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茶树标本对于品种鉴定,资源调查、野生茶树的考察、近缘植物的识别,茶树的分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与步骤: 1.采集:标本的采集应根据任务与目的而确定。采集好的材料,应立即挂上标签,注明材料的名称,采集地点和日期等。 2.压制:将采集的材料放在吸水纸上,(可用细质草纸代用),将枝叶拉开和伸展,使枝叶不拥挤或卷曲,同时使一部份叶子加以反转,使叶的正反两面均能看到,如花朵被叶覆盖可把此叶摘除。整姿后盖上一些吸水纸,纸层的多少取决于材料的厚  相似文献   

2.
腊叶标本是茶树品种教学与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但腊叶标本的压制过程往往既费时又费力,且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标本落叶和红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用电烫斗法快速制备腊叶标本的方法,可大大减少换纸次数,缩短压制时间,步骤如下:将需压制标本的材料放在10~20张厚的草纸上,  相似文献   

3.
程存泽 《中国茶叶》2005,27(4):13-13
茶园蚧类主要有角腊蚧、龟甲蚧、蛇眼蚧、茶牡蛎蚧、椰圆蚧、红腊蚧等,是茶树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茶园蚧类在皖南山区的茶叶产区,特别是郁闭的茶叶老产区广泛分布。被蚧类为害的茶树,芽叶生长缓慢、叶面失去光泽、易老化、产量低、质量差。蚧类以若虫、雌成虫聚集于茶树枝叶上,用针状口器吸取茶树汁液为害,使茶树树势衰弱。  相似文献   

4.
陈红伟 《中国茶叶》2003,25(1):41-42
茶树属山茶科山茶属茶组植物,其叶片有椭圆形、长椭圆形、卵形、披针形等形状,叶面有革质,具有光泽,较平滑,且生长势强,耐修剪,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种。其中,叶形较为细小的小叶种茶树在观赏效果上又优于大叶种茶树。 茶树盆景的造景材料可选用茶树老桩,也可选用茶苗,只不过以茶苗造景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不如老茶桩能较快成型。  相似文献   

5.
茶事杂录     
林奈和中国茶树瑞典的植物学大师、世界植物分类学的鼻祖林奈极为注意对各种植物标本的收集,中国的植物也是林奈关注的一个方面。林奈有过一个理想,要亲手在瑞典培植出茶树。因此,他渴望得到活的茶树。1763年,林奈获悉当时在广州的瑞典船长艾克伯格准备为他带回活的茶树时,给艾克伯格写了一封心情激动的回信:“真是茶树?是活的茶树?!我已经老了,不过要是确实是真的茶树,我敢去哥德堡,把茶树抱在怀里,带回到乌普萨拉。”哥德堡位于瑞典西海岸,同靠近东海岸的乌普萨拉相距600公里。林奈要一路上把茶树抱在怀里,说明他对中国茶树是何等的珍爱!  相似文献   

6.
茶树白化变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翠  沈程文 《茶叶科学》2016,(5):445-451
白化现象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茶叶作为一种叶用植物,白化变异植株中关键化学成分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儿茶素类、氨基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茶树生长发育、抗逆性、茶叶制作工艺、口感等有重要影响。叶色变异作为一种突变性状对于茶树新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对研究茶树光合作用机制、叶色调控机理、叶片发育调控等也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综述了国内近几年关于茶树白化突变体化学成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儿茶素的研究及茶树白化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茶树白化突变体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茶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厌钙植物,这主要因为它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比较旺盛,而在近中性土壤中生长不良。曾有过一些调查以研究茶树体内 Ca 移动问题,以及 Ca 对其它养分特别是 N 和 K 的有效性之影响。这些调查以及对根的阳离子代换量(CEC)研究都表明:在其新陈代谢习性方面,茶树象是介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之间的一个中间型植物;在含 Ca 适量的土壤中,N 和 K 的  相似文献   

8.
应用植物新品种DUS(特异性Distinctness,一致性Uniformity,稳定性Stability)测试的方法,依据UPOV(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茶树》的要求,对浙江丽水市育成的茶树品系‘丽早香’的叶、花、果实、种子等茶树器官形态学特进行详细的感官描述和DUS测试,以期为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茶树碳素营养的积累和消耗茶树碳素营养的积累,主要依靠已定型的健壮叶片的同化功能,也就是依靠已成熟叶片的光合作用。正在生长的芽叶,不能或很少积累养分。贮藏营养是多年生植物的一大特点。茶树叶片光合作用形成的营养物质,除一小部分留在叶内供其自身生长及呼吸消耗外,绝大部分运至茶树其他器官。其中,有些营养  相似文献   

10.
云南紫娟特种茶特征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娟茶属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茶种(Camelliasinensis)中的普洱茶变种(C.sinensis var.assamica),是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在云南大叶群体品种中发现的一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并且所制干茶和茶汤皆紫色的茶树品种,故取名为"紫娟"。紫娟茶是云南大叶群体种中的一种稀有茶树品种,该品种于2005年11月28日被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授权保护,品种权号为20050031。  相似文献   

11.
苦参碱防治茶小绿叶蝉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0.3%苦参碱水剂(承德市三友植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2供试害虫:茶小绿叶蝉1.3试验方法:本试验设2个处理:0.3%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及清水对照(ck)。重复4次,随机排列。试验面积为1060.1m2,小区面积为132.5m2,每处理间设一间隔行;施药时将天然之保牌0.3%苦参碱水剂配成设定的浓度,用16型手动喷雾器将溶液均匀喷布在茶树叶背和叶面上;施药时间选择在阴天或晴天下午4时后,施药前1d和施药后的1、3、7、9d分别调查各试验小区茶树芽下二叶百叶虫口密度;并进行鲜叶产量测定。2结果与分析2.1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2003年7…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珍稀茶树资源古茶树芽叶为原料,以邻近台地茶树芽叶为对照,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结合感官审评,探讨了古茶树芽叶生产名优红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古茶树芽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树芽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台地茶树芽叶;用古茶树芽叶加工的“古茶红”其感官品质优于用台地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红茶,主要表现在“古茶红”滋味协调、味厚、鲜爽回甘,而台地茶味薄、浓带苦涩、欠协调.并阐述了新产品“古茶红”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古林箐最大的两棵古茶树青龙山1号、2号以及周边的古茶树、老茶树、马关茶群落。采制标本、制作蒸青样,并对样本进行检验、感官审评。通过多次的调研座谈、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小型加工工艺流程试验。探讨马关茶的适制范围,古茶树资源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花青素是植物次生代谢的类黄酮物质,具有调节血脂、抗癌、降血压等作用。不同茶树品种叶片颜色不同,花青素含量也不同。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花青素的研究现状,主要综述了花青素的种类、合成途径及酶类和调控基因等方面,以期为茶树及色叶植物花青素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吕文明 《中国茶叶》1992,14(5):15-15
病虫害标本在教学、科研及展览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用途,因此,人们对病虫害标本的制作都很重视。但是,要制作一套完好的很不容易。提高标本的质量,关键在于标本的采集与制作两个方面。近年来,作者对茶树害虫如茶丽纹象  相似文献   

16.
一、利用小麦的缺体系和单体系把基因定位在相应的染色体上.任务:1.掌握缺体的遗传学分析方法;2.根据产量结构的基本因素对"中国春"单体系列植株进行分析;3.对中国春单体系列植株的形态学予以说明.材料和设备:1.小麦植株(腊叶标本、田间或温室生长的植株均可);2.尺子;3.铅笔、记录本.  相似文献   

17.
茶树体内单糖含量低于双糖含量。单糖与双糖的比,成熟叶片平均为(1∶3.24)0.31,一芽二叶嫩梢为(1∶4.45)0.22,成龄茶树越冬老叶在春茶萌发至采摘初期单糖增加,双糖减少,糖总量也下降;发芽早的品种单糖增加少,双糖降低最多,糖总量亦大幅度下降。成龄茶树各季成熟叶片,单糖含量以秋梢叶最高,夏梢叶最低,春梢叶居中;双糖含量春梢叶最高,夏梢叶次之,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植物生长延缓剂多效唑(MET)对茶树株形影响。初步结果表明:(1)MET能显著抑制茶树纵向生长,使茶树新梢株形变矮;(2)促进横向生长,茎杆增粗,分枝增加;(3)单叶面积下降。  相似文献   

19.
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同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光合作用特性的研究是作物生理与产量品质的研究热点。茶树作为多年生的常绿叶用植物,其光合作用不但影响产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品质的优劣。近几年随着茶叶科技的发展和分析测试水平的提高,此项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就近年来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一 茶树光合作用的基本规律 1.茶树光合作用的日变化 由于一天中光照长度周期性变化,导致温、湿度相应的变化,植物的光合速率也随之表现出一定的日变化规律。茶树光合日变化曲线现有两种主要的…  相似文献   

20.
我所于1953—1955年,连续三年进行茶树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与不同留叶采摘比较试验。一、不同采叶标准经济价值比较试验:1.不同采叶标准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一芽二叶留鱼叶采的从萌芽到采叶需生长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