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比较豆粕和发酵豆粕的感观品质,测定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和钙、磷含量,研究微生物发酵对豆粕感观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豆粕发酵后,pH值下降,气味酸香,色泽较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提高;豆粕发酵后,磷含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枯草芽孢杆菌1.0892和米曲霉2.0951混合发酵豆粕,在优化发酵底物组成和发酵条件后,对发酵前后豆粕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后豆粕中大豆多肽、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真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后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显著减少(P0.05),并且还富含各种活性酶。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择地衣芽孢杆菌作为发酵菌种,以粗蛋白含量为考查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固态发酵银杏叶蛋白饲料工艺。结果显示,固态发酵银杏叶生产蛋白饲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接种量8%、含水量50%、发酵温度31℃、发酵时间84 h。经固态发酵后,银杏叶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102.16%、49.03%、20.34%、40.30%,粗纤维、总黄酮含量降低55.68%、10.26%,更适合作为饲料使用。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用酵母菌对小麦秸秆进行发酵处理,并对发酵前后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及灰分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经过酵母茵发酵30天后,粗蛋白含量提高1.5%,粗脂肪含量提高0.55%,粗纤维降低1.48%,灰分的变化很小(0.01%).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质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5.
发酵对豆粕中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3种酵母菌A-1、B-1、C-1和木霉S-1对豆粕进行单菌发酵。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豆粕在不同的菌种和发酵条件下,粗蛋白、粗纤维、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适宜条件为接种量6%,料水比为1∶1,发酵时间为48h,其中酵母菌A-1、B-1、C-1对提高粗蛋白和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效果显著,粗蛋白提高了15.84%,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了58.27%,植酸降低了80.11%。木霉S-1能显著降低豆粕中粗纤维含量,降低了54.74%。  相似文献   

6.
利用凝结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48 h固态发酵,比较豆粕发酵前后主要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变化。结果表明,豆粕经凝结芽孢杆菌固态发酵,其粗蛋白、粗纤维和粗灰分分别增加3.15%、1.24%和1.46%,而粗脂肪减少了0.23%;发酵豆粕的氨基酸总量增加,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显著增加(P0.05),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略有增加,而丝氨酸、甘氨酸、组氨酸、苏安酸、脯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显著降低(P0.05),精氨酸、甲硫氨酸和半胱氨酸略有降低(P0.05)。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EM菌发酵饲粮对妊娠母猪消化水平和EM菌液对猪舍环境的影响,试验选择44头枫泾母猪进行发酵饲料饲喂试验。采集饲喂常规饲粮和饲喂EM发酵饲粮30天时的猪粪便,对粪便中粗灰分、水分、粗脂肪、粗纤维和粗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对猪舍使用菌液泼洒处理,检测氨气浓度和舍内苍蝇、蛾蚋数量。结果表明: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猪粪便中粗灰分和粗纤维含量极显著低于未发酵前(P0.01);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粪便中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未发酵前(P0.05);饲喂EM菌发酵饲粮后粪便中粗脂肪和粗蛋白水平与未发酵前差异不显著(P0.05)。EM菌液冲洗圈舍后,氨气浓度呈下降趋势,30天时氨气浓度极显著低于处理前(P0.01);苍蝇和蛾蚋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到30天显著低于处理前(P0.05)。说明对饲粮进行EM菌发酵处理能够促进枫泾妊娠母猪对粗纤维、矿物质和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王诚刚  郭芸  赵雯 《饲料研究》2023,(3):102-105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豆粕工艺参数优化及其对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乳酸菌粉接种量、液料比对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影响,优化发酵工艺参数,比较最优工艺条件下发酵前后豆粕中各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显示,影响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时间>乳酸菌粉接种量>发酵温度>液料比,最优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2℃、乳酸菌粉接种量1.5%、发酵时间72 h和液料比0.8 L/kg。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达49.64%。与发酵前相比,发酵豆粕中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发酵前(P<0.05),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降解率达97.32%(P<0.05)。研究表明,利用乳酸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可进一步有效改善豆粕营养价值,提高豆粕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将20kg稻谷秸秆分成相等的两份,将其中一份放入烘干机中烘干,然后粉碎,作为对照组。另一份用于EM菌发酵。结果表明,稻谷秸秆经过EM菌发酵25d后,粗蛋白提高1.52个百分点,粗脂肪含量提高0.75个百分点,粗纤维含量降低1.56个百分点,灰分的变化很小(0.01个百分点)。统计分析表明,发酵后粗蛋白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发酵后粗纤维含量较未发酵有明显降低(P<0.01),发酵后脂肪含量较未发酵有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以鲜食大豆秸秆为原料,采用固体厌氧发酵法,探讨复合益生菌对营养成分的影响及不同发酵时间和糖蜜添加量对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试验通过感官评定、营养成分分析、微生物含量和抗营养因子含量来评价发酵饲料的好坏。试验测定发酵前后饲料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总磷、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等营养物质,测定发酵前后饲料的乳酸菌、乳酸、p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和脲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复合益生菌发酵能提高鲜食大豆秸秆饲料品质,同时提高粗灰分、钙和磷含量(P0.05),降低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P0.05),提高乳酸菌和乳酸含量(P0.05),同时降低p H、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和脲酶活性(P0.05)。最后确定鲜食大豆秸秆饲料最优发酵工艺参数:糖蜜添加量3%,发酵时间30 d。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4×2(Cu×VA)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了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Cu(0、8、150、225mg/kg)和维生素A(1500、5000IU/kg)对肉仔鸡不同生长阶段(0 ̄4周龄和5 ̄7周龄)的营养物质表观存留率的影响。选用1日龄艾维茵肉仔鸡448只,随机分为8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4只(公母各半)。试验结果表明:①铜对前期粗蛋白表观存留率、前后期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表观存留率影响均极显著(P<0.01),对后期粗蛋白表观存留率影响不显著;高铜提高了粗纤维的表观存留率,降低了粗脂肪的表观存留率,从而抑制了肉仔鸡生长,建议铜添加量为8mg/kg。②高剂量维生素A可提高后期粗蛋白、粗脂肪表观存留率、前期粗纤维表观存留率和前后期粗灰分表观存留率,表明维生素A的添加量为5000IU/kg最适宜。③互作效应对前期粗蛋白表观存留率、前后期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表观存留率影响均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豆粕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按豆粕质量4%、5%、6%的量添加乳酸菌作为3个处理,在37℃条件下发酵,分别在48,72小时对各组试样粗蛋白含量和脲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豆粕中分别添加4%、5%、6%乳酸菌发酵后,豆粕粗蛋白含量均有所降低,但仅6%乳酸菌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粗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6%乳酸菌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组乳酸菌发酵豆粕的脲酶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除4%乳酸菌组发酵72小时脲酶活性降低幅度低于发酵48小时外,其他组发酵48小时和72小时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本试验菌种及试验条件下,乳酸菌添加量以4%为宜,既不会显著降低豆粕的粗蛋白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其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豆粕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发酵效果,检测发酵后豆粕中的粗蛋白、活菌数、pH值以及色泽香味。检测结果表明,豆粕经过好氧和厌氧发酵方式处理后,都显著提高了豆粕的营养价值;厌氧发酵的豆粕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好氧发酵的豆粕粗蛋白;厌氧发酵豆粕活菌数极显著高于好氧发酵豆粕;厌氧发酵色泽优于好氧发酵。厌氧发酵豆粕产品适合于仔畜使用,好氧发酵产品适合于成年动物使用。  相似文献   

14.
酵母菌发酵玉米秸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温条件下用酵母菌对玉米秸秆进行发酵试验。发酵完成后,测定其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原料配方麸皮∶酵母∶秸秆=2∶2∶100发酵效果好,发酵后CP提高1.93%,EE提高0.51%,且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10~15 d,CP可达到6.49%~6.61%,EE为0.82%~0.95%,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切短长度对发酵效果有明显影响,秸秆粉碎后发酵效果显著,但会增加发酵成本;水分含量应掌握在60%~70%,可以取得较好的发酵效果;酵母菌发酵对玉米秸秆粗纤维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作为重要的饲草料原料,对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定,有利于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本试验通过饲草料常规营养成分评定方法对伊犁河谷4种作物秸秆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棉花秸秆中的粗蛋白含量(7.42%)、粗脂肪含量(2.76%)、粗纤维含量(48.74%)最高;小麦秸秆中的无氮浸出物含量最高(58.05%);玉米秸秆中的干物质(93.16%)和粗灰分含量(7.76%)最高。上述研究结果可对伊犁河谷农作物秸秆作为反刍家畜粗饲料日粮配方提供配方。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小肽含量为指标,对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3个菌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其发酵前后的营养物质含量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3个试验菌的生长曲线确定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接种时间。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研究解淀粉芽孢杆菌接种量、温度、料水比、发酵时间4个因素对豆粕发酵产小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对单、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对豆粕发酵前后豆粕营养物质含量、大豆球蛋白含量、蛋白质分子质量、发酵产物p H进行测定。结果显示:3株试验菌接在各自种子培养基扩大培养至21 h为其接种到固态培养基的最佳时间。解淀粉芽孢杆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0%、温度为40℃、料水比为1.0∶1.2、发酵时间为72 h;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混菌固态发酵豆粕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为15%、温度为31℃、料水比为1.0∶1.0发酵时间为120 h,3个菌株的接种比例为: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9∶3∶2。经微生物发酵后,发酵产物中小肽、粗蛋白质、粗灰分、粗脂肪含量较发酵前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粗纤维含量则显著下降(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大豆球蛋白含量均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单菌发酵组和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分子质量较未发酵组降低;混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较未发酵组显著降低(P<0.05),而单菌发酵组发酵产物的p H则与未发酵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豆粕经微生物固态发酵后营养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大分子蛋白质被降解,p H也发生了变化,并且单菌发酵和混菌发酵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试验通过常规化学成分分析和体外产气技术,测定了贵州9种灌木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体外产气量(GP)、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和代谢能(ME),并对营养成分、单宁含量与粗灰分、IVDMD和ME代谢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模糊评分法对不同灌木饲用价值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9种饲用灌木粗蛋白含量平均值为19.84%、粗纤维含量为11.41%~29.02%、可溶性总糖达4.6%以上;另外,粗蛋白与粗灰分、粗纤维、单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脂肪含量、IVDMD和ME呈正相关,与IVDMD和ME达极显著水平;9种饲用灌木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高,粗纤维含量适中,单宁含量低,IVDMD和ME高,对山羊等反刍家畜具有较高的潜在饲用价值,可大面积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8.
发酵废糟在饲料工业上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发酵废糟的成分分析发酵废糟中的成分主要为水和可溶性及不可溶性固形物,如蛋白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磷、钙、灰分等。但不同的发酵工艺所产生的废糟,各成分的比例有所不同;对于同一工艺,不同的工厂,甚至同一工厂的不同时期因采用的原料不同和操作条件的差异,所得到的发酵废糟中的各成分含量也有很大的不同。几种主要的发酵废糟的大致成分如表1所示,如果将这些发酵废糟加工成含水分12%的干粉饲料,估计干粉的成分大致如表2所示,现列举一些常用的饲料成分以作比较。表1发酵酒糟(%)名称水分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无氮浸出物粗灰分钙磷…  相似文献   

19.
用微生态制剂(EM露、光合细菌)配合秸杆、米糠,按照不同的组合对鸡粪进行发酵(45℃恒温),待发酵完全后取出,分析测定并探讨粗灰分、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E组(3.5kg鸡粪+1.25kg秸杆+0.25kg米糠+4n1LEM露)的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0.38%和20.45%,为最佳组,用光合细菌的F组次之,未加任何微生态制剂的C组最差。  相似文献   

20.
对48批次大豆粕、40批次的玉米原料进行概略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中的粗纤维入及粗脂肪的含量变异较大,其他指标相对稳定;大豆粕中粗蛋白含量较稳定,而粗脂肪的变异最大。根据国标对玉米及豆粕等级的划分标准,有近70%的玉米、大豆粕原料为等外。营养成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粕中的粗脂肪含量与粗脂肪及粗灰分有较强的相关(r=0.76),玉米的粗蛋白含量与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的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86,但水分与其他营养指标的呈弱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