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欧李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方法】选取引种到成都地区的9个欧李品种,对12项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欧李果实的各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单果重与可溶性蛋白之间,可食率与含水率之间,可滴定酸与固酸比、糖酸比之间,固酸比与糖酸比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6.515%;第1主成分为口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0.126%;第2主成分为质量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6.028%;第3主成分为可食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1.159%;第4主成分为营养因子,方差贡献率为9.203%。建立了不同欧李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F=0.579 4F_1+0.185 2F_2+0.129 0F_3+0.106 3F4。果实综合品质排序为:燕山2号>农大7号>燕山1号>京欧1号>鲁1>内蒙大>蒙艳早红>鲁2>16-8。其中,燕山2号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优,可考虑作为引种成都地区的优良经济果树品种。【结论】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欧李的引种与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主要营养品质特征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甘薯(Ipomoea batatas (L.) Lam)是淀粉类块根作物,为中国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加工原料,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是甘薯品种选育和综合利用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通过分析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主要营养品质,建立适合、高效的中国甘薯营养品质评价方法,探讨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甘薯育种和利用提供基础。【方法】 以中国主栽优质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化学分析与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块根中主要营养品质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转化与因子分析,综合评价甘薯块根营养品质特征。【结果】供试的30份不同肉色甘薯块根中营养品质指标均有一定差异,以胡萝卜素、花青素、黄酮、多酚与果糖等指标含量变异系数大,蛋白质与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相对较小;紫肉甘薯材料中Fe、Zn、Mg等矿物质元素、黄酮和多酚等含量多高于白肉与黄肉品系,但其淀粉率较白肉与黄肉品系偏低。相关分析表明,块根各营养品质组分既相互独立又关系复杂,多数营养品质指标间有一定相关性。品质指标转化数据经因子分析,被提取的前8个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2.36%,前8个公共因子对16个指标变量的贡献范围为0.83-0.98,甘薯营养品质指标可划为功能物质因子、碳水化合物因子与营养品质辅助因子,它们的方差贡献率和权重分别为33.34%、38.7%、20.32%和0.36、0.42、0.17,该结果表明,利用因子分析可将相同或类似本质的多个甘薯营养品质变量归入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减少分析变量数目。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权重的确定,以计算出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反映供试材料营养品质综合评价高低,结果表明,不同肉色甘薯品种(系)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主要表现为紫肉型>黄肉型>白肉型,紫肉型甘薯品种(系)受其功能物质因子的影响,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表明甘薯块根中黄酮类、多酚类、花青素、胡萝卜素等物质组分对其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的贡献高,可作为衡量甘薯块根营养品质综合评价优劣重要指标,而干基条件下含量差异不明显的蛋白质与淀粉等甘薯块根营养基本组成因子,在综合评价中贡献较小。【结论】 不同肉色甘薯块根重要营养品质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不同肉色甘薯品种(系)营养品质综合评价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紫肉型块根>黄肉型块根>白肉型块根,影响甘薯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的关键因子依次是功能性物质因子、碳水化合物因子与营养品质辅助因子。  相似文献   

3.
薏苡种质的主要营养组分特征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薏苡品质评价是其加工和综合利用的重要环节,建立合理的薏苡品质评价方法,发掘和筛选薏苡优异资源,为薏苡的品质改良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86份不同产地的薏苡地方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薏苡籽粒中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氨基酸主要营养组分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转化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薏苡的主要营养品质特征。【结果】86份薏苡种质的淀粉、脂肪、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14种营养组分的变异系数在5.01%-116.90%;8种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为0.33%-2.47%,亮氨酸含量最高,赖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糯性种质35份,占所有种质的40.70%;34份种质的脂肪含量≥8%,8份种质的蛋白质含量≥20%,昌黎薏米、昌黎黑川谷的总氨基酸含量高。相关性分析发现,总淀粉含量与直链淀粉含量显著正相关,与支链淀粉显著负相关;支链淀粉与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和丝氨酸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必需氨基酸之间多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将14个营养品质指标简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蛋白质、总氨基酸和5种氨基酸组分为第一主成分决定因子,蛋氨酸、赖氨酸、丝氨酸组分为决定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子,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脂肪组分为第三主成分决定因子,总淀粉组分为第四主要决定因子。4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48.333%、16.571%、16.011%和6.146%,累积贡献率为87.061%,并根据各因子隶属函数值、权重的确定,以计算出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反映供试材料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排名。主成分分析将关系复杂的营养成分指标简化为少数彼此独立综合因子,能够比较客观地对薏苡品质进行评价。【结论】薏苡营养组分变异类型丰富,必需氨基酸组分齐全,并存在糯性、高蛋白和高脂肪的种质变异类型,筛选出综合品质评价得分较高的10份种质:昌黎薏米、昌黎黑川谷、义县农家种、台湾花壳、贵州薏苡、安国五谷、辽宁本地薏苡、承德薏苡、盘县五谷和花甲六谷。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葡萄品种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特征及营养品质差异,建立葡萄果实营养品质综合评价方法,以15个鲜食葡萄品种为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对果实15个营养品质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不同葡萄品种间各营养指标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苹果酸和总酚含量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7.689%;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阳光玫瑰、魏可和金手指的综合营养品质较高,藤稔、巨峰和京亚的综合营养品质较差;建立了葡萄营养品质评价回归模型Z=-4.012+0.056X_5+0.018X_(6 )+0.009X_8+0.729X_(11),方程决定系数R2=0.989,筛选出影响葡萄营养品质的4个单项指标:固酸比、糖酸比、果糖和苹果酸。  相似文献   

5.
为对漂烫海带质构品质进行客观综合评价,以不同含量钙盐漂烫处理后的海带样品的硬度、弹性、咀嚼性、内聚性、胶着性、恢复性6项质构指标进行分析,并结合模糊感官评价,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海带品质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漂烫海带的质构指标参数与感观得分呈二次函数关系,存在感观得分最高时的质构指标值X_(max)。将质构指标参数转化为与感官品质呈正相关的质构指标指数,经主成分分析,6项质构指标可提取主成分2个,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988%,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与总方差贡献率的比值作为主成分权重系数,计算出综合得分,归一化转化为质构综合指数。该方法的评价结果能综合反映海带质构品质。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疆枣种植品种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现状,本研究综合评价引进枣品种,为筛选出适合当地立地条件的优良枣品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以新疆南疆引进的20个枣品种为供试材料,评价果实的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9个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枣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为选择优良枣品种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9个性状指标提取出5个主成分,分别为可食率因子、酸度因子、果形因子、营养因子、果实硬度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49%;不同枣品种果实品质的综合评价模型为F=0.242 8F1+0.203 1F2+0.171 1F3+0.140 1F4+0.097 7F5;综合评价排名前5的品种是长鸡心、上海白浦、茶壶枣、骨头小枣、冬枣,综合评价的结果与实际栽培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燕山地区12个板栗品种(系)的7个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对各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应用隶属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K-均值聚类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比较不同分析方法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以期为选育优良板栗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个板栗品种(系)的果实单粒质量、单粒质量标准差、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含水量差异显著,其中,淀粉含量和脂肪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和含水量存在显著负相关。通过建立各指标的线性隶属函数,根据最低隶属原则进行品质排序,前5名分别为迁西42号、抚宁12号、燕宝、燕龙、兴隆1号。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整体评价指标可分别提取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47%,根据3个主成分得分及相应权重累加综合计算得分,确定前5名分别为燕宝、兴隆1号、青龙47号、迁西42号、抚宁12号。通过K-均值聚类法,根据果实品质指标对12个板栗品种(系)进行聚类,确定优质板栗品种(系)为燕龙、抚宁8号、燕京8号、燕宝、青龙47号、兴隆1号、迁西42号。3种分析方法对不同板栗品种(系)的算法和评价侧重点有所不同,在3种评价方法中综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观赏生菜品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决定观赏生菜综合品质的重要指标,用以综合评价观赏生菜品种,以7个观赏生菜品种为材料,测定其形态指标、营养品质、观赏品质以及产量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对16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一共提取到5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96.45%,反映了观赏生菜综合品质方面的绝大部分信息。根据主成分载荷结果和主成分贡献率可知,对形态指标影响最大的是叶宽、叶长等2个主要指标;对营养品质影响最大的是硝态氮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花青素含量等5个主要指标;在评价观赏品质时,主要评定其叶色、叶形、株型等3个指标;在评价产量时,可通过测定鲜重来判断。利用提取出的5个主成分代替原有16个指标对7个观赏生菜品种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及排序,筛选出最优品种为Regina Delle Ghiacciole,最差品种为Quattro Stagioni。研究结果为提高观赏生菜品种筛选效率及优良品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应用多元统计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配方下姬松茸蛋白质营养价值的6个主要营养指标进行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姬松茸的化学评分与氨基酸评分和营养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氨基酸评分与营养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必需氨基酸指数与生物价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可将原6个营养指标综合为2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可达93.52%。根据主成分对原性状的综合能力进行营养价值分析,2个主成分可分别解释为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效应因子及营养指数效应因子,并建立主成分方程。据此计算出各配方的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排序第一和第二的为B和A3的配方,所以这两组为较佳的配方。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8~2009年度和2009~2010年度参加山东省区试的297个品种(系)的小麦品质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评价小麦整体的品质指标,可以提取三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为蛋白质量因子(含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第2主成分为磨粉因子(含硬度指数、出粉率、吸水量、白度),第3主成分为蛋白数量因子(含湿面筋含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三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两年分别为77%和82%,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两年分别高达34.453%和36.291%,说明面筋指数、沉淀值、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是影响小麦品质的主要因素。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小麦的综合品质,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中的泰农7058、05428、泰山4173、山农71等品种(系)得分较高,说明品质表现突出。同时综合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不同指标的特征值大小和可操作性,提出在育种早期面筋指数、沉淀值和硬度指数可间接评价小麦品质。用R型聚类将10个品质性状聚为四类,其中三类性状(面粉白度另成一类)所包含的指标和主成分分析的三个主成分所包含的指标基本吻合。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对2009-2010年度96个样品进行了Q型聚类,其中第Ⅲ类群包括的6个品种(系)各类指标较高,结果和主成分综合评分中得出的品质较好的品种(系)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主成分分析可以用于小麦品种(系)品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金柑品种果实基础品质和营养物质的差异,以国家果树种质(重庆)柑橘圃的6个金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15个主要品质指标、20个功能成分指标和17个氨基酸营养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温光橘的果实品质较好,滑皮金柑类黄酮总量最高,温光橘和滑皮金柑酚酸总量较高,宁波罗纹和融安金柑氨基...  相似文献   

12.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潮土区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是影响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长期有机肥料添加条件下甘薯碳氮积累与分配的响应关系,为实现潮土区甘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40年潮土长期定位试验(徐州)为平台,选择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施有机肥料(M)、有机肥料+氮磷钾肥处理(MNPK)处理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下耕作层土壤性质、甘薯收获期的地上/地下部生物量以及各主要功能器官的碳氮含量,阐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甘薯碳氮含量及其在各功能器官中的分配比例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措施下甘薯地上、地下部碳氮比(C/N)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甘薯碳氮分配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长期有机肥配施氮磷钾化肥(MNPK),相较单施有机肥料(M)或化肥(NPK),甘薯块根生物量与干物质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土壤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通过对土壤性质与甘薯碳氮固持及碳氮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甘薯各器官碳氮固持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而土壤有效磷(AP)含量并未与甘薯叶片碳氮含量表现出相关关系,但与块根氮固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0.839。甘薯叶片C/N与土壤E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柄与藤蔓C/N与土壤EC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甘薯地下块根C/N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通过对碳氮固持量在地上部、地下部的分配比例以及地上部、地下部的C/N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前两个轴共同解释了66.6%的变异,第一主成分轴贡献率为42.8%。CK与NPK处理在轴1上的排序较高,说明两者处理下土壤pH与EC值较高,且对于碳氮在甘薯地上部的分配以及地下部C/N的解释度较高。【结论】有机物料添加能够合理调配各器官C/N,提高碳氮在甘薯地下块根部分的分配比例,促进甘薯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紫色甘薯引进筛选与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供试18个紫色甘薯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观察、营养品质鉴定以及加工品质和适应性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薯形美观,食味品质和适口性好的4个品种--福薯9号、F22-158、58009和济薯18,适合作为紫色优质食用薯开发;产量高、烘干率与出粉率适中、加工品质好的伟祥1号和济薯18适合作紫色地瓜干加工用原料薯开发;其他...  相似文献   

14.
旨在客观、准确评价引种棉花种质资源的应用价值,为棉花新品种培育提供优异亲本,本研究以80份新引进种质资源为材料,以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3方面的10个性状为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积贡献率达到76.893%,第1主成分主要与纤维品质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棉花产量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抗病性有关,第4主成分主要与纤维伸长率有关。卡方距离为2.15时,供试材料可分为6类,第I、第Ⅱ类群综合性状优良,与主成分分析散点图的第I类群特点相同,均属于相对高产、优质类群。最终,将聚类分析的第I、第Ⅱ类群和主成分分析散点图的第I类群取交集,获得25份高产、优质资源材料,扩充了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育种资源圃。  相似文献   

15.
贮藏过程中甘薯的品质会发生变化,为深入研究不同贮藏时期甘薯品质和淀粉特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淀粉型甘薯ZH1042、鲜食型甘薯ZZ1-358和对照品种心香在贮藏期间的营养品质与淀粉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类型甘薯的品质和淀粉特性变化规律不同。淀粉型甘薯在贮藏过程中失水率和腐烂率最高,心香在整个贮藏期的腐烂率最低。3个甘薯品种(系)的总淀粉酶活性和β-淀粉酶活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显著。ZH1042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整个贮藏期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不显著,而蛋白质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下降。ZZ1-358淀粉含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蛋白质含量却先上升后下降又上升。心香的淀粉含量在贮藏100 d后显著上升,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蛋白质含量则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甘薯的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70~100 d,不同类型甘薯材料提取的淀粉纯度最高,最高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和热浆黏度在甘薯贮藏100 d时显著下降,甘薯中淀粉含量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贮藏会改变甘薯淀粉X射线的衍射强度但不改变其晶体结构,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30 d。  相似文献   

16.
崔国民  师进霖  杨子娟  黄维  赵高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71-10272,10278
[目的]探索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的主体指标,为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云南玉溪烟区的适熟烟叶,经中温中湿方法调制处理后,对烤后烟叶评吸鉴定;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烤烟叶评吸鉴定指标: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杂气、浓度、劲头、余味、燃烧性、灰色、使用价值进行分析。[结果]烤后烟叶评吸质量指标中,香气因子是影响烟叶评吸质量的主体指标,直接关系到烟叶评吸质量的总体评价。根据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确定了反映评吸质量主要的4个主成分及其主成分的函数方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发现综合分析计算值与烟叶使用价值高度正相关。[结论]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可行、客观的评价初烤烟叶评吸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应用多元统计成份分析法,对不同添加猪粪渣下鲍鱼菇中各类氨基酸总量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相关及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鲍鱼菇子实体的鲜味氨基酸总量(x1)与甜味氨基酸总量(x2)、支链氨基酸总量(x4)、芳香族氨基酸总量(x5)、儿童氨基酸总量(x6)和必需氨基酸总量(x7)呈极显著正相关;x2与x4、x5、x6和x7呈极显著正相关;x4与x5、x6和x7显极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绿原酸是一种珍贵的传统中药,主要从植物中提取。建立了一种利用农作物-红薯叶发酵枯草芽孢杆菌RP5产绿原酸的新方法。该株细菌是从金银花中分离得到的一株内生菌,利用高效液相和液质联用方法,研究了红薯叶粗提液作为主要液体培养基对RP5合成绿原酸产量的影响。优化结果表明,最优液体发酵培养基成分为:蔗糖40 g/L、NH4Cl 10 g/L、Cu SO40.04 g/L以及新鲜红薯叶200 g/L。该方法表明,RP5使用红薯叶提取物作为主要培养基材料能够导致绿原酸大量积累,RP5发酵产绿原酸产量提高了37.75 mg/L,是RP5基础发酵(1.58 mg/L)的23.90倍。总绿原酸包括绿原酸及其两种同分异构体产量提高了55.22 mg/L,是菌株用PDB发酵(1.74 mg/L)的31.74倍。用红薯叶和内生菌共同发酵产绿原酸这种珍贵的药物是首次报道,该方法简单、迅速且可以应用于其他材料。该结果可为绿原酸的大规模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加快了植物内生细菌和红薯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更加快了农作物副产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