史特点, 分析当代中国宗教存在的自然、社会、认识、心理及传统宗教与外来宗教影响等多种原因, 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社会功能和科学评价其消极作用, 进而预测中国宗教未来的世俗化走向, 对于我们现阶段深入地认识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晨  陈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939-19940,20244
介绍了白族特有的宗教本主教的祭祀活动,从山水格局、建筑院落格局、植物造景的角度分析了大理园林的景观特色。从当代园林景观面状区域(宗祠庙宇)、线状区域(绕行线路)、点状区域(宅院前门及田间)的视角解析本主节的祭祀活动,说明本主崇拜的节庆活动的发展是根植于当地景观环境的,其庙宇选址、广场营建、活动线路选择、宅前园林的营造都是基于景观环境的。研究本主祭祀活动和景观场所的关系,打开了研究宗教活动和区域景观的新思路,可以在研究环境景观的同时挖掘和复原一些传统民俗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李梦华 《农业考古》2012,(1):130-133
"担经"是鲁西南人民在乡村的庙会期间,根据当地习俗形成的一种以娱神、娱人、教人、诵经为内容,以歌舞表演、祭祀活动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已有千年的历史。她和鲁西南农村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项历史文化遗产,虽历经千年风雨,但仍具独特的魅力。在和谐农  相似文献   

13.
近几十年来,宗教迅速发展,中国农村信徒人数的增加,宗教问题受到重视。宗教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有利有弊。如宗教文化主导、不规划宗教活动、不健康宗教认识等。规范宗教活动,使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4.
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化进程改变着社会同时也改变了宗教的特性,使宗教失去了神圣的光芒,成为个人的宗教,宗教发展出现了世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如此,宗教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对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尤其在政治、文化和人的发展方面,宗教的功能还是不能低估的。  相似文献   

15.
宗教在农村的发展给基层党政组织的工作提出极大挑战,而基层干部解决宗教问题能力有限,对宗教问题认识不清,也给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做好农村宗教工作,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的客观规律和共产党员不能信教关系,使基层党员在正确引导农村宗教信仰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农村宗教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宗教势力发展迅速,宗教热不断升温。宗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要正确把握好宗教对社会的正负功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存在及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且宗教的消亡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应该做辩证思考:宗教既有心理调适、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社会交往等积极作用,也有引导人们逃避社会现实、消极处事、易形成保守主义的价值观、还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引发宗教战争等消极作用。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认识宗教社会作用的二重性,扬长避短,积极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书院是儒学知识生产、创新、积累与传播的机构,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与重要象征。书院在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是影响当地文化地理格局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书院建立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儒家文化在一定区域中空间拓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书院的发展,又可以改变该区域内主流的儒家文化与佛教、道教及其他民间宗教等非主流的文化形态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地区的文化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汤文霞  李武陵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66-10569
利用实地调查所得的资料,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古城村发展旅游业的必然性方面介绍了古城村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概况,对吐鲁番古城村开展旅游业后的文化变迁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着重于从毛驴的参与、语言的变化、宗教、道德问题及村民对高昌佛教文化的认识5个方面分析古城村发展旅游业后民族文化变迁的具体内容,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是改变当地村民生存现状的重要途径,扩大旅游业规模是转变村民生产方式的重要形式,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重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村民的消费观念适当加以引导,而整个少数民族地区都应该注重对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我党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宗教问题和宗教工作的地位、宗教工作的工作方式、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方面,三代领导人都结合当时特殊的国情,与时俱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