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土壤硝态氮淋失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本文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长期定位试验, 应用土钻取土和土壤溶液取样器取水的方法, 研究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变化, 计算了不同氮肥处理通过根系吸收层的硝态氮淋失通量。结果表明, 小麦-玉米生长季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淋失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 相同氮肥水平下增施磷、钾肥增加了作物的收获氮量, 施磷肥增加的作物收获氮量最高可达123kg·hm-2·a-1, 施钾肥增加的作物收获氮量最高为31 kg·hm-2·a-1。不同灌溉水平下0~400 cm 土体累积硝态氮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 控制灌溉(小麦季不灌水, 玉米季灌溉1 水)、非充分灌溉(小麦季灌溉2~3 水, 玉米季按需灌溉)、充分灌溉(小麦季灌溉4~5 水, 玉米季按需灌溉)各处理剖面累积硝态氮量分别为1 698 kg·hm-2、1148 kg·hm-2 和961 kg·hm-2。与非充分灌溉和充分灌溉处理相比, 控制灌溉在100~200 cm 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高于其他层次, 2003~2005 年间控制灌溉剖面增加的硝态氮量占施肥总量的23%; 非充分灌溉处理剖面增加的硝态氮量占施肥总量的22%; 充分灌溉处理剖面增加的硝态氮量占施肥总量的47%。免耕措施降低了作物产量, 影响土壤水的运移, 增加了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根据作物所需降低氮素投入(N 200 kg·hm-2·a-1), 增施磷、钾肥, 控制灌溉量是减少华北山前平原地区硝态氮淋失, 保护地下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设施蔬菜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失严重的问题,以宁夏引黄灌区设施黄瓜-茄子为供试作物,研究减施氮肥与添加秸秆对设施菜田硝态氮累积与淋失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的方法,设置农民常规施肥(CON)、氮肥减量28%(RF)和氮肥减量39%+秸秆添加(BMP)3个处理,开展不同氮肥管理措施对设施黄瓜-茄子种植体系土壤硝态氮累积与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ON相比,RF和BMP处理能有效降低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储量,2016年黄瓜、2017年茄子和2018年茄子季土体硝态氮储量分别降低2.2%~9.4%、3.9%~6.1%和5.2%~12.8%,相应的硝态氮淋失量分别降低了55.6%~69.7%、59.4%~74.8%和35.4%~48.9%。BMP与RF处理相比,分别降低了2.3%~8.1%的硝态氮储量和20.9%~38.1%的硝态氮淋失量。土体硝态氮储量与淋失量呈显著正相关(R2=0.6973)。因此,在宁夏引黄灌区设施菜田农民习惯施肥的基础上,采用氮肥减施结合秸秆添加(BMP),即黄瓜氮肥减施39%,氮肥纯养分量为275 kg/hm2,配合添加玉米秸秆30.0 t/hm2,茄子氮肥减施39%,氮肥纯养分量为319 kg/hm2,配合添加玉米秸秆30.0 t/hm2,在获得高产的同时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降低农田土壤面源污染风险,并提高经济效益,值得在宁夏引黄灌区设施菜田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养分供应对基质栽培蔬菜的优质高效生产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量及配施比例对戈壁滩日光温室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明确获得基质栽培高产优质辣椒的适宜氮、磷、钾用量及养分配比。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产量和品质综合得分为目标函数,以氮、磷、钾施用量3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基质栽培辣椒产量及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对辣椒产量的影响排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对辣椒品质综合得分的影响排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376.22、164.41、595.31 kg/hm2时,边际产量效应值降至0,当氮、磷、钾肥用量分别达245.13、115.65、367.13 kg/hm2时,边际品质综合得分效应值降至0。氮磷、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氮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对磷而言,钾的交互效应大于氮;对钾而言,氮的交互效应大于磷。利用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本试验条件下辣椒产量超过53000 kg/hm2时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307.76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75.88 kg/hm2。辣椒品质综合评分在84分以上的氮肥施用量为193.12~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90.74~153.19 kg/hm2,钾肥施用量为289.67~437.25 kg/hm2。综合来看,获得高产优质的戈壁日光温室秋冬茬基质栽培辣椒的氮肥施用量为233.36~267.17 kg/hm2,磷肥施用量为112.71~149.74 kg/hm2,钾肥施用量为360.01~437.25 kg/hm2,适宜的N、P2O5、K2O施用比例约为1∶0.48∶1.54。  相似文献   

4.
长期施肥条件下华北平原农田硝态氮淋失风险的研究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41  
利用河北辛集潮土(21年)和北京昌平褐潮土(9年)两个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农田氮素平衡和硝态氮淋失风险。结果表明,单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有限,昌平试验点甚至出现减产现象;而适量有机肥与氮磷或氮磷钾配施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氮素盈余。单施氮肥时,辛集和昌平土壤硝态氮峰值分别达20.7和30.0.mg/kg,出现在160200.cm和90120.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高且大部分集中在根区外土壤,硝态氮淋失风险大。氮磷或氮磷钾肥配施时,硝态氮峰值出现深度上移3040cm,根区和根区外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大幅降低,淋失风险明显减弱;在氮磷或氮磷钾肥基础上适量施用有机肥时,硝态氮峰值出现深度进一步上移至根区土壤,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显著下降,淋失风险低。过量施用有机肥或过量施用氮肥时,深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大幅增加,甚至超过单施氮肥处理,淋失风险大大增强。研究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作物产量、控制农田硝态氮淋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该文在甘肃河西灌区试验地点,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0、225、450 kg/hm2)和灌水量(750、1125、1500 m 3/hm2)对小麦/玉米间作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和灌水量对小麦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影响较小,对玉米带影响显著。随氮肥用量增加,玉米带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增加,随灌水量和氮肥用量增加,0~60 cm土壤硝态氮相对累积量增加,60~140 cm土层降低。氮肥当季利用率、氮肥生产率、氮肥产投比都是以225 kg/hm2氮水平较高,但不同灌水量差别不大。WUE(水分利用效率)以W750N225最高,W1500N0最低,随灌水量增加WUE降低。  相似文献   

6.
灌溉对大麦/玉米带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和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以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50、300 kg/hm2氮水平和816、1632 m3/hm2灌水量下,对3次灌水前、后大麦/玉米带田0~200 cm土壤NO-3-N含量变化和灌水后135 cm处渗漏液NO-3-N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灌水明显影响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灌水次数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降低,而且在高灌水条件下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变化比低灌水量时大。从渗漏液硝态氮浓度来看,大麦带和玉米带都是以第1次灌水最高,浓度分别为8.04~17.21和3.30~14.57 mg/L。3次灌水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玉米带以N 150 kg/hm2和灌水量1632 m3/hm2最高,平均为4.31 kg/hm2;大麦带以N 150 kg/hm2及灌水量1632 m3/hm2和N 150 kg/hm2及灌水量816 m3/hm2比较高,平均为6.82 kg/hm2。  相似文献   

7.
旱地麦田水肥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用微区隔离遮雨棚法研究结果分析回归得出,氮肥用量、磷肥用量、供水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关系。固定肥料用量,在试验供水范围内水分和小麦产量呈近似直线关系;固定供水量,施肥量和小麦产量呈抛物线关系。氮肥用量和供水量之间有明显的正交互作用,磷肥用量与供水量之间交互作用不明显。大田不同降雨年份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增产效果是降雨多>降雨中>降雨少的年份,在蓄墒期、生育期降雨量为355、411和523 mm的低、中、高降雨年份,冬小麦达最高产量时的氮、磷肥用量分别为每hm2施N 64.5 kg、P2O552.5 kg;N 27.5 kg、P2O5105.0 kg和N 192.0 kg、P2O5157.5 kg。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9—2014年在长江中下游薯区实施的68个氮、磷、钾肥料用量田间试验结果,建立了基于养分丰缺指标法——肥料效应函数的甘薯氮、磷、钾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施用氮肥、磷肥、钾肥均对甘薯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P<0.01);植薯土壤水解性氮含量的“高”、“低”指标分别为170 mg/kg和100 mg/kg,有效磷含量的临界指标为17 mg/kg,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低”的指标分别为110 mg/kg和30 mg/kg;高产田块甘薯的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 125 kg/hm2、P2O5160 kg/hm2和K2O 182 kg/hm2,中低产田块的氮、磷、钾肥最佳经济推荐施用量分别为N 155 kg/hm2、P2O5120 kg/hm2和K2O 220 kg/hm2。  相似文献   

9.
我国大豆最佳施肥量和种植密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了大量的大豆试验数据(1998~ 2017年)基础上,通过拟合氮、磷、钾肥用量和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得出最佳的施肥量和种植密度,通过逐步回归分析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春大豆和夏大豆的产量逐年增加,平均产量分别为 2 610和 2 724 kg/hm2。夏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96 kg/hm2、P2O5 80 kg/hm2和K2O 126 kg/hm2;春大豆最高产量下的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 N 71 kg/hm2、P2O5 108 kg/hm2和K2O 74 kg/hm2;实现夏、春大豆高产的最佳密度分别为 27万和 34万株/hm2。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磷用量对春大豆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密度;在夏大豆产区,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磷肥用量。种植密度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春、夏大豆需要提高种植密度获得高产,同时均应注重磷肥施用。  相似文献   

10.
冷旭  李仙岳  郭宇  丁宗江 《水土保持学报》2022,36(4):325-332,341
为明确干旱区最优覆盖地膜类型和施氮制度,于内蒙古河套灌区木垒滩节水试验站进行为期2年的不同类型地膜覆盖农田不同施氮量试验。在高氮水平(传统施氮336 kg/hm2)下设置3种覆膜处理,包括塑料地膜(PFM3)、生物降解地膜(BFM3)和无膜覆盖处理(NFM3);同时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设立3个施氮水平,包括中氮(BFM2,276 kg/hm2)、低氮(BFM1,216 kg/hm2)和不施氮(BFM0,0 kg/hm2),共6个处理。利用2年观测的产量、吸氮量和氮淋失量对DNDC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基于改进的TOPSIS方法对地膜类型和施肥制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地膜覆盖及氮肥调控下作物生长与氮素迁移较为敏感,产量、吸氮量与氮淋失量模拟的EFR2均大于0.83,NRMSE均小于20%,能够为作物生产力与资源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随施氮量增加,所有覆膜处理的氮淋失量呈线性增加,当施氮量增加至106 kg/hm2时,氮肥利用率达到峰值;当施氮量增加至256 kg/hm2时,覆膜处理的产量不再发生明显变化,同时生物降解地膜的净收益也达到最大值;但其成本高,导致净收益比塑料地膜降低6.84%,比无膜覆盖处理提高3.17%。塑料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的氮淋失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无明显差异,均大于无膜覆盖处理,平均提高8.22%~26.69%。利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产量、氮淋失量、残膜量、氮肥利用率和净收益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出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下施用氮肥231~256 kg/hm2是干旱地区较合理的覆膜施氮制度。  相似文献   

11.
水氮联合调控对小油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水氮联合调控对小油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水平与施氮量对叶片数、叶面积、叶绿素与产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这些指标均随灌水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在低氮(0.1 g·kg~(-1))与中氮处理(0.2 g·kg~(-1))达到最大,且差异不显著。中水高氮(田间持水量的75%,0.3 g·kg~(-1))耦合能显著提高小油菜Vc含量;灌水、施氮及其交互作用对可溶性糖与硝酸盐含量影响极显著;增加灌水能减轻高量氮肥对小油菜可溶性糖合成的抑制作用;不施氮处理硝酸盐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施氮处理,高水低氮(田间持水量的90%,0.1 g·kg~(-1))与中水(田间持水量的75%)下的各个施氮处理硝酸盐含量较低。降低施氮量,适当增加灌水能增加Vc、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硝酸盐积累。综合考虑小油菜生长、产量及品质,中水低氮(田间持水量的75%,0.1 g·kg~(-1))为最佳水氮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利用ArcGIS9.0软件中嵌套地质统计模块分析河套灌区浅层地下水埋深(2009年)空间分布状况,结合在2010年3-7月间开展的灌溉量、施氮量和浅层地下水埋深对春小麦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淋溶损失影响的显著性以及最优组合研究,确定出适用于河套灌区内不同区域的春小麦农业管理的最优综合模式。研究表明,表层(0~80 cm)土壤含水率随着浅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当浅水埋深≥2.0 m时,在同一浅水埋深水平下灌溉量成为土壤含水率显著影响因子;对春小麦产量影响程度高低是浅水埋深>灌溉量>施氮量,影响显著因子为浅水埋深;对硝态氮淋溶量影响程度高低是灌溉量>施氮量>浅水埋深;灌溉量对硝态氮淋溶影响呈极显著性,施氮量对其影响呈显著性,而浅水埋深起到辅助作用。灌区年均浅层地下水埋深主要有3个阈值:1.25~1.75、1.75~2.25和2.25~3.00 m。在灌区内浅水埋深不同区域内(1.5、2.0和2.5 m)时,三因素最优综合组分别为灌溉量(280 mm)+施肥量(尿素150 kg·hm-2,二铵165 kg/hm2)、灌溉量(320 mm)+施肥量(尿素150 kg/hm2,二铵165 kg/hm2)和灌溉量(360 mm)+施肥量(尿素255 kg/hm2,二铵375 kg/hm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 氮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以期为提高灌溉肥水中氮利用效率,降低养殖肥水灌溉的氮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定量研究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 氮素积累、 氮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 不施肥、 小麦各生育期进行清水灌溉(CK); 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2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和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160 kg/hm2),其他生育期清水灌溉(T1); 在冬小麦生育期内进行3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 拔节期、 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240 kg/hm2),其他生育期清水灌溉(T2); 在冬小麦生育期进行4次牛场肥水灌溉(越冬期、 拔节期、 抽穗期和灌浆期,肥水灌溉带入氮量为320 kg/hm2),不进行清水灌溉(T3); 农民习惯施肥,冬小麦播种时施复合肥(15-21-6)375 kg/hm2、 拔节期追肥尿素600 kg/hm2(氮投入量为332 kg/hm2),全生育期灌溉清水(CF)。每个处理重复3次,冬小麦全生育期灌水4次,灌水定额为830 m3/hm2,灌水量用超声波流量计计量。【结果】牛场肥水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连续三年冬小麦产量均随牛场肥水灌溉次数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肥水灌溉带入氮为240 kg/hm2(灌溉3次)时,冬小麦产量最高。2)牛场肥水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2011年和2012年肥水灌溉的三个处理之间及与习惯施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2013年T2和T3处理植株氮吸收量显著高于T1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3)冬小麦肥水氮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随肥水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三年均以T1最高,分别为48.57%和37.15 kg/kg。4)每季冬小麦收获后,随着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0100 cm土层NO-3-N积累量增加。肥水灌溉带入氮为320 kg/hm2时,0100 cm剖面NO-3-N积累量显著高于肥水灌溉带入氮为160~240 kg/hm2处理。【结论】牛场肥水灌溉显著增加冬小麦产量,随肥水灌溉带入氮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冬小麦肥水氮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随肥水灌溉带入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肥水灌溉带入氮为320 kg/hm2,80100 cm土层有大量NO-3-N累积,且有向下淋溶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综合产量、 冬小麦植株氮积累量及氮效率等方面考虑,牛场肥水灌溉冬小麦适宜氮带入量为160~240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控制稻田土壤硝态氮流失,对宁夏黄灌区稻田设置不同量秸秆还田处理常规施肥不还田(CK)、常规施肥条件下稻秆分别半量(T1)与全量(T2)还田,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稻秆还田10、20、30cm土层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稻秆还田可以有效减少30cm处硝态氮淋失量,减少比例在5.5左右。从生育期内来看,前期流失量大于后期,但在后期120cm土层渗滤液中硝态氮含量在10mg.L-1以下,对地下水污染没有威胁。稻秆还田条件下,前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减少了硝态氮淋失的可能性,后期N素得到释放而促进了水稻的生殖生长,产量得到增加。因此,稻秆还田可以作为源头控制稻田硝态氮流失的较好措施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加工番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膜下滴灌加工番茄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规律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在滴灌追施100%氮肥和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70%钾肥的基础上,基施65%磷肥和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35%磷肥(优化处理)比100%磷肥基施的加工番茄干物质增加11.51%,产量提高3.59%,氮、磷、钾肥的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06、4.15和5.26个百分点。氮肥和磷肥在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氮肥和钾肥在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的滴灌配方肥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优化处理,且优化处理的肥料效益也好于滴灌配方肥处理。加工番茄在初果期之前滴灌追施氮与磷,在初果期之后滴灌追施氮与钾可以提高加工番茄产量,增加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水肥耦合对加气滴灌加工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为探求北疆地区水肥耦合对加气灌溉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该研究设置2个灌溉水平分别为4 950和4 050 m3/hm2、4个施氮梯度分别为280、250、220和190 kg/hm2以及2个加气水平分别为掺气比例15%和0%进行完全组合设计。结果表明,加气灌溉使加工番茄产量显著提高2.32%~10.02%,灌溉水分利用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6.12%和6.19%。加气提高了加工番茄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各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优处理为灌水4 050 m3/hm2,施氮250 kg/hm2。研究可为提高新疆加工番茄水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滴灌模式对农田土壤水氮空间分布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大田作物最优滴灌模式的研究是滴灌技术深入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间试验,选取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两种滴灌类型,研究其在4种不同灌溉制度下农田水、氮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水分控制范围相同时,不同滴灌类型下冬小麦生育期内所需的灌水总量和灌水频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施肥量和灌水定额基本相同时,地下滴灌较地表滴灌促使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运移的几率更大。但总体而言,不同滴灌类型相同灌溉制度下,硝态氮运移规律基本相似;同种滴灌类型不同滴灌制度下的各处理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充分灌时,不同滴灌模式下的冬小麦产量差异性不显著;非充分灌时,滴灌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水氮配施对绿洲温室黄瓜氮素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绿洲温室黄瓜的水氮适宜用量,以黄瓜品种"卓越99F1"为材料,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排列设计,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黄瓜氮素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65%~80%、施氮量为234 kg·hm-2的处理,黄瓜植株体内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9.
张吉立  冀金凤  王宁  王鹏 《土壤》2023,55(2):441-445
通过研究甜菜在雨养条件下施肥和施肥后补灌对甜菜干物质积累、产量、产糖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规律,可以为甜菜栽培中施肥和灌溉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田间条件下,设置雨养无肥(对照)、雨养施肥、补灌施肥3个处理,大区试验设计,3次重复。结果表明:收获期补灌与雨养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甜菜总干物质积累量和产糖量;补灌施肥、雨养施肥与无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地上部和总干物质积累量、产量、产糖率和产糖量;收获期补灌与雨养施肥处理相比显著降低了甜菜地下部、地上部氮吸收量和总氮、总钾吸收量,雨养施肥与无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总氮、总钾吸收量;收获期补灌与雨养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甜菜地下部、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总磷吸收量,雨养施肥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显著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总磷吸收量。综合分析认为,补灌与雨养施肥处理相比利于促进甜菜生长发育,提高产量、产糖量和磷吸收量,降低甜菜对氮、钾的吸收量,建议在5—6月发生季节性干旱时进行人工补灌。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设施农业中不同灌溉量与施肥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作物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及氮肥偏生产力(nitrogen partial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对温室黄瓜设置充分(W1)与亏缺(W2)灌溉下不同比例减氮(N1:275 kg/hm2、N2:220 kg/hm2、N3:165 kg/hm2)配施腐熟羊粪有机肥(O1:12 t/hm2、O2:8 t/hm2)处理试验,分析充分与亏缺灌溉下不同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理化特性、黄瓜品质、产量、WUE及NP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条件下,减施氮肥和配施有机肥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O1N3处理较其他处理土壤容重平均降低5.8%,孔隙度平均增加7.7%,三相组成优化,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平均提高25.4%,0~3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降低21.8%。同时,配施有机肥能提高温室黄瓜WUE和NPP,在相同灌溉和氮肥条件下,O1较O2水平黄瓜WUE和NPP分别平均提高14.5%和15.7%。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指标得出W1O2N2处理表现最佳,黄瓜可溶性葡萄糖、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VC)含量及产量较W1O1N1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同时能有效改善土壤环境,减少肥料用量,保证生产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对于设施农业科学水肥管理及绿色高效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