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铃薯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大幅度减产和品种退化的根本原因,为了保持马铃薯品种的优良性状,可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技术,经过检测获得无毒的脱毒苗植株,脱毒苗可生产出高质量的脱毒微型薯,再经梯级扩繁后,可获得大量优质种薯.脱毒种薯与普通种薯相比,应用于生产后,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其增产效果依品种、栽培条件、栽培地区而异.  相似文献   

2.
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3种不同马铃薯的栽培对比,筛选出适合威宁县当地种植的脱毒马铃薯品种,并总结脱毒马铃薯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从而指导当地生产。  相似文献   

3.
在栽培上由于马铃薯退化现象普遍发生而严重地影响了马铃薯的生产和发展,随着组织培养脱毒马铃薯技术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退化问题,马铃薯产量也大幅度得到了提高,中原地区脱毒马铃薯早熟栽培最高亩产达到6000公斤,平均每亩单产也达到2500公斤以上.而一般马铃薯亩产量只有1500-2000公斤.脱毒马铃薯早熟高产种植技术如下: 一、品种选择:中原二作区宜选用早熟、丰产、抗退化、休眠期短的,如津引8号、鲁引1号、荷引7号或豫马铃薯1号、2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4.
高寒山区脱毒马铃薯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为6.75万窝/hm2的平均产量高。与各处理产量相比较差异性较大,说明栽培密度应在6.00万~7.50万窝/hm2比较适宜。应继续选择高产、优质脱毒马铃薯品种继续研究,找出各类品种的最佳栽培密度,以指导大面积生产。  相似文献   

5.
"秦芋32号"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国审品种,中晚熟,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合西南地区海拔800 m以上大面积繁育和推广。马铃薯是陕西省安康市主要农作物之一,粮菜兼用。随着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生产的推进尤为重要,而优良品种脱毒种薯的生产又是重中之重。为此,安康市开展了"秦芋32号"脱毒种薯繁育推广工作,通过选点试验,现集成该品种脱毒原原种扩繁栽培技术,为全市"秦芋32号"原种生产种植户提供栽培方法。  相似文献   

6.
袁冬梅 《云南农业》2007,(12):16-16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扦插快繁技术是近年来采取的一项新型的较为快捷地繁育微型脱毒马铃薯的实用手段。为探索高效、低耗的栽培模式,给目前膜网大棚工厂化生产提供更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本人将自己十年多年的脱毒马铃薯扦插快繁生产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脱毒苗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省为全国第三大马铃薯产区。种植面积已达46万hm^2.其中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到全省的1/2。近年来定西市在马铃薯产业化开发方面有了迅猛发展。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具有先进水平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该中心直接用脱毒瓶苗通过无基质栽培(雾培)和基质栽培生产脱毒薯原原种(微型薯)。为了提高微型薯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中心围绕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茎尖脱毒、病毒检测、脱毒苗组培快繁、微型薯生产、原种扩繁等种薯生产各环节,开展了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探索出了较为经济合理的马铃薯脱毒苗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8.
脱毒马铃薯栽培能够有效促进马铃薯产量的提高,在农业生产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脱毒马铃薯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脱毒马铃薯技术及其在马铃薯栽培中的运用,进一步推动脱毒马铃薯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4大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小麦和水稻,马铃薯也是人类开发较早的农作物,我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为世界之首,但是马铃薯种植存在单产低,品种缺乏等情况,因此,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是马铃薯种植的首要任务。马铃薯脱毒原种是目前发达国家公认的高产优质种薯,本文将针对马铃薯脱毒原种一年制在恩施地区的栽培情况展开讨论,以寻求最佳的马铃薯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0.
由于雾培法生产技术自动化高、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广元市作为四川省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亟需大力提高脱毒种薯的供应量和使用率,雾培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迅速成为广元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的气雾化栽培方式已在广元趋于成熟。本文以科学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系统总结了进行脱毒马铃薯气雾化栽培的6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产量不同、蛋白质含量不同和加工品质各异的3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分配和氮素同化运转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干物质的积累量,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高产低蛋白品种和干物质产量高于低产高蛋白类型,高产高蛋白类型积累量最高;营养体的氮素积累变化动态.因向籽粒中转运量的不同而异.各营养体对籽粒氮的贡献顺序为茎(含叶鞘)>叶片>穗轴和颖片;品种间开花前后的氮素同化量不同,高蛋白品种倾向于花前同化量多,高产品种花后同化量比例相对增加,高产高蛋白类型两者兼之,品种间花后氮素同化量占总同化量的变幅为15.35%~48.35%;生育期干物质产量高是高产高蛋白品种的重要物质基础,氮素总同化量与蛋白质含量关系不大,氮素转运效率与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NHI:GHI比例决定着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发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综述长江流域双季稻栽培技术的沿革和变更,为发展双季稻生产提供参考。根据区域内双季稻品种由单季稻改双季稻,由高秆稻改矮秆稻,由常规稻改杂交稻,由普通稻改超级稻的4次变革,总结和分析栽培技术的发展。随着品种的变更,双季稻栽培技术经历了多穗型栽培、穗粒兼顾型栽培和重穗型栽培3个发展阶段。重点介绍了早稻少耕分厢撒播技术、杂交晚稻“双两大”栽培技术、双季稻起垄栽培技术、早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技术、双季稻抛秧栽培技术、双季超级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原理、要点及适应范围。指出双季稻生产将向化肥化、轻型化和机械化发展变化,并提出了发展双季稻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引进甘薯新品种泉薯9号在金谷镇试种,总结了该品种试种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4.
油桃后熟衰老期间几个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溶质油桃秦光和不溶质油桃阿姆肯为材料 ,研究了果实采后成熟衰老期间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果肉硬度和膜透性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 ,秦光和阿姆肯具有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 ,是典型的跃变型果实。果实硬度在跃变前快速下降 ,且膜透性的变化早于乙烯释放高峰。阿姆肯采后寿命长于秦光 ,膜透性、果实硬度的变化比秦光缓慢 ,但果实乙烯释放速率显著高于同期的秦光果实。  相似文献   

15.
刘晓燕  蒋燕  翟玉铃  连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03-7503,7542
为鉴定和评价毕节地区生产上所用半夏栽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稳产性和品种的特性特征,为品种区域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区组设计,对尖叶多杆(大个)、河镇1号、尖叶高杆半夏、圆叶短杆黑叶半夏、威宁野生半夏(CK)、海镇2号、黑石头镇黑石村半夏7个品种的产量相关性状进行对比分析。圆叶短杆黑叶半夏单位鲜产居第一,为7 966.5 kg/hm2,较对照增产334.6%,商品半夏比率和单粒重均远高于对照。其次黑石头镇黑石村半夏单位鲜产为7 320.0 kg/hm2,较对照增产299.3%,商品半夏比率为73.12%,但单粒重较低仅为1.2 g,仅高于对照,比其他低。建议圆叶短杆黑叶半夏作主推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黑石头镇黑石村半夏为次要品种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主栽品种华南201为对照,对引进的SC5木薯等新品种进行1年的品比试验和2年的多点简比试验,结果表明:SC5丰产性、稳产性好,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综合性状好,适合当地栽种。并在3年引种试验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SC5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5个籼稻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和库源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疏花、降密、去叶等改变库源比例的方法,对5个籼稻品种的库源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库的接纳能力对抽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华矮21的结实率随抽穗后同化产物供应量的增减而急剧升降,为源限型品种:扬稻6号和景龙6号的结实率不因抽穗后颖花数的减少和密度的减低而提高,为库限型品种;在一定范围内,库-源比例的改变对嘉育948和988的结实率的影响明显小于华矮21而略大于扬稻6号和景龙5号,二者为库源互作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针叶豌豆MZ-1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针叶豌豆新品种MZ-1和对照品种多纳夫的抗旱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叶豌豆MZ-1的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多纳夫,与多纳夫相比,增产454.15~843.80 kg/hm^2,干物质生产效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13~7.73 kg/(hm^2.mm)和2.37~3.85 kg/(hm^2.mm),开花期植株成活数量及存活率明显提高,相对于对照品种多纳夫的抗旱指数为6.28,抗旱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明淮1号"是从福建当地品种上杭扫把薯的自然变异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和无性繁殖培育而成的粮菜兼用型山药新品种。该品种属于晚熟淮山药品种,为紫肉扁块状参薯,在连续两年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比对照"上杭扫把薯"增产显著,具有产量高、耐贫瘠、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和适合机械化栽培等特点,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理解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前提和基础。利用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库,自然环境背景信息和不同民族的人口分布,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稻作品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素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中心主要集中在云南南部地区;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和布朗族的人口比重与稻作品种的丰富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稻作品种多样性的保存和维持可能与不同民族的饮食习俗、耕作方式和宗教文化有关;不同民族的稻作文化在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方面可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稻作品种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的保护是稻作品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与稻作作物的区系起源比较一致,稻作品种的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在云南南部地区,表征生境异质性的海拔高差显著影响稻作品种的多样性(P0.05)。云南地区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格局受到自然和文化因素的双重影响。从稻作品种的留存和栽培历史来看,文化因素可能起着较为直接的影响,但从其区系起源和生态适应性来看,环境因素则可能起着间接或根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