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褐稻虱是我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主发世代为六(4)代,少数年份五(3)代和七(5)代亦能重发成灾。今年褐稻虱在我区大发生,部分田块出现“冒穿”和“黄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主要原因是迁入期早、气候适宜、食料丰富、防治不当。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虫情监测,其次是改善用药结构、改进施药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江苏褐飞虱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和分析1976~1997年江苏省每年7月中旬前后褐飞虱主迁入峰的迁入虫量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占60%的年份,迁入虫量与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30年NCEP/NCAR 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中国褐飞虱逐候灯诱数据,分析季风指数与褐飞虱迁入量的时空关系,以探明季风进退和转换对我国褐飞虱迁入的影响。研究表明:(1)常年3月中、下旬是我国偏北季风转换为西南季风的时期,西南季风开始后的4月上旬是褐飞虱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时期,第1次大规模北迁的主降区为华南稻区和西南稻区,随后迁向其北的其他稻区。(2)6月中旬-8月中旬是偏南季风指数达最大值的时期,也是各稻区褐飞虱北迁峰次最多、迁入量最集中的时期。(3)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偏南季风向偏北季风的转换时期,也是褐飞虱北迁的终见期、南迁的始见期,第1次大规模南迁发生在这一时期内,主降区为江淮稻区和江岭稻区。(4)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偏北季风的快速增强期、偏南季风的快速衰退期,也是褐飞虱南迁的高峰期。(5)10月下旬开始偏南季风撤出我国大陆,而偏北季风控制我国大陆,由北到南各稻区依次开始出现褐飞虱迁入的终见期。(6)褐飞虱异常发生年份中西南季风北上的早迟决定了褐飞虱在我国迁入始见期的早晚,而偏北季风南下的早迟则决定了我国褐飞虱迁入终见期的早晚。(7)迁入始见期滞后于西南季风的变化,迁入终见期滞后于偏北季风的变化,它们滞后的时间都为1-3候(即5-15d)。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江苏褐冰虱的发生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和分析1976-1997年江苏省每年7月中旬前后褐飞虱主迁入峰的迁入虫量与当年发生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约占60%的年份,迁入虫量与褐飞虱的发生程度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5.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6.
2005年、2006年、2007年褐飞虱连续三年在贵池区特大发生,笔者通过对近5年的灯诱虫量和近17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初迁虫量是大发生的基础,迁入峰次和峰量与当年发生程度密切相关,温度是影响褐飞虱发生程度的最关键因素,迁入虫源必须与适宜的温度相配合才会造成大发生。在贵池区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温度偏低和9月下旬-10月上旬平均温度偏高,即“凉夏暖秋”的气候对当年褐飞虱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75年以后,各地防治褐稻虱都采用治上控下争主动,决战当代保丰收的策略.这对于扑灭褐稻虱为害,起了积极的作用.从镇江地区的实践来看,这个策略的弊病主要是农药成本高.目前三代的防治标准为每穴0.3头,多数年份8月上、中旬要连续治两次,加上决战当代,单季稻用药达3~4次,每亩农药费达2~2.5元.另外,有一定的盲目性.褐稻虱是个隔代暴发的害虫,第四代是否暴发,除与三代的虫量基数有关以外,还取决于当年的气候条件,后期迁入虫量等多种因素的配合.为了寻求褐稻虱经济有效的防治策略,整理了近几年来各类型水稻褐稻虱消长的系统资料,并进  相似文献   

8.
目前,华南早稻、西南南部中稻进入返青至分蘖期,西南中北部单季中稻、江南早稻进入移栽至返青期。3月中旬以来,伴随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陆续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与常年同期相比,稻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褐飞虱比例为近年来最高年份,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均与常年相当。  相似文献   

9.
许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目的]探寻褐飞虱暴发危害的适宜条件及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气象资料分析及田间试验,研究了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迁入早,种群所占比例上升快。6~7月初的日平均温度较常年高。7~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适宜褐飞虱的生存繁殖。8月15~20日,百丛虫量3 827~7 000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管理和防治褐飞虱方法不科学,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总结出从加强虫情监测、科学选择防治策略(治上压下)、农药和施药技术防治褐飞虱的经验。2006年以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毒死蜱)、扑虱灵+乐斯本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结论]适宜的温度为褐飞虱的增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短翅型成虫是褐飞虱虫量骤增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灯诱结果表明 :在贵州塘头稻区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混合发生 ,始见期分别为 4月 11~ 18日和 2 1~ 2 4日 ;白背飞虱、褐飞虱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年度间均较一致 ,同期年度间诱虫量变化大 ;4、5、6月诱虫量少 ,7、8、9月诱虫量多且出现 4次成虫高峰 ,10月诱虫量明显减少 ,到 10月 14~ 19日和 17~ 2 0日成虫种群分别终见。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下旬以来,由于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大量褐飞虱成虫迁入本地,来势凶猛,虫情严峻。为此,我镇植保的技术人员根据查报的虫情及时制定防治方案,分别于9月8~9、15~16日组织了两次防治战役,有效地控制了四代褐飞虱暴发成灾的势头,为水稻活熟到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1、发生情况,4月中旬以来,伴随着大范围的降水过程,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开始大量迁入我国南方稻区发生为害。主要表现为:华南、西南灯下稻飞虱迁入量比常年明显偏多,褐飞虱迁入期偏早、数量偏大,华南、西南中南部、江南南部田间种群密度明显高于上年;华南、江南南部稻纵卷叶螟迁入期、迁入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地区已出现较高的卷叶为害。根据水稻生长情况、气象条件等综合分析,预计2006年水稻“两迁”害虫发生形势较为严峻,5—7月,稻飞虱在华南、西南、江南中南部稻区将大发生,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和江南大部、西南中东部稻区偏重发生。  相似文献   

13.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5):136-136,86
1、加强田间管理。褐飞虱的发生与迁入虫量、气候、水稻品种、肥水管理、杀虫剂种类及施药技术等因素密切相关。对稻农而言,无法控制迁入虫量与气候因素,水稻品种方面,目前生产上应用的超级稻亦很少有抗褐飞虱的品种可供选择,因此,稻农要加强肥水管理。超级稻株型高大,尤其是中  相似文献   

14.
稻飞虱暴发成灾原因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飞虱主要有白背稻虱、褐稻虱、灰飞虱等。近年来,在单季稻上发生以白背稻虱为主,常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褐稻虱为中等发生,局部中等偏重发生;灰飞虱为轻发生。其中,2005年桐庐县稻飞虱发生特点:白背稻虱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褐稻虱大发生至特大发生,为10年来发生为害最重的年份;灰飞虱发生量有所增加。现将稻飞虱发生为害损失及成灾原因分析,以及防控关键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褐飞虱在桐城市演变可划分为 3个阶段 :1971年以前 ,1972~ 1982年 ,1983年至今 ;灯下迁入期、迁入量、大发生频率、主害代别等在 1977~ 1983年、1984~ 1991年、1999~ 2 0 0 3年均有所不同 ;2 0世纪 80年代以前六 ( 4 )代为主害代 ,80年代后发生为害盛期提前 ,五 ( 3 )代为主害代 ;褐飞虱短翅型成虫单季稻田初见期在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 ,双晚稻田初见期在 8月中下旬至 9月上旬 ;影响褐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有气象、耕作制度、药剂、迁入量等 ,品种、天敌对发生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余庆县稻飞虱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摸清稻飞虱的发生规律,采用贵州省余庆县24年(1985--2008年)系统观察数据对稻飞虱的发生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飞虱常年发生4代至不完全6代,若虫发生3~4代;成虫始见期主要在4月中下旬,终见期在10月上中旬;全年成虫期160~180d,若虫期100~120d.白背飞虱在6月中旬和7月中旬出现2个虫量高峰期,褐飞虱在8月中旬出现1个虫量高峰期;影响田间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是成虫迁入量、残存虫量、温度、湿度和雨日.可为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发生与防控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三都县2009年稻飞虱进行系统监测,并对其优势种群、迁入峰期、各月虫量变化、田间危害情况及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得出全年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白背飞虱最高迁入峰期出现在5月11—17日,田间主害代为第3、4代,最高峰期出现在6月10日,达大发生程度;褐飞虱田间主害代为第4、5代,高峰期出现在8月5日,达大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8.
涟水县水稻褐飞虱重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涟水县2000年以来褐飞虱发生资料的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七(4)代褐飞虱连续偏重发生,剖析褐飞虱重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迁入虫量大、水稻生育期推迟、暖秋气候、防治质量下降等因素,并提出压前控后、科学用药、注重用药质量,提高防治效果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杨荣明 《农家致富》2013,(15):34-35
一、纵卷叶螟1.发生规律江苏省初始虫源均来自南方稻区,夏季成虫随西南气流迁入。稻纵卷叶螟在江苏省年发生2~3个世代,四(2)代和第五(3)代为主害代,暖秋年份、迟熟单季中晚粳稻六(4)代危害也较重。四(2)代成虫均由外地迁入,常年主降区为江南和江淮南部,波及江淮北部和淮北。五(3)代成虫前期虫源以外地迁入为主,迁入范围遍及全省,后期虫源以本地繁殖、羽化的成虫为主。六(4)代成虫大  相似文献   

20.
褐稻虱Nilaparuata lugens(Stal)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近十几年来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目前国内多数学者认为“盛夏不热,晚秋不凉”是其暴发的气候型相,并认为盛夏高温对褐稻虱的发生有抑制作用,但高温对褐稻虱发育繁殖的影响实质,以及各虫态的耐热性所见报道不多。本试验用不同高温和时间处理褐稻虱各虫态,然后观察其对褐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