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原:中华鱼蚤(Sinergasilus)。虫体细长,呈圆柱形,分节明显,乳白色。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附肢5对,其中第二触肢变成细长的大钩,用以钩住鳃丝组织。生殖季节在虫体后部常挂有1对卵囊。中华鱼蚤的幼虫及雄虫均在水中营自由生活(图1)。  相似文献   

2.
锚头蚤和锚头蚤的危害提到锚头蚤对水产工作者说来是大家所熟知的,它属于甲壳动物的桡足类,雌虫寄生在鱼的体表(有时也寄生在口腔和鳃弓上),由于它头部的形状很象轮船上的铁锚,因此得名,又因它寄生到鱼体以后,它的分枝的头部深藏在鱼的肌肉组织里,细长的  相似文献   

3.
<正>病原锚头蚤。危害较多的种类有多态锚头蚤、鲤锚头蚤等。临床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烦躁不安。严重寄生时,浑身布满红色小点,高温季节易继发感染形成出血病。肉眼观察到鱼体表、口腔、鳍条等处有针状虫体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4.
1988年以来,我们多次采用医用松节油治疗鱼苗头蚤病,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药后5~7天,苗头蚤全部脱落,病鱼康复,而且长期疗效稳定。用药方法如下:根  相似文献   

5.
草鱼中华鱼蚤病的组织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鱼中华鱼蚤病是由大中华鱼蚤寄生所引起的鳃病。虫体以其第二对触肢插入鳃组织而牢固地附着于寄主的鳃丝上。病鱼的血浆总蛋白含量和葡萄糖含量、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比积均低于健康草鱼;红细胞沉降率和白细胞数则高于健康草鱼;白细胞的血式也有明显变化。病鱼鳃上的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成棒槌状,苍白而无血色。鳃组织的病变,主要为炎性水肿和呼吸上皮细胞、粘液细胞及间充质细胞增生,并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炎性水肿的发生使鳃小片的呼吸机能受到障碍和破坏;由细胞增生引起的鳃小片融合大大缩小了鳃的气体交换面积,因此当大中华鱼蚤大量寄生时,导致病鱼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四大家鱼作为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有关其病害的防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点关注。现就四大家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及防治办法做一简单阐述:一、鱼病流行情况概况春节至清明节,易发水霉病;农历3-4月,甲壳类寄生虫(中华蚤,锚头蚤)引起的"弄水";农历4-5月,车轮虫、指环虫、斜管虫引起的草鱼烂鳃、黑头黑身;农历  相似文献   

7.
春季到来,大地回暖,但气候较不正常,温度忽高忽低,而鱼儿经过漫长的越冬生活,体质往往孱弱,水中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开始蠢蠢欲动,寻找寄主。春季是一年中容易发.病的季节。对于这一时期最常见的水霉病,锚头鱼蚤、中华鱼蚤、鱼波豆虫及小瓜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以及春末开始出现的烂鳃病、肠炎病和赤皮病等细菌性鱼病,要做好以下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一、中华鳋病中华鳋病又称中华鱼蚤病,雌性鱼圣营寄生生活,寄生在鱼鳃上。在我国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均有发生。在长江流域一带从4月至11月均可发病,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二龄以上草鱼、青鱼、鲢鱼及鳙鱼,严重时可引起病鱼死亡。中华鳋病轻度感染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则病鱼呼吸困难,焦躁不安,在水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常露出水面,因此渔民常称之为“翘尾巴病”,最后病鱼消瘦、窒息而死。病鱼鳃上粘液很多,鳃丝末端膨大或棒糙状,苍白而无血色,膨大处淤血或有出血点。中华鳋病的防治一般使用晶…  相似文献   

9.
我县现有水库养鱼面积3354亩。主要养殖鱼类有鲢鱼、鳙鱼、草鱼、鲤鱼和鲮鱼等。根据1980年沙县渔业资源调查,解放以来全县中小型水库养殖鱼类主要疾病是:草鱼由细菌引起的烂鳃病、赤皮病和肠炎病;真菌引起的水霉病;后由动物引起的鱼蚤病和大中华蚤病,以及鲤鱼引起的复口吸虫病。 1986年春,我县在洞天岩水库进行网箱养鱼试验获得初步成功,1987~1988年继续进行网箱主养草鱼试验中均发现新蚤病,特别在1987年首次发现大量新蚤病,寄生数量大,死亡率高。据报道,新蚤虽在我国的东北、长江流域、广东和台湾省可见其踪迹,但到目前为止,仅在湖北省武汉市、广东  相似文献   

10.
邢红平 《科学养鱼》2007,(12):75-75
"百虫清"属有机磷酯化合物。它是在原敌百虫药物的基础上经特殊的化工技术处理而成的。其既保持了敌百虫原有的低毒性、低残留、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其新效应,表现广谱、高效、速效及与环境友好的特点。据测定:它的杀生力比原敌百虫要大5~7倍(Neves,2002)。因而由原限于杀灭寄生于家鱼体表的节肢动物中华蚤、鱼虱、锚头虫和蠕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现已扩大到能杀灭欧鳗拟指环虫和纤毛类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等原虫。而且在鱼、虾、蟹混养或单养的池塘中适宜用。此远超过原敌百虫的使用范围。同时它还能解决长期来存在敌百虫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1.一九七二年东风湖鱼场五千亩大湖鱼病发生严重,每天捞死鱼达100多斤,主要是鳃寄生虫病(中华蚤等)。于七月二十日用漂白粉1050斤,乐果62斤,敌百虫62斤混合兑水,用11只小船将混合药剂洒遍全湖,七月二十四日检查全湖,死鱼  相似文献   

12.
<正>温州光唇鱼俗称石斑鱼、溪斑鱼,是浙江土著鱼类,主要分布于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该鱼体细长侧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溪流性鱼类,深受老百姓喜爱。温州光唇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进行人工养殖是山区渔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温州光唇鱼养殖病害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发,对推动温州光唇鱼产业健  相似文献   

13.
锚头蚤病     
│病原│ 锚头蚤。危害较多的种类有多态锚头蚤、鲤锚头蚤等。  相似文献   

14.
患肌肉溃烂病中华倒刺鲃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嘉陵江中网箱养殖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 Bleeker)患肌肉溃烂病病鱼和健康鱼,对比测定二者红细胞数量、白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大小等指标,以研究病鱼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病鱼和健康鱼鱼体的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健康鱼,病鱼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目显著减少,白细胞数目极显著增加,红细胞有变小趋势,表明肌肉溃烂对中华倒刺鲃红细胞有一定破坏作用;相对于健康鱼,病鱼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升高,表明在病理情况下,鱼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吞噬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5.
蔡完其 《水产学报》1993,17(4):330-332
锚头鱼蚤病是国内外流行的常见鱼病之一,该寄生虫对寄主专性寄生[尹文英,1963]。寄生在鲤、鲫上的为鲤猫头鱼蚤(Lernaea cyprinacea Linnaeus),但它对鲤、鲫鱼的寄生的差异性尚未见报道。 作者于1991—1992年研究鲤、鲫等鱼类的种质时,发现它们在种间和种内对锚头鱼蚤的自然感染具有明显差异。现将对白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鲫、荷包红鲤、散鳞镜鲤及鲤鲫杂交种(白鲫?×镜鲤?)的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994—1995年,山东省谷南县陡山水库网箱养鲤大量寄生中华许氏绦虫,发病率达70%以上。经镜检,有的一尾鱼寄生绦虫多达400多条,并有部分鱼死亡。经过及时治疗,避免了自的大量死亡。治疗方法是:1.每50公斤鱼用90%晶体敌百虫5克,兑水溶解后均匀洒于2公斤颗粒饵料上,晾干后在一天内分两次投喂网箱鲤鱼。2在加工颗粒饵料时,按每50公斤鱼用摈榔粉20克掺入2公斤饵料中,一天内分2次投喂。以上两种疗法都能杀死中华许氏线虫。而且,在1996年鱼种进箱一个月后,我们用以上方法(l次)进行预防,则完全避免了该病的发生。网箱养鲤中华许氏…  相似文献   

17.
草鱼三中烂鳃病鉴别防治法引起草鱼烂鳃病有三种病因,第一种是原生动物;第二种是中华蚤;第三种是粘细菌。病因不同,症状各异,用药也不一样,在无显微镜检查的情况下,可以用肉眼鉴别。鳃病部位:病因不同,病灶部位也不同。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鳃瓣出现淤血多粘液,鳃...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同安县今年5月以来淡水鱼普遍生锚头蚤,用各种办法医治,其中以苦参子磨粉拌米糠给病鱼吃效果最大。据同垅淡水养殖队试验,每尾病鱼都有锚头蚤二十个左右,投一次药后只剩下五个左右,过四天施第二次药就全部脱落,鱼体恢复了健康。此法在全县推广后已全部医癒。方法是先将  相似文献   

19.
松油根治锚头蚤我单位养殖300多亩鱼种塘,100多只网箱,每年均发生锚头蚤鱼病,用晶体敌百虫治疗,不但成本高,且难买到。近年来,我们用松油治疗,使用安全,效果良好。方法:每亩水深1米,投放鲜松树枝75公斤,全池浸放,并隔日翻一次,5天内可全部将锚头蚤从鱼  相似文献   

20.
枝角类是一群低等的甲壳动物,俗称水蚤、红虫,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中。由于枝角类营养价值高,鱼类喜食,特别是它的休眠卵能长期保存,需要时可随时孵化获得幼体,因此作为鱼、虾、蟹类育苗阶段的活饵料来源,受到育苗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枝角类培养对象应选择营养好、繁殖快、易培养、大小适中的种类。目前进行培养的种类主要有大型蚤、长刺蚤、隆线蚤、蚤状蚤及棵腹蚤中的几个种类。 枝角类的培养方式属间接培养,即先繁殖细菌和藻类,以此作为它的饵料。其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