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规范,准确掌握不同栽培套种带型下,马铃薯玉米套种的最高产量,确定马铃薯套种玉米的适宜带型密度最佳配置方式,特进行了马铃薯套种玉米带型密度试验,探讨最佳带型密度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和穿心莲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主区玉米品种因子为A共3个水平,副区穿心莲套种密度因子为B共5个水平,探讨玉米与穿心莲套种时玉米品种与穿心莲密度对玉米和穿心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品种对穿心莲产量没有明显影响;穿心莲套种密度对穿心莲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玉米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桂单0810和迪卡007以套种穿心莲密度为1.2万株/667m2时穿心莲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兆丰788则在1.1万株/667m2时穿心莲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进行了玉米套种冬油菜玉米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效果最好;2种作物合计产量达15 647.05 kg/hm2。因此,玉米套种冬油菜模式下玉米种植密度以6.00万株/hm2左右适宜临夏川塬灌区推广。  相似文献   

4.
通过开展玉米主推品种嘉农18四个密度处理的套种对比试验,获取了镇巴县双行马铃薯套种双行玉米种植模式条件下,玉米套种的最佳种植密度为每亩2 600~2 800株,产量效益较好,可供大田生产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5.
玉米与拉巴豆混播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先玉335和农华101在种植密度均为60000株/hm2时,以不同密度套种拉巴豆,两品种均在拉巴豆套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总生物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适合带状小麦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最适玉米品种、密度和播期,确保小麦、玉米共同高产。在2013年通过套种玉米品种、种植密度、播期筛选试验,测定不同小区的玉米产量。结果表明,郑单958无论是产量还是经济性状表现都非常好,比对照增产5.9%,增产明显,适合土壤肥沃、灌溉条件好的地块;晋阳1号适合大群体选用;8.25万株/hm~2的套种密度为晋阳1号获得高产的适宜密度;获得高产的最佳播期晋阳1号为6月5日,郑单958为5月25日。  相似文献   

7.
蔗地套种玉米,对甘蔗产生一定的影响,它可以有效控制甘蔗的无效分蘖数、病虫危害,同时可以提高甘蔗糖分。从品种选择、种植时期、种植方法、种植密度、甘蔗套种玉米的管理等方面介绍了甘蔗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在皋兰县黑石镇中窑村开展了玉米与大豆不同套种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以不同种植密度套种时,玉米产量主要随玉米密度的不同而变化,以玉米密度为60 000株/hm2、大豆密度为150 000株/hm2的玉米产量最高,并且其有效接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较好;大豆产量主要随玉米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以玉米密度为45 000株/hm2、大豆密度为150 000株/hm2的大豆产量最高,并且其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等经济性状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玉米和甘蓝套种的最佳比例,完善套种栽培技术推广应用的理论依据,根据玉米套种甘蓝的田间试验数据,在进行产量性状和经济效益比较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套种模式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甘蓝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由玉米产量性状、甘蓝产量性状和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3个方面决定;不同套种模式的综合比较结果为处理3>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5,即:处理3(玉米密度67500株/hm2,甘蓝密度60000株/hm2)套种模式下,玉米、甘蓝的产量分别为12150、80242.5 kg/hm2,总产值为83634.0元/hm2的,效益高于其他处理,田间配置最合理,是最佳组合模式。该研究优化了种植模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和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生植物花魔芋在低海拔地区最佳的玉米套种密度,为魔芋的生长创造最佳的遮阴环境,减少强光对魔芋生长的不利影响,降低魔芋病害的发生,提高魔芋亩产量,为大田魔芋套种提供参考。[方法]本试验以岚皋花魔芋为材料,采用大田小区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不同玉米套种密度下对魔芋光合色素、农艺性状、病害、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玉米套种密度的增加,魔芋叶盘直径呈现增长的趋势,光合色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田间发病率明显降低,单株球茎膨大系数减小,然而,小区实际产量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结论]在低海拔魔芋种植区,魔芋大田栽培必须间作套种,一般玉米套种密度为25 020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