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贺琳  付立东 《北方水稻》2015,45(2):67-69
以盘锦滨海盐碱稻区水稻生产发展为主线,介绍了盐碱地改良、水稻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改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与水稻高标准条田建设、耐盐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推广及与品种配套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应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阐明了发展集约型稻作、环保安全型稻作、复合型稻作是提高水稻产量与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稻作技术转型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稻作技术创新及其对水稻生产发展的贡献,当前水稻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情况及其对稻作技术创新的需求。我国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及稻作技术进步推进了水稻生产能力的提升和产量的提高。当前,水稻生产受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生产成本、稻谷价格、生产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需求优质安全稻米,社会各界要求水稻绿色生产。为实现水稻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需加强优质高产、肥水高效利用、机械化与信息化、气候变化影响与灾害防控、新型稻作制度等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水稻精准量化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励 《北方水稻》2010,40(1):1-5,10
在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建成规律和栽培调控机理基础上,阐述了水稻生长发育与群体特征的定量指标,制定了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适宜基本苗的确定,氮肥运筹和水浆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适时、适量、实用的技术指标。在大面积稻作生产上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中国水稻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 沈阳市从1982年开始到1986年,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改进水稻栽培技术中,不断提高对本地区水稻栽培规律的认识,摸索出了一套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益、优质(即“双高一优”)生产的新技术措施,即水稻“旱稀少平”栽培体系。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实施效果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麦草旋耕还田轻简稻作技术既遵循了高产、优质、轻型栽培理论体系,又集成了秸秆还田、旱育秧、机械化、高产栽培、无公害生产等稻作技术与模式,能够确保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要求,是现代稻作技术的重大集成与革新,在江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高产与优质栽培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提高是水稻生产发展的目标。本文论述了我国水稻优质生产的起伏,高产与优质之间的发展关系;在简要比较优质稻品种、优质稻谷和优质大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优质栽培的主攻目标;在探讨遗传、环境和栽培因素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基础上,指出高产与优质栽培的矛盾在于产量和食味品质提升对幼穗分化期N养分需求的不一致;提出了以前期促长精准控施穗肥N为核心的水稻高产与优质相协调的栽培策略。  相似文献   

7.
<正> 从1989年以来,营口新生农场引进、推广了由营口市农业气象所和省稻作所联合研制的“水稻优化栽培生育调控技术”。该技术主要在于正确运用生育调控、产量预测等数学模型,通过田间早期数量预测,采取相应的调整、控制措施,达到预定的生育特征量和目标产量,为建立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型栽培技术体系,提供最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常规水稻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针对杂交稻营养生长优势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合理的栽培。采用超稀播,育壮秧,以蘖代苗,适当稀植并采取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途径是我国稻作栽培的新发展。杂交稻高产群体的研究不但确定了适宜的群体指标,更注重建成高光效群体和冠层结构。杂交稻栽培还注重引用新技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栽培技术应以“三高”农业为取向,加强省工,节本,改善品质的栽培研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对于提高杂交水稻产量有着重要意义。优化杂交水稻群体质量,扩大杂交水稻库容量,提高光合叶面积指数和光能利用率,增强杂交水稻根系活力,延缓根系和叶片衰老,提高杂交水稻库容的有效充实度,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杂交水稻高产栽培实践中形成了以精确定量栽培、强化栽培、三定栽培为代表的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也存在栽培技术与我国农村发展不适应,以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不很好协调的矛盾。精准化栽培、生态化栽培和轻简栽培将是我国今后水稻生产发展急需技术。  相似文献   

10.
关于安徽水稻产业提升几项关键技术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安徽省“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实施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的任务与目标,根据安徽省稻作研究和生产实际,论述了优化稻作布局与种植技术;推广以超级稻为主的高产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以主攻单产;推广旱育壮秧、免(少)耕、抛秧、直播、机插秧及避(减)灾技术以节本增效;推广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以提升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1.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是日本稻作专家腾原长作和原正市等人经几十年研究而成的一项水稻早熟、高产、低耗栽培技术成果。自1982年以来,原正市先生应国务院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邀请,首先在北方稻区进行示范推广,并获得了成功。应用此法栽培的水稻亩产一般比当地传统栽培法增产150~200公斤。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探求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五个方面综合要求的,先进的、适用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是水稻栽培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水稻科学栽培的创新发展。详述了水稻叶龄模式、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水稻高产优质群体培育的总途径和分阶段的诊断的定量指标。从播栽期、培育壮秧、合理基本苗、行株距、施肥、水分等方面进行了水稻栽培技术的精确定量。实践证明,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体系,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和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蒋彭炎等(1988年)在评述我国五种新的稻作高产技术体系后指出:通过提高个体生产力来提高群体生产力的问题,是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的基本方向和主攻的突破口c凌启鸿等(993年)在叶龄模式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调控技术”新的理论与技术,初步建立了以四个适宜、六个提高组成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丰ilX和发)决了\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高产理论。综观各地由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过程,都有一个由扩大群体、增赛增穗的数量型群体,发展到小群体…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栽培体系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受自然资源和品种资源所制约,又受经济、栽培技术的约束,而且自然因素又是多变的。为达到高产高效益总目标要求,首先要根据各种约束条件和总目标及多层次目杯,建立试验栽培模式(包  相似文献   

15.
仲桂芳 《北方水稻》2008,38(3):131-132
黑龙江省虎林市属寒地稻作区,通常情况下只能种植一些中早熟水稻品种。采用大钵体保温育秧高产栽培技术,使12~13片叶的晚熟水稻品种在虎林地区也能够正常种植。该技术选择优质晚熟水稻品种,采用434孔钵育盘,于3月15日左右播种,超早保温育秧,培育出适合稀植栽培的带2~3个分蘖的壮秧,并结合本田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使水稻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6.
烟—稻高产栽培模式是近年来三明市各县农田最主要的生产栽培模式之一,清流县实施该模式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文章对优质高产烤烟栽培技术、烟后杂交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出针对性强的技术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米》2000,(1):24
1999年9月27~29日,第七届全国水稻栽培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召井。本次会议围绕对世纪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研讨可持续、能节本、多增效的现代化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会上彭少兵博士等6位国内外专家作了学术报告,10位与会代表作了有关水稻栽培研究的专题发言,费槐林研究员就我国ZI世纪水稻栽培科技创新行动框架的起草工作做了报告。与会代表对水稻栽培和生产中高产与优质的关系、水稻栽培物化技术与栽培学科如何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和走向市场、信息技术与水稻精确栽培以及将来中国加入WT()后农产品市场(特别…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稻作栽培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过去的50年 ,中国稻作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令人振奋 ;展望新世纪 ,我国的水稻栽培工作者 ,将面对许多新的课题 ,任重道远。一、高产更高产栽培仍然是水稻生产发展的主体21世纪 ,人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据测算 ,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峰值期 ,如果种植面积稳定 ,我国水稻平均单产要达到8~8.5t/hm2,即比目前的产量增加30%~40 % ,才能满足基本需求。因此 ,无论在技术推广上还是科学研究上 ,都应该把高产更高产放在水稻生产的主体位置上 ,不能动摇。在积极推广现有适用栽培技术的同时 ,要深入开展以下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浅谈“稻亦有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启鸿 《中国稻米》2019,(3):6-10,25
借“稻亦有道”的命题,结合工作之长,对水稻栽培之“道”,谈三点认识。历史之道,从中国古代积累的水稻栽培的基本规律来指导栽培技术的创新,应坚持什么?改革什么?科学之道,基于先进栽培技术之原理,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为例,阐述了高产栽培首先必须揭示高产群体的生育模式、各时期的诊断指标,明确各项调控技术在群体形成中的作用原理和精确定量(适时、适量)的方法,以此指导、设计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并经大田高产实践验证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建立过程。文中对“精确定量”的生育模式、诊断指标、计算公式和技术应用的适时适量等,都说清科学道理。治学之道,在发展稻作科技工作中,专家们应尊重他人劳动,弘扬良好风范。  相似文献   

20.
会讯     
《作物研究》2007,21(2)
全国第十二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9月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第十二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定于2007年9月21~25日在江苏省扬州市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以水稻栽培科学创新推进现代稻作产业”。围绕这一主题,大会将邀请部分国内外著名科学家作大会报告,并就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