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通过将每份家蚕品种资源的转青卵取4个1/2卵圈的蚕卵作为一区,蚕卵孵化后进行混合育,以24 h疏毛率为指标调查各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3龄起蚕改用桑叶饲喂,以饷食48 h的实际存活头数与孵化头数计算存活率。用SPSS17.0软件对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率为9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23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22.55%;摄食率为80.1%~9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2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1.76%;摄食率在40.1%~8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7.84%;摄食率在10.1%~4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7.65%。对摄食率在80%以上(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的存活率调查结果显示,35份摄食率在80%以上的家蚕品种资源中有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对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747(P0.01),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高摄食率和高存活率家蚕品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继代筛选,有望选育出对人工饲料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家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区保存家蚕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APD标记技术分析山东省区保存的58个家蚕品种资源的DNA多态性。选用重复性较好的20个引物对58份家蚕品种资源材料扩增的总条带数为155条,多态率为93.73%,RAPD标记在家蚕品种间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根据58个家蚕品种的指纹图谱,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供试家蚕品种资源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可为家蚕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3.
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是培育新蚕品种的基础。简要介绍了家蚕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总结了品种复壮、品种调查的内容及项目。  相似文献   

4.
朱琴  熊国林 《四川蚕业》2020,48(1):52-53
家蚕品种资源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工作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既要保证所有的品种资源安全继代,又要保存品种资源的原有性状、遗传基因,防止遗传变异。本人根据品种保存及繁育工作的实践,从环境消毒、品种防混、种性维持、档案储存方面浅谈家蚕品种资源保存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5.
家蚕种质资源是发展现代蚕业的基础。通过对家蚕品种资源进行挖掘,对其经济性状进行评价,建立合理的保护措施,并应用于家蚕新品种的选育。根据生产的需要,建立基础家蚕品种和特殊性状家蚕品种的选育的基本策略,使家蚕种质资源更好地为产业服务。  相似文献   

6.
家蚕特殊种质资源的创新开发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家蚕性别控制系统种质资源的创新开发、不同茧线和高效低成本原料茧蚕品种的开发利用、各种抗性蚕品种的创新开发进行,展望了未来家蚕种质资源创新的家蚕育种方向。  相似文献   

7.
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 (CGRIS)软件建成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软件由FOXPRO 6 0与C语言混合编程 ,系统可在DOS或Windows操作系统上运行 ,具有检索、查询、统计和维护功能。利用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 ,可对家蚕的 81个性状进行检索 ,并可选择列表模式和分页模式对检索结果进行浏览、打印或保存供用户再次使用 ,检索结果中同时提供该品种的幼虫、卵、茧、蛹、蛾等图片。家蚕品种资源数据库的构建 ,可为家蚕品种资源保存及家蚕育种工作提供高效、快速的信息检索服务。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于3月8日至1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主持召开了《中国家蚕品种志》编写会议及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浙江、四川、广东、陕西、安徽、广西等省(区)有关蚕业研究所、大专院校、农业厅及农业出版社等11个单位的30位代表应邀参加了会议。到会代表就我国的家蚕品种资源的搜集、研究及利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明确了编写《中国家蚕品种志》的任务,并初步落实了编审人员;同时,对家蚕抗病遗传育种工作广泛交流了经验,制订了协作方案,为今后深入开展这个领域的科研工作作出了良好的开端。会议期间共提出了16篇论文和试验研究报告。 与会代表认为,解放以后我国各省(区)的蚕业研究机构、农业大专院校及生产部门  相似文献   

9.
《广西蚕业》2021,58(3)
为了解一、二回育对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适用性,通过模拟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的方法,在春、秋季分别进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一、二回育试验。结果表明:按现行亚热带家蚕品种资源保护饲育方法,春、秋季一回育的生命力、种茧成绩、母蛾产量质量均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单次给桑量过多,堆积过厚,蚕座温湿度偏高,蚕儿食桑不及时,后期桑叶变差,蚕食桑不良,总体发育不良所致。春、秋季二回育的生命力、种茧成绩、母蛾产量质量均与对照相似,二回育满足了亚热带气候地区的家蚕品种资源保育的要求,是一种可试行的品种资源饲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陕西省保存的53个代表性家蚕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品种资源,选育适合西北蚕区饲养的优良家蚕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供试品种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基因组DNA,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4对引物组合进行AFLP扩增,共获得535个条带,其中有472个条带呈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88.22%。采用UPGMA方法对供试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53个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为0.072 8~0.601 9,主要分为中系、日系和欧系3大类群,其中:日系和欧系品种遗传距离较近,与传统的家蚕系统按来源地分类的结果吻合;4个陕西地方一化三眠蚕品种明显有别于其它家蚕品种而归为一个特殊类群,提示其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此外,采用滞育期的蚕卵提取家蚕基因组DNA,可以克服取样的时间限制,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1.
家蚕血液性脓病是夏季养蚕极难控制的毁灭性蚕病,通过开展两广二号一代杂交种对NPV的抗性研究试验,得出结论:两广二号品种对NPV多角体病原具有很强的抗性,是陕南地区当前最适合饲养的夏用品种。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春季依照《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对4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主要从蚕期饲育观察、茧质调查、丝质鉴定三方面作对比分析,客观地反映这几对品种在陕西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春季对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陕西省蚕桑丝绸研究所4个单位的6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调查其蚕期饲育表现、茧质、经济性状,总结参鉴品种在陕西试验点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蚕品种审定15年的回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本文通过1981-1995年浙江省家蚕新品种鉴定十五年期间有关情况的回顾及所通过新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阐明了在以后品种选育过程中春用品种要注重生命力的提高,而夏秋品种要注重丝质的提高,且要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家蚕品种选育中来;同时也阐明了家蚕品种鉴定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春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对参加北方蚕区联合鉴定的4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通过对蚕期饲育表现、茧质情况、经济性状三方面作对比分析,客观反映这4对品种在陕西试验点的性状表现。  相似文献   

16.
陈克平  姚琴 《蚕业科学》1995,21(4):234-237
1986年在该所保存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发现一个产卵量多的HE,其遗传性状稳定。其后,在耐氟蚕品种选育中又发现一个抗氟性能好、产卵量多的KF,于1988年着手将KF和HE组配,定名HEK。至1994年经11代的选择,HEK单蛾平均产卵数达821粒,茧层率达22.08%,最高个体产卵数达983粒。  相似文献   

17.
发展肉牛生产是适合陕西省饲粮短缺的实际,充分利用粗饲料资源,调整人们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而肉牛饲养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千家万户散养户饲养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本文详细分析了陕西当地农村肉牛饲养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对指导当地农村科学养牛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春季对来自镇江蚕种场、苏州大学、无锡西漳蚕种场、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有限公司及山东农业大学的5对桑蚕新品种,秋季对来自苏州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3对桑蚕新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通过龄期观察和生命率、茧质、产茧量调查与分析,客观反映参鉴品种在陕西试验点的饲育表现和性状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大鲵的繁育模式及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刚 《经济动物学报》2007,11(4):234-237
将陕西省目前形式各异的大鲵繁育场归纳并命名为3种基本模式:全人工繁育模式、原生态繁育模式和仿生态繁育模式,同时对此3种模式各自的优缺点给予了初步评价,并指出了今后大鲵饲养繁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