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汾河上游干流河道治理工程从宁武县头马营至汾河水库库尾,长71 km,是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输水线路惟一一段采用天然河道输水的线路。治理工程既有工程措施,又有生物措施,其长远有利影响远大于其施工造成的临时不利影响。工程建设将使现有的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博河、精河流域防洪减灾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就博河、精河流域的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洪水成因及特征、历史洪水、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等进行了简要阐述。提出了博河、精河流域防洪近期、远期目标:近期以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河道治理、堤防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远期建成干流、支流水库、完善堤库、堤坝、堤林结合的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当出现特大洪水时不造成较大损失。防洪对策是:不断优化防洪布局;加强河道整治;治理山洪沟;加固病险水库、建设防洪水库;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境;加强非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3.
营口地区共有中小河流112条,现已治理33条河流,修建堤防405.88 km,占统计中小河流干流的36.4%。现存问题是中小河流缺乏专项的规划工作,中小河流治理前期工作欠账且薄弱。规划河流占全市中小河流总数的20%。投入严重不足,中小河流治理没有得到全面整治。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河道萎缩严重。污染严重,河道水生态恶化。建议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规划先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完善防洪减灾体系,防治结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建管并重,依法治河。  相似文献   

4.
柞水县乾佑河重点段防洪工程位于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境内,地处乾佑河流域中游,工程范围涉及营盘镇、乾佑镇和下梁镇。工程共治理河道长度11.63 km,堤防长度4 014.04 m,堤防护基长度1 181.01 m。防洪标准为20 a一遇,级别为4级,乾佑河支沟(流)防洪标准为10 a一遇,支沟(流)与干流交汇处采用干流防洪标准。该工程在设计中详细分析了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环节配置了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永川区位于重庆西部,永川城区内河道共有6条,干流为永川河(临江河),其余支流均为季节性河流。一级支流为玉屏河、跳蹬河(护城河)、红旗河,直接流入永川河。二级支流胜利河在红旗小学汇入玉屏河,三级支流萱花河在文曲路老法院旁汇入胜利河。调查了河道绿化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1)加强河道两岸现有植被保护;2)对部分区段开展河道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在满足防洪安全的河道基本功能前提下,修复河道生态功能;3)严格审批程序,管控好城市蓝线;4)加强执法力度,禁止向河道及两侧倾倒垃圾。通过市政管网改造,控制污水排放,保证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6.
根据喀左县公营子镇总体规划,提高第二牤牛河公营子镇右岸的防洪标准,既解决开发区的防洪问题,保护百姓财产和生命,又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作为广西首批试点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深井河范家庄—龙福洞段重点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以提升其防洪减灾能力,实现乡村振兴,美化生态环境。根据河道整治施工时序、工艺特点、项目区域环境特征等,将工程区分为护岸建设区、施工生产区和临时堆土场区3个防治区,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植物及临时措施,构建了全面、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以减少项目施工扰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提高项目区水土保持效益。预计到设计水平年,将有效减少水土流失量174.92 t,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71%,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8.46%,工程建设对当地水土资源及植被、生态环境等的影响降到最低,总体上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河道整治工程普遍忽视河道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造成河道生物群落与河流生境的退化。为此,通过分析河道工程建设中对河道生境与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应充分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的对策,以实现适度的河道治理。此项研究可以为河道综合整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2004年3月26日,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在安阳市政府、市水利局领导陪同下到殷都桥视察安阳河河道治理工程。 安阳河治理工程,1991年至1996年共投入资金5 980万元,对安阳河市区西段5.6 km和内黄县段8km河道进行了治理。修建了殷都橡胶坝和东风橡胶坝,形成近70 hm2水面,年增加侧渗水量800万m3,有效地防止了地下漏斗的扩大。2000年开工建设的安阳河市区东段综合治理工程从东风坝到于曹沟,全长5.  相似文献   

10.
生态水利是尊重基于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协调的水利资源利用方式,在进行水利工程开发和治理过程中应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结合凌源市青龙河(瓦房-东营子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中生态水利设计和施工等阶段生态理念的应用,对生态水利在现代河道治理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对河道治理工程建设起借鉴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区生物多样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河源区西部、南部、东南部和东北部都毗邻生物多样性中心,生态系统多样,物种较丰富。这种生物多样性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环境为生存条件,因而比较独特,不乏特有种、珍禽异兽、名贵药材和受到国家保护的物种。全面了解江河源区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将有利于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内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断面形态的演变特征,给上游来水来沙、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提供检验,也为下游水文地貌的演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珠江三角州网河区三水站和马口站资料,通过提取反映河道断面侵蚀形态的指标,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综合解析河道断面侵蚀形态的演变特征。[结果]由于三水站2009年的虚实比远大于其他年份的虚实比,2009年三水站断面侵蚀形态异于其他年份外,其他年份侵蚀形态的变化较为缓和;对于马口站而言,尽管该断面的侵蚀形态变化较多,但综合5项反映河道断面侵蚀形态指标来看,该断面形态的变化类型总体上可以划分成2种侵蚀类别。[结论]总体上,21世纪初马口和三水站断面比20世纪90年代过水断面增大,断面的过水能力有加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14.
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和水文资料以及多年旱涝状况的分析,得出了该地区基本的气候特点。该地区气候可划分为东、中、西3部分,西部气候湿润而稳定,旱涝灾害较少;中部气候干燥而稳定,旱灾多于涝灾;东部气候变化复杂,分析认为东部气候类型是整个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基本气候类型,中、西部气候是在该基本气候类型基础上受山地和水域等周围地理环境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上游成为第二条黄河的可能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气象因素和下垫面因素出发 ,重点针对长江上游地区的金沙江和嘉陵江流域 2个主要产沙区地表侵蚀和河流泥沙输移特征、来水来沙条件 ,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 ,分析了长江上游成为第 2条黄河的可能性。认为气象因素是影响重点产沙区沙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而长江上游地面物质侵蚀量和河流泥沙的发展主要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影响。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水热条件和地貌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考虑“长治”工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的综合治理工作 ,长江上游的河流泥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最后还根据该地区的现实情况 ,提出了进一步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泾河流域高含沙水流的尺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泾河流域1965—2014年5—9月的逐日降雨量、逐日径流量和逐日含沙量数据,选取日含沙量≥100kg/m3作为高含沙水流,分析了泾河高含沙水流的空间特征及其变化,并参考降雨量探讨变化成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泾河流域的高含沙水流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65—1978年为多发期,1979—1990年为略微减少期,2006—2014年为显著减少期。将泾河流域分为南北两个分支,高含沙水流具有明显的尺度效应,北支的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加而减少,产流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加而增加,南支的产沙模数随流域面积增加而增加,产流模数也随流域面积增加而增加。南北两个分支的产流模数和产沙模数在3个阶段经历了相似的变化,先是1979—1990年略微减少,之后在2006—2014年显著减少,使最初的复杂尺度效应转变为后期简单的线性尺度效应。分析结果说明泾河流域内部各区域在水土保持措施长期实施下高含沙水流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及河道生态整治工程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近几年向塔里木河下游的应急生态输水,水流到达塔里木河尾间台特玛湖,沿岸地下水位上升,沿河部分地段植被长势得以恢复,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下游河道生态整治工程,包括河道疏浚输水线路选择和设置生态闸的问题。大西海子水库下游河道疏浚工程有3条输水线路可供选择,通过投资、占地、施工、管理、防洪等综合比较,选择在大西海子水库主坝上新建一座放水闸方案。方案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本着尽量少而又要满足河道疏浚后沿岸植被生长需水的原则,分析了沿岸生态闸设置的必要性和保护的生态植被的面积,并探讨了今后生态输水方式的选择与生态闸的开启顺序。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措施对秃尾河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是影响流域产汇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双累积曲线、时间序列分析等方法,分析秃尾河流域降水及河川径流、暴雨洪水特征变化及其对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响应。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06.4mm,河道多年平均径流量3.4亿m3,1977年后年径流量呈显著性减小趋势。与1977年之前相比,在水土保持措施影响下,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比例下降,枯水期径流量比例上升,季节分配趋于均匀。相似降水条件下,场次洪水总量、洪峰流量减少,洪水过程均化。  相似文献   

19.
东辽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65,自引:5,他引:65  
河流系统的生态需水是指维持河流正常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所需要的一定水质最小水量 ,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河流系统的生态用水包括河道系统 (包括排沙生态用水和水面蒸发生态用水 )和洪泛地系统两大系统的生态用水。东辽河流域河道系统生态需水量占年均径流量的 44 .43%。洪泛地生态用水量为 16 .87亿 m3,占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的 2 8.0 2 %。必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河流水资源开发的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于屏东县来义乡林边溪上游,采用电磁式流速仪、旋杯式流速仪及超声波数位流速仪,进行河川流速量测,并比较三种仪器所实际量测获得数据差别及其实用性,在枯水期进行河川流量量测时水位较低,可利用一点法或两点法量测其流速,并以平均断面法计算出流量,在低水位时,旋杯式流速仪会因为水流速度太小使旋杯无法转动,因此在低水位时,可以电磁式流速仪或超声波数位流速仪进行流量量测。量测结果显示林边溪α值(R/D)约在0.911~1之间,而流量Q<10cm/s时,α值非常趋近于1,当流量Q>10cm/s时,α值大约在0.91~0.96,流量Q>10cm/s时,水面宽度T及水力深度D的改变量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