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生根阶段对蝴蝶兰组培苗进行不同蔗糖、CQ浓度和光照处理后,影响蝴蝶兰组培苗的驯化过程的植株生长和光合生理。研究表明,提高组培环境中CQ浓度有效改善组培苗的光合能力利于组培苗的移栽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谭巍 《北方园艺》2011,(7):123-124
对蝴蝶兰组培苗出瓶的最佳驯化时间和出瓶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蝴蝶兰瓶苗最佳驯化天数以10~15 d为佳,驯化15 d成活率达到97%,驯化10 d成活率为89%;栽培基质以水草为最佳,成活率达到98.7%,椰糠次之,达到71.2%。  相似文献   

3.
《现代园艺》2020,(1):83-84
蝴蝶兰大多是通过组织培养技术繁殖培育的。组培苗能够保持母本性状,减少组培苗变异和具有植株整齐等特点。通过对蝴蝶兰组织培养关键技术中外植体选择、培养基成分以及培养条件等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4.
蝴蝶兰为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大,开花期长,花色艳丽,色泽丰富,花形美丽别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兰科植物中栽培最广泛、最普及的种类之一,被誉为“洋兰皇后”,目前是消费量较大的盆花之一.大规模种植蝴蝶兰种苗繁殖主要采用组织培养,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蝴蝶兰的生产.为了提高蝴蝶兰组培苗移栽成活率,我们对移栽前蝴蝶兰组培苗采取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和不同栽培基质栽培蝴蝶兰试验,探索适宜的培养基和栽培基质.  相似文献   

5.
蝴蝶兰组培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蝴蝶兰属于单茎性气生兰,极少发生侧芽,比其它种类的兰花更难进行常规无性繁殖.自2002年以来,聊城市农科院生物工程中心开展了蝴蝶兰组培技术研究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年产组培苗20余万株,成品花5万盆,引导和带动了本市及周边地区蝴蝶兰产业的发展.现将试验研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蝴蝶兰无性快繁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蝴蝶兰无性快繁规模化生产的操作工艺,包括蝴蝶兰类原球茎继代与扩繁操作工艺和蝴蝶兰类原球茎组培苗生产操作工艺.  相似文献   

7.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繁育树莓种苗可解决根蘖分株、埋土压条和扦插繁殖,出现生育周期长、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品种退化、繁殖速度慢等缺点。驯化成活率是组织培养技术能否应用到生产上的关键。高成活率可提高组培苗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本试验研究树莓组培苗的生根方式、苗高度、根系长度、苗叶片数及遮光率对驯化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季2831根长为0~0.5 cm时将瓶苗移至驯化室开始驯化,长至组培苗株高2~3 cm,根系长度0.5 cm,2片叶时进行移栽;单季1132根长为0~1.0 cm时将瓶苗移至驯化室开始驯化,长至组培苗株高2~3 cm,根系长度0.5~1.0 cm,二三片叶时进行移栽,移栽后遮光率20%~30%。  相似文献   

8.
李红 《北方园艺》2021,(1):53-58
以蝴蝶兰组培苗为试材,研究了炭基肥和椰糠、水苔以不同比例混合对移栽前基质理化性质和移栽后基质理化性质、蝴蝶兰组培苗的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蝴蝶兰的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椰糠和水苔中加入炭基肥,显著改变了基质的理化性质,提高了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蝴蝶兰成活率提高了3.71%~10.18%,叶宽增加7.74%~25.54%,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其中,椰糠和炭基肥以4∶1生长状况最好,水苔和炭基肥以6∶1生长状况最好,说明炭基肥在蝴蝶兰组培苗基质中的应用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黄瓜转基因组培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苗龄、栽培基质和移栽前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对组培苗根系发育及驯化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转基因组培苗置于蔗糖浓度为6 %的1/2 MS培养基中生长28 d,随后移至蔗糖浓度为3 %的培养基中培养7 d,在组培苗六叶一心时,移栽于草炭∶珍珠岩∶河沙=1 V ∶1 V ∶1 V的基质中驯化,最有利于组培苗根系的发育,驯化成活率可达98.7 %,且经驯化成活的植株均能正常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0.
冯光惠 《现代园艺》2014,(16):11-11
以蝴蝶兰组培苗花梗节间为材料,通过对原球茎状体的诱导和增殖试验,研究不同类型培养基对蝴蝶兰组培快繁的影响,根据试验及数据分析,筛选出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以期探讨蝴蝶兰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建立蝴蝶兰组培再生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最适宜原球茎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2mg/L+NAA 0.2mg/L;最适宜原球茎的增殖培养基为:1/3MS+6-BA 2mg/L+NAA 0.2mg/L+30g/L香蕉汁。  相似文献   

11.
以西葫芦离体雌核发育而成的胚囊植株组培苗为试材,分析影响西葫芦组培苗驯化、移栽成活率的若干因素。结果表明,开始驯化时组培苗的苗龄、驯化温度、移栽基质组成、驯化方式等对西葫芦组培苗的驯化、移栽有较大影响;7~8叶1心的组培苗,在昼温22~28℃、夜温12~18℃的变温条件下,先闭瓶适应自然光照再开瓶逐步适应自然湿度,采用蛭石∶草炭=1∶1的移栽基质配方,成活率在9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草莓组培苗瓶外生根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草莓果实营养丰富、酸甜可口,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生产上较多地采用组培法培养脱毒草莓苗并快速繁殖,但组培繁殖成本较高是一大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草莓组培苗瓶外生根的研究,探讨了影响瓶外生根的一系列因子,希望能将组培苗生根与驯化合二为一,简化繁苗程序,降低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13.
以‘黄老门’姜茎尖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通过附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研究,并研究了不同的驯化处理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旨在建立‘黄老门’姜组培快繁及驯化移栽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宜的丛生芽诱导及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BA+0.6mg/L NAA;培养基MS+2.0mg/L BA+0.6mg/L NAA最有利于丛生芽生长及生根;温室开盖驯化处理是姜组培苗驯化的最佳方式,移栽成活率达93.3%。  相似文献   

14.
洋葱组培苗移栽成活与否是组培苗生产的最后一个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白皮洋葱组培苗移栽时驯化、基质配制、取苗、洗苗、消毒、移栽、水分、温度等技术,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芋组培苗移栽驯化期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芋组培苗在移栽驯化过程中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其叶片叶绿素含量、表观量子产额、羧化效率、净光合速率随驯化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而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则呈下降趋势, 说明移栽驯化可以增强组培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自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蝴蝶兰是兰科植物中栽培广泛、应用普及最多的种类之一,由于花形奇特,花色丰富,深受人们喜爱,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目前蝴蝶兰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织培养来进行,但是组培过程中褐变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蝴蝶兰种苗的规模化生产。本文对导致蝴蝶兰组培苗褐变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作了有益的探索,希望对蝴蝶兰的种苗生产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草莓组织培养苗的驯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狄文伟 《蔬菜》2010,(7):11-12
<正>近年来,脱毒草莓苗的生产为草莓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草莓组培脱毒技术研究较多,已经较为成熟;草莓组培苗的驯化技术虽不十分困难,但并不系统、不明确。这对于一部分生产者来说,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关于这一技术,笔者经过反复地实践,较为系统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彭琳 《花卉》2021,(4):21-22
本文以黑果腺肋花楸的幼嫩茎段去掉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初代培养时间对继代培养组培苗分化的影响,不同6-BA浓度对组培苗分化的影响,不同NAA浓度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以及不同基质对驯化后组培生根苗成活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初代培养14d进行继代培养是最佳的,MS培养基+2.0mg/L6-BA是最佳的增殖培养基,而1/2MS培养基+2.0mg/L6-BA+0.05mg/LNAA是最佳的生根培养基,珍珠岩:沙:草炭土=1:1:1的基质是驯化后生根组培苗的最佳移植基质。  相似文献   

19.
<正>巴旦杏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过程中,组培苗的大田移栽驯化技术尤为重要。组培苗成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我们通过多次试验,总结摸索出一套巴旦杏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技术方法。1组培苗的炼苗将生根的巴旦杏组培苗从培养室取出,放到正常室温下2 d,室内保持相对湿度在70%以上,温度控制在16~20℃。然后再移到遮荫蓬下2~5 d,遮荫度  相似文献   

20.
对兔眼蓝莓灿烂组培苗的增殖、生根及瓶外驯化技术的研究并优化.经过试验,确定灿烂最佳增殖培养基为wpm+1.5mg/LZT+0.5mg/L6-BA;最佳生根培基为wpm+1.5mg/L+0.2g/L活性炭,并进行7d的暗室处理后,生根率达到80%;最适炼苗基质为腐殖土∶园土=3∶1,保持湿度84%,温度35℃,组培苗成活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