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虎门口黄唇鱼资源迅速衰退的情况,进行一年多的调查,对虎门口珍稀野生保护动物黄唇鱼历史及目前的资源状况,衰退原因,保护措施,恢复办法等提出了调查结果和意见。  相似文献   

2.
黄唇鱼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Lin))],俗名大鸥、白花,英名Chinese bahaba,是东莞海域常见鱼类。60年代,一网曾捕获1500公斤。由于捕捞过度及水质污染等原因,黄唇鱼资源迅速衰退,近年已不多见了。黄唇鱼膘是名贵的中医补品,有特殊的药用价值,目前市面上500克重的干膘(白花胶),售价在12万元以上。为了保护这种珍贵的野生鱼类,我局资源环境管理科立项对该鱼资源进行调查,得到东莞市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支持。本是该项目成果的其中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为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又名大鸥、白花鱼、金钱鳘和黄甘等,分布于中国南海和东海,为中国特有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并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据报道,黄唇鱼成鱼一般个体重为15~30千克,体长为1.0~1.5米,大者重达100千克、长1.8米,具有较好  相似文献   

4.
《渔业科技产业》2005,(2):38-39
近段时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黄唇鱼频频现身汕头南澳海域,并频频自投罗网,自去年年底以来仅自撞渔网的黄唇鱼就达12条,为南澳岛50多年来所罕见!据专家介绍,黄唇鱼贵如黄金,一条黄唇鱼一般都可卖出数万元高价。  相似文献   

5.
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于2005年成立,继而进行了黄唇鱼的救护工作,是目前已知池塘驯养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黄唇鱼最多的单位。本文是对黄唇鱼救护、驯养工作的小结,在驯养黄唇鱼的池塘选择、水体消毒、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生长速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此期待社会的重视,通过共同努力,使黄唇鱼种质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黄唇鱼寄生“鱼蚤”的治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闽南、潮汕人称金钱鳘(鲵)、温州人称黄甘,东莞称为大欧、白花。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品种。目前对黄唇鱼驯化养殖过程发生的病害的研究及报道甚少,本人在驯养黄唇鱼过程中发生的黄唇鱼寄生的"鱼蚤"病害,进行检查、药物敏感治疗  相似文献   

7.
在东莞市黄唇鱼自然保护区救护基地黄唇鱼亲鱼培育“渡咸”过程中,发生了寄生东方鱼虱病害。在通过肉眼观察、镜检确诊病害种类后,开展了敌百虫、硫酸铜+硫酸亚铁等药物处理和淡水浸泡等小水体治疗试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养殖池塘治疗试验。结果表明,敌百虫是治疗池塘养殖黄唇鱼寄生东方鱼虱行之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正黄唇鱼(Bahaba taipingensis)属硬骨鱼纲、鲈形目、石首鱼科、黄唇鱼属,主要分布于广东和福建等海域,是中国特有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报道,20世纪60-70年代,珠江口海域是黄唇鱼盛产区,特别是东莞海域,还是黄唇鱼幼鱼的索饵场。2005年,东莞市政府设立黄唇鱼自然保护区,面积为663公顷,位于珠江口虎门海域。开展黄唇鱼人工繁殖研究、实现黄唇鱼鱼  相似文献   

9.
江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鱼危杂交繁育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鮠科鱼类大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当前淡水养殖的新宠。江黄颡鱼(又名瓦氏黄颡鱼)、黄颡鱼、粗唇鮠均为鮠科鱼类中具有开发潜力的种类,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体色艳丽,近几年市场行情逐渐看好,但其商品规格较小;江黄颡鱼,是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黄唇鱼救护技术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改进和完善救护方法,并总结了多年的救护经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救护方法,大大提高了黄唇鱼救护的成功率,在近3年中,共救护黄唇鱼380条,成功救护303条,通过改进救护技术,使黄唇鱼的救护成活率提高了44%,从最初的40%提高到84%,对保护黄唇鱼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钱名全 《科学养鱼》2006,(12):70-70
鱼肚是由大中型鱼类的鳔加工成的淡干品,较著名的海产品有鮸鱼肚,黄唇肚(黄唇鱼),鳗鱼肚(海鳗)和大黄鱼肚,  相似文献   

12.
黄颡鱼的池塘成鱼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唐卫红 《内陆水产》2001,26(12):35-36
黄颡鱼,又名黄腊丁、嘎鱼,一般体长为11~25厘米,体重30~250克。体无磷,体前身有背鳍棘一条及胸鳍棘两条,均有锯齿。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鼻须一半白色,一半黑色。野生环境中我国各地水系均有分布,由于其味道美肉质细嫩,少剌,多脂,逐渐被消费者认识,市场销量逐渐扩大。1池塘成鱼养殖1.1池塘条件主养黄颡鱼可采用一般无工业污染的池塘,要求水深1.5米左右,每口面积670~6700米2均可,但以面积0.2~0.33公顷的池塘容易管理。有条件的地方,每口池塘应安装增氧机,可增加放…  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由于受环境的影响,天然产量锐减,大规格黄颡鱼越来越紧俏。为了开发这一肉质细嫩、颇受消费者欢迎的优质品种,1999年至2001年,我们进行了黄颡鱼池塘养殖高产试验。本文就试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用于黄颡鱼养殖试验的2口鱼池均为普通池塘。面积分别为8亩、9亩,水深2.6米。池中淤泥较少,底部平坦。水源为深井水,水质无污染。2.池塘消毒池塘实行干塘消毒,产品上市时排干池水,每亩用生石灰75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并曝晒5~10天。鱼种放养前15天加足池水。3.鱼种放养黄颡鱼…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的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Rich)〗俗称黄鼓鱼、黄腊丁等,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其广布于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黄颡鱼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可鲜活上市,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小型名、优鱼类,市场价格居高不下。为适应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水产工作者对黄颡鱼的生物学、人工繁养技术,大水面开发利用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1~7〗。笔者于2000~2001年在西洞庭祝丰办事处清水塘村鱼苗繁殖场对黄颡鱼进行了规模人工繁殖试验,催产亲鱼2批330组,共获1.5~2厘米的黄颡鱼约…  相似文献   

15.
<正>9月26日,广州市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组织专家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广州地区黄唇鱼资源调查"项目进行会议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了该项目负责人黄洪辉研究员的工作汇报,查阅了项目材料,经质询和审议,认为该项目较好地收集和积累了珠江口黄唇鱼分布基线信息,初步掌握了近年来珠江口黄唇鱼主要栖息地分布及水域特征情况,完成了项目合同工作任务和指标,项目成果对珠江口黄唇鱼资源的保护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6.
汪成刚 《内陆水产》2002,27(12):12-12
黄颡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细刺少,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数量锐减,因而人工养殖黄颡鱼市场前景看好。1黄颡鱼的生物学特点黄颡鱼属鲶形目,科,黄颡鱼属,俗称黄刺鱼、黄腊丁、黄姑等。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钝圆,口裂大,口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有4对须,鼻须长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达胸鳍基部,颐须2对,外侧1对比内侧1对长。背鳍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前后缘均具锯状齿,胸鳍呈扇形,末端接近腹鳍。腹鳍比臀鳍短,起点与臀…  相似文献   

17.
金钱鱼,学名黄唇鱼(Bahabaflavolabiata)俗称金钱鳘(鮸)、黄甘,为中国特有种。对金钱鱼进行驯养研究已有报导,但对金钱鱼的病害及治疗药物敏感性等研究几乎是空白.本人有幸接触金钱鱼,并对金钱鱼发生的病害进行初步的实验和研究,现把金钱鱼发生的白点病治疗实验通报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腊丁,是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小型经济鱼类。其肉质细嫩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是近年来市场上热销的一种优质鱼类,常年市场销售价在30元/kg~40元/kg。常见的种类有瓦氏黄颡鱼(江黄颡鱼)、长须黄颡鱼、光泽黄颡鱼和细黄颡鱼,目前人工养殖多是黄颡鱼,在内陆地区均有养殖。  相似文献   

19.
水库小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aco(Richardson)〗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又名黄嘎、黄腊丁等,是我国重要的小型底层经济鱼类。该鱼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而颇受消费者欢迎,市场价格30~36元/千克。为了调整网箱养殖品种结构,探索黄颡鱼养殖技术,笔者2000年在水口电站西滨库区进行了小网箱养殖黄颡鱼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水域环境试验地点在水口电站西滨库区内,水面宽阔,水质良好,无工业污染,透明度为0.6~1.5米,pH值6.2~6.8,底质平坦,水深4.0米以上。1.2网箱设置网…  相似文献   

20.
黄颡鱼营养价值高,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和抗病能力强,容易饲养,市场需求量大,作为新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正被广大渔民认可,市场前景广阔。目前黄颡鱼夏花培育大都以水泥池(25~40m^2/口)为主,水体小,对设施、技术要求高,很多黄颡鱼生产场家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设备和成熟技术,夏花培育出塘率极低,有的甚至全军覆没,造成近几年黄颡鱼夏花鱼种紧俏,价格居高不下。完善黄颡鱼夏花培育技术,尤其是池塘培育技术,对于大规模开展黄颡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