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黑麦染色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快速、准确、直接检测和定位外源染色质的新技术。本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用毛地黄毒苷-11-dUTP标记黑麦总DNA作探针,以检测小麦中黑麦染色质。结果如下:八倍体小黑麦(2n=8x=56)有丝分裂中期有14条染色体显示黄色,42条染色体显示红色,红色间期核显示有14个黄色亮点,表明这八倍体小黑麦含14条黑麦染色体。八倍体小黑麦中黄色黑麦染色体显C-带和H-带的末端有绿色的带。这是由于黑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染色质含量高所致。黑麦附加系2R的间期细胞核中有1 ~ 2个黄色亮点。这表明2R含有1至2条黑麦染色体。  相似文献   

2.
麦类作物DNA原位杂交及其在远缘杂种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生物素标记的物种基因组DNA探针和克隆的专化性探针,对六倍体小黑麦双二倍体及其杂种和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及其杂种进行了染色体DNA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应用这两种探针均可以准确地检测出小麦远缘杂种中的异源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先后对二个六倍体小黑麦双二倍体(Badger、M#-2A)、一个八倍体小簇麦双二倍体、三个小黑麦易位系(宁麦8026、Amigo、Apollo)、一个小黑麦代换系(84056)和二个小簇麦附加系(94009-5-4、94009-5-9)进行原位杂交和异源染色体的检测,均获得较好的结果。此外,还讨论了应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可能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选择畜用黑麦、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冬小麦4个远缘杂交品种分为3组重复,采用人工去雄的方法进行远缘杂交来研究种属间的远缘杂交结实性。从结果来看,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最高,并且耔粒饱满度高,而畜用黑麦和冬小麦的组合最低并且差异不明显。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以及畜用黑麦和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的差异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方案选择畜用黑麦、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冬小麦四个远缘杂交品种分为三组重复,采用人工去雄的方法进行远缘杂交来研究种属间的远缘杂交结实性。从结果来看,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的结实率最高,并且耔粒饱满度高。而畜用黑麦和冬小麦的组合最低并且差异不明显。畜用六倍体小黑麦和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还有畜用黑麦和畜用六倍体小黑麦、畜用八倍体小黑麦之间的的差异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5.
草莓花药培养再生植株的细胞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莓品种丰香为材料,取花粉发育处于单核期的花药进行培养。培养初期花粉细胞和花药其它组织的细胞学变化连续观察结果表明,尽管培养初期少数花粉启动分裂,但分裂几次后均趋向解体。本研究的花药再生植株均起源于花丝断裂处的体细胞。采用染色体计数和DNA组分测定2种方法对43个再生株系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显示,其中39个株系为八倍体(2n=8x=56),4个株系为十六倍体(2n=16x=112),未获得与花粉染色体倍性相同的植株。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矮源作交本的杂交结实率,受一对部分显性基因"Cr-cr"控制。小黑麦Y1005F#-8含有crcr基因,杂交结实率高达40%以上;小黑麦Y1139F#-7含有CrCr基因,杂交结实率在10%以下。Cr-cr基因可能位于八倍体小黑麦的R组染色体上。它影响着向八倍体小黑麦导入普通小麦有利基因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草莓十二倍体种间杂种的获得及其回交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家军  薛莉  代汉萍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22):4651-4659
【目的】利用野生草莓资源获得高倍体种间杂种,并与栽培品种进一步回交,以拓宽现代草莓栽培品种遗传背景、培育新品种。【方法】用草莓栽培品种‘汤姬’(2n=8x=56)与中国原产的五倍体野生草莓‘黑龙江7号’(2n=5x=35)杂交,得到1株十二倍体种间杂种YH15-10(2n=12x=84),用之与栽培草莓品种‘宝交早生’和‘哈尼’进行回交,调查亲本及回交后代的倍性、植物学性状、花粉性状、果实性状等。【结果】十二倍体种间杂种YH15-10(2n=12x=84)植株健壮,叶片数少,单株花序数4.4个,每花序花数8-25朵,花量大,果实红色,畸形,最大单果重10.5 g,果肉黄白色,有香味。以YH15-10作母本时,均未得到杂种实生苗;以YH15-10作父本时,共得到83株杂种实生苗。十二倍体种间杂种YH15-10的花粉有大、中、小3类,其花粉生活力接近于栽培品种。对宝交早生×YH15-10部分回交后代进行倍性调查,观察到有8x、10x、11x、12x 4种倍性的单株,发现了2个高Vc单株IH1-5(10x)和IH1-7(8x),含量分别达0.95 mg•g-1和1.07 mg•g-1,果实香甜,品质优,但果较小,最大果重分别为10.4 g和9.6 g。【结论】草莓十二倍体种间杂种YH15-10整合了野生草莓的基因,并开辟了草莓高倍体育种的新途径。用之与八倍体栽培品种进行回交,得到一些果实品质优良、Vc含量高、芳香浓郁的不同倍性高倍体优系,可作为中间育种材料培育新品种。  相似文献   

8.
<正> (一)什么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先在自然界是没有的,它是一种人们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培育出来的新物种。通过六倍体普通小麦与二倍体黑麦的人工有性杂交,和杂种染色体数的人工加倍,使两个物种合并成为一个八倍体的新物种——小黑麦。现已被公认为全世界人工合成的第一种新作物。由于这种  相似文献   

9.
禾本科三个物种花粉粒及叶片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八倍体小黑麦、二倍体黑麦以及普通小麦的微形态特征,探讨它们的染色体组倍性及亲缘关系。[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二倍体黑麦、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粒和叶片表面形态与微结构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二倍体黑麦、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的花粉粒和叶片表面微观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八倍体小黑麦的一些微观形态特征介于二倍体黑麦和普通小麦之间。通过对比发现,三者的花粉粒大都为近圆形,在萌发孔和表面饰纹上有明显的差异,萌发孔从大到小依次为普通小麦、八倍体小黑麦、二倍体黑麦;在叶片下表皮特征、气孔大小和特征以及刺毛等方面,八倍体小黑麦都要明显不同于普通小麦和二倍体黑麦。[结论]花粉粒和叶片表面形态与微结构可作为区分种属差异的一项指标,同时对鉴定利用染色体工程创造的不同倍性新的多倍体物种以及研究物种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花生四个类型的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四类型的染色体组型分析表明:⑴四类型的染色体数,2n = 4x = AABB = 40,20对的同源染色体中,有1对具随体的B染色体的B染色体组和1对最小的A染色体的A染色体组。⑵四类型的染色体长度范围分别为5.7-15.1μ(西班牙型),4.9-14.4μ(秘鲁型),5.30-14.7μ(巴伦西亚型)和4.5-12.1μ(弗吉尼亚型)。四类型的染色体组型都不同,西班牙型2n = 4x = 17m + 1sm(SAT)+ 2 st,秘鲁型2n = 4x = 17m + 2sm(1SAT)+1st,巴伦西亚型2n = 4x = 12m + 7sm(1SAT)+1st和弗吉尼亚型2n = 4x = 16m + 3sm(1SAT)+1st。  相似文献   

11.
4种禾本科小麦族植物微观形貌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族4种植物花粉粒和气孔的微现特征的异同,并探讨花粉粒和气孔大小与染色体组倍数的关系。[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对二倍体长稳偃麦草、中阍偃麦草、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偃麦的花粉粒和叶表面的微观形貌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4种植物在花粉粒形态、大小、表面突起,萌发孔和叶表面气孔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二倍体长穗偃麦草与其他3种植物的花粉粒和气孔的微观特征差异明显。可见,小麦族二倍体物种与六倍体物种、八倍体物种在花粉粒和气孔的微观特征方面有明显差异,但六倍体和八倍体物种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用花粉粒和气孔的一些微观特征作为鉴别二倍体和六倍体、八倍体等染色体组倍数相差较大的物种有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in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of four triticeae specie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and the chromosome ploidy. [Method] Comparison of the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leaf epiderm among diaploid Thinopyrum elongatum, Elytrigia intermedia, hexaploid Triticum aestivum and octoploid Tritielytrigia types were carried out by observation under 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SEM). [Result] There were som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species in the micro-morphology, the size, the surface protuberance, the germ pore of pollen grain and the leaf epidermal stoma, in which diploid Thinopyrum elongatum wa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hree. Diploid, hexaploid and octoploid species of triticeae had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However,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hexaploid species and octoploid species we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Some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pollen grain and stoma could be used as the evidence to identify diaploid, hexaploid and octoploid spieces whose chromosome ploidy are hugely different.  相似文献   

1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个不同居群的黄牡丹花粉形态进行扫描。结果显示,花粉形态具有多样性,花粉外壁纹饰有脑纹网状、皱波网纹状、粗网状、网状和穴状细网5种;花粉粒的变幅为(32.94-48.87)μm×(21.57-29.70)μm,居群花粉在极轴、赤道轴和极赤比都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对6个花粉形态指标和植株11个外部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粉极轴与叶长宽比、极赤比与叶长宽比呈明显正相关,花粉极轴与叶长柄比、极赤比与叶长柄比呈明显负相关;花粉外壁纹饰变化与花瓣数量、宿存花萼和苞片数量呈显著相关。依据花粉外壁纹饰的演化规律可推测,花瓣数少、宿存萼片少,苞片数多、叶长宽比越大、叶长柄比越小应是植株较进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谢辉  韩守安  王敏  张雯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9):1610-1623
【目的】研究果粮间作模式下,扁桃遮阴程度对间作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为新疆南疆果粮间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扁桃-冬小麦(新冬20号)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主干分层形(DC)、开心形(OC)、高干形(HS)和小冠半圆形(SC)等树体结构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的4个树形为处理,以大田为对照。于冬小麦抽穗期、花旗、灌浆期和乳熟期4个关键生育时期对不同处理不同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光响应参数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产量构成指标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扁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等指标受树形和间作区域的共同影响,产量由高至低依次为小冠半圆形(SC)、高干形(HS)、开心形(OC)和主干分层形(DC),与单作相比降幅分别达到18.24%、33.00%、35.43%和63.68%;灌浆期不同树形处理叶绿素a/b比值均降低,扬花期和灌浆期4个树形对应间作区域小麦旗叶光合能力均显著降低,与单作相比扬花期和灌浆期降幅分别在18.24%~48.88% 和15.55%~56.38%;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小麦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扁桃-冬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籽粒产量降低与间作导致旗叶光合能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内蒙古荒漠地区6种珍稀濒危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这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各异,主要反映在花粉粒的形状、大小、萌发器官及表面纹饰等几个方面。由此可见,花粉粒表面性状特征主要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因此,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完全可以做为植物分类、鉴定的一项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香花槐与刺槐花粉形态的电镜观察及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SEM技术,对香花槐的花粉形态进行电镜扫描观察,根据花粉的形态、大小及外壁纹饰等超微结构,鉴证花粉的类型.发现花粉粒呈长球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条萌发沟,萌发沟附近具萌发孔,外壁纹饰为桔皮状.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植物花粉数量大,形态特征具有遗传性.一般认为,同属的植物花粉,其形态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同一属的共同点.从花粉资料显示,香花槐和刺槐花粉在形态上有高度的相似性,说明它们可能属于同一个属,这一论断有待于香花槐的细胞学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9.
Pollen morphyology of 6 species of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in Inner Mongolia desert area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cope(S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pollen morphology in terms of shape,size,germinator and surface structures.Poll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mainly determined by genetic factors.Morphological feafure of pollen grain is an assistant index in plant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