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目的】分析广西梧州六堡茶产业与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的差距,揭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资料查询、比较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六堡茶是广西梧州市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功培育的特色产业,其发展基础逐步夯实,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开始凸显,奠定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与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相比,在品牌塑造、原料产能、科技攻关、标准体系、龙头企业、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包括:强化品牌创建,增强品牌竞争力;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原料本地化;加大科技攻关,推动新产品开发;完善标准体系,实现生产标准化;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进程;创新营销方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2.
发酵是六堡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水分、温度和通气量的掌握是该工序最重要的技术因子。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总结六堡茶发酵工艺中相关技术措施的优劣和适度标准的掌控方法,以期促进广西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六堡荼以其茶色香味俱佳及有健脾益肾提神之功效而著称.六堡茶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化发展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六堡茶产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分析和找出六堡茶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提出六堡荼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以达到重振六堡茶雄风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六堡茶产业是苍梧县农业中具有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近年来,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精心培育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从而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六堡茶产业是苍梧县农业中具有持续性发展的产业,近年来,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好以下工作:加快六堡茶生产原料基地建设;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六堡茶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对六堡茶生产经营的监管;精心培育以“茶”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六堡茶品牌建设从而推进六堡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六堡茶是广西传统大宗土特产商品。文章介绍"广西六堡茶"公共品牌的发展历程,加工工艺的沿革与创新情况,提出培育广西六堡茶成为广西农业的优势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新常态经济整体环境和大健康产业市场兴起背景下,该文分析研究六堡茶产业当前的形势和发展态势,立足山区原生态优势,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整合集聚要素资源,把六堡茶叶经济打造成为新常态下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出现多种可借鉴的典型创新案例。抢抓大健康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培育百亿六堡茶产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致力于认证和标准的六堡茶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带头重塑六堡茶历史的辉煌;溯源六堡茶原生态产地优势和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产镇结合、文旅结合发展;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多元展示六堡茶文化内涵;搭建茶业博览会交流平台,"互联网+"助推茶叶电商经营与信息化社会服务。从而实现山区茶经济、文化内涵与特色生态城镇建设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富民又强市,取得显著的成效,为山区茶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梧州六堡茶群体种为对象,筛选了有效积温、干燥度、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等气象数据,构建了六堡茶群体种气候适宜性区划的空间分析模型,绘制出六堡茶群体种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结果表明,梧州市大部地区是六堡茶群体种种植的最适宜区和适宜区,说明梧州市的气候非常适宜六堡茶群体种的生长。研究结果可为梧州市茶产业的种植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六堡茶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梧州六堡茶是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名茶。但迄今为止,关于六堡茶的研究报道甚少,极大地影响了六堡茶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六堡茶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六堡茶的发展前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茶文化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实例,阐述茶文化对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加快广西茶文化的建设步伐,推动广西茶产业经济发展的措施,更好地促进广西茶产业持续、健康、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技服务》2017,(20):114-116
六堡茶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类,从发酵工艺上可归类于后发酵茶,因其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以"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为世人称道。本文从六堡茶的起源、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六堡茶的微生物学研究、六堡茶的理化研究、六堡茶的医学研究、六堡茶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六个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存环境对六堡茶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六堡茶分别置于广西桂林和广西梧州2种环境下贮存,研究不同贮存环境对茶叶感官品质以及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梧州贮存六堡茶与桂林贮存六堡茶的感官品质相比较,外形颜色较深,茶汤色更浓,茶汤滋味更浓醇,叶底颜色较深。生化成分分析表明:两者的咖啡碱含量差异不大,桂林贮存六堡茶中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含量高于梧州贮存六堡茶,而水浸出物和茶褐素含量较低。由此表明,贮存条件可显著影响六堡茶感官和理化品质变化的快慢。  相似文献   

13.
六堡茶属黑茶类,是广西悠久的传统历史名茶,固长年盛销于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华侨聚居地,因而成为中国著名的“侨销茶”,它是以广西境内生长的群体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初制工序和精致工序两大过程制作而成的,其中的沤堆和陈化工艺是六堡茶特有品质风格形成的关键。重点介绍六堡茶的加工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4.
任思博 《农业考古》2022,(5):252-259
坭兴陶与六堡茶分别是广西最著名的陶器与茶叶种类,二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绵延的地方技艺传承。坭兴陶与六堡茶的名声都曾盛极一时,但当前的发展却并不突出,与同类历史名器与名茶相比,鲜为人所知。本研究以坭兴陶与六堡茶融合发展为中心思路,通过挖掘相关史料,探讨二者的自然适配以及技术与文化传承,从价值赋予、传承方式、发展潜...  相似文献   

15.
六堡茶是广西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有黑茶,历年来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料相比无性系缺陷大.采用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桂红3号、桂红4号、桂绿1号3个无性系国家级红、绿茶品种为材料,以氧化基质丰富的云南大叶种做对照,进行发酵六堡茶研究,并对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和色素成分进行分析,探讨了这几个新品种进行人工后发酵生化成分和色素成分的变化规律,为开发适制六堡茶的无性系茶树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结构特征,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并通过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命名为LB-1.LB-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散囊菌属很相似,主要表现为:菌落呈金黄色、 有同心环、 有放射性脊等,其ITS序列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的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LB-1菌株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结论]从六堡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LB-1为散囊菌属中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加工中,可为LB-1菌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大量繁殖,以增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7.
广西茶叶产业发展有着优越的自然气候、环境条件与区位优势,是绿茶、红茶、乌龙茶兼宜的生产区域。文章介绍了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分析了广西茶产业发展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并依据广西的区情和特点提出对策措施,为加快广西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广西梧州茶厂以往多年六堡茶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确定六堡茶发金花的技术关键点,研究金花菌形成机理;通过生产工艺技术的改造,研发关键控制技术.在茶叶原料筛选、拼配、发酵、陈化等加工工艺上,成功研发金花菌关键控制技术,提高了六堡茶发金花成功率,提高茶叶品质水平,取得6项专利成果.六堡茶中金花菌形成机理研究及关键控制技术科学、有效,可推广.  相似文献   

19.
广西种茶历史悠久,分布较广,茶产业是广西九大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把广西茶区按地理分布分为桂西、桂南、桂中、桂东、桂北五个产茶区,对各茶区的地理环境优势,产业发展现状、特点、存在不足、优势进行分析,并针对广西茶产业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六堡茶"红浓陈醇"四绝的品质特征,是在后发酵及陈化过程形成的。后发酵分热发酵和冷发酵两种工艺。而冷发酵是为克服热发酵存在的缺陷而创新优化的生产工艺。文章简述了热发酵和冷发酵这两个工艺的机理,为发展广西六堡茶生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