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三水三湿一干"的水浆管理技术与常规深水管理技术大区对比试验,"三水三湿一干"水浆管理单产增产18.54%,分蘖位低,总茎蘖数、有效穗、穗实粒数等经济性质均较常规深水管理好,是值得推行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水稻有效分蘖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以杂交早稻‘淦鑫203’和晚稻‘五丰优T025’为材料分早晚季进行试验,以不晒田为对照,设计4个晒田处理(分蘖数达预计成穗数的70%连续晒田5天及10天、80%成穗数晒田5天及10天,分别记为W1、W2、W3和W4),采用土壤水分自动记录仪监测土壤5、10、20 cm深的体积含水量,研究不同晒田处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分蘖末期W1、W3和W4晒田处理及晚稻W2和W3处理均能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早稻晒田处理效果排序为:W4> W1> W3> CK> W2,晚稻为W2> W3> W1> CK> W4。单株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与5、1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拟合;早、晚稻分蘖末期排水晒田至0~20 cm土壤体积含水量为47%~55%时,有效分蘖数和成穗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杂交稻抛栽不同时期晒田控苗对提高成穗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稻抛栽进行晒田控苗,是控制水稻无效分蘖,提高群体质量、成穗率、稳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试验以亩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18万的80%~90%晒田控苗,成稳率达74.4%~79.5%,效果最好,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和研究了不同水稻栽培方式下千金子湿生体的成株与结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得出了其湿生体与旱长株的区别,明确了移栽、抛秧和直播田的千金子在株高、茎蘖数、匐匐茎数、匐匐茎分蘖数、穗长、穗分枝数、每穗花数和千粒重性状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晚稻早孕早穗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合理选用优良品种、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浅水勤灌、适时轻晒等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保大麦14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4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依次为:有效穗数(0.7536)、穗实粒数(0.5539)、茎蘖总数(0.4321)、株高(0.0639)、千粒重(-0.1239)、基本苗(-0.2581);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是:有效穗数(0.6782)、茎蘖总数(0.2416)、千粒重(0.1184)、穗实粒数(0.0165)、株高(-0.1316)、基本苗(-0.3606)。提出了保大麦14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适宜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杨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当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合理灌溉能达到以水调气,以水调肥,以水调温,协调水、肥、气、热的目的。据观察,早稻插秧后通过合理灌溉增产可达10%以上,所以,应根据不同类型稻田,采取相应的高产管水方法。爽水型稻田。这类稻田一般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地方,土壤通透性能好,大多是壤土或粘壤土,地下水位低。对这种类型的稻田可以采取薄水插秧、浅水返青、少水分蘖、放水晒田的管水方法。薄水插秧:早稻移栽时田面只需保持遮泥水,确保插秧质量,插秧结束时及时灌水深3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早稻插期比较适宜,为早管早发奠定了基础。但一部分地方由于气候原因,秧苗素质不如往年,分蘖率较低,可能影响早发要求。进入6月上旬,早稻进入拔节孕穗期,稻株生长迅速,这一期间的田间管理,应以缓和矛盾调节各器官之间协调生长和解决壮杆大穗为主,具体要抓好以下几点:适时晒田。早稻适时晒田,要因苗制宜,拔节孕穗期,除了分蘖不足,叶色提前落黄的田块外,其他的田块,尤其是苗势旺的粘土田、低洼田等,要早晒、重晒,晒到田边出现小丝裂,田中不陷脚为止。晒田程度一般根据苗情来决  相似文献   

9.
1.崔竹松在密植上的论点是“主蘖并重”。他要求个体多数宜呈“三股叉”状,丛型宜呈“喇叭筒”、“大胡子”状等。实质上,即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高产水稻的穗多、穗大等产量性状的形成过程。2.高产田的单株分蘖数的变化,据调查,有80%以上的主茎带有1—3个以上的分蘖穗,其中又以带有两个分蘖穗的较多(平均为1/3左右),表现穗大粒多,个体发育较好。关于每亩总茎数的变化,返青期宜保持15—16万棵,有效分蘖停止期30—32万棵,最高分蘖期控制在50万棵左右,出穗后巩固在38—40万棵左右较好。关于分蘖势方面,返青后10—20天(到有效分蘖停止期)内分蘖数上升最快,有利于促进低节位的分蘖,返青后的20—30天内(到最高分蘖期)分蘖数上升较慢,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返青后的30—50天内(到出穗前)分蘖数平缓下降,有利巩固有效分蘖。3.高产田主茎在全田总茎数中所占比率的变化,一般是由高到低再稍为增高的过程,分蘖茎则相反。成熟期比较,从数量上分蘖茎的比率虽可占55—60%左右,但在干重的组成上,基本上主、蘖是各占50%左右。4.高产田的分蘖数变化情况比较适宜时,后期叶面积指数的变化一般为:拔节期3—4,孕穗中期4—5,孕穗末期5—6,出穗齐期5—4,乳熟末期保持3.0左右。5.高产田的分蘖消长变化是否适宜,与肥、密等栽培措施有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灌水对低温冻害后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拔节期小麦在-6℃低温环境下维持4h后,分别在处理后第1d、4d和7d对小麦灌水,灌水量分别为保持土壤含水量26%、18%和10%的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灌水时间的延迟和灌水量的减少,低温处理后小麦分蘖茎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恢复效果影响逐渐降低。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大分蘖存活率显著提高,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潜蘖再生率显著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植株性状增加明显,第1天灌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穗部结实性状明显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大蘖穗产量明显增加,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潜蘖成穗增加显著。试验中,灌水对小麦株成穗数影响较大,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灌水对低温冻害后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拔节期小麦在-6℃低温环境下维持4 h后,分别在处理后第1、4、7天对小麦灌水,灌水量为保持土壤含水量26%、18%、10%,并分别记录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灌水时间的延迟和灌水量的减少,低温处理后小麦分蘖茎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恢复效果影响逐渐降低。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大分蘖存活率显著提高,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潜蘖再生率显著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植株性状增加明显,第1天灌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穗部结实性状明显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大蘖穗产量明显增加,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潜蘖成穗增加显著。试验中,灌水对小麦株成穗数影响较大,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种子世界》2015,(4):50-53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407品种名称:乐优918申请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育种者: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正兴种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乐丰A×天恢918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上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56.4d,比对照Ⅱ优838短0.2d。株高115.6cm,穗长25.2cm,有效穗211.5万/hm2,粒数179.5粒/穗,结实率79.2%,千粒重32.4g。产量表现:2013年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739kg/hm2,比Ⅱ优838增产6.1%。栽培要点:适时播种,稀播培育多蘖壮秧。秧龄约35d,栽插22.5万穴/hm2。配施氮、磷、钾肥,施纯氮150~180kg/hm2。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及时晒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不同的再生苗和落田谷苗数量对免耕抛秧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再生苗在早稻收获后快速生长,在抛栽水稻抽穗前死亡,生长期短,对免耕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免耕水稻产量随落田谷苗数的增加而下降,但当落田谷苗数在10苗/m2以内时,其影响不大。当落田谷苗数超过10苗/m2时,抛栽水稻产量显著下降。因此,落田谷苗防治的阈值是10苗/m2。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的分蘖特性及其与群体生产力的关系,以超级稻淮稻9号和徐稻3号为材料,比较研究旱育中苗壮秧精量手栽、小苗机插、直播3种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特点及其生产力和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产量差异极显著,手栽稻最高,直播稻最低。机插稻和直播稻主茎和一次分蘖群对产量贡献大,尤其是直播稻,主茎产量比例达27.5%,二次分蘖群仅5%左右,而手栽稻主茎产量比例小(16.7%),二次分蘖群产量占近20%。一次分蘖群产量比例不同栽培方式间变化幅度较小,都在65.84%~67.09%之间。手栽稻分蘖发生叶位数多,且茎蘖成穗率高,单株成穗数多;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10叶位,其中第5至第8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群以1/5、1/6、1/7发生和成穗为主。机插稻分蘖发生比较集中,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3叶至第7叶位,第4至第7叶是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二次分蘖群发生以1/4、2/4、1/5为主,但主要依靠1/4成穗。直播稻一次分蘖群发生在主茎第1至第5叶位,其中第1至第4叶位分蘖发生率与成穗率较高,二次分蘖发生较多,但仅在1/1、2/1、1/2有成穗,且成穗率很低。3种栽培方式均未见三次及三次以上分蘖发生。各栽培方式主茎及优势叶位分蘖群生产力高、穗部性状好,对产量贡献大,产量的85%以上来自这些茎蘖。说明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分蘖发生与成穗规律是不同的,提高茎蘖成穗率,增加单株成穗数,充分发挥分蘖群的调控作用,对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中应根据各种栽培方式的实际,应用各自配套的管理技术措施,通过肥水等的精确合理调控,促进优势叶位分蘖早发、多发,抑制无效叶位分蘖发生,提高群体质量,发掘优势叶位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不同栽培方式水稻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播期对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和积温的调控效应,以‘光明麦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播期试验,旨在探讨播期对春性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发育和积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出苗率下降,且冬前积温降低,显著影响小麦冬前生育进程,植株叶龄减小,分蘖发生数下降,LAI和干物质积累降低。播种至出苗阶段日均温与出苗天数呈指数相关关系,出苗至越冬始期≥0℃积温与此期天数、叶龄、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每推迟6天左右,播种至出苗日均温下降1.0~2.5℃,≥0℃积温上升5~15℃,播种至出苗所需天数延长2~5天,出苗至分蘖所需天数延长1~10天,出苗至越冬始期的天数缩短6~11天,出苗率下降1.5~3.5个百分点,越冬始期叶龄减少0.4~1.0,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分别下降100~150万/hm2、0.04~0.51和30~200 kg/hm2。实现春性小麦壮苗的冬前≥0℃积温为500~670℃,适宜播期10月23日—11月4日,最适播期是10月27日—10月29日。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县调查情况,结合水稻秧苗长势及天气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预计2013年全省水稻潜叶蝇将中等偏重发生,山区、半山区、水层较深稻田将重发生,幼虫为害盛期为六月上中旬。防治建议:1.强化田间管理。稻田浅水灌溉,避免深水飘苗、淹苗,减少潜叶蝇落卵量。发生严重地块可排水晒田。  相似文献   

17.
项守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28-128
经过品种×密度2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对绵农6号等3个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绵农6号单株分蘖数为2.08~4.76个,分蘖成穗率为54.3%~59.3%,均低于对照品种绵阳20号。与对照单株分蘖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蘖期(12月20日前)。绵农6号主茎与分蘖穗重差异较小,茎蘖cv为14.0%~15.7%。穗粒数、千粒重及单穗重明显较高,分别为:42.1~58.2粒、43.0~50.3g、1.84~2.93g,突出地表现了大穗大粒、穗重型品种的特性。在大面积生产上要获得高产,其种植密度应低于绵阳20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18.
常优1号是江苏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三系杂交粳稻新组合。研究表明:常优1号分蘖性中等,成穗率高,单穗重优势明显。产量750kg水平的穗粒结构量化指标为:有效穗16~18万/667m2,每穗粒数200粒左右,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7g左右。栽培配套技术应根据其分蘖性中等,对肥水敏感的特性,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中期群体,提高成穗率,保证适宜穗数的同时,主攻大穗,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栽足1.3~1.5万穴/667m2、4.2~4.5万/667m2基本茎蘖苗。总氮施用量19kg/667m2。搁田始期不宜过早,掌握在达到等穗苗或等穗苗90%时进行。  相似文献   

19.
依据土壤墒情适量灌溉可增加小麦穗数,实现节水高产,但该灌溉条件下分蘖发生和成穗的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于2019—2020和2020—2021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中穗型品种济麦22和大穗型品种山农23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溉、节水灌溉和充分灌溉3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穗型小麦分蘖发生和成穗规律。结果表明, 2个品种节水灌溉处理的分蘖节面积和反式玉米素含量、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茎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Ⅱ、Ⅲ、IP、Ⅳ和其余蘖发生,济麦22和山农23单株总茎蘖数比不灌溉处理越冬期两年度平均增加1.01个和0.75个,拔节期分别增加0.71个和0.56个。节水灌溉处理下2个品种拔节期各茎蘖最上部展开叶光合参数、干物质重和13C同化物分配量均高于不灌溉处理,促进了分蘖成穗,济麦22和山农23的单株成穗数比不灌溉处理两年度平均增加0.36和0.41个,籽粒产量增加35.00%和44.2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9.23%和8.55%。增加灌水至充分灌溉处理, 2个品种越冬期和拔节期单株总茎蘖数较节水灌溉处理增加,但单株成穗数、公顷穗数和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水...  相似文献   

20.
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甜高粱一般具有分蘖的习性,在生产上,作为糖料作物或能源作物栽培时,通常都掰去部分分蘖。倒伏一直是影响中国甜高粱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了了解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采用自然生长和去除分蘖处理,对3个甜高粱品种的与倒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自然生长(CK)有28.8%~52.0%的分蘖成穗率。与自然生长(CK)相比,去除分蘖使倒伏率、总茎数、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系数有所降低,茎粗、抗折力、主茎秆鲜重有所增加,节间长度缩短。株高、主茎秆鲜重、5~7节长度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倒伏率的相关性方面,株高、茎粗、重心高度、主茎秆鲜重、1~4节长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7节倒伏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去除分蘖降低了田间总茎数,从而降低了植株之间在生长空间上的竞争,使植株高度、重心高度降低,主茎秆鲜重、茎粗增加,下部节间缩短,抗折力增加,抗倒伏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