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毛尖茶产品,促进桂林毛尖茶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建设。【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毛尖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的特点及品质。【结果】不同摊青时间茶叶品质不同,得分最高为摊青4h,其次是摊青6h,摊青少于4h、高于6h时。滚筒杀青温度为220℃时,外形、香气、滋味最好;温度为200℃时,香气以清香为主;温度为240℃时,香气已带火工味。蒸气杀青温度为180℃~200℃时,茶叶品质最好,当蒸汽温度低于160℃时,茶叶易出现青气甚至杀不熟而造成红边红梗。烘干工艺若采用先低后高的温度设置,则初烘90±5℃、足干110±5℃处理品质最优;若采用先高后低的温度设置,则初烘110±5℃、足干80±5℃处理品质最优,采用先低后高的处理桂林毛尖茶叶干茶色泽更绿润,香气中嫩栗香发展更为显著。【结论】桂林毛尖茶生产的较佳技术路线为:鲜叶→摊青(4h~6h)→杀青(滚筒温度为:200~220℃;蒸汽杀青温度为:180~200℃)→揉捻(传统)→毛火(90±5℃)→足火(110±5℃)。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广西红茶的创新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无公害茶园中金萱茶树品种被小绿叶蝉刺吸的一芽一叶鲜叶为原料,在红茶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上,结合乌龙茶晒青工艺、智能红茶发酵机发酵技术、智能烘干技术等多种先进的茶叶加工技术研制桂香红美人茶。[结果]总结出桂香红美人茶加工工艺及关键技术参数为:被小绿叶蝉刺吸的鲜叶→晒青(鲜叶失水率6%~10%)→萎凋(萎凋叶含水量62%~64%)→揉捻(40~60 min)→智能发酵机发酵(温度:32℃,湿度:95%,时间:3.5 h)→造型→智能烘干(温度:80℃,时间:120 min)→提香(温度:100℃,时间:30 min)→成品茶。[结论]该技术充分利用小绿叶蝉危害的鲜叶加工出市场价值较高的红茶新产品,能大幅度提高有机茶园综合效益,对推进有机食品生产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为广西黄茶加工提供技术支持,丰富广西区内黄茶种类。[方法]使用桂热2号茶树品种一芽一叶为原料,比较不同加工工艺(传统工艺和创新工艺),以确定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参数。[结果]适合加工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萎凋→杀青→初闷→揉捻→整形理条→复闷→智能烘干→提香;关键技术参数为:萎凋原料失水率25%~35%;杀青4~7 min,杀青温度180~220℃;初闷温度为25~35℃,使用速包布初次闷黄,初闷时间2~4 h;整形理条,理条温度70~90℃,整形时间5~8 min,使用速包布再次闷黄,闷黄时间2~4 h;智能烘干温度为60~70℃,烘干时间为90~120 min;提香温度为85~90℃,提香时间为30~40 min。[结论]采用新工艺生产的花香型桂热2号黄茶外形芽头肥硕显毫、杏黄亮,汤色浅橙黄亮,花香、毫香甜香清长,滋味浓醇,鲜爽含芳,叶底肥硕、绿黄、匀较亮。  相似文献   

4.
采摘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1芽2叶鲜叶,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制作绿茶,通过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桂红1号茶树新品系制绿茶最佳工艺为:萎凋6~8 h→滚筒杀青(适当老杀)→揉捻→解块→120℃毛火→摊晾均衡水分→90℃足火→成品茶。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顺应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桂红3号"的优势与作用,开发独具广西特色的红茶产品,加快"桂红3号"应用推广步伐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试验针对"桂红3号"的特征特性,采用不同萎凋工艺、不同发酵时间及不同干燥温度作对比试验,在每个环节对比试验后,选出较佳参数,再以这个参数进行下一步环节对比试验。每个环节均设3个重复,以确定各工艺环节较佳工艺参数。【结果】萎凋工艺以晒青40min处理的萎凋花香浓郁持久,汤色红艳透亮,滋味甜醇花香浓;在发酵环境温度为25℃,发酵叶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时间为4h时,花香浓郁;在干燥过程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在干燥工艺中,毛火90℃(5min)处理茶汤的花香明显。【结论】"桂红3号"花香型工夫红茶的较佳加工工艺为:鲜叶采收→萎凋(晒青40min,空调设置温度25℃,相对湿度70~80%)→揉捻→解块→发酵(发酵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条件下发酵4.0h)→干燥(毛火90℃5min,足火100℃至足干)  相似文献   

6.
不同茶树品种的鲜叶即使是加工工艺相同,加工出来的茶叶无论是理化成分还是感官品质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只有了解品种的特性,才能充分发挥鲜叶的经济价值,制出品质优良的茶叶。目前,针对云南大叶种适制性的研究,较多是加工普洱茶和滇红茶,对加工烘青绿茶的品质试制性研究较少。本试验以10个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1芽2叶鲜叶为原料,加工成烘青绿茶样品。测定样品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多酚、可溶性糖含量、儿茶素含量;按照烘青绿茶品质特征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发现各品种之间品质差异明显,较适宜制烘青绿茶的茶树品种是"云梅"、"云抗10号"、"长叶白毫"3个品种;"紫娟"、"矮丰"、"云瑰"、"普茶2号"、"普茶1号"5个品种烘青绿茶试制性一般;"普景1号"和"木兰1号"较不适宜制烘青绿茶。其中,"云梅"咖啡碱含量只有1.13%,远低于大多数茶叶内的咖啡碱含量(2%~5%),适宜制作大叶种低咖啡碱烘青绿茶产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红仑春毛尖茶从原料生产、茶园管理、鲜叶选择到加工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技术操作要点;重点阐明了红仑春毛尖茶在加工过程中的内质物转化、品质形成与各个加工环节的温度、含水量、加工时间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红仑春毛尖茶的品质特点及储藏要求。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的晒青、萎凋、发酵和烘干温度的工艺试验对比,得到桂香18号白茶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制作桂香18号白茶最佳工艺参数为:鲜叶→弱光晒青(10~20min)→萎凋(45~49h)→烘干(90~100℃)。  相似文献   

9.
以南宁茗韵茶业有限公司茶叶种植基地的乌龙茶品种1芽4~5叶鲜叶为原料,采用CTC红碎茶生产流水线加工研制桂香红碎茶,总结出桂香红碎茶的加工工艺及技术参数为:鲜叶→晒青(失水率4%~5%)→萎凋槽萎凋(失水率72%~75%)→LTP机锤切→三联CTC机揉切→床式透气式发酵机发酵(湿度95%,叶温26~28℃,堆叶厚度18~20cm,发酵时间90min)→链板式烘干机毛火(温度130℃)→链板式烘干机足火(温度110℃)→拣梗→筛分→成品茶(水分4%~6%)。  相似文献   

10.
一叶香茶是属于高档绿茶类,为条形毛尖茶,是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站采用金萱乌龙茶品种的一芽一叶加工制作而成.而"清汤绿叶"是高档绿茶最显著的品质特征,所以在一叶香茶的制作过程中要求成品茶必须达到"三绿",即干茶青绿、茶汤碧绿、叶底嫩绿.  相似文献   

11.
对保靖黄金茶产地10个代表性茶园的节肢动物多样件进行了调查,茶园节肢动物隶属昆虫纲和蛛形纲,昆虫纲以同翅目昆虫数量较多.其中,叶蝉科(Cicadellidae)、广翅蜡蝉科(Rieaniidae)、蛾蜡蝉科(Flatidae)昆虫为优势类群.天敌优势类群为蛛形纲蜘蛛.植物多样性较大的样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  相似文献   

12.
李扬  周斌星  杨超  罗玲  郭威  柴洁  马存强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6):153-155,158
确定了建立景迈茶区春季晒青毛茶高效液相指纹图谱的方法:采用线性梯度洗脱,以乙腈和2%乙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景迈茶区不同晒青毛茶样品的指纹图谱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但景迈茶区晒青毛茶的标准图谱与其他地区茶样间的相似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适制红茶的云大品种原料研制名优绿茶的云大以外形的塑造、保色、保毫、避免苦涩味的产生为关键,经反复试制,成功地研制出“御茗系列”--春螺、雪芽、奎尖、春笋、银锋、白亮银针、菊花茶等大叶特色,形态各个的名茶等大叶为云大茶树良种原料的利用找到了新路子。经多年批量生产,形成罗大商品量和销售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摊青是绿茶加工中首要的工序。采用“绿宝石”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加工的条件为基础,通过设定不同的摊青时间,分析摊青技术对茶青及成茶品质的影响和作用,明确“绿宝石”加工工艺中适宜的摊青技术参数。结果表明:以筛网摊放,摊青厚度10~15cm,辅助鼓风机通风,摊青时间10—14h,摊青叶含水率73%-74%左右为“绿宝石”摊青技术的较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及保健性能和独具魅力的茶艺而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乌龙茶发展快速,产销两旺,2002年全国乌龙茶产量7.59万吨(不含台湾),比上年增8.30%,出口受各进口国技术壁垒影响有所下降,内销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中高档乌龙茶畅销,2002年内销乌龙茶总量比上年增11.5%,达2.9万吨.乌龙茶主产于福建、广东、台湾,少量产于浙江、湖南、江西、云南等省,广西乌龙茶生产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6.
借助卫星图谱解析,结合实地考察结果,在福建省四大茶叶优势片区8个地市茶叶生产基地采集107个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对土壤中的铜、铬、铅、镉、汞、砷等污染元素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环境以黄、红壤为主,偏酸性。全省适宜发展有机茶生产、绿色食品茶叶种植、无公害茶叶生产等农业"三品"的基地分别为42.1%、86.9%、92.5%,基地的主要污染元素分别为汞(Hg)、铅(Pb)、镉(Cd)。从福建省茶叶农业"三品"发展现状来看,有机茶生产基地认证相对滞后,只认证了1.1%,无公害食品茶叶认证相对较快,已认证了29.3%。福建省茶叶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到可认证面积的44.5%,为进一步提升福建茶叶的竞争优势,应着力加大有机茶认证步伐,以提高茶叶产品的出口份额和创汇水平。  相似文献   

17.
国人品茶及对茶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茶"字何时产生、为何产生?古今学者则所言不详。本文拟从"对荼认识的深入""荼字音的分化"及"对荼味苦的避讳"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此文探析"茶"字产生的原因,可为饮茶历史的研究提供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甜杏仁粉与大米粉为原料,研制一款保健杏仁茶。选取杏仁焙烤时间,大米焙烤时间,甜杏仁粉、超细糖粉添加量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保健杏仁茶最佳工艺为:脱皮杏仁入烤箱130℃烤15 min,大米130℃烤5 min,甜杏仁粉添加量18%,超细糖粉添加量20%,所制产品,口感纯香,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9.
宋霞 《农业考古》2019,(2):155-158
南宗道教金丹派始于北宋张伯端,至五祖白玉蟾正式确立南宗宗派。白玉蟾以"三教平等齐肩"为宗旨,将"止止"看成是儒释道和合的契合点。在具体的宗教修习中,白玉蟾强调"止"对养炼心性的关键性作用。基于武夷山本身所含有的深厚道教文化氛围及其对武夷山的原乡情怀,白玉蟾将武夷之境和武夷之茶也纳入到"止止"的内丹修道过程中,尤其强调武夷茶是"止止"之法的重要环节,藉此炼就"真一长存,虚空不朽"的金丹,以期实现个体全性保真、与道合真的融通境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雏燕初飞”到“群燕成行”奋斗历程的回顾,文章简述对特色品牌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新的产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