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散居型是东亚飞蝗的一个重要生态型。对散居型蝗虫行为的深入研究为飞蝗的防治和预报提供重要依据。采用行为生物测定和触角电位测定(EAG)的方法对来自于群居型和散居型蝗虫的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东亚飞蝗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群居型蝗蝻粪便释放出的化学信息素对散居型蝗蝻有明显的聚集作用;散居型蝗蝻对所测试的不同龄期群居型蝗蝻信息素均表现出明显的电生理反应,其中粪便抽提物的电生理活性较强,散居型蝗蝻对来自于相同龄期或较高龄期的群居型蝗蝻的化学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较强,其中,雄性比雌性敏感;群居型成蝗粪便信息素抽提物对散居蝗蝻有明显的电生理活性,雄性成蝗释放出的化学信息素电生理活性较高;散居型蝗蝻对来自于散居型蝗虫的化学信息素也有一定电生理反应,但反应不明显。散居型飞蝗的行为和型变与环境中的化学信息有密切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去秋残蝗面积和密度、今春蝗卵密度以及发育进度调查结果,结合蝗区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4月28日全国农技中心印发了《2013年蝗虫发生趋势预报》(植物病虫情报2013年第14期)文件,预计2013年全国蝗虫总体中等发生,发生程度与前几年相近,局部地区有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东亚飞蝗蝗蝻种群密度与型变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是世界性的一大害虫。它具有散居型、中间型和群居型三种型态,各型之间可随其密度的增减而相互转变。1921年Uvarov就论述过蝗虫因其密度不同可产生群居型,首先创立了蝗虫型变学说。1950年Key也述及型变是由于其它原因所引起的对密度过剩的迁徙。Kennedy(1961)、内田(1972)等亦认为,高密度可促进型变。但何种密度可导致型变,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蝗蝻种群与型变间的关系,研究其随密度变化而出现的不同生态型变规律,我们于1988~1990年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蝗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去秋残蝗基数和今春蝗卵调查结果,结合气象、生态等因素综合分析,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预计今年该省东亚飞蝗︵夏蝗︶中等发生,局部有发生高密度点片的可能,主要发生区域在永济的蒲州和韩阳、临猗的角杯、万荣的宝井、芮城的永乐、风陵渡等蝗区,蝗蝻出土盛期在5月中下  相似文献   

5.
可可油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蝗蝻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为供试昆虫,对德国柏陶公司生产的可可油杀虫剂进行了毒力测定,同时以马拉硫磷为对照药剂进行毒力测定,比较二者对亚洲小车蝗在毒力方面的差异性,进而明确可可油杀虫剂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基础毒性,为以后抗药性鉴定奠定基础。测定结果表明,2条毒力回归曲线LD50相差较大,可可油对亚洲小车蝗二龄蝗蝻的杀虫活性远不如马拉硫磷,2条直线的坡度不同,说明2种药剂对亚洲小车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蚊子喜欢将卵产在柔软的水面上,蝗虫喜欢产卵于松软的土壤中,褐飞虱喜欢把卵产在坚硬的稻茎里,而寄生蜂则会将卵宝宝产在其它寄主昆虫中。然而昆虫是如何选择产卵位点的?昆虫妈妈又是如何去感知产卵基质的硬度、甜度等,并进而整合各个感觉信息给宝宝找一个安全生长的家呢?本研究发现,昆虫在产卵时能够区分产卵基质的硬度,而甜味感受影响昆虫产卵时的硬度区分。昆虫通过甜味受  相似文献   

7.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与长额负蝗(Atractomorpha lata)是东北地区水旱田中主要害虫。为明确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越冬卵过冷却点及耐寒性,采用热电偶法,运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和超低温冷冻储存箱进行测定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越冬卵过冷却点,同时测量中华稻蝗与长额负蝗卵的含水量,长宽及卵囊的形态指标。结果表明中华稻蝗越冬卵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15.85±1.42)℃,结冰点平均值为(-12.73±1.29)℃,含水量平均值为59%,长额负蝗越冬卵的过冷却点平均值为(-25.09±0.18)℃,长额负蝗的结冰点平均值(-19.44±0.40)℃,含水量平均值为71%。中华稻蝗和长额负蝗卵内含水量的改变对过冷却点具有显著影响。在蝗虫的耐寒性的研究当中应与其与生活环境、发育阶段与生物学状态、体内含水量及抗冻保护物质、冰核物质等因素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木薯单爪螨的生态适应性机理,揭示其种群扩散蔓延机制,本研究开展了卵高温胁迫对木薯单爪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研究。将木薯单爪螨卵在梯度高温(30、33、36、39、42℃)人工气候箱中处理不同时间(0.5、1、2、4、8、16、24 h)后置于室温(25℃)下饲养,观察其卵孵化率、发育历期、后代性比(雌性百分率)及后代成螨寿命。结果表明:卵高温处理显著影响木薯单爪螨的发育与繁殖。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木薯单爪螨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卵孵化率、后代雌性百分率与后代雌成螨寿命显著下降。温度越高,对木薯单爪螨发育与繁殖的影响越显著,尤其对卵和幼螨的发育;卵经42℃高温处理2 h以上(包括2 h)后在25℃下均不能孵化和完成任何发育历期;42℃高温1 h为木薯单爪螨卵热最敏感时间。因此,卵高温胁迫显著影响木薯单爪螨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从而可能影响木薯单爪螨种群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木薯单爪螨扩散蔓延范围及生态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为科学制定中国针对木薯单爪螨的检疫政策和防控措施,以防其进一步扩散蔓延提供理论依据和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孔建  张乃鑫 《华北农学报》1990,5(3):104-111
伪钝绥螨在11.23~36℃的温度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在30℃以上产卵量降低一半.相对湿度70%以上是其生育的适宜湿度,低湿度下卵的孵化率低,是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原因.但低湿度并不影响卵的胚胎发育,而是阻碍幼螨的孵化,只要在卵期的最后7~10小时有适宜的湿度,仍有很高的孵化率.该螨取食山楂叶螨或朱砂叶螨均能正常生育,取食苹果、桃的花粉,其产卵量和发育速度与取食叶螨无显著差异.根据伪钝绥螨对环境的要求及我国北方苹果园的生态条件,作者认为有可能在渤海湾一带的苹果产区定居,并能对害螨发挥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拟谷盗Tribolium madens(Charp.),是新疆、甘肃、青海、宁夏等地面粉厂害虫,亦能为害小麦的胚乳。国内尚未报道此虫的生物学特性的论文。其卵在17℃以下,22、27、30、35、37、40℃不同温度及相对湿度40%、70%条件下处理后,卵孵化率有明显的差异。可分三个温区:17℃以下及40℃时卵孵化率为O,37℃孵化率为50%左右,其它温度下黑拟谷盗卵有70%以上孵化。从卵期来言,温度低卵期长,温度高卵期短。湿度对卵孵化率无影响。在温度17℃以下及37℃时黑拟谷盗幼虫不能进入蛹期。赤拟谷盗、杂拟谷盗在37℃时却有部分幼虫化蛹。27℃黑拟谷盗、杂拟谷盗幼虫死亡率为10%,赤拟谷盗在20%以下。黑拟谷盗个体幼虫在此温度条件下需要32—40天才能全部化蛹,群聚生活的幼虫二个月内仍处于幼虫期。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个体与群体幼虫化蛹天数的差异不如黑拟谷盗明显。相对湿度70%,温度范围20—30℃条件下黑拟谷盗幼虫发育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幼虫期缩短。黑拟谷盗蛹期在35℃为4.3天,27℃为5.6天,22℃为20天。黑拟谷盗卵孵化卒,幼虫发育仅仅在低湿条件下一个很狭窄的温度范围25—30℃内最佳。卵期、幼虫发育期,蛹期均短。且幼虫具有群聚性而延长幼虫期的特性,从而导致在西北某些地区偶而发现黑拟谷盗成虫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improve utilization of cold and heat source from river, turbulence theory and entropy generation theory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fouling on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small diameter tube of constant wall temperature.It is found that the entropy generation caused by conduction of fouling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otal entropy generation of heat transfer process through a duct than that in cveast rate of caused by temperature difference.The entropy generation caused by viscous flow is more than the entropy generation caused by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flow with bigger Reynolds and small radius.The increase rate of entropy generation monotonically increase with Reynolds and the generation process of fouling resistance.Thereafter, the effect of fouling resistance on the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water source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when river water are used as the cold and heat source of heat pump.  相似文献   

12.
低温胁迫对高粱幼苗MDA含量、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明高粱幼苗耐冷生理机制,以高粱耐冷和冷敏材料幼苗为试验材料,利用智能光照培养箱设置低温条件,分析了低温和常温条件下高粱耐冷和冷敏材料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两类材料的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都出现了增高的趋势,耐冷材料MDA含量的增加幅度低于冷敏材料,耐冷材料的SOD活性、POD活性的增加幅度则显著高于冷敏材料,说明材料的耐冷与否,与低温胁迫后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的增加量有关,MDA含量的增加幅度愈小材料愈耐冷,SOD活性、POD活性的增加幅度愈大材料愈耐冷。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入侵棉花害虫——眩灯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近两年发现的一种新入侵棉田的重要荒漠植被害虫——眩灯蛾[Lacydes spectabilisc(Tauscher)]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其寄主较为广泛,1年发生1代。4月中、下旬出蛰危害,5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越夏,7月下旬开始化蛹,8月下旬成虫羽化并产卵,9月中旬幼虫孵化。提出了该虫的监测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益蝽Picromerus lewisi对粘虫Mythimnaseperata的生防潜能,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益蝽5龄若虫对不同密度粘虫3~6龄幼虫的捕食量.结果 表明:益蝽5龄若虫对粘虫3~6龄幼虫捕食作用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其中日最大捕食量为3龄(24.390)>4龄(7.042)>5龄(6.061)>6...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温度对蓖麻粉虱若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的影响,为未来蓖麻粉虱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我们使用人工气候箱,设置了20、25、30和35℃ 4个恒温条件,测定蓖麻粉虱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蓖麻粉虱卵期从20℃的15.4天缩短到35℃的3.6天。整个若虫发育期从20℃的53.1天缩短到35℃的18.7天。30℃是蓖麻粉虱生长发育最合适的温度,在40℃恒温条件下卵不孵化。在恒温25℃时,卵和若虫死亡率最低。在30℃恒温时,雌性比有增高趋势。所有结果表明蓖麻粉虱能适应高温,随着未来全球气温变暖可能导致蓖麻粉虱为害范围扩大,制定完善的蓖麻粉虱防控措施亟不可待。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的气象预报和服务问题,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近57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温的阈值及气候特征,并利用NECP/NCAR(2.5°×2.5°)海温场、高度场建立了预报诊断模型。研究发现 (1) 应用改进的强降温指标统计寒潮发生的特征更符合高原实际情况。(2)受地形地貌及山脉阻挡的影响,青藏高原东部强降温次数的地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海拔较高的山区和东部地区强降温次数明显多于盆地。南部山区24h寒潮发生的次数多于48h、72h。(3)近57年区域寒潮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南部和北部的降速分别为-0.5次/10a、-0.4次/10a,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西北部盆地区降速分别为-0.1次/10a,未通过显著性检验。(4)高冷空气的移动路径是强降温预测的关键信号。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相关部门开展农牧业资源的和旅游资源的相关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Growth, Development and Yield of Rice in Response to Cold Temperatur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effects of duration of cold, varying from 1 to 15 days, at 15/10 °C day/night temperature, were examined at floral initiation and booting in three cultivars of rice which differed in sensitivity to cold. Cold durations of greater than 1 day reduced spikelet number (up to 41 %), spikelet fertility (up to 90 %), inflorescence branch number (up to 43 %) and total length of branches (up to 34 %) relative to controls. Cold reduced spikelet number more than fertility at floral initiation, whereas cold reduced fertility more at booting. Some processes of growth — inflorescence branching, spikelet development,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 were directly and irreversibly damaged by cold. On the other hand, apex elongation showed thermal retardation (defined as a reduction in growth rate during the period of cold, only to the extent predicted from reduced thermal time) but recovered after cold was relieved. The sensitivity of a particular physiological process to cold may be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the rate of that process to recover from cold stress and the opportunity (after cold stress is removed) for the completion of growth before the end of a development phase.  相似文献   

18.
采后嘎拉苹果果实细胞壁代谢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嘎拉苹果为试材,研究其果实细胞壁代谢及关键酶基因表达特性及受1-MCP、乙烯利和低温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常温下,嘎拉果实硬度变化与WSP显著正相关,与CSP和半纤维素显著负相关,与ISP的关系不大;1-MCP和低温处理显著抑制了WSP含量上升,减缓了CSP和半纤维素降解。嘎拉果实细胞壁酶中,β-Gal活性最高、增加最快,其基因表达亦迅速增加,α-L-Af活性和基因表达虽增加速率低于β-Gal,但二者变化规律相似,均显著受到1-MCP和0℃低温的抑制;PG和PME活性和基因表达量亦呈增加趋势,但未能完全被1-MCP处理和0℃低温所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其细胞壁酶活性变化均与硬度呈显著负相关性,并显著受到1-MCP和低温的影响。但是,乙烯利处理虽对嘎拉果实软化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东农冬麦1 号’为试验材料,探究了外源SA和ABA对提高冬小麦抗寒性及羿年返青率的影响。三叶期开始用SA、ABA和(ABA+SA)混合液处理麦苗(水作对照CK)。在5℃、0℃、-10℃、-25℃条件下检测麦苗的形态指标、叶绿素荧光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羿年返青率。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喷施(ABA+SA)均能有效提高麦苗叶片叶绿素含量、Fv/Fm、ΦPSII、qP值而降低NPQ 值;随温度的降低,‘DN1’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不断增加;喷施SA、ABA、(ABA+SA)与对照组相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在-10℃条件下(ABA+SA)处理组较其他处理组效果更显著。在0℃条件下(ABA+SA)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长和样品干重。ABA和(ABA+SA)处理均能提高返青率,且(ABA+SA)处理的返青率略高。综上,外施(ABA+SA)混合液处理对于提高冬小麦的抗寒性以及提高返青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1953—2010年安康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温变化特征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其研究对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农业生产以及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安康市为研究对象, 采用 1953—2010年逐日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作为基础资料, 运用气候倾向率、 滑动平均法、 M-K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方法对安康市年均气温和各季节气温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安康市近 60年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倾向率为 0.05℃/10 a, 并经历 “暖-冷-暖” 3个时期, 20世纪 60年代中期之前为偏暖期, 60年代中期到 90年代中期为偏冷期, 之后为偏暖期;(2) 年平均气温的年代际变化表现出 “缓慢上升-显著下降-显著上升” 的特征, 20世纪 80年代为低温期, 但未出现明显的突变点;(3) 安康市冬、 春、 秋 3个季节呈增温趋势, 20世纪90年代后为偏暖期, 且冬春2季增温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呈降温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降温趋势明显, 进入偏冷期;(4) 夏冬2季平均气温在近60年间存在明显的突变点, 突变时间分别为 1974年和 1991年, 但春秋 2季气温没有出现明显的突变。总体而言, 安康市近 60年来冬春 2季增温明显, 夏季呈降温趋势, 表现出 “冬春变暖、 夏季变凉” 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