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笔者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5425头奶牛进行结核病监测检测,然后间隔42d对前者检测出的阳性牛或可疑牛再次进行结核病检测,比较前后两次的阳性牛或可疑牛符合率.结果显示,前次应用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共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牛或可疑牛共计142头;再次检测呈阳性或可疑的142头奶牛中,结果仍为阳性牛121头.结果表明,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阳性率约为14.8%(21/142),建议用皮内变态反试验监测检测奶牛结核病时,对检测出的阳性牛开展1次复核,以提高结核病检测的准确性和降低养殖业主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被检的934头奶牛中,初检检出阳性结核病牛8头,可疑牛5头,对可疑牛复检后,检出阳性牛1头,共检出阳性牛9头,阳性率为0.96%(9/934):阳性牛中黑白花奶牛7头,阳性率为1.17%(7/599),当地黄牛2头,阳性率为0.60%(2/335);从检测结果看,恰卜恰镇黑白花奶牛的阳性率;比当地黄牛的阳性率高,差异性极显著(P〈0.01),说明黑白花奶牛对结核病的抵抗力比当地黄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方法)对唐山、秦皇岛、沧州和石家庄四个市共计2 204头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疑的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较,其敏感性为78.26%,特异性为89.09%,符合率为84.33%。研究表明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特异性差的缺点,用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避免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该方法在临床上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先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对10200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然后应用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对前者检测出的阳性牛和可疑牛再次进行结核病检测,比较两者的阳性符合率。结果显示,应用皮内变态反应共检测出结核病阳性牛96头、可疑牛4头;γ-干扰素体外释放试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呈阳性的96头奶牛,结果为阳性牛94头、阴性牛2头,而检测皮内变态反应为可疑的4头奶牛,结果全为阳性。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97.92%(94/96),虽然皮内变态反应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且费时、费力,但考虑到γ-干扰素试剂盒比较昂贵,建议用皮内变态反应作为初筛试验,γ-干扰素试验用于初筛阳性样品的复核,以提高结核病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中采用常规皮内变态反应(TST)对广西南宁、柳州共计2 818头黑白花奶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采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方法对PPD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疑的牛以及部分阴性牛进行复检。将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与TST检测结果相比,其敏感性为53.33%,特异性为70.49%,符合率为67.11%。本研究证实单独使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在牛结核病的诊断方面存在非特异性强等缺点,易造成假阳性牛的误杀;用抗原特异性IFN-γ试验对TST试验阳性和可疑牛进行复检可以提高特异性,该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所有的易感动物中奶牛的易感性最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都可以引起奶牛发病。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不断扩大 ,对奶牛结核病的检疫也更加重要。笔者近期对双城市2个奶牛场进行了结核病的检疫 ,现报告如下 :奶牛场1:奶牛存栏16头 ,犊牛9头 ,检出结核病阳性牛2头 ,可疑感染牛3头 ,其中包括1头犊牛 ,其余为健康牛。奶牛场2 :奶牛存栏数30头 ,犊牛12头 ,检出结核病阳性牛4头 ,可疑感染牛4头 ,其中包括2头犊牛 ,其余为健康牛。1检疫的方法和步骤1.1材料准备游标卡尺、注射器、…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依据《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GB/T18645—2002),采用牛型结核分枝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对柳州市20日龄以上的存栏奶牛进行结核病检测。2004~2013年累计检测奶牛养殖场431个(次),检测奶牛20223头,阳性牛105头,平均阳性率为0.52%。通过采取长期不间断的监测和淘汰阳性牛等措施,柳州市奶牛养殖场的牛结核病得到了稳定控制和净化。  相似文献   

8.
将PPD皮内变态反应法和抗γ-干扰素ELISA法相结合,对云南奶水牛进行牛结核病检测。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测304头奶水牛,检出32头阳性、25头疑似反应牛,检出阳性和可疑比例高达18.75%,阳性和可疑牛只的分布并无地域和场的趋向性。对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的阳性和疑似反应牛经采集抗凝全血样品54份,应用抗γ-干扰素ELISA法复检,未检检出阳性牛只。结合对受抗γ-干扰素ELISA法检测牛的临床观察,初步认为PPD皮内变态反应法检出阳性和可疑牛系非特异性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9.
为完成奶牛结核病净化工程,天津市引进了γ-干扰素检测新技术,结合传统的检测、扑杀、消毒、检疫、流调、监管等技术措施,制定了奶牛结核病净化技术规范。根据本市奶牛结核病防治实际情况,制定了全市奶牛结核病净化项目实施方案,确定了科学的可行的以区县为单位分区实施的净化技术路线。通过4年的努力,全市共完成奶牛结核病检测71.3万头次,检出阳性牛170头,且阳性牛呈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无阳性牛检出。至2013年底,全市所有农业区县均达到农业部颁布的奶牛结核病净化标准,并通过市畜牧兽医局组织的考核验收。本文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成功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其它地区开展奶牛结核病净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市奶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皮内注射结核提纯菌素方法,对柳州市2004~2007年的8304头(次)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监测,检出结核阳性病奶牛55头,占总检测牛数0.66%。从检疫情况分析,奶牛结核病呈波浪状,零星散发,老疫点出现反复发病,新疫点多为新建牛场的散养户。表明我市奶牛结核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是当前国际国内普遍使用的牛结核病诊断方法.我国农业部《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将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规定为牛结核病确诊方法之一.GB/T 18645-2002(《动物结核病诊断技术》)规定,用牛型结核分支杆菌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检出的结核病可疑牛,应立即在对侧颈部用同一批号试剂再进行一次试验.在实际生产中,因为检出结核病阳性牛必须扑杀,为慎重,除可疑牛外,多数情况下阳性牛也同时进行了再次试验(复检)以再次确认.根据往年检测结果,我们发现这种短期内复检通常都可弱化首次试验结果.为研究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及评价其对检测结果判定的影响,2012年我们对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的4个奶牛场和北疆昌吉地区的1个奶牛场使用该方法进行结核病检测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PPD皮内注射法对全县26个专业户饲养的123头奶牛进行结核病检疫,检出阳性反应牛9头,可疑反应牛4头,检出率为11.5%。对阳性和可疑反应牛用牛、禽两型提纯结核菌素作对比试验,并用牛型提纯结核菌素皮下注射法、副结核菌素皮下注射法做了病原鉴别试验。结果表明,永靖县奶牛结核病检出率高,呈逐年上升趋势;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牛型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占91.7%,而禽型结核菌感染率仅占8.3%。  相似文献   

13.
牛结核病作为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国家十分重视对该病的防治. 南平延平区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从1995年以来每年均对全区的乳牛进行了结核病监测,至2001年底,共检测了20 103头乳牛,检出阳性牛83头(以复检后呈阳性牛计算),但在多年的乳牛结核病检测中,我们发现按规定的检测方法可确定的阳性牛,却常出现假阳性现象,笔者谈谈我区乳牛结核病的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综合分析奶牛的健康状况,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实际应用建议。[方法]同时采用单纯牛结核菌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TST,使用国产PPD简称国产TST、使用进口PPD简称进口TST)、欧盟比较变态反应试验(SICTT)和牛结核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FN-γ-ELISA),对河北省唐山市某奶牛场存栏的115头牛进行结核病平行检测。[结果]经综合判定牛型结核阳性15头(其中5头为牛型、禽型双阳性)、阴性100头(其中1头为禽型阳性),牛型结核阳性率13.04%、禽型结核阳性率5.22%、二者混合感染率为4.35%。试验表明,对于伴有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牛群,仅靠一种活体检测方法难以做出牛结核病准确诊断。[结论]因此,可采用进口TST初筛,阳性和可疑牛用IFN-γ-ELISA复检以排除部分假阳性,对于早期感染牛场可直接采用IFN-γ-ELISA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对不同奶牛场中的阳性牛、可疑牛以及假定健康牛群进行了对比,通过相同剂量间隔一定时间、在同一头奶牛上同时进行不同剂量牛型和禽型提纯结核菌素进行检疫对照,比较结核病阳性牛存在的差异程度,从而分析不同方法对奶牛结核病阳性率的影响,为今后检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我市辖区内一奶牛园区部分养殖户反映奶牛流产情况严重,经对园区内发病较严重的6户养殖户126头奶牛进行布病检测,检出阳性牛23头,随后又进行复检阳性牛仍为25头,阳性率19.8%。为此,我局对该园区的发病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指导其效控制疫情,现将调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宁夏贺兰县奶牛结核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宁夏地区牛结核病净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采用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对宁夏贺兰县2个规模化奶牛场开展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共检测奶牛2 230头。[结果 ]在2个规模化奶牛场累计检测出皮内变态反应阳性奶牛79头,皮内变态反应和γ-干扰素ELISA双阳性奶牛72头,双阳性率为3.23%(72/2 230)。[结论 ]γ-干扰素ELISA检测方法准确度较高;在对牛群进行结核病检测时,先以皮内变态反应方法筛测,再结合γ-干扰素ELISA检测结果确诊,更有利于牛结核病的检测与净化。  相似文献   

18.
奶牛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感染早期,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病程后期出现渐进性消瘦、淋巴结肿大、顽固性咳嗽等特征。PPD试验是测定奶牛结核病的标准方法,但易受感染分枝杆菌的类型、菌素质量、判定标准及操作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误差。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诊断方法能比PPD试验更有效地检出结核病牛。 我们自1997年以来,应用标准牛型PPD,对市内四个规模奶牛场进行了4861头次的结核病检测,并在2000年11月对鄞县永盛奶牛场的79头奶牛及宁波市牛奶公司第二牧场新近购入的89头奶牛采用克隆化抗原检测血清结核病抗体的方法进行检测,并对其中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8头奶牛,再以PPD试验加以对比检测。对其中变态反应比较典型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解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评估宁波市镇海区奶牛结核病检测中阳性牛的感染率,对现存奶牛养殖场的184头奶牛,分别采用SICT与ELISA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对这两种方法的检出率、符合率进行比较分析。经试验,SICT与ELISA两种检测方法奶牛结核病阳性牛的检出率分别为1.63%(3/184)和0.54%(1/184),且SICT法的阳性检测率高于ELISA法,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符合率为33.3%(1/3)。  相似文献   

20.
巴州辖区内某奶牛场为根除牛结核病对该奶牛场的威胁,技术人员根据该奶牛场情况制定了检疫计划,选用皮内变态反应与γ干扰素ELISA检测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检疫的目的。初筛检疫使用牛型结核病PPD(纯化蛋白衍生物)皮内变态反应,出现阳性或可疑牛之后,再对其接触较为密切的同群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目的在于检出与患病动物接触的牛群是否处在牛结核感染的潜伏期。检测结果:皮内变态反应全检150头奶牛后,出现1例阳性牛和1例可疑牛,之后将阳性、可疑与同属一个圈舍的其他13头牛进行γ干扰素ELISA检测,出现1例牛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4例阴性。表明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结合γ干扰素ELISA可以有效提高牛结核病检疫的准确性,节省检疫时间,减少因单纯使用牛结核PPD皮内变态反应出现假阳性而造成的不必要扑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